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种教育融合背景下的在线开放式课程平台建设研究初探
——以江西开放大学课程教学管理平台为例
2022-03-15刘震
刘 震
(江西开放大学,江西 南昌 330046)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1]“发挥网络教育和人工智能优势,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加快发展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2]。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互联网、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正在对教育产生革命性影响,我国教育的数字化、智能化、终身化、融合化发展趋势加速形成。
教育部印发的《国家开放大学综合改革方案》中提出“要用5年左右的时间,使国家开放大学成为我国终身教育的主要平台、在线教育的主要平台和灵活教育的平台、对外合作的平台,成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重要力量和技能社会的有力支撑”;并要求各地方开放大学“主要承担服务本区域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本区域开放教育体系建设,探索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融合发展的职责”[3]。
因此,如何发挥“互联网+”信息技术优势,开展多种教育并推进融合发展,逐步成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和在线教育的主要平台,成为开放大学作为新型高校的新使命、新任务。
开放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因教育对象不同、培养模式不同,教学组织和学习方式等不同存在着巨大差异,但各类教育服务的基本单元是“课程”。因此,构建服务“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学历与非学历”融通的开放式“课程平台”,是开放大学承担多种教育融合使命需要完成的关键任务。
针对上述任务,本文围绕满足开放大学多种教育融合发展需求,以关键要素“课程”为中心,根据其在不同教育中的“用户”需求,提出初步设计思路和架构,为打造一个适应不同教育类型的“开放式”课程教学平台奠定基础。
一、体系结构
开放式课程平台,主要特征是面向所有学习者开放。因此,平台应具备统一的互联网门户系统,满足各级开放大学完成用户管理、课程建设、教学管理与支持服务等一系列工作,为各类学习者提供多类型课程学习方式,为管理者、教师提供一站式的教学管理空间。平台架构应基于Web 技术的分布式架构开发,采用当前流行的B/S 结构和面向对象设计模式,按照前台、后台、数据库三层架构进行开发,使各类用户可以基于互联网方便地采用Browser 浏览器访问Web 服务器以及与之相连的后台数据库的体系结构(见图1)。
图1
二、研发目标
从整体上看,开放式课程平台要设计一个符合开放大学系统多级办学特点,以课程为基本支撑,适应多种教育类型教学需求,集课程建设、教学、管理于一体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
在效果上要能够改变现有学历和非学历教育系统相互独立、分离的现状,最大程度上整合利用、共建共享各类课程资源,打通学生学习渠道和路径。
在教学上要实现为同一门课程提供多种教学模式支撑,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群体的学习需要,以实现同课不同教法,同课不同学法。
在技术上要遵循开放、安全、可靠、高效的原则,采用先进、成熟的体系架构,具备云端服务、满足全省开放大学体系需求。
三、需求分析
1.用户角色分析
“开放式”课程平台既要适应开放大学系统层级办学,又要服务多种教育教学。在课程的建设与应用层面,应根据业务需求,至少设计两层管理,即总站管理和机构管理,并在两级机构灵活设计用户角色,根据用户角色模块化授权。
主要用户至少应包括三大类角色:管理者、教师、学生。
①管理者:应支持总站管理员和下级机构管理员,并在总站和机构分别设置各类业务管理员。
一是总站管理员,主要针对整个系统的运营进行管理,并对总站的用户进行管理、授权,对总站数据进行分析统计等。
二是机构管理员,主要针对本机构的业务进行管理,包括学生、教师用户、教学考试等基础数据进行管理等。
三是业务管理员,主要负责项目(所谓项目是指多门课程的集合,可以是非学历的培训项目或者学历教育的专业课程集合)、课程、经费等业务管理,包括对项目、课程进行申报、审核,遴选、收支等管理。
②教师:来源于各机构,在总站汇总。根据在具体课程中扮演的角色的不同设置。教师的角色分为主讲教师和辅导教师。主讲教师负责课程建设、辅导教师负责配合主讲教师为学生提供教学辅导,平台根据需要对教师角色定义并授权。
③学生:可能来源于机构内或通过总站自由注册进入。由机构导入的学生一般为机构内部学生(如学历教育或项目培训),自由注册的学生一般为社会学员。无论哪种类型的学生在系统中均可由机构指定系列课程学习,也可由学生在平台上自主选择课程学习。
2.课程类型分析
为了适应多种教育需求,“开放式”课程平台除了面向校内学生开课之外,还需面向各类社会人员开设多样化课程。因此,课程主要包含面向校内学生的学历教育专业课程,面向社会公开注册缴费学习的各类“单科课程”“证书考试课”“技能课程”或自主学习的免费开放课程等。
因各类课程教学需求不同,设计好课程平台的核心和关键是对各类课程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分析确定课程的分类、来源、学习人群、开课方式、教学模式、收费方式等关键要素。
①按使用维度:课程首先应对学习者的人群类型、层次、需求分类。平台需服务开放大学学生、在职人员、社区人员和老年人群,因此对高等学历教育学生设置“学科专业大类”课程,对在职培训人员设置“技术技能大类”课程,对城市社区人员设置“社区教育大类”课程,对老年人设置“老年教育大类”课程。各类课程由总站管理员建立分类体系。学历教育课程参考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行业标准JY/T 1001-2012,教育管理基础代码》[4]按学科专业分类,非学历教育课程分类根据“社区教育”“技能培训”等需求划分。
②按开课模式:课程开放属性根据在平台注册用户是否自主选课设定。因此课程可能包括:全公开、半公开、非公开几类(见图2)
图2
全公开课程是指所有用户可学习的课程。例如免费学习的在线公开课。
半公开(实名用户公开)课程是指已在平台内注册认证的用户或机构内部用户可学习,非注册用户不能查看的课程。例如前面提到的“单科注册学分课”“证书考试课”等。
非公开课程是指学校内部特定学生群体学习的课程,其他注册用户不能选课学习。例如学历教育学生的专业课程等。
课程公开模式的属性影响学生的选课学习方式。
③按收费方式:课程可以是收费的,也可以是免费的(见图3)。
图3
免费课程一般是纯网络课程、视频课,多以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 OpenOnline-Course 的中文翻译,在国内又称“慕课”[5])形式呈现,是不用交费即可学习的课程。此类课程多为面向社会人群的综合素养类、兴趣类免费公开课程。
收费课程需要按照教学单位的要求交费,取得学习权限后方可学习,多以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或MPOC(Massive Private Online Course)课程为主。SPOC是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以小规模和限制性准入的特点著称,能显著提高MOOC 的学习效果[6]。MPOC 是大规模私有在线课程,以SPOC 为 基 础 的MPOC(Massive Private Online Course),通过培养合格的网络辅导教师以及同时开设多个“班”的方式,实现大规模私有在线网络教学[7],此类课程一般都有教学班级,建设有教学团队,团队中主讲和辅导教师提供教学支持服务。SPOC 和MPOC一般都需要收费,收费方式又可以分为“线上缴费”和“线下缴费”两种形式。此类课程一般是项目制形式或单独出现的证书考试类、技能培训类、修学分类课程。
④按课程学习模式(见图4):学生选择课程之后,其学习模式基本上由主讲教师对课程任务的设置方式而定。针对不同类型教育学生,课程可能存在以下学习模式。
图4
一是开放自主学习课程。学员选择课程后自主学习,该类课程一般不提供支持服务。
二是证书或学分类课程。教师针对课程章节顺序安排学习进度和时间,设置各类学习、作业、答疑、考核;学员根据课程开设时间,选课注册后,根据教学要求“随堂学习”。通常意义来说,如果机构或教师将课程设置“随堂学习”,可要求学生按设置的章节学习任务“闯关学习”,该类课程可作为高校网络修学分课程或证书培训课程教学使用。当然,自主学习的课程也可以是定期开放、闯关学习。
⑤开课和收费模式的关系(见图5):只有开放(全公开、半公开)的课程才需要进行线上自主选课或缴费;非公开的线下收费课程可以通过机构管理员或项目管理员,以单个或者批量方式加入,将对应的教师、已缴费的学生导入课程。比如作为高校类学生,统一缴纳学费的模式,平台通过对接教务系统批量建立课程、学生、教师间的关系。
图5
⑥课程认定模式(见图6)。这个模式主要用于区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课程,可分为修学分课程和非修学分课程。所谓修学分课程一般为校内学生学习的专业课程,但开放大学目前在探索“单科注册”课程学习模式,存在将校内优质学历教育课程面向社会学习者开展修学分课程教学的需求,同时也有将校内优质学历教育课程作为职业培训课、公开课的需求。鉴于此,一门课程存在同时为修学分和非修学分两种教学模式和认定方式,必须根据课程的对象、教学模式来进行认定。其中学历教育修学分课程要求最为严格,需要和学校教务系统管理匹配。
图6
四、系统功能模块
根据开放式课程平台服务学校多种类型教育需求,我们从总站、机构和学生学习子系统三个层面对系统主要功能模块提出如下设计(见图7):
图7
①总站:包括用户管理、项目管理、课程管理、教学管理、经费管理等模块。
•“用户管理”由总站管理员负责,负责下一级办学机构管理;对总站和下属机构的各类项目、课程、经费管理员,全部教师、学生的各类信息进行维护,对各类角色进行授权(总站和机构的教师可以互通);
•“项目管理”由总站项目管理员负责对总站举办项目进行立项,管理项目课程、周期、人员等;分发项目给机构;同时也负责对机构项目遴选(总站可遴选机构推荐的项目),并对运行状态进行监督;
•“课程管理”由课程管理员创建课程并对课程的准入、开课、缴费等各类属性进行设置,以适应各类教育人群需求;经授权成为课程主讲教师的用户负责对课程进行建设,针对不同人群进行教学过程设计;或由总站管理员遴选其他机构课程推广、使用,并负责监督维护;
•“经费管理”主要由经费管理员负责对总站开设项目和课程进行定价、收费管理;对遴选机构的项目和课程进行价格设置、收费;并对项目和课程各类支出进行管理和统计;
•“教学管理”主要由项目或课程管理员统筹,主讲教师通过该模块建立课程教学班级(根据每门课程学生选课结果)、建立辅导教师团队负责线上教学,为教学班分配辅导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指导和管控。
②机构:主要由用户、学生、项目、课程、经费、教学等模块构成。
•“用户管理”由机构管理员对本机构项目、课程、经费等业务进行管理用户授权,对教师用户在课程中的角色进行授权。
•“学生管理”由机构管理员导入本机构内部学历教育学生或非学历教育项目学生,维护通过选择本机构课程进入平台的学生;
•“项目管理”由机构项目管理员负责对本机构举办项目进行管理,将机构内项目推荐给总站、接收总站下派项目;
•“课程管理”与总站课程管理基本相同,不同的是由管理员或主讲教师对本机构内部的课程进行建设、设置和管理,并接收总站下派课程;
•“经费管理”主要由机构经费管理员负责对本机构项目和课程进行定价、收费管理,对遴选总站项目和课程进行价格设置;对项目和课程各类支出进行管理和统计;
•“教学管理”与总站课程管理基本相同,主要由机构项目或课程管理员统筹,教师团队负责线上教学,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指导和管控。
③学生学习:针对学生设计,总站、机构内部学生以及外部选课学生都会进入到学习子系统。通过该系统学生可以进行信息维护、选择项目或课程并缴费,根据不同课程要求开展网上各类学习,如章节学习、作业、测验等。
五、关键设计
上面我们对平台用户角色、课程类型和系统功能需求做了分析,为平台的设计打好了基础。以下部分是为实现上述需求,平台需要做哪些关键的研发设计。限于篇幅,我们这里只从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设计的部分关键功能做设计研究。
1.课程建设模块(见图8):是为了适应多种类型课程建设需求做的对应设计
图8
①课程开设的设计: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一门课程可在不同场景下服务不同的教育对象。这里我们通过为课程添加“准入模式、选课方式、收费模式、认定模式、学习模式”的属性字段,依托属性字段在系统中通过程序为课程分类设置排列组合开关,从课程定义层面解决课程多样性的问题。
下面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说明。
课程开设设置一(图8 中第1 行):通过设置对应总站所有用户、线上选课、免费学习、非证书课程、随堂学习等课程属性,提供给用户在线公开课,学校可利用此类课程进行宣传,并承担相应社会公益和文化传承责任,如大学公开课,机构公开课,老年教育、社区教育公开课。
课程开设设置二(图8 中第4 行):通过设置对应总站实名注册用户、线上选课、收费学习、证书课程、随堂学习等课程属性,提供在线收费、随堂学习的课程,学校可利用此类课程开设收费的技术技能培训或证书考试课程。
课程开设设置三(图8 中第8 行):通过设置机构内特定用户(学历教育)、线下选课(教务系统选课后导入)、线下收费(已交学费)、修学分课、随堂学习(定期开放+闯关)课程属性,为校内学历教育学生提供专业课程的在线教学服务。
②课程信息管理设计:在完成课程设置后,需要对相关的课程属性和信息记录进行标定。在这里非学历课程只需要录入课程名称、开课机构、面向人群以及记录通过开课设置生成的信息即可。但学历教育课程较为复杂,除上述外,还需要与学校教务系统对接,因此要引入学历教育课程部分信息,主要包括:课程名称、课程教务系统代码、适用层次、适用专业、必修/选修、学分、学时等。
为了解决学历教育教务系统中的课程与开放式课程平台中的课程对接的问题,我们可以在课程建设模块将课程的属性进行分层设计并将教务系统的关键课程信息对接导入课程平台进行保存(见图9)。
图9
课程平台的网络课与教务系统课程库对接关系如上:课程基本信息一般存于课程基本信息库,来源于高校教务系统,课程平台通过同教务系统对接获取(或通过导入获取)学历教育课程基本信息。
③课程创建的设计
主讲教师负责创建课程,不同的课程类型有不同的创建方式,非学历教育的各类公开、半公开等课程由主讲教师创建、管理员审核后即可上线。学历教育课程需要与教务系统对接不可任意由主讲教师创建,常用关联方式支持两种(见图10)。
图10
——对接学校教务系统,和学校的教务系统定制中间库对接标准,学校将教务系统的排选课结果数据推送到中间库,课程平台将中间库中的学生选课表按照教师—课程—教学班关系,在平台生成待激活的网络课程,教师在教学平台点击激活课程后即产生一门网络课程,此时网络课程在中间库和修学分教务课程自动产生关联,自动同步教务选课学生到课程班级中。
——教师进行开课申请,申请开课输入课程名称,选择要关联的教务课程编号(通过EXECL 导入教务系统课程数据),上传教学大纲等,提交开课申请,机构管理员在后台查看所有待审核课程,根据教学填写的课程信息和关联的课程编号判断此网络课程能否创建,审核通过则课程创建成功,审核不通过课程创建不成功,教师可以重新编辑再次申请开课。
2.课程内容与教学设计模块:是为了适应多种类型课程教学需求做的对应设计,主要分为内容建设和教学设计
①内容建设
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结构通过平台创建课程并设计学习单元(章节),有顺序地添加学习内容,包括课程教学讲义、参考资料、音视频教学资源、作业测验、题库等信息。主讲教师以课程单元(章节)模块、知识单元、知识点等为单位,进行课程目录的建立,可生成“树型的学习目录”模式或“引导式知识地图”模式。教师通过平台提供的课程内容编辑器,对包含视频、文档、图片、音频、图书、公式、符号、附件、动画等常用教学内容进行编辑,对章节内容实施文本、音视频等混排。
②教学设计(见图11)
图11
在添加完成课程基本内容后主讲教师可以生成课程蓝本,然后对接前期系统管理员对开设课程的设置(课程开设的需求),例如根据使用维度、开课模式、学习模式、修学分与非修学分等属性设置的标定,通过克隆或映射课程内容,建立课程副本,并在副本上进行内容的编辑,适应不同教学需要。
同时,教师根据课程开设的需求来建立虚拟教学班或教学班群,针对不同虚拟班(班级群),发放课程副本并通过副本对课程各个章节(单元)设定教学和学习模式,达到以同一门课程(一个课程模板),针对不同学生做教学设计,实现“同课不同学法,同课不同教法”的目标。
例如:主讲教师可以根据《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蓝本建立针对不同开设设置(需求)的课程副本,对不同课程副本的课程章节内容做灵活设计。如设置课程所有章节允许浏览,支持未登录游客和已登录/注册用户都可以查看课程内容、自主学习,适用于全公开课程;设置课程章节允许浏览试读前几章,游客只可以浏览试读前几章,用户需要注册/登录后,加入课程(缴费)才能进行课程章节的学习,适用于半公开课程,收费课程;设置课程章节不允许浏览,需要正式选课加入或者通过学校教务系统选课后导入的学生才能进行课程章节的学习,适用于非公开课程。
主讲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类型创建虚拟教学班(或班级群),根据此班级的学习要求,对每个章节设置不同的学习模式,如对于修学分课程和单科注册以及证书培训类等要求较为严格的课程,可以对章节设置为闯关学习模式;对于其他类型的公开课则可以设置为自由学习模式;同时还可以设置学生学习课程章节内容的有效期,或者选择此章节内容关闭不对此班级开放学习等。主持教师可以为虚拟教学班级分配辅导教师,以便于为不同的学生需求提供学习支持服务。
③教学班级管理
——建立虚拟教学班:课程主持教师可以在教学平台上建立虚拟教学班,并且对虚拟教学班的学生进行管理,包括学生的增删和查询、导入导出或设置学生入班的方式。
一是教师手动添加或导入学生,教师可以手动添加单个学生,也可以通过导入模板批量导入学生,适用于学生线下报名选课的课程或校内修学分课程。针对校内学历教育修学分课程,可以直接同步教务系统的学生选课数据,教师可以设置不允许学生报名;其他线下报名课程的学生通过EXECL表格导入即可。
二是教师设置教学班允许学生报名,设置允许本机构内学生报名或者全网所有机构下的学生都可以报名,只允许机构内报名的教学班,适用于校内学生选课学习,允许全网所有机构下学生报名的课程,适用于半公开课程、实名线上课程、网络开放选修课程。(见图12)
图12
——教师归档虚拟教学班:教师对班级进行归档操作后,学生将不能再学习此课程,学生在此课程下不再产生学习进度,线上学习成绩也不再发生变化,适用于收费课程、修学分课程等,方便教师按付费课程的有效期或者修学分课程的学习学期进行学生学习周期的管理。
——分配班级辅导教师:主持教师可以进行虚拟教学班的分配,选择要分配给辅导教师的虚拟教学班后,选择可以管理此教学班的辅导教师,支持一个教学班分配多个辅导教师,将教学班分配给辅导教师后,辅导教师只能看到分配给自己的教学班并对此教学班的学生进行教学管理。
通过蓝本课和副本课的灵活设计,可以实现一课多用,针对不同人群提供教学服务,也就从侧面解决了开放式课程平台适应多种教育的需求。
六、结语
以上我们通过对各种类型教育的课程教学需求的全面分析,围绕平台的架构和模块设计以及课程创建、内容设计、教学设计等关键环节提出适应多种教育的开放式学习平台初步设计思路,为实现平台研发奠定了基础。平台的研发可以为省级开放大学提供一种全新的开放式课程教学支撑环境,也为开放大学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成为终身教育的主要平台、在线教育的主要平台提供了可行性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