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模型建构的深度学习

2022-03-16朱巧玲

中学生物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深度学习教学设计模型

朱巧玲

摘要 巧设问题情境,依托物理模型引导学生对ATP结构的深度思考,建构概念模型促进学生对ATP功能的迁移应用,在实践与探索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实现深度学习。

关键词 模型 深度学习 ATP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深度学习以发展学习者的高阶思维为目标,侧重知识网络建构,要求学习者能将知识进行迁移运用,甚至创造。模型与建模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思维方法,模型是对客观世界的抽象,建模是应用建立模型解决问题。基于模型的教学能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抽象、迁移、应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从低阶思维能力的浅层学习到高阶思维能力的深度学习。

1教材分析及设计思路

“细胞的能量‘货币’ATP”是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知识是糖类、脂肪等能源物质学习的延续,也为后续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学习奠定基础。《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本节课要求是“解释ATP是驱动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要使上述概念形成,需要解决2个核心问题:1概述ATP作为直接能源物质的结构特点;2阐述ATP与ADP快速相互转化是细胞吸能与放能反应的纽带。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在分子水平对ATP易水解与供能机理的解释更详细。建构ATP与载体蛋白的物理模型,利于学生深度思考ATP的结构特点,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学生建构概念模型,可以抽象出ATP与细胞能量代谢的关系,形成知识网络,促进知识的迁移运用。本教学设计以模型为主要载体,促进学生深度学习,达成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

2教学目标

1建构ATP和载体蛋白的物理模型,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角度,概述ATP作为直接能源物质的结构特点。

2建构ATP和ADP相互转化为核心的概念模型,阐述ATP与细胞代谢之间的能量关系,理解能量“货币”的涵义,形成生命的物质观、能量观。

3通过对生活实例的分析,增强ATP知识的迁移运用,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3教学过程

3.1实物观察、资料分析,了解ATP的功能特点

教师提出问题:ATP是物质还是能量?学生回答后,教师展示ATP药片,让学生直观认识ATP是一种物质。

教师追问:ATP与能量是什么关系呢?并展示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思考:1884年,法国药学家迪布瓦切取萤火虫的发光器并充分研磨,发现研磨液会发出短暂荧光。研究人员将不发光的研磨液分成两组,分别滴加等体积的ATP溶液和葡萄糖溶液后,ATP组立即重新出现荧光,而葡萄糖组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会重新出现荧光。离体发光器研磨液荧光消失的原因是什么?对比两组实验,萤火虫发光的直接能源物质是什么?学生分析材料后,得出“ATP是直接能源物质”这一结论。

设计意图:深度学习需要创设真实问题情境,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体验和思考。实物观察属于感官体验,材料分析属于理性分析,学生对能源物质的认知从“葡萄糖是主要能源物质”向“ATP是直接能源物质”发展,产生“ATP为什么适合作为直接能源物质”的疑问,顺利过渡到ATP结构的学习。

3.2模型建构、展示交流,明确ATP的分子组成

教师提问:与葡萄糖相比,为什么ATP能作为直接能源物质?接着,学生开始建构ATP的物理模型。在自学教材相关内容后,学生小组利用教师给出的纸片模型(图1),建构ATP结构的物理模型。然后,小组代表在黑板上用教师版模型(背后有磁铁,可吸在黑板上)展示。教师引导学生修正模型,并让学生利用模型讲解腺苷、普通化学键、特殊化学键、ATP、ADP、AMP等。之后,教师提问:ATP在结构上有什么优点,适合作为直接能源物质?学生回答后,教师可利用磷酸基团上的磁铁,让学生体验“同性相斥”,类比新教材中“ATP中特殊化学键因相邻磷酸基团带负电荷而相互排斥,不稳定”这一结构特点。

设计意图:活动与体验是深度学习的核心特征。

若教师只给出腺嘌呤、核糖和磷酸基团的纸片模型,让学生依照教材分子式建构ATP模型,难以实现知识的批判理解。利用图1所示元件建构的物理模型既能反应ATP的分子组成知识,又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提升建构活动的价值。脱氧核糖、核糖同时呈现,以设置干扰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区分脱氧核糖与核糖的结构,明确ATP分子中含核糖。五碳糖模型代替常规五边形模型,能更科学地展示五碳糖的结构特点。多种碱基可方便教师介绍UTP、GTP、CTP、dATP、dTTP、dGTP、dCTP等物质,拓展学生对高能磷酸化合物的认知。磁铁的類比应用能让学生理解ATP结构具有不稳定、易水解的特点。模型建构的经历让知识真正成为学生观察、思考、探索、操作的对象,能促进学生对ATP结构进行深度分析、评价,形成对知识的自我理解,建构新知序列。

3.3模型演示、分析概括,理解ATP的供能机理

在学生建构ATP模型后,教师整合教材内容,教学ATP参与钙离子载体蛋白的主动运输,使学生从分子结构视角理解ATP的供能机理。学生阅读教材并在黑板上利用载体蛋白模型(教师提供)演示ATP参与主动运输的过程(图2)。

模型演示后,教师提出问题,促进学生思考:该过程体现了载体蛋白的哪些功能?ATP中的能量是如何转移到载体蛋白上的?分析ATP结构与供能机理,说明物质的结构与功能有怎样的关系?

设计意图:深度学习需要学生把握知识的内涵与本质。模型演示让学生理解ATP磷酸基团的“得”与“失”是实现能量转移的关键,深化学生ATP供能机理的理解。教师提出的3个问题帮助学生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实现对形象化模型的高度抽象,引领学生“发现”“归纳”出ATP供能机理的本质特征,同时也显化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3.4问题探讨、画概念图,领悟

ATP是能量“货币”教师展示材料:一个成人每天要水解并合成相当于自身体重的ATP,以满足正常生命活动的需要;在紧张活动的情况下,ATP的消耗可达0.5kg/min;人体中ATP的总量只有大约2mg,剧烈运动时只能维持3s。

教师根据材料,提出问题串:人体如何解决ATP消耗量大而储存量少这一矛盾?ATP与ADP转化是可逆反应吗,为什么?人体细胞合成ATP的能量来自于哪里?植物细胞合成ATP的能量来源又有哪些?ATP水解释放的能量还能用于哪些生命活动?ADP合成ATP的过程是储存还是释放能量的过程,关联细胞中的吸能还是放能反应?ATP水解为ADP的过程是储存还是释放能量的过程,关联细胞中的吸能还是放能反应?当学生解决该问题串后,便能建构出图3的概念模型,抽象出能量通过ATP分子在放能反应和吸能反应之间流通。

教师结合图3模型,类比商品交易,脂肪、葡萄糖相当于能源物质中的“房产、存折”,必须通过细胞呼吸将能量转移至储存能量较少的ATP(“人民币”),才能被细胞直接利用。学生因而理解ATP是细胞的能量“货币”。

设计意图:深度学习需要对旧知识与新知识进行有效和精细的深度加工,形成知识网络以促进知识的迁移应用。概念模型可以让学生从能量守恒的角度,理解ATP与ADP的相互转化,伴随着能量的释放和储存,联系了细胞众多的吸能与放能反应。问题串引导学生实现基于问题的多维度、立体式的知识整合,将ATP直接能源物质的知识以整合态、情境化的方式纳入已有的能量代谢认知结构,有助于学生形成生命的物质观与能量观,为知识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3.5模型运用、学习材料,领略ATP的科学应用

在学生建构概念模型后,教师提出问题:在1884年迪布瓦的实验中,葡萄糖组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会重新出现荧光。请你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这一现象。学生分析后,得出科学解释:葡萄糖不能直接提供能量,需要通过呼吸作用将能量转移至ATP才能被生物直接利用,从而导致延迟发光。

随后,教师向学生介绍萤火虫发光原理、ATP荧光檢测仪、荧光树的发明等材料,了解ATP的科学应用。

设计意图:深度学习强调知识的迁移与应用,也注重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原因解释,能检测对ATP知识的应用水平,培养分析、推理的科学思维。萤火虫发光、ATP荧光检测仪和荧光树等材料介绍,是ATP知识的迁移应用,也能引导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及知识发现、发展的过程进行价值评价。

4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巧设问题情境和整合教材内容,让学生经历困惑、发现和迁移,沿着ATP“功能→结构→应用”的知识主线逐步学习,重视学习内容的有机整合与深度加工。物理模型解决了ATP结构与供能机理的教学重点,概念模型解决了ATP是驱动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的教学难点,模型促进学生的思维由形象上升到抽象,实现了模型应用与高阶思维培养的统一。建模过程的问题串能引导学生深度思考,促进科学思维培养和生命观念形成,进而有助于知识的迁移运用。因此,学生的建模学习能克服对微观结构的认知困难,在亲自体验和亲手探索中实现深度学习。

参考文献:

安富海.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4,34(11):57-62.

1794501705259

猜你喜欢

深度学习教学设计模型
重要模型『一线三等角』
重尾非线性自回归模型自加权M-估计的渐近分布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3D打印中的模型分割与打包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FLUKA几何模型到CAD几何模型转换方法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