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收入结构视角下金平县农民增收问题探究

2022-03-16李政赖庆奎

当代农村财经 2022年1期

李政 赖庆奎

摘要:对于云南省金平县农民来说,通过宏观角度和微观角度客观地分析收入结构的变动现状与原因都是本文研究的重要内容,无论是产业结构调整还是农民的综合文化程度、当地农民的就业观念以及家庭经营模式等方面的问题,都是影响农民收入增加和结构变动的重要原因。对此,本文提出促进金平县的相关政策革新,通过转变农民的就业观念,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加强农民就业的相关培训,改善金平县的基础设施来改善该地区农民的收入结构。

关键词:收入结构 农民增收云南 金平县

农民收入问题已经成为限制我国农村发展乃至我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农民的收入结构变动不断变动的前提之下,农民收入增长的来源以及增长点都逐渐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自此,农民增收问题较多地和农村新型合作组织、农民现代务工体系等相关联的问题。农民收入结构呈现出的特征有待通过具体调查和数据分析而得出结论。

在农民收入增长的过程中,农民收入增长与他的收入结构是否合理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如何优化农民的收入来源结构、性质结构、形式结构是提高当前在精准扶贫大背景下扶贫效果与农民收入的关键因素。研究金平县农民收入结构变化情况,有助于准确把握云南边境地区农民收入问题的关键点,从收入结构的角度研究深度贫困地区农民的增收问题,丰富农民增收理论,并且为产业结构调整等具体政策提供借鉴。

从农民的角度看,农民收入结构问题是“三农”问题的重点,在目前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农民收入结构问题成为有效促进农民增收中的重要一环。近年来金平县农民收入结构变化较大,需明确变化幅度,通过研究可厘清金平县农民收入结构产生变化的原因,从金平县农民收入结构的变化分析当地农民的增收空间,增进建议的针对性。

(一)农户收入结构的变动情况

1.就农民收入的来源结构而言,对于金平县马鞍底乡农民人均收入的变动趋势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农民收入增长与农民收入结构变动之间的关系。调查得知,近年来金平县马鞍底乡的农民人均收入呈总体上升趋势,特别是实施精准扶贫政策以来,农民收入开始了新一轮的增长,收入增长率逐年提升。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的变动是引起金平县马鞍底乡农民收入结构变动的主要原因,加之转移性收入近年来的大幅增长,是促进当地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力量。以收入来源结构的视角,金平县马鞍底乡农民收入增加的主要收入增加点是外出务工收入,结构变化点是在金平县的十三五规划期间,金平县马鞍底乡农民的收入来源结构在向云南省农民收入的来源结构接近,改变了曾经农民收入来源结构家庭经营占比过重的结构。农民收入的转折点是精准扶贫的实施之年,农民收入增幅在2015年显著上升,而就收入來源结构而言,金平县马鞍底乡农民财产性收入占当地农民纯收入的比重太小,从而对于云南边境地区农民增收也没有显著成效。

2.就农民收入的性质结构而言,农民纯收入由生产性纯收入和非生产性纯收入组成。在研究农民收入来源的基础上,通过对农民收入性质结构的划分,可以进一步研究生产性纯收入与非生产性纯收入在农民纯收入中的比例关系,进而分析农民收入性质在农民收入增长过程中的影响和作用。调查得知,生产性纯收入是引起金平县马鞍底乡农民收入形式结构变动的主要原因,加之家庭生产经营在近几年的变化,农民生产性纯收入近年来的大幅增长,是促进当地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力量。以收入性质结构的视角来看,金平县马鞍底乡农民收入增加的主要收入增加点是农民生产性纯收入,结构变化点是在精准扶贫实施以来,金平县马鞍底乡农民的收入性质结构中生产性纯收入比例不断增加,非生产性收纯收入的比例不断减少。农民收入的转折点是精准扶贫的实施之年,农民收入性质结构变幅在2015年显著改变,而就收入性质结构而言,目前金平县马鞍底乡农民非生产性纯收入占当地农民纯收入的比重太小,在农民收入性质结构中不甚合理。

3.就农民收入的形式结构而言,包括现金收入和实物收入。在金平县马鞍底乡的实际调查中,现金收入比例可以反映该地区农民经济活动的商品化和货币化程度,农民经济活动的商品化和货币化程度也可以反映农民参与具体分工的程度、劳动力工作状况和地方市场化程度。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金平县马鞍底乡农民收入的现有形态结构相对稳定,农民现金收入份额的持续增加反映了农民市场参与经济活动的逐步增加。

就结构变化而言,在调查中发现,虽然时而出现波动性,但金平县马鞍底乡农民收入形式结构相对稳定。2013年金平县马鞍底乡收入形式比例发生了很大改变,原来占农民收入形式较多的实物收入转变为现金性收入。一直以来,金平县马鞍底乡实物收入变动不大,而现金收入在逐年增加是在精准扶贫政策实行之后,农民所生产的成果参与交易较多,现金性收入的比例超过实物收入的比例,且在政策实行之时比例逐渐拉大,继而渐趋平稳,保持了一个较为稳定的现金、实物收入比例。由此可知,现金性收入是引起金平县马鞍底乡农民收入形式结构变动的主要原因,加之工资性收入在近几年的增长,农民现金收入比重收入近年来的大幅增长,是促进金平县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

(二)农户收入结构的差异性分析

笔者在云南省金平县,通过入户调查,走访县、乡级扶贫部门等方式,了解到农户的收入等相关情况,选择金平县能体现调查对象样本丰富性乡镇,即马鞍底乡的274户农户,涵盖致贫原因丰富、收入结构多样的调查样本,统计出金平县马鞍底乡274户农户的有效数据,包括这些农户的种植业收入,养殖业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家庭年纯收入等数据。

由此得出结论:按照对于农民收入的贡献度而言,以标准化系数作为参考,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转移性收入,而就家庭经营收入的贡献度而言,养殖业收入的贡献度要大于种植业收入的贡献度。此外,在调查的274个样本之中,有财产性收入在此分析中得到的结论为相关性并不大,但也不可忽视财产性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贡献。可以说,云南边境地区的脱贫一定程度上受工资性收入影响较大,是农户脱贫增收的主要途径。而考虑到可持续发展方面,对于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的方面,转移性收入的贡献度并不大,应当适当对家庭经营收入中养殖业收入的比例,对于种植方面要种植收益高、成效好的作物,同时也需要提升农民的工资性收入比例,使其掌握一技之长能够长效性可持续地促进家庭增收。

(一)宏观原因

1.政策性影响。针对于金平县,具体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的政策包括:增加家庭经营收入方面的各级政府组织种植培训、养殖培训、就业培训、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等相关政策;增加转移性收入的有扶贫部门沿边定补金每户一千元、民政部门的农村低保优惠政策;减少家庭支出的有教育部门农村地区学生“两免一补”“营养改善计划”、卫生部门的医疗保险优惠政策、落实家庭医生帮扶措签约服务政策,乡镇卫生院住院不设起付线,报销比例达到95%;县级医疗机构报销比例达到85%;州级和省级医疗机构报销比例提高10个百分点达到70%、分级级危房改造项目等项目。

但在边境地区,制约产业发展的因素很多,如当地市场、技术、信息等。农业技术人员少,农业技术普及程度不到位,相关市场信息不对称,运输成本高,难以促进产业发展。精准扶贫项目实施薄弱。家庭产业需求项目扶贫工作零散、规模小。一些农民的水产养殖项目具有短期效应,很难形成支柱产业。农民的消极思想更加突出,个别能人很难单独开发综合工业项目。此外,最主要的是农民收入结构不合理,缺乏稳定收入增长的长期机制。

2.产业结构调整。近年来,特别是实施精准扶贫政策以来,金平县农业产业初具规模。依托丰富的热区土地资源和多样性的生物资源,第一产业上的综合性发展带动了金平县农业、林业、牧业的收入,使得家庭经营型收入在农民收入结构中的上升趋势尤为明显。而在金平县的第二产业中,瑶药、油茶、茶叶加工业稳步推进;铜、铁、金、镍、铅锌等矿产采选业进一步优化整合;充分利用丰富的水能资源。由这些大型企业带动,吸引周边农民从事第二产业,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增加。第三产业方面,金平县一、二、三级商贸物流集贸市场初步形成,网络服务、电子商务、物流快递从无到有,有力促进了工农业产品供求信息系统和市场流通体系发展,商贸物流市场服务业不断拓展。把旅游业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着力构建旅游产业集群。

但从当前金平县地区整体看,虽然经过多年发展和精准扶贫带动,二三产业发展仍然捉襟见肘,从整体看,该地区产业结构发展仍不够合理,第一产业仍然是当地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特别是当地第一产业决定该地区农民收入水平,第二产业发展缓慢,而当地第三产业仍然需要政府大力扶持,单一依靠自然条件和区位不足以使得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由此,金平县产业结构不合理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以及农民增收造成很大负面影响。

3.云南边境地区独有的特点。金平县都处在地形复杂的山区,气候条件恶劣,地质灾害多发。该地区村寨分布分散、山地多,村民的经济来源单一,仍然以传统的种植业为主,养殖业变现不易。基础设施的落后对于农民的思想意识和文化素养息息相关,同时,道路交通的不通畅使得金平县的农民实物性收入的比例仍然较大,转化并且投入到发展中的资本仍然较少,吸引外来资本能力弱,不利于当地第二产业的发展。同样对当地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也有着不利影響。

金平县是云南省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地区,这些少数民族在社会文化价值与主流的现代市场经济价值上存在较大的断层,帮助其有效与市场经济衔接的困难很大。当地农牧业生产落后,农业的商品化程度也很低,农民收入严重依赖转移支付。同时建筑业和制造业就业比例下降,这也使得金平县发展劳动力转移扶贫受到越来越明显的负面影响。

(二)微观原因

1.农民综合文化程度。农民综合文化程度不仅是衡量农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成果的一个重要指标,也很大程度上也表现出农民的人力资产水平。调查发现,金平县农民大多知识文化水平不高,生产技术大多是世代相承的传统技能,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差,而传统的小农经营思想导致他们对市场敏感性不强,发展产业之时会出现跟风上的情况,导致群众经营风险加大。目前文化素质仍是制约农民收入进一步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据在马鞍底乡的调查走访中得知,文盲、半文盲及小学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整劳动力的六成左右,高中占一成,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更少,教育程度高的年轻人、能人,大多在外。留在农村的劳动力还是延续传统的种植技术,适应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种植养殖技术水平普遍不高,使得农业效益收入远远落后。

金平农户收入来源结构与当地教育方面的投入和农民的综合文化程度密切相关。从调查中发现初中以下农民对家庭经营收入的依赖性较强,教育程度越低,对家庭经营收入的依赖性越强,而高中以上农民对家庭经营收入的排斥倾向明显。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对工资性收入影响不显著,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对工资性收入有着显著的正面影响。

2.农民就业观念。随着二元经济结构的逐步化解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脚步加快,农业劳动力的流动性加快。进而农业劳动力的就业地点和就业行业的变动也成为了影响农民收入结构变动的重要因素。但云南边境地区的特殊性意味着和其他地区不同,金平县乡镇企业转移力度不够。招工数量不及其他地区,不能较多够吸收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行业较少,很难去吸引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金平农民就业观念目前存在的问题包括,一些部门在技术培训过程中培训一下名义上的高科技的知识,对于农村群众来说较为枯燥,并且掌握不了,而且农民会对投入资金多、成果见效慢的项目有选择性的规避。此外,一些农民群众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在家庭经营乃至就业之中以经验形式传播信息。此外,由于农民工就业市场、体制保障不完善,使得农民多是依靠传统裙带关系、地缘人际关系网络找工作,不了解市场招聘、就业信息。近年来,金平县马鞍底乡外出务工劳动力比重持续增加,他们发展到“离土又离乡”,改善了农村资源配置,缓解了人地矛盾。农民外出打工是扩大就业、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当地农民的就业观念是促进这一改变的主要原因。

3.家庭经营模式。种植模式单一。在金平县马鞍底乡,经调查,其中全乡全部是农业人口,农户在种植模式上为传统的种植模式,土地产出率较低;个别农户虽然调整了种植结构,但很少有上新的种植品种,即使有也大多都是常规农产品,诸如草果、板蓝根、油茶等。因此开发资源的主体实力弱。个体是当地农林产品资源开发利用的主体,由于居住分散,各自为阵,同时各类农林产品交通、通讯条件不好,资源的信息以及国内外市场动态难以及时掌握,市场预测能力差,无法准确地按照市场信息进行资源开发的调整。发展种植业见效慢,农户收益周期较长。发展特色种植业是有劳动能力农户实现稳定的主要措施,但一些种植作物达产周期长,如一些水果、中药材等种植周期平均都在2到3年,为农户实施的产业扶贫项目大多都在数年后才能有收益,并且还要支出作物成长期的管护费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脱贫攻坚的快速推进。农产品市场流通不畅。主要表现在流通渠道较窄、中间环节多、各环节发育度差等。农林产品初次交易的对象多为本村人员,交易量大。

金平县新型合作组织带动能力相对弱,利益联结机制不明确。有些产业已经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但企业和农民的利益机制不够明确,双方利益关系不稳定。一些合作社与会员之间也没有建立起稳定的合作关系,双方利益也得不到确保,总体带动能力弱。

4.精准扶贫政策带来的转变。在调查中发现,实施精准扶贫政策之后,金平县农户的收入情况得到了显著的改善,通过进村入户,分析掌握致贫原因,逐户落实帮扶责任人、帮扶项目和帮扶资金等手段,根据每个农户的具体特点进行帮扶,农户的增收思路也有所转变。从上文中可知,金平县马鞍底乡的农民人均收入成总体上升趋势,特别是实施精准扶贫政策以来,农民收入开始了新一轮的增长,收入增长率逐年提升。这与针对于贫困户有针对性的帮扶是不可割裂的。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负责挂钩的单位和个人带来好的增收建议,拓宽当地农民的增收思路,种植养殖技术得到一定的革新,收入的形式也变得多样。足以说明农户在相关政策的引导下逐渐实现收入增加和收入结构趋向合理化。

(一)合理化调整产业结构

加强金平县产业结构合理化调整,支持农村三大产业融合发展以使其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化。金平县第二产业的发展较为弱势,需要依托于小型城镇,农村周边小城镇的建设应以加强综合规划。布局要充分考虑该地区第一、二产业的相应的衔接。建立好县级工业园区和综合经济区域的中心城镇国有小区,使其便于接受周边大、中城市的辐射,使得信息、物资、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交流可以发挥多功能载体。加强当地的招商引资,促使農民收入结构中第二产业的收入的比重能够有所提升,同时能够增加当地农民的工资性收入。第三产业方面,依托边境地区风景秀美,生物资源、民族文化资源、旅游资源丰富,需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以大力发展旅游业。

(二)加强政策扶持与革新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对于农户帮扶的政策要实行长效机制,对于农户的可持续政策要跟上农户实际困难的变化。对于易地搬迁之后农户的情况要进行可持续跟踪,切忌因改造房屋而使农户负债过多、心理压力过大。对于设立公益岗位等政策一方面可以增加边境山区生态保护的力量,另一方面,也从工资性收入的增长促进了当地农民收入的增加。为增加金平县农民收入,应拓宽当地涉农方面的融资渠道,引导金融机构扩大对该地区的信贷投资。加强对金平县扶贫再贷款的管理,加大再贷款的倾向。合理控制农民转移性收入,防止其衍生出等靠要的思想。要把鼓励和补贴结合起来,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等政策可加大力度合理落实。

(三)转变边境地区农民观念

在促进金平县农民的增收过程中,要加强引导,改变农户的小生产意识,对农户进行追踪调查,发现问题后及时引导,包括加强对农户的思想引导和技术指导。包括注重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促进全面可持续发展。要有针对性的多开展技术培训,尤其要重视青年人的技术培训,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帮助社区群众不仅能走出去而且能适应市场对劳动者的要求,加强技术培训。建议有当地每年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学习计划,根据群众需要进行培训和学习,及时公布农产品当前的市场趋势,科学合理地种植,促进当代农业的发展。加大对当地教育的投入,保证招生率。有效地促进金平县农民的转移就业,同时为保护区未来发展培养出更好的人力队伍。通过学校的营建、教育补助的广泛普及、义务教育的日趋完善,改善当地农民受教育情况。针对于不同情况的农户要设计不同的培训计划,切忌造成农户对于外援的依赖,实质上造成了农户自我生存能力、自我发展能力的削弱。可以通过培训激发农户的自信心,挖掘当地农户各自的擅长点,促进其奋斗精神和创业、就业荣誉感的生成。

(四)巩固发展金平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制订好当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规划,结合金平县实际情况,在基础设施建设实地进行充分调研,基础设施建设必须要有前瞻性,能够分阶段并且有步骤地逐步加以推进,确保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落到实处。改善金平县的交通条件,以将农副产品流通转化为经济收入,旅游事业才能得以蓬勃发展。改进当地地的农用水电等基础设施,引进节水灌溉系统等技术模式以促进当地农业经营方面跨越式发展。

(五)改善农民务工情况

金平县农民工资性收入所占收入来源的比重近几年有了显著增长,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仍有不少差距。从当前情况看,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和进行劳务输出,是实现农民增收的相对现实、快捷并且有效的途径。合理建立农民工数据库,及时了解农民工教育培训需求的基本情况,建立政府培训机制和市场化的农民工技能培训机制,建立农民工之间的劳动服务对接,使农民工能够根据市场需求正确、独立地选择工作岗位,避免浪费农村劳动力资源,引导农民工有序外出,完善劳务输出组织。加快发展劳务中介机构,建立一套贯穿劳务输出全过程的管理制度,有效提高劳务输出质量和组织,进一步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加强就业监督。针对当前农民工就业管理存在的问题,有关部门应加强监督,规范企业就业行为,加强劳动保障监督,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六)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要扶持和壮大新型农业经济组织。应引导农民群众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并依托新型农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广大农民提供信息、技术等相关服务。围绕市场需求,引进优良的新作物品种,拓宽营销渠道,培育现代农业体系,有效提高农民效益。培育村集体经济、大专业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农业经营新体系建设。在当地扶持龙头企业,积极招商引资,带动农民发展,帮助农民建立家庭农场,提高农业效益。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受各种因素影响,农产品深加工的农民不多,要促进农民把生产、加工、销售联结起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建议农民在适当政策引导的条件下团结合作,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营销和促进农产品加工,最终共享市场红利。

参考文献:

[1]张车伟,王德文.农民收入问题性质的根本转变——分地区对农民收入结构和增长变化的考察[J].中国农村观察, 2004(1):2-13.

[2]温涛,田纪华,王小华.农民收入结构对消费结构的总体影响与区域差异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13(3):42-52.

[3]周雪松,刘颖.中国农民收入结构演变及其启示[J].中国农学通报, 2012,28(14):210-213.

[4]盛来运.农民收入增长格局的变动趋势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 2005(5):21-25.

[5]陈冲.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理论假说与实证检验[J].经济与管理, 2013(6):13-18.

[6]黄宗智.中国的隐性农业革命[J].中国乡村研究, 2011.

[7]桂金赛,孙玉芬.云南深度贫困片区扶贫攻坚面临的困难与对策实证研究[J].全国流通经济, 2016(24):51-53.

[8]郑长德.“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脱贫奔康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民族学刊, 2017, 8(6).

[9]張琦,张涛,万君.聚焦深度贫困是打赢脱贫攻坚的关键[J].中国扶贫, 2017(15).

[10]曹瑞.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及农村经济发展策略探析[J].中国市场, 2017(5):47-48.

[11]费之光.农民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增长的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2020(01):89-90.

[12]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课题组,韩凤芹.财政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政策建议——基于防范风险和以人为本的理念[J].当代农村财经,2020(03): 14-20.

On the Problem of Increasing Farmers’ Income in Jinping Coun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come Structure

Li ZhengLai Qingkui

Abstract: For farmers living in Jinping county,through macro and micro perspectives,objectively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reasons of changes in income structure are important parts of this study. All of the problems about industrial adjustment,policy implicationsfarmers’ comprehensive educational level,local farmers’ employment concept and family business model are important reasons which could have an impact on farmers’ income and structural changes.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the causes,the essay suggest’changing the farmers’ employment concept,broadening the employment channels,strengthening the education of their employment,improving the infrastructure in Jinping county,the income structure of farmers Jinping county would be improved and the farmers’income would be increased.

Keywords: income structure the increasing of farmers’ income Yunnan province

(作者单位: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西南林业大学)

责任编辑:宗宇翔

3018500589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