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觉驱动:由“看见”到“完成”

2022-03-16张宜玲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22年2期
关键词:看见微视频教学方法

【摘 要】体育课堂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学练方式都是为了促进学生达成学习目标。通过“视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展开“驱动”达成学习目标,两者结合可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从而让课堂教学更有效。

【关键词】视觉驱动;微视频;电教融合;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12-0064-04

【作者简介】张宜玲,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南京,210008)教师,二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的融合。

随着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到来,电教融合开始走进传统体育课堂,广大教师正在探索与实践“互联网+体育”教育的新模式。

一、問题追溯:传统体育课堂的弊端

一次假期过后的体育课堂上,授课内容为体操前滚翻,单元系列课程之后的考核显示,学生达成率不高,易犯错误重复出现。于是,笔者让学生针对自己的考核成绩进行反馈,并得出以下结论。

(一)重教学轻练习:教与学比例失调

“我们根本没时间练,练习的时间太少了。”“我站在最后,看不到老师的动作,所以总感觉动作不对。”两名学生的反馈说明:教师教学时间长但示范时间短,无法让学生形成表象记忆;学生学习时间长但学练时间短,无法形成肌肉记忆。教师要在40分钟课堂中完成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重复学练过程,就要注意教与学之间的比例。

(二)重课堂轻课后:课堂之后无体育

“老师只示范了一遍,我根本记不住动作。”“我假期天天在家练习,我姐还给我考核呢。”两名学生反馈的情况属于动作技术形成规律的范畴。刚学会的动作正处于初步掌握阶段,如果没有长时间的巩固形成肌肉记忆,不仅会出现动作变形,还会出现动作遗忘的现象。

二、意义叩问:视觉驱动下的价值探索

视觉驱动最初被提及是在计算机、机器人、人工智能等科技领域。机器人遇到一定障碍时,通过摄像头拍摄的视觉信息反馈到核心处理器,最后再反馈到控制每一个肢体的线路,从而使其躲避相应的障碍。[1]摄像头相当于人的视觉,核心处理器相当于人的大脑,控制线路相当于人体连接肌肉骨骼的神经系统。视觉驱动原理也可以应用于小学体育教学。

(一)我想学:视觉驱动激发能动性

小学生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发展阶段,对概念的理解需要依靠直观形象的帮助,[2]学生观察清晰鲜明、生动有趣的技术动作有利于激发运动兴趣。随时随地、重复多次的观看不仅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记忆表象,还可以通过动作之间的对比进行自我纠正,产生“我想学”的能动性。

(二)我要学:视觉驱动提升学习力

视觉驱动首要的传递媒介为多媒体,学生通过多媒体中的图片、视频等进行学习,从“课前预习”视频中初步学到知识,从“微课”视频中学会知识,从“纠错集”视频中对比纠正自我认知,逐步养成“我要学”的学习力。

(三)我会学:反馈助推持续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多的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学会学习的工具便是评价。评价可以是对学生、对动作的评价,帮助学生更新概念;可以是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帮助学生提升持续学习动力;可以是教师的总体评价或者过程评价,帮助学生全面而详细地了解自身情况。评价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不仅仅局限于文字。教师可以通过视频展示的形式对学生的动作不断进行觅优评价,还可以通过学生展示的视频有针对性地进行个体评价。短而精的视频评价与文字评价相结合,促使学生不断更新已有的动作概念,学生一旦学会学习,便有了持续学习的动力,逐步促成“我会学”的持续力。

三、深度探索:视觉驱动下的实践策略

(一)看见:最直观的指导

由于低学段学生的理解能力正处于认知初期,当学生出现错误动作时,往往是由以下主要原因导致:在概念认知上,对动作的技术出现理解偏差;在自我认知上,没有意识到错误的发生;在身体认知上,学生身体素质具有差异性,自身控制小肌肉群的能力较弱。

1.教学视频随时学。

在短短40分钟的传统课堂中,教师往往面对全班学生进行集体示范和指导,无法有针对性地指导每一个学生,加之教师的示范次数有限,学生学习时无法快速掌握动作技能中的重点,便会出现对动作技术的理解偏差。

比如,笔者将跳绳的技术动作拍成教学视频,将国家体测项目拍成锻炼视频,通过文字提醒、动作慢放等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对技术动作进行学习,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视频动作对标找差,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

2.记忆表象具象化。

任何技术动作的形成都要经过泛化过程、分化过程、巩固过程,最后达到自动化程度。[3]学生在初步学习动作技术时,通过视觉在大脑中形成初步的运动表象,这是转化为肢体动作的关键,但此时的运动表象过于模糊,只是一个轮廓,需要学生多次反复观看并仔细观察,对动作的细小变化进行整合,形成完整的动作表象。比如在队列队形的学习中,学生反复观看队列队形的口令视频,加强对动作技术的记忆;通过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有针对性的纠正,学生逐步掌握动作技术。

(二)看见:最有效的学练

1.易犯错误有迹寻。

有的学生在进行技能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易犯错误;也有学生在课堂练习时技术动作正确,下次练习时却出现动作变形,导致教师发现学生动作错误产生滞后。

“久会而成习,久合而成惯,久应而成习惯思维。”错误动作一旦形成,教师如果不及时加以纠正,学生很快便会形成错误的习惯思维,继而形成错误动作。纠错视频有效解决了教师无法当面对学生进行指导的问题,学生通过纠错视频初步进行自我认知,找到错误点,尝试纠错,之后教师再进行纠正,便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运动弱项专项练。

学生原本的身体素质是有差异的,因此学生的运动成绩也会出现偏差。比如通过线上指导,学生已经能完成一分钟跳绳任务,但一分钟跳绳的后半段时间却出现无力、失误等现象,这往往是因为学生的耐力较差。再比如坐位体前屈成绩无法提高,这往往是因为学生的柔韧性较差。因此,笔者针对速度、力量、柔韧、协调、耐力五大身体素质,分别编排出五种不同的专题练习视频,要求学生针对自己的弱项跟着视频每天进行练习,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运动技能,还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

(三)看见:最真实的评价

评价是课堂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好的评价不仅能让学生快速掌握运动技能,激发学生运动兴趣,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但传统课堂中的评价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往往会使用集体评价或者总结性评价,无法顾及全体学生。

1.有针对性的个体评价。

每一个学生都渴望获得教师的评价,好的评价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中无法实现的学生个体评价可以在线下完成。比如,笔者每天都会在班级群内集体反馈体育课情况,之后对印象比较深刻的学生进行个别反馈,对上课积极的学生进行表扬性评价,对进步明显的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对难以完成学习任务的学困生进行激励性评价,对调皮捣蛋的学生进行提醒式评价。有针对性的个体评价能够较好地指向学生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快速了解问题根源;[4]激励性的个体评价则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助推学生运动的持续力。

2.社交性学生互评。

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往往体现在学练中。学生对动作技能的学习正处于初始阶段,主要以个体感受为主,无法使用已有的认知对同伴做出相应评价。当学生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对动作技能有了自我认知,便可以在自己的认知范围内对同伴进行评价。

比如,笔者使用“小打卡”小程序建立体育交流社区,学生在线上可以对同学的动作进行评价,在线下可以约上小伙伴一起进行练习。评价的社交属性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动作技能,还能增进同伴之间的友谊。

麦克斯白(Macceby)的亲子关系三阶段模式指出,儿童在6~12岁属于共同控制阶段,[5]此阶段学生的人际交往逐渐丰富起来,与同伴的交往也明显增多。教师在此阶段应注重学生之间的社交属性,通过学习的运动项目,建立情感联系;通过同伴之间的友好竞争、亲密合作,达到共同提升的效果。

3.激励性觅优评价。

每一个学生都有值得关注的闪光点,教师如果能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加以引导,相信学生都可以获得最好的自我发展。

比如,史同学在体育学习上有些感统失调,当其他同学跳绳水平逐渐提高时,史同学还是无法跳过第一下,于是出现了不想跳绳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和家长及时进行沟通,共同努力解决史同学的跳绳难题。家长每天将史同学的跳绳情况进行视频反馈,笔者每天从各种角度表扬史同学,之后史同学在课堂上特别认真地练习,努力控制自己的肢体动作,终于连续100个没有出现断绳。在最后的测试中,史同学跳了109个。

在小学阶段,学生对自我的评价和同学的评价往往依赖于教师的评价,因此,教师的评价对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教师对学生正确的鼓励和赞赏使得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满足,使他们愿意为了保持和得到新的满足而进一步付出努力,从而不断地激发学习积极性,促进持续发展。

4.全面性过程评价。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最终成绩只是评价中的一种,教师不仅要注重总结性评价,在日常教学中更应该注重过程性评价。[6]比如,在坐位体前屈的测试中,笔者无法对每一个进步明显的学生进行表扬,但在线下可以将初始成绩和测试成绩进行对比,结合学生的日常表现对学生的进步逐一进行过程性评价,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进步带来的喜悦。

过程性评价的“过程”是相对于“结果”而言的,具有导向性。过程性评价不是只关注过程而不关注结果的评价,更不是单纯地观察学生的表现,而是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智能发展的过程以做出更全面的评价。

视觉是一种工具,驱动着师生的大脑进而产生行动。在日益更新的信息化时代,教学方式的迭代、教学手段的变化、学练方式的更新,使每一项运动技术都可以具象化,每一个评价都可以数据化,每一个学生都能由“看见”到“完成”。多媒体技术、大屏幕显示技术的日益完善以及各种电教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教育教学的改革,形成独具特色的“互联网+体育”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刘雁鸣,曾华,杜大权.机器人行走运动软件设计[J].电脑开发与应用,2012(5):46-47.

[2]玛丽亚·哈迪曼.脑科学与课堂:以脑为导向的教学模式[M].杨志,王培培,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82.

[3]王占琪.体育教学与运动技能形成规律的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9(3):60-62.

[4]杨峰,马冬花.基于教师评价的视角谈面向学生个体评价的实践策略[J].运动,2017(4):111-112.

[5]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321.

[6]中華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7.

3450501908261

猜你喜欢

看见微视频教学方法
基于gitee的皮肤科教学方法研究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方法探析
“看见”的力量
《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浅谈在中学历史课程教学中慕课的应用
显微摄影师:带你“看见”惊艳的“微距世界”
重新“看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