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忍之爱
2022-03-15乔叶
乔叶
明媚的阳光下,儿子正在聚精会神地玩沙。造過“楼梯”和“城堡”之后,他用小桶打来了一些水,把沙和水拌在一起,和成了沙泥。然后,我看见,他用手指蘸了一点儿,往嘴边送去。
他是想品尝一下“沙粥”的滋味吗?
我没有阻止他。
他伸出舌头,舔了一下沙泥,很快便吐了出来。然后,他扭过头看了我一眼,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你怎么让他尝沙子吃?”一边的邻居问。
“让他尝尝他就不会再去吃了。不然他老是想着去吃。”我笑道。
邻居诧异地看了看我,这个温厚的老太太一定觉得我的逻辑十分奇怪。可是,我用这种逻辑对待儿子已经很长时间了。基于这样的原则,儿子被开水烫过手,被火烧过袖子,被针扎过皮肤,被酒辣出过眼泪。他做这些事的时候,我都在一旁视若无睹。然后,他嚎啕,他哭泣,他来到我的身边企求安慰。
“你是怎么看孩子的?”开始家人只是以为我粗心。
“你可真做得出来。”后来,他们终于明白了我的“险恶居心”,纷纷指责。他们是笑着批判我的,我知道他们的善意,于是,我也往往是一笑了之。其实我知道,他们在这些问题的认识上和我没什么太大的不同,他们也明白让孩子自己去亲身经历而取得长进的效果比父母喋喋不休、唠唠叨叨的效果要好得多。唯一的不同是,面对孩子的实践,他们再怎么明白也还是不忍心只袖手旁观,而我真的就能舍得在一边隔岸观火。
是的,我是真做得出来。看起来,我比他们要“冷漠”,要“狠毒”,要“残忍”。但是,我始终不悔地坚持着自己的这份“残忍”,因为我知道,这种残忍的源泉,是理智。而这种理智的最终指向,还是爱。父母之爱的表现方式有千千万万,而我在这类事情上,选择了一种偏冷的色调。因为我看见过太多的父母用他们无微不至的嘱托和警告把孩子培养成了一个不知道冰怎样冷也不知道火怎样热的人,这些孩子机械地聆听着父母的经验,麻木地使用着父母的经验,任性地叛逆着父母的经验,甚至顽劣地亵渎着父母的经验,并且,在脱离父母独立走向生活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他们还是会缺乏完全纯粹的自我体会,同时也很难建立起健康的人格和充分的自信。
曾经的我就是这样,我不想让我的孩子也是这样。
世界容纳着每一个人,每一个人也容纳着世界。于是,就注定了这个世界在表面上是所有人的,而在本质上的归宿却只能是属于每个人的。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拥有了自己的世界。真的,无论父母愿不愿意承认,这个世界就是他们自己的,他们终究要跃出父母的摇篮迈开自己的双脚。父母的经验再丰富、再精华也只是个体的经验,对孩子来说,这些经验也许都是隔靴搔痒。因此,过分地强调和灌输这些经验往往会成为一种沉重的压力,让孩子变得古板、懦弱、胆怯,也让孩子觉得陌生、累赘,甚至厌烦。在某一段时间之内,也许只有孩子自己的经验,才会让他牢记和成长。当然,我相信,他的成长终有一天会和父母的经验重合,那时候,他会准确地理解父母在人生之路上的所得,同时深切地融入自己的生命中。那时,他已经真正地长大了。
以前一直不明白,世界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重复的生活。后来才知道,之所以重复,不是因为生活的内容不同,而是经历生活的人不同而已。可这种重复也许是必要的,也是无法省略的。那么,当你的殷殷叮咛被孩子稚嫩的小手划拉到一边的时候,不要再去打扰孩子,静静地站在一旁,就让孩子去体会他的世界吧。他的体会只要不会带来致命的伤害,就给他这种自由吧。因为,那是他的。
是的,我知道父母都爱孩子。但是,我更知道:即使是最亲爱的人,也不能去代替孩子生活。
爱只是情感,生活才是教育。
从某种意义上讲,对他残忍,也许是一种更为深情的慈悲。
【文本解读】
爱只是情感,生活才是教育。经历即是财富,真正明智的父母之爱是学会放手,让孩子直接经受生活的体验教育。这种直接教育所带来的不愉快经验,会让孩子铭记终生,永不再犯,而一味讲大道理或是剥夺孩子体验挫折的间接教育,因为缺少切肤之痛,只会成为孩子耳边一股无关痛痒的风。吃过泥沙的孩子,更懂得“吃一堑,长一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