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篇
2022-03-15董国财
董国财
阅读训练一
记棚民事
及余来宣城①,问诸乡人。皆言:未开之山,土坚石固,草树茂密,腐叶积数年,可②二三寸。每天雨,从树至叶,从叶至土石,历石罅③滴沥成泉。其下水也缓,又水下而土不随其下。水缓,故低田受之不为灾;而半月不雨,高田犹受其浸溉。今以斤斧童其山④,而以锄犁疏其土,一雨未毕,沙石随下,奔流注壑涧⑤中,皆填污不可贮水,毕至洼田中乃止。及洼田竭,而山田之水无继者。是为开不毛之土⑥,而病有谷之田;利无税之佣⑦,而瘠⑧有税之户⑨也。余亦闻其说而是⑩之。
——《柏枧山房全集》
注释
①宣城:今安徽宣城。②可:大约。③罅:裂缝。④童其山:即把山上的草木砍光。童,山无草木。⑤壑涧:山谷溪涧。⑥不毛之土:不长庄稼的土地。毛,通“苗”,指庄稼。⑦佣:佣工,指外来的棚民,他们开荒山不纳税,故称“无税之佣”。⑧瘠:瘦,这里是损害的意思。⑨有税之户:有地纳税的大户。⑩是:赞同,认为正确。
译文
等到我来到宣城,问乡人关于棚户农民开山的事,他们都说:没有开过的山,土石坚固,草和树长得茂密,腐烂的树叶积聚几年,大约有二三寸厚,每到天下雨的时候,雨水从树上流到腐叶上,再从腐叶流到土石上,经过石缝一点一滴下滴成为泉水,这种泉水往下流比较缓慢,再加上水流下去山土不跟随着一起流失。水流缓慢,所以地势低下的田地受到水流侵袭也不会造成水灾;半个月不下雨,高处的田地还能受到泉水的渗透和浇灌。现在有些人用刀斧砍光山上的草木,用锄头和犁耙疏松山上的泥土,一场雨没有下完,泥沙和山石随着水一起流下去,奔流进入山谷溪涧中,都填塞淤积起来不可以积水,最后流到低凹的洼田中才停止;等到洼田干涸的时候,而山田的水也已没有了。这是为了开垦不长五谷的土地,而損害了能生长粮食的良田;有利于不纳赋税的外来棚民,而削弱了纳税的原住农户。我听了他们的说法,也认为是对的。
【模拟演练】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可二三寸( )
历石罅滴沥成泉( )
而瘠有税之户也( )
余亦闻其说而是之( )
(2)短文中作者和乡人对棚民开山持什么态度?
【参考答案】(1)大约;裂缝;损害;赞同(2)宣城乡民认为棚民开山辟地会造成水土流失,危害极大,作者赞同。
阅读训练二
先王之法
故先王之法畋不掩群①不取麛夭②不涸泽而渔③不焚林而猎④。豺未祭兽⑤,罝罦⑥不得布于野;獭未祭鱼,网罟⑦不得入于水;鹰隼未挚⑧,罗网不得张于溪谷;草木未落,斤斧不得入山林;昆虫未蛰⑨,不得以火烧田。孕育不得杀,鷇⑩卵不得探,鱼不长尺不得取,彘不期年不得食。是故草木之发若蒸气,禽兽之归若流泉,飞鸟之归若烟云,有所以致之也。
——《淮南子·主术训》
注释
①畋:打猎。掩,犹尽也。②麛夭:幼鹿和幼麋。泛指幼兽。③涸泽而渔:排尽湖中或池中的水捕鱼。涸,水干。④焚林而猎:焚烧树林,猎取禽兽。⑤祭兽:豺杀兽而陈之若祭。⑥罝罦:泛指捕鸟兽的网。⑦罟:鱼网。⑧挚:逮,捕,捉。⑨蛰:蛰伏,动物冬眠,不食不动。⑩鷇:须母鸟哺食的雏鸟。
译文
先王治国的方法是:打猎时不得杀绝成群的野兽,不捕捉幼小的麋鹿,不放干池湖之水而捕鱼,不焚烧森林打猎。不到能捕杀野兽的时间,不让在野外设置捕捉的罗网;没到水獭捕捉鱼群的时间,不得在水中撒网;不到老鹰隼鸟捕杀兔等食物的时间,不得在山谷安装罗网;草木还没凋落之前,不许进山林砍伐;昆虫还没开始蛰伏之前,不准放火烧荒。不准捕杀怀胎的母兽,不准掏取孵化着的鸟蛋,不许捕捞长不足一尺的鱼,不得宰杀不满一年的幼猪。正因为这些规定,保护了生态环境,所以草木生长如气一样蒸蒸升腾,禽兽归山如泉水一样奔流,飞鸟入林如烟云聚集,所有这些均归功于君主保护生物的措施得当。
【模拟演练】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畋不掩群( )
不涸泽而渔( )
鹰隼未挚( )
昆虫未蛰( )
(2)请用“/”为文中画线的语句断句。
故 先 王 之 法 畋 不 掩 群 不 取 麛 夭 不 涸 泽 而 渔 不 焚 林 而 猎。
(3)短文中的“先王之法”体现了古人怎样的思想理念?
【参考答案】(1)打猎;水干;逮,捕;蛰伏(2)故先王之法/畋不掩群/不取麛夭/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3)古人高度重视保护生态环境。
【妙笔点评】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当这个“人”是古人,他们懂得人不能像动物那样随意迁徙,只能珍视脚下的一方水土。正因为敬畏自然,保护生态,古诗文中描绘的生态环境才让人神往。
从清代文学家梅曾亮记载的棚民开山一事可窥见民意。棚民开荒固然能获得一点粮食,但会造成水土流失,危害极大,当地百姓细说利弊,句句在理。其实,古人把太阳、月亮、山川、植物等视为神灵,古代诸多“先王之法”无一不向破坏生态的恶举说不——禁杀、禁食、禁止触摸一些动物和植物,违者将“执而诛罚之”。
古往今来,为什么要保护生态环境?
这是前人的教诲。《国语·鲁语》记载鲁宣公夏天在泗水撒网捕鱼,大夫里革认为他破坏了制度,把他的渔网撕坏扔掉。《论语·述而》中“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孟子·梁惠王上》提到:“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不得不说,先哲们保护生态的态度绝对是后人的楷模。
这是世界的抉择。不必说一些发达国家在毁森林草原、开农场建城市后很快就进行纠偏,划定了国有森林、公园和保护区等,并且每天都有人向民众进行生物多样性教育,就是经济欠发达的非洲人也懂得环保的重要性,比如吉布提一处名叫白沙滩的地方,那里沙子白海水清珊瑚美,但是只能观赏甭想带走。鱼可捞大的,小的须放生。非洲多地气候干旱,树稀草疏,但这里是动物的乐土,因为在此动物不是食物,而是生态环境的一部分。
这是自然的警告。据新闻报道,今年夏天的极端高温天气多次引发了全世界范围内的野火、干旱和冰川融化,极其炎热和干燥的夏天迫使一些国家宣布进入紧急状态。《新京报》的一则新闻刺痛了人眼——《鄱阳湖“枯”了,江豚“哭”了》,自然已经在警告人们要生于忧患。
生态保护我们,也渴望我们保护——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养一方水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