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与路径研究
2022-03-15江雅玲
胡 勇,江雅玲
(1.江西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2.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引言
近年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一系列新论断和新要求中强调了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具有时代价值。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谈到“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20 年6 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1]课程思政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关键目标”;[2]我们应该充分认识课程思政在高校铸魂育人方面的重要意义,发挥课程思政在贯通高等教育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和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积极作用。[3]课程思政对于落实教书育人主体责任,促进育人与育才相统一,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目标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而外语人才培养长期受到外来文化和西方价值观的冲击,面临中西“文化势差”的挑战,在外语教学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难度更大、任务更加艰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形式的使用往往能显性或隐性地渗透意识形态、权力关系和社会政治文化。外语学习过程中学生无可避免地需要接触大量的外来思想和观点,这些思想亦是“外来价值观和文化理念的反映”。[4]外语教育教学的重点是帮助学生提高思辨能力,掌握语言篇章表达的观点及所蕴含的意识形态,提高批判意识,增进爱国情感。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外语专业课程教学、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以及提升学生对课程教学的满意度是高校外语教育教学的另一个难题。本文立足外语学科属性及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所面临的困境,阐释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内涵、实践路径以及保障体系。
一、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内涵
外语专业教学融入德育教育和思政教育面临一定困难,主要是因为外语课程教学一直存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知识灌输模式,忽略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英语语言学课堂教学中长期面临“学生学习兴趣弱、课堂沉闷、教学与实践相脱节、教学效率低”等问题。[5]传统的外语人才培养重视学生的知识吸收和能力培养,对学生德育教育和价值观教育关注还显不够。在教学过程中,不少外语教师和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通过高校思政课来实现,而非“占用”专业课堂教学的时间来实现德育教育和价值引领的教学目的,这也导致外语专业教学中知识传授和价值观教育脱离、专业教学和思政教育难以有效结合等问题的出现。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高校人才培养中需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1]在外语教育教学中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鲜明时代价值和意义,契合了铸魂育人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主题,凸显了专业语言教育的综合素质与成才面向问题,为专业语言类人才培养拓展了一条联通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和服务面向的育人新路。
(一)立足语言文化实际,有助于强化价值观教育
外语教育并非简单的语言学习和技能练习,学生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无法回避语言语篇中蕴含的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例如发源于西方的文艺复兴、工业化、电气化、法治化、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以及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环保等思想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但对于一些负面消极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需要辨别、批判和摒弃。学生步入大学,正处于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塑造的关键时期,也容易受到外来思想和负面的价值观念影响,教师要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使其坚定政治立场、厚植爱国情怀、增强信念。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外语教育和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要辩证地吸收西方优秀思想和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阅读能力,更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要抓手,逆向输出优秀的中国文化,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融入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和教学活动之中,帮助学生在对比中西文化的同时,树立文化自信。
(二)有助于优化外语教学设计和创新教学方法
外语课程思政教学中长期以来面临学生兴趣不高的问题,学生过于关注课堂教学中的专业知识吸收和应用。因而,传统外语课堂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方案撰写过程中往往会凸显语言知识点和专业内容讲解的重要性,对专业课堂教学中价值观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有效融合关注不够。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可以弥补传统外语课堂教学不足,有助于教师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实时调整教学计划,结合教材和教学内容增加相应的德育和思政知识点,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促进专业知识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深度融合,增强师生互动,改善课堂教学方法单一的情况,从而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在帮助学生掌握外语读写技能和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学生的道德情感和爱国情怀,也有助于育才和育人的有机统一,改善学生课堂参与度与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三)有助于完善教学评价,助力学生多元能力培养和提升
当今我国高校外语教育教学对人才培养的评价方式还存在刻板单一的问题,以诸如专业知识考试、考察的诊断性考核作为主要的评价方式。多元读写教学法是新伦敦小组(New London Group)在商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与应对措施的背景下提出的。多元读写教学法自提出以来就深受欧美等国教育领域的关注,并于21 世纪初受到我国外语教育教学的相关专家、学者和教师的广泛关注。多元读写教育理念认为为了应对全球化时代的人才竞争,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应着重加强对学生多元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以及凸显正面积极的价值引领等。[6]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契合多元读写教学法的观点,也符合社会建构主义理念和OBE教育理念,都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管理,赞同学生考核评价方式应该由终结性单一考核向过程评价、多元评价和科学评价方式的转变。在外语教学中大力推行课程思政改革与实践有助于凸显教学改革创新,形成科学多元的评价体系,弱化教师课堂教学的主宰地位,强化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体验,培养学生的人文能力、基础能力、多元读写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思辨能力,提高学生依据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真正落实外语教育人才培养“学生为本、德育为先、德才兼备”的育人理念。
二、外语课程思政实践路径与保障体系
外语课程教学蕴含丰富的人文因素和思政育人要素,如何深入挖掘这些思政资源,利用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知识吸收、素质提升和德育发展是外语课程思政建设有效践行的关键,同时,需要协同各方面育人力量共同发力保障外语教育教学全程、全方位落实立德树人。
(一)构建外语专业课程体系,精准定位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在抓好整体设计的基础上,找准每类外语专业课程的内容和特点,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坚持显性与隐性思政结合,打造与外语专业课程高度融合的思政教育模块,建设外语课程思政体系。基于外语课程标准和培养目标,可将外语课程思政体系分为三个主要方向:一是基础读写与思辨类课程,这类课程要求诸如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写作、综合英语等课程在培养学生掌握标准的语音、熟练掌握各类语法知识和各类句子表达的方式的基础上提出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即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掌握语言篇章表达的观点及所蕴含的意识形态,提高批判意识,增进爱国情感。二是中西方文化对比研究类课程,其要求英国国家概况、英美文学史等课程在培养学生掌握外语国家历史、文化、文学艺术等基本知识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中外文化对比研究,既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也批判地学习外来文化,吸收积极向上、科学文明的外来文化、使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助力中华文化自信。三是翻译与对外传播类课程,这类课程在要求学生了解翻译的社会作用和基本的翻译理论知识,掌握常用的翻译方法和技巧的基础上,提出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即引导学生参与国内外时事的翻译实践,从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文化、强化中国对外话语体系。该体系有益于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针对性以及实效性,满足外语专业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专业成才期待,见图1。专业课程思政体系的建设以及课程思政示范课的推广能较好地改善外语专业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过程中与生俱来的“弱势基因”,促使专业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提升“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和对课程思政教学的满意度。
图1 外语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设计
(二)基于OBE 教学理念,创新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教学设计
外语教学可以在OBE(Outcomes-based Education)教学理念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在课程设计与课程教学过程中持续改进质量。例如,在学习《综合英语I》第三单元“Message of the Land”之前,学生首先在班级微信群和QQ 群里下载教师上传的学习资料和相关视频,学习资料涵盖了与土地、家园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以及关于土地这一语域的词汇表达(如耕种等)。作者通过一对泰国农民夫妇的讲述为读者呈现出近几十年间发生在这个泰国小村庄里的种种变迁,折射出当代的泰国年轻人已然失去对传统生活、对土地家园的热爱之情这一社会现状。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遵循多元读写教学框架中实景实践的教学设计,通过教学设计和师生互动等多种手段积极地创建与学生真实生活紧密相关的情景语境,使学生能够快速主动地沉浸于学习实践,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的自主性和投入性。课堂导入的部分不应用“What is the hidden message of the land according to the text?”这样的问题来直接切入主题;而是提出的启发性问题“Where is your hometown and what are the changes happened there?”,同时将学生按照自由组合的形式分为2 至3 人小组,对自己的家乡进行口头描绘,并就自己家乡近年来发生变化进行言语讨论和观点陈述。选取学生真实生活中熟悉的语料为主题,以真实的语言情景作为驱动为基础来进行语言交际和讨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效率。[7]通过创建与学生经历、生活相关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有利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能够潜移默化地将价值观教育融入知识传授与语言交际练习当中。教师让学生探讨自己家乡有没有出现课文中村庄里发生的一些变化,如年轻人尊老爱幼的观念日渐薄弱、年轻人不再践行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习俗、邻里之间不再守望相助等;并通过小组合作、课堂展示和小组辩论等多种方式来对这些变化做出评价、给出观点并说出支撑观点的理由,从而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阅读能力。
(三)落实批评框定教学设计,提升价值引领
多元读写教学法认为学生多元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教学过程中对其价值观教育以及意识形态的塑造紧密关联。多元读写教学法中一个很重要的教学部分是批评框定,该环节强调培养学生批判性阅读、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教学语篇中蕴含的价值观点及意识形态的能力。外语专业课程因其自身课程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的特殊性,不可避免地涉及大量国外的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因而外语课程教学需要更加凸显价值引领和意识形态辨别。教师在外语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充分了解教材内容和课程教学目标,并在课程思政案例库基础上,找出语言负载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这有利于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引导学生从教材语篇、教学内容、团队讨论和课堂展示中呈现出复杂多样的信息里辨别各类不同的意识形态,并在自己深度思考的基础上找出积极正向的价值观点,摈弃批判负面消极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同样以“Message of the Land”这篇课文为例,语篇中提到主人公所在的泰国村庄中发生了很多变化,比如年轻人热爱新鲜事物和外来文化,对外面的世界、大城市心生向往,因而纷纷离开家乡故土,奔赴大城市和国外。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凸显批评框定,通过语言、PPT、图像、声音、手势及身势相结合的多模态教学手段,紧扣关键词“土地”以及其引申含义,从钱学森的归国之路讲起,通过情景重现的方式让学生们亲身感受到革命先辈为了祖国发展而放弃天价薪酬和优越条件,为了回国历经重重阻挠与折磨的深深爱国之情,把课程内容从“土地”(land)扩展到“祖国”(motherland),生动地回答了这堂课的核心设问“What does land mean to you?”(土地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系统功能语言学将语言看作是创建意义和构建社会现实的社会符号。人们不仅能够通过语言来进行交际和沟通,也能够通过语言表征现实和表达观点,甚至含而不漏地传播和控制意识形态。[8]话语词汇表达层传递的意识形态容易察觉,但隐藏在话语中那些看似中立和习以为常的意识形态控制则需要较强的批判性阅读能力才能捕捉和发现。例如在《英语语言学》语言与社会文化章节讲解中,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增加批判性阅读能力的讲解。通过英国《每日电讯报》反移民观点影响读者这一经典语言学案例的讲解,解构该报纸不直接通过词汇表达反移民意识形态,而是通过对移民进入英国后所实施的高比例犯罪和对英国国民造成伤害的大肆报道来实现意识形态中立化的策略。[9]鼓励学生在课外和生活中将课堂中所学到的外语理论和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利用所学的批评语言学相关知识辩证地分析西方某些别有用心的媒体对病毒进行地名命名的话语策略和控制方式,识别其利用话语“污名化”策略来达到影响读者、操纵错误的意识形态和企图将病毒传播和防控进行政治化操弄的目的。外语教学育人不仅看重语言的工具性,更关注学生内心世界和主体性发展,培养其独立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重视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塑造以及他们对正面人文价值观念的吸收和践行。
(四)打造党政工团参与、全方位、立体化的“大思政”工作格局
外语课程思政建设不能依靠专业教师“单兵作战”,要充分利用和整合学校学院各方面育人资源,使得党政、工会、共青团和行政人员协同发力,同向同行,为外语课程思政建设保驾护航。
首先,要发挥教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由支部书记带头,党员教师共同学习党的先进思想,定期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专家为学院教师讲学,补充“思想钙”;积极发挥党员教师的模范作用,带动非党员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通过举办外语课程思政示范课、召开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经验分享会等举措进一步修订、完善和凝练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成果。
其次,学院党团组织不断创新思政教育学习的方式方法,例如创设真实场景的思政教育体验基地、组织师生参与红色教育和红色文化研学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利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如“三下乡”为村民讲解党的十九大相关精神,走进SOS儿童村辅导英语基础薄弱的孩子等;教育和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立志服务社会,奉献国家,成为德才兼修的外语人才。
再次,教职工会着力搭建具有示范作用的外语实践平台,创办外语学习与实践公众号,定期推送外语课程思政先进内容,提供外语学习相关资源和外语教育发展热点,举办中外优秀文化翻译大赛等;通过指导学生申报学术课题,举办翻译工作坊,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类专业竞赛等丰富多样的育人形式与课堂教学形成协同效应,提升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党政工团全员和全程参与可以有效避免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实践脱节的问题,有利于把握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贯通的总体设计,从而助推“两个课堂”的有机融合,为外语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提供全方位保障。
三、结语
高校外语教育教学是高等教育中一个重要部分,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在落实高等教育铸魂育人,打造新时代高等教育大思政育人格局,贯通育人与育才统一等方面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实践意义。外语课程思政建设注重以生为本,聚焦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外语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应以课堂教学为抓手,构建外语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完善外语课程思政案例库建设,革新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协同各方面育人力量在外语人才培养全过程共同发力、精准发力,从而改善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弱势基因,实现外语人才培养的德与学有效对接。外语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契合新时代主题,离不开所有外语教师和学者的不断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