APP下载

纪录片对外叙事与传播策略分析

2022-03-16彭雅伦张莉

新闻潮 2022年1期
关键词:对外传播传播策略文化交流

彭雅伦 张莉

【摘 要】纪录片是具有文化特色的电视作品,是以真实的人和事件为表现对象并进行艺术处理和展示的一种影视艺术形式,以表现真实为本质,以现实生活为创作素材,具有跨文化、跨时空传播属性,担负着记录社会、传播国家形象、交流文化等重要使命,它是实现对外传播的一种有效形式。《这里是中国》是中国和俄罗斯联合打造的大型系列纪录片,立足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播出后产生了良好的反响,展示了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文章以《这里是中国》为例,从多元叙事、创新话语、多渠道传播等策略进行分析,以期为中国电视纪录片如何增强对外传播能力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纪录片;文化交流;对外传播;传播策略

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

纪录片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在对外传播中讲好中国故事,具有弘扬传统文化和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意义。《这里是中国》是中俄合拍的大型系列纪录片,一共3季,每季制作6集至12集不等,每集时长26分钟左右,分中、俄、英、法、西等多种语言,由俄罗斯RT电视台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面向全球进行融媒体播出。该片以国际化的视角解读中国城市魅力,通过记录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城市与科技的发展,展现中国文化底蕴,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该片在俄罗斯已播出两季,第一季节目累计全球收看超10亿人次[1],反响良好。

一、创作基础:中俄两国的合作与交流

(一)互联与互通:媒体合作交流

近年来,中俄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日益扩大和深化。2015年5月,中俄两国签署了《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并宣布2016—2017年为中俄媒体交流年。同年6月,中俄就“全媒体时代下如何做好国际传播”,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中的媒体作用”等话题进行了讨论。《这里是中国》是双方媒体深化文化交流合作的实际行动,也是中宣部、国务院新闻办“纪录中国”传播工程重点项目,旨在用故事塑造中国形象,传播中国文化。

(二)寻找与唤醒:共同文化记忆

中国优秀的文化不仅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因此需在历史文化与发展中找到国家之间共有的文化记忆,在易理解、易接受的层次上广泛传播。如中国雕刻艺术是中国历史文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雕刻大师的艺术作品遍布世界知名博物馆,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标签,人们从纪录片中展示的雕刻艺术作品刺激记忆点,唤醒受众过往记忆,由记忆的联想而产生情感。20世纪,中国著名戏剧演员梅兰芳的环球巡演把京剧艺术带到了全世界,蜚声海外。在《国粹京剧》一集中即展现了京剧这种中国特有的音乐艺术形式,从京剧演员上妆的符号解读、道具选择,再到京剧演艺事业的后续人才培养等现实情况,从以往的著名演员的人物记忆扩展延续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这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替呈现,既有助于表现中国文化内涵和发展,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同时又在这些内容中找到各个国家与中国共有的话题、记忆与合作,并在国际表达和传播中得到提升。

二、多元叙事策略:中国故事“走出去”

(一)本土化和国际化双重叙事主题

随着我国国家实力的提升,我国日益受到国际关注,世界需要对中国进一步深入了解。因此,能够代表中国本土化的选题,反映中国传统文化、自然风貌以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等领域的纪录片,多方位展示着真实的中国形象。《这里是中国》第一季的主题有“活力重庆”“国宝大熊猫”“深圳智造”“武当功夫”“国粹京剧”“雕工镌影”等;第二季包含“中国速度”“洋山港”等主题内容,从看、听、品、闻、触、想六感出发,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来的发展巨变,聚焦超级工程、新兴产业、美丽乡村、传统精粹、民族融合等多方面的人物和故事及中国元素,对经济社会发展成就进行深度解读;讲述新旧“丝绸之路”上的故事,加深對“一带一路”的认知,引领观众走进、体验、认识中国。

此外,《这里是中国》在权衡本土化选题的基础上还考虑国际受众的收视习惯和审美,选取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受众具有共同兴趣的选题,重视纪录片在国外的传播价值。在中华源远流长的武术史册中,武当功夫是主要的武术流派。每年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武术爱好者前往学习和交流。“武当功夫”这集其中一个片段是从外国人杰夫·里德的视角切入,带领受众在中国和西方文化差异中,找到共同的认知。该片中并未仅记录他在中国的日常,而是揭开文化认知差异的矛盾点——他的家人和朋友虽然表示支持他学习太极拳,但并不能真正理解他远赴中国的决定,继而让受众看到这个美国年轻人在中国的经历,他通过了解中国文化所做的个人努力,以及武当山人精心保护并试图传递给后代真正的道教传统文化和体现武当精神的古典武术。从对外传播的角度看,本土化和国际化的双重主题,需要从故事内容本身的跨区域传播的可能性出发,充分考量国外受众的收视习惯和喜好等作出具有针对性的兼顾表述。

(二)兼容并蓄的叙事风格

不同以往常用的单一线性叙事风格——节奏较慢的特点,《这里是中国》采用了更加多元的叙事风格。一方面,选题严肃性与趣味性并存,而国际纪录片的趣味性和泛娱乐性是当下一大特色。[2]例如,在“中国速度”一集中,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加里佩洛维奇·奥莉嘉乘坐动车去上海采访美国爵士乐手作为故事主线之一,穿插采访如动车司机、技师等工作人员,了解我国动车的发展现状,严肃内容中穿插一些趣味性的情节,颇为生动。另一方面,多元叙事与快节奏的特征兼具。在“活力重庆”一集中,由讲述重庆轻轨列车司机李果的故事展开,从山城重庆引入叙事,画面先带领观众进入轻轨驾驶室,又切换到“走进重庆”,此时,通过对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的采访,了解重庆市的规划设计,接着采访重庆某艺术学校的校长和学生、火锅店的厨师长、重庆旅游局副局长等不同人物个体的生活及视角。碎片化的记录片段、多元视角的交替出现,构成对重庆这座城市不同角度的理解和认识,多层次反映重庆这所城市的人与生活,将重庆人的生活方式转化成“观众想看”的内容,又把“观众想看”融入纪录片讲述的内容里,弥补受众以往的认知水平的差异,促进相互的认同与理解。

三、创新话语策略

(一)重视运用民间话语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写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连接人与人之间的桥梁,因此,聚焦普通人的话语表达,从情感上走入普通受众的内心,更容易与受众产生情感的接近性,在传播的话语体系中要体现“人情味”。在“中国速度”一集中,高铁作为中国亮丽的名片之一,是整集最重要的线索,受众在短短26分钟时长的片中见证中国高铁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全过程。片中以普通人的视觉,反映了高铁遍布中国,是为了更好服务人民群众的主题。如片中拍摄了在吉林省延边州珲春市哈达门乡三道沟村这一偏远地区生活了40年的退休人员邰志军的故事,当邰志军生平第一次乘坐“和谐号”动车,从珲春前往长春时感慨地说:“以前那个时候,能够买到火车票是一件十分幸福的事,那时候火车得坐10多个小时,现在旅途缩短至3个小时,而且车厢还无比舒服,比以往提速了很多。”这种生活化、接地气的话语叙述,正是通过普通人的微观话语,成为连接不同国家受众的共情体验,是对外传播话语策略中必不可少的话语要素。

(二)注重缩小语言差异

在探究话语背后的逻辑的同时,还要进一步讲究话语的表达方式,在对外传播中,讲好中国故事,要力求深入人心。在文化差异、思维逻辑层面缩小与对外传播话语表达的差异,使用容易理解、乐于接受的话语表达方式提升对外传播话语的吸引力。在第二季介绍世界上最大的深水货运港口——上海洋山港时,对洋山港的介绍有很多专业术语,既要把叙述内容讲清楚,又要把内容讲好讲活,讲出趣味性。如“对操纵港口的起重机就像抓娃娃机的游戏,也需要通过目测把起重机的吊臂定位在集装箱上面”。把操纵港口的起重机,比喻成抓娃娃的机器,将一个不知道如何使用的机器置换成为生活中常见的小游戏,让受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又如在第二季“国之礼器”一集中,将创作国礼背后的艺术家们推到镜头前,专门讲述中国关于“送礼”的礼仪文化:“在中国送商务礼品一定要有包装盒,本人在场时,受赠者不会打开礼物,目的是避免赠者看到受赠者对礼物不喜欢的表情。请记住,首先应该礼节地拒绝所赠礼品,然后才能双手收下。”“为商务会谈准备礼物不能敷衍,在俄罗斯常说见面看衣服,而在中国则是见面看礼物。”采用对比的叙述方式,阐述了中俄两国的文化差异,话语表达生动有趣、亲切,易于为观众所接受。

四、多渠道传播策略

(一)中外融媒体联动宣传

《这里是中国》分中、俄、英等多种语言版本,分别在俄罗斯RT电视台(今日俄国电视台,国际新闻频道)、中央电视台等国际主流媒体播出。根据《这里是中国》纪录片官网的数据显示,俄国RT电视台全球受众达7亿人,同时在YouTube视频网站拥有22个子频道,收视人次达25亿,154万订阅户。[3]俄罗斯RT电视台凭借在俄罗斯和国际的受众基础,在《这里是中国》合作播出期间,利用其台下网站及视频网站账户平台对纪录片进行多层次地交叉传播和宣传,在推进文化交流互鉴的基础上,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层面加深中俄媒体间的联动及深层合作。与此同时,《这里是中国》国内制作组联手国内视频网站,对爱奇艺视频平台授权播放,在国内外实现多渠道传播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增强对外、对内传播的影响力。

(二)中外媒体广泛报道

纪录片《这里是中国》在俄罗斯播出前,中俄两国多家主流媒体均对该片进行了预热报道。俄罗斯RT电视台对开播仪式进行了全方位的推介报道,并进行了全媒体平台推介。这期间,人民网、新华网、国际在线、《俄罗斯报》、俄罗斯卫星网等多家中俄媒体纷纷给予报道。不少海外观众自发在YouTube和Facebook等互联网社交平台进行节目内容的上传和转发。

《这里是中国》第一季在俄罗斯一经开播就受到中俄40多家主流媒体广泛关注。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午间新闻》进行了专门报道。俄罗斯RT电视台对开播仪式进行了全方位报道,并且进行了全媒体平台播放。俄政府机关报《俄罗斯报》第三版給《这里是中国》做了大幅图片广告,人民网、新华网、国际在线俄罗斯卫星网等多家中俄主流媒体均进行了详细报道。

《这里是中国》第一季中国国际电视台新媒体投放的数据显示,累计收看人数超过640万人次。 CGTN(中国国际电视台的英语频道)在CGTN移动网、CGTN客户端以及推特、脸书、优兔、微博等国内外社交平台推送《这里是中国》6集系列纪录片的英文版本,获得全球阅读量超过410万人次;总独立用户访问量超过210万人次,总互动超过7.2万人次。[4]

五、结语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新时代下,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对讲好中国故事在构建中国话语、中国叙事体系和渠道创新上形成多层面要求。中国纪录片如何在创作上加强我国纪录片的对外话语权,实现用“世界语”讲好中国故事,通过多种形式的人文交流活动,善于运用各种生动感人的事例,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传播中国文化,让中国故事具备国际视野、 融入全球文化[4],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的经济与文化发展理念,还有较长的路要走,值得继续探讨与实践。

参考文献

[1]中国网. 讲好中国故事 纪录片《这里是中国》第三季顺利开机 [EB/OL].(2019-09-02)[2021-04-26] http://guoqing.china.com.cn/2019-09/02/content_75163418.htm.

[2]马洪涛.讲好国际语境下的中国故事——纪录片国际传播的创作策略分析[J].电视研究,2017(2):41-43.

[3]《这里是中国》官网.《这里是中国》大型系列纪录片介绍 [EB/OL].(2018-03-22)[2021-04-26] http://guoqing.china.com.cn/2018-03/22/content_50737575.htm.

[4]刘国强.“一带一路”主题纪录片的表达创新与传播策略[J].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6(6):71-76.

(编辑:杨艳)

2251500520276

猜你喜欢

对外传播传播策略文化交流
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以“春风化雨”的文化交流,加强两国“心通意和”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薛范:毕生译配只为中俄文化交流
浅谈企业社会责任的品牌传播
新媒体时代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研究
新媒体时代我国对外传播“搭车思维”的应用
文化在我国国际话语权中的作用及路径
探析公益节目《等着我》的传播策略
地方历史文化开发的媒介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