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背景下本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2022-03-16韩卫国李永斌苏颜丽

设计 2022年3期
关键词:产业集群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韩卫国 李永斌 苏颜丽

关键词:产业集群 产业优势 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2)02-0094-03

引言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和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等方向,无疑为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更为工业设计创新创造了更大的舞台。截止2021年,国内开设产品设计的高校474所,开设工业设计的高校310所,对比2019年,分别增加10所和21所,随着各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规模的不断扩大,工业设计势必向地区产业的分工细化方向发展,这也凸显人才的专业化和多层次竞争力。因此,为了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高校人才培养也相应进行细化改革,工业设计多学科融合的系统性特征已从单一的产品科技生产性服务覆盖到了产品规划、技术研发、功能创新,再到后期宣传、产业配套的产业全过程,正发挥着该专业的最大效能。通过改进实践教学模式,增加灵活多样的培养形式,建设综合创新实践内容,进行各种特色训练,提高学生综合设计实践能力,注重地方产业需求导向,培养大批企业所亟需的人才,为推动地方高校对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作用。

一、产教融合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产教融合的核心是产业与教育,分别代表的是“以营利为目标的产业系统”和“以育人为目标的教育系统”,目的是高校为了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培养企业未来所需专业人才,与行业或企业展开的系列、长期合作。从学校的角度出发,产教融合的教学主体是教师,在没有依托工业设计专业培养计划建立系统的产教融合设计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仅仅依托教師个人的能力和喜好,结合区域特色产业完成相应的设计实践课程,会存在部分老师掌握资源不足而阻碍与企业进一步开展合作。而从企业的角度出发,不同规模的企业有不同的需求,在配合高校产教融合的需要,有可能会影响到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效益,由于区域特色产业资源产品单一,在高校不同阶段的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只围绕单一产业或者产品来展开实践会导致的实践教学内容的单一,将不能很好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在长期的合作过程中,如果完全不考虑企业在产教融合教学活动的利益,不能建立长期和持续的合作模式与机制,亦会导致教育与企业之间的不平衡,导致产教融合的不可持续性。因此,构建长期稳定的校企实践模式与机制是校企联合工业设计实践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工业设计专业实践教学路径探索

工业设计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是与产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但目前现状是产业与教育分属不同的系统,两者的组织形式、运行模式、管理模式与目标均有很大差别,在产教融合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问题和产生矛盾。原因主要如下:一方面,随着区域产业集群产业转型升级,对未来高校设计人才的综合能力与专业化程度将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在工业设计实践教学模式上,一般以设计竞赛、虚拟项目或教师课题等为主,学生没有参与到企业实际项目开发与设计当中,高校很难培养出企业所需的创意设计人才。旨在通过依托区域产业集群的产教融合设计实践培养模式是地方院校设计类人才培养的努力方向,是对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深入检验、反思、优化和改革。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针对目前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的教学主体单一、难以匹配企业研发流程以及合作没有长效性等问题,围绕产业特色进行工业设计专业建设,针对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改革。通过建立分阶段、多层次、综合性教学新模式,注重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实习实训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等方面的问题,打造地区产业、学科、专业等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多维联动构建创新和实践平台,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学科竞赛和实践教学相融合,政产学研结合等方式,注重培养学生设计实践能力。

三、依托地区优势产业集群的工业设计实践教学模式

学校地处粤西湛江,是中国最大的小家电生产及出口基地之一,也是当地工业支柱产业。虽然湛江地区家电生产企业多,生产总产值高,但产业整体结构尚处于传统OEM粗犷式生产模式,产品结构单一、行业生产规模较小、产值不高且多以中低档为主,整体利润较低。近年来,依托地方小家电产业集群优势,不断探索本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实践教学路径,开展不同阶段产教融合的设计实践教学模式,尝试解决产教融合设计实践教学环节中合作模式中所存在的问题,为地方高校工业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提供参考。

(一)对标地区产业需求,设计层级式学生实践教学体系。对标湛江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围绕产业特色进行专业建设,依托现有科研项目与团队,通过不断搭建实践教学平台,企业参与到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中来,共同实施教学,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充分发挥校企协同优势,建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平台,探索设计实践能力培养的模式和方法,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多层次、开放式、产学研交融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设计注重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层级式实践教学体系,逐步提升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具体如图1所示。

该体系共分四级,一级项目以专业核心课为主,项目内容根据课程教学目标进行设计,也为二级项目的实施提供相应的基础;二级项目以课程设计、综合实践等校内实践为主,主要提升学生专业知识,为校外实习实践做准备;三级项目以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校外实践为主等,旨在拓展学生实际项目技能;四级项目为毕业设计及创新设计训练项目等校内外综合实践,培养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并为后期改进核心课程提供参考依据。

(二)依托产业集群,建立产学交融综合实践平台。依托产业集群,建设校外实践平台、综合实践平台自主创新平台组成的产学交融综合实践平台,做学结合,在真实环境下培育学生的实际设计综合能力,解决目前专业教学中存在轻实践重理论、轻能力培养重知识传授等问题,如图2所示。

(三)依托地区优势产业建设专业实践实习基地。依托广东及湛江地区特色产业集群优势,建设科研教学平台和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以多样化项目为载体,开展融合政府、地方产业、高校教学等资源,组建以产业为科研方向的跨专业教师协作科研团队,充分总结团队已有校企合作的工业设计专业设计实践教学经验及企业设计需求,根据工业设计专业不同阶段的学习需要,匹配企业设计研发生产流程,尝试构建贯穿工业设计本科专业四年的认知实践、生产实践、项目实践、毕业实践的实践教学环节。

在课程实践中以实际项目为引领,匹配企业设计研发生产流程,如通过与湛江鸿智电器有限公司、湛江市五星电器有限公司等家电企业进行长期合作,并建立切实可行校企联合的实习基地,让课程教学实践与企业需求对接起来,通过开展不同层次的设计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在接受系统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企业设计实践机会,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真正起到“了解专业、了解行业、了解就业”,具体如图3所示。

(四)依托校企联合研发服务平台,开展以“工作室”为主的产学研教学模式。依托校企联合研发服务平台,以学科平台为产学研交流开发中心,通过开展“工作室”为主的实践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科研、企业的对接,提高师生参与产品开发的综合能力,促进师生专业知识水平的提升。首先,根据专业方向规划组建工作室,由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出众、实践经验丰富的教授或副教授牵头组建工作室,广东海洋大学工业设计系成立了小家电设计工作室、家具设计工作室、陶瓷陶艺工作室、旅游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工作室,如图2所示;然后,学生有选择性地加入上述工作室,接受专业方向教师的指导,由工作室教师带领学生参与相关企业实际设计项目、设计竞赛项目、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多种设计实践项目;最后,随着时间推移,工作室成员不断更新,工作室制实现了学长带动学弟,学弟追赶学长的团队互长的可持续的学习氛围。通过以工作室为主的产学研教学模式推行,形成学生与教师、课堂内和课堂外、理论和实践、设计师与工程师、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无缝对接,构建长期稳定的校企实践模式,充分协调工业设计人才培养对设计创新与流程完整性的需求与企业生产产品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形成合作的长效机制,使学生在步入社会前,让学生得到锻炼实践的机会,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具体如图4所示。

通过校企联合研发服务平台,开展以“工作室”为主的产学研实践教学模式,企业通过平台将自己遇到的问题、产品的更新定位、市场情况等反馈到平台,平台中心通过工作室来合理调配资源,制订策略、合理规划、团队设计、产品开发等方式解决企业遇到的难题和为企业开发新产品,具体如图5所示。

四、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工业设计专业实践培养体系

通过十多年的探索,广东海洋大学工业设计专业通过以产业为基础,以项目为载体,构建出具有地域特色的产教相融合的设计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开展校企合作,以项目为载体,具体通过设计竞赛、校企年度合作模式和单一设计项目制合作模式展开设计实践教学,打通从产品设计到制造的创新实践教学,面向地方产业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优势与人才优势,实现科研资源向育人资源转化,实现教育全面育人的目的,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企业亟需设计人才。

(一)面向产业探索项目驱动,开设“设计竞赛实践”课程。以地方产业为基础,政产学研多维协同建设教学科研平台。探索项目驱动、赛事牵引、成果导向教研模式,学校、院、系都非常支持和鼓励师生相互配合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中,每年结合地方产业发展举办各类主题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鼓励学生利用学院工程训练中心的3D打印、加工中心等装备进行产品制造,使学生熟悉从产品孵化、设计到制造的整个流程。以项目为载体,组建跨学科和专业的教研团队,将项目用于毕设、创新创业、科技竞赛等高校工程实践教学,提升教师能力与学生综合素质服务地方产业的同时提升教师教研能力与学生综合素质,实现校内外结合、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培养面向产业需求的设计人才,学生参与各类型项目如表1所示。

将学科设计竞赛纳入到教学体系中,开设“设计竞赛实践”课程,鼓励学生参与设计竞赛和教师项目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通过教师指导学生组建或学生自主组建学科交叉、年级交叉、特长交叉的创新创业竞赛团队,积极申报创新创业及各类社会实践项目。“设计竞赛实践”课程的开设,对学生本人,以及对学校工业设计专业的知名度,由导师组织和指导学生参与设计竞赛,与全国甚至是国际的学生同台竞技,可以拓展学生视野,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设计竞赛可以根据工业设计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大二、大三年级中增加设计竞赛的选修课程,由企业指定相关的设计竞赛题目,加强和企业的联系,邀请合作企业来学校进行设计竞赛宣讲,学生以设计团队的形式进行参赛,并指派专门的任课教师和企业相关人员共同指导学生完成竞赛项目,对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赛的积极性。

2.根据合作企业需求组织以企业冠名的主题设计竞赛,由企业根据公司产品类型主动发起,设计竞赛活动的费用由企业负责。通过高校教师师生到企业调研,了解企业相关产品生产线,对企业产品具体需求与设计要求进行调研,有针对性开展产品开发设计实践活动。

3.同时可以組织学生参加地方政府出资组织的产业集群中核心产品为主的设计竞赛,分别由专任教师和企业人员指导学生完成外观造型、产品功能设计、产品结构设计、产品设计细节完善和模型制作等工作,共同完成整个设计竞赛项目的全程指导。

(二)在产业集群背景下,产品研发能力强的企业会与高校科研团队保持长期的产学研合作,构建长期稳固的校企年度合作模式。在学校与企业合作合作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组成设计团队,可以根据项目研究或者自身学习的需要,随时前往企业了解客户需求、产品内部结构、生产制造工艺等,与企业工程师面对面沟通交流。在此基础上,加强由不同年级学生经过遴选组成学生团队进入设计专业工作室,参与企业产品开发设计,形成学生与教师、课堂内和课堂外、理论和实践、设计师与工程师、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无缝对接,构建长期稳定的校企设计实践模式,充分协调工业设计人才培养对设计创新与流程完整性的需求与企业生产产品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形成合作的长效机制。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学校与广东鸿智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长期和合作关系,该企业自2009年持续合作至今,双方多年连续签署了新产品开发、产学研项目联合申报及各类科技服务合同总额达到400佘万元,共同开发电饭锅(煲)、台灯、电磁炉等小家电产品整机开发与局部改型产品近20余款,2016年联合广东海洋大学共同申报湛江市第一家广东省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并顺利获批,获省财政资金支持100万元,多年的合作成果提升了鸿智电器有限公司产品的创新度和竞争力,提升了企业在行业的影响力。如2017年与公司联合开发的智能方煲和西施煲已经实现产业化批量生产,具体如图6所示。

(三)在产业集群背景下,与部分中型和小型家电企业保持单一项目制的合作。这部分企业的产品研发需求不大,但是偶尔也有需要根据客户要求开发新产品,这类企业更愿意和高校通过工作室开展单一项目制的合作。工作室由专业教师、相关企业设计人员、工程师及设计相关专业教师和不同年级学生组成,对外开展设计服务,开展单一的项目合作,为学生争取更多的设计实践机会,使学生在步入社会前,就具有了作为一个合格设计师的基本素质。

总结

在工业设计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协调工业设计人才培养与企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服务地方经济、促进地方集群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充分利用地方制造业产业优势在工业设计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来开展工业设计实践教学。通过地区特色产业集群实习基地、开展以“工作室”为主的产学研教学模式和开设“设计竞赛实践”课程,以项目为载体,在校企合作中使学生熟悉从产品立项、设计开发到生产上市全过程,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并逐渐形成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工业设计实践教学模式,为地方院校特色鲜明的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2694501705247

猜你喜欢

产业集群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基于产业集群导向下中小型企业工业产品创新设计模式再造
新常态下蚌埠市玻璃产业集群发展探究
安徽省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
湖北省大冶市食品饮品产业集群效应分析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