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花甲老汉苦练功,只为博母开心笑

2022-03-15正道

金秋 2022年23期
关键词:玉花永清练功

※文/正道

为母亲表演顶技

为博母亲开心重拾技艺

2021年2月的一天,王永清的父亲病故。丧父之痛铭心刻骨,不过,让王永清更担心的是96岁的母亲刘玉花。母亲和父亲感情甚笃,老来失伴,伤心欲绝,一向勤快的她躺在床上两天没起来,无论怎么哄劝就是不起床,不吃不喝也不说话。

为让老母亲走出悲痛,家人想了各种办法,都没多大效果。眼见母亲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王永清着急万分。为了让母亲能多吃一口饭,他想尽办法逗母亲开心。

王永清突然想起,儿时他跟着父亲演杂技练功翻跟头,母亲经常在一旁监督他。于是,王永清想用翻跟头博母亲一乐。几十年没练后空翻了,再加上人上了年纪身体僵硬,他尝试几次,均不成功,有一次还在母亲面前摔倒,他这一摔倒,却把母亲逗乐了。

看到演杂技能让母亲开心,王永清立即行动起来,决定重新捡起当年技能,给母亲带来更多快乐。

王永清的爷爷当年是位魔术师,上世纪初,爷爷将在外面学习的杂技技艺带回刘老庄,并将技艺传授给儿子和乡亲,使得刘老庄村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成了远近闻名的杂技村。王永清从小机灵活泼,五岁便跟着父亲练起杂技。那时学杂技,王永清一是贪玩,二是怕吃苦,经常趁母亲不注意偷偷跑出去玩。后来,母亲为了监督王永清,经常拿着棍子坐在旁边盯着。

9岁起,王永清兄弟四个就跟着爷爷、父亲拉着架子车走街串巷卖艺。东家一个馍,西家一个饼,他吃着百家饭慢慢长大。那时正值困难年代,王永清和爷爷、父亲吃不完的口粮就晒成馍干,带回家接济更困难的乡邻。当年,顶桌子、顶板凳、空中抛球、戴草帽、晃板等杂技项目是他的拿手戏,他还会变戏法,这让他们的表演颇受欢迎。

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的娱乐方式多起来,杂技表演日渐没落。王永清29岁那年,杂技团解散,一家人结束靠杂技为生的日子。王永清和邻村姑娘王素勤结婚,随后4个孩子陆续出生,家里经济状况窘迫,他到新疆做过生意,在深圳当过小区保安,闯荡多年又回到老家流转了20亩地当起职业农民。

如今,父亲离世,母亲悲伤,为让母亲开心,王永清重新捡起当年技能。他已经65岁,身体机能都已退缩老化,演杂技需要强健的体能,王永清从练体能做起,每天早起跑步一小时,然后再练蹲起、弹跳,力争把当年的基本功尽快捡起来。

高龄老母是唯一观众

当年,父亲教给王永清的杂技功夫主要是顶技和爬杆,如今年龄大了,爬杆爬不动了,王永清决定多表演顶技。当年用于杂技表演的器具所幸都保存着,王永清从角落里把它们找出来,掸去上面存留了30多年的灰尘,重操旧业。

农历二月二那天,母亲刘玉花早上起来情绪低落,一直发呆,看到这情形,王永清和妻子王素勤商量一下,对母亲说:“娘,今天天气不错,咱们到外边麦地坐坐,我给你表演顶碗!”

听儿子说要表演杂技,刘玉花眼睛登时亮了。王永清家紧挨村头,打开大门,外面就是开阔的麦田,视野非常好。王永清和妻子把母亲带到刚返青的麦田,让她坐在椅子上,然后开始表演:只见王永清拿出顶杆、口捻子和一个青瓷大碗,把碗放在一米多高的顶杆上转动起来,再用牙咬住口捻子,把顶杆放在口捻子上,碗在空中转动。这个节目稍有难度,是王永清瞒着母亲练了一周才渐渐练熟的。

儿子有条不紊的表演,似乎唤醒了刘玉花对往昔一家人齐心协力学艺练功的记忆,她表情十分专注,当儿子的碗在空中匀速转动时,忍不住拍手叫好。王永清找到了当年的感觉和节奏,碗转得越来越快,母亲的笑容越来越灿烂。

当天中午,在饭桌上,母亲对儿子、儿媳讲起当年的顶碗趣事儿。她说,那时候最怕的就是王永清兄弟练转碗,虽然嘴上不说,可每次都跟着提心吊胆,生怕他们哥几个把碗摔烂,就那家里的碗还是没少摔烂,最后摔得一大家人只剩一个碗,吃饭都是一个吃罢另一个再吃。说到这儿,母亲笑出了眼泪。自打父亲去世后,王永清这是第一次看到母亲笑得这么开心。

为母亲表演转碗

王永清决定把当年的杂技技艺一点点捡回来,每当练好一个节目,他都给母亲做汇报演出。看到王永清把以前练杂技的家伙什儿都拿出来,并且派上用场,母亲很是欣慰。王永清发现,母亲有时看着看着就会抹泪,他知道,母亲肯定是想起父亲才伤感落泪的。于是,他赶紧跑过去给母亲拭泪,然后讲笑话逗笑母亲。为了不让母亲有发呆的机会,王永清练功时总是动作不停嘴也不停,不给母亲发呆的机会。

母亲儿时对自己的管教成了王永清心中温馨的记忆,为了增加互动,他专门准备了个木棍,塞到母亲手里,让她觉得自己不努力时,就用棍子狠狠地打。母亲抚摸着棍子,眼睛有些湿润,动情地说:“三儿,你年纪大了,头发都白了,娘哪里舍得打呢?!”听了娘的话,王永清心里暖暖的,又有些酸楚。

转眼过去了一年多,王永清把当年所掌握的杂技项目恢复了大半,差不多积累了20个节目。农闲时节,王永清经常带母亲来到地头,前滚翻、骑独轮车、空中抛球,母亲坐在椅子上静静地看着他表演,母子俩仿佛回到五六十年前:他还是那个顽皮的孩子,母亲依然是当年那个年富力强、麻利能干的娘。

王永清夫妇对母亲非常孝顺

杂技大赛老母当裁判

让王永清欣慰的是,他一年多的努力换来了母亲越来越灿烂的笑容。看到永清照顾母亲如此用心,其他兄妹也争着献孝心。王家本就是杂技世家,人人都能玩几套杂技,弟弟为了让母亲开心,捡起昔日技能,他们也不甘示弱。不忙的时候,大家都自觉练习,每个人都想练出自己的拿手绝活。

自从父亲去世,王永清兄妹约定,每周一小聚,每月一大聚,母亲生日、逢年过节,能到的都要过来守着母亲聚一聚。每次孩子们聚在身边,都成了刘玉花快乐的节日。

2022年农历大年初二,王永清整个大家庭30余人聚在了一起,家里欢声笑语,热闹非凡。在此之前,王永清已和哥哥、姐姐、弟弟们约定,这天不仅要吃饭欢聚,还要在母亲面前表演各自的拿手绝活儿,表演时间约定在午饭后,届时邀请乡亲们前来观看,并参与投票选出表演优胜者。

午后两点,随着一阵密集的锣鼓声响,王家魔术大赛正式开始。97岁的母亲刘玉花身穿大红棉袄,喜气洋洋坐在表演场地对面正中间。看着越聚越多的乡亲,王永清宣布,为庆祝春节,王家魔术大赛正式开始,总裁判长为母亲刘玉花,并邀请乡亲们现场为表演者打分。

随后,王家表演者按照年龄、辈份陆续上场,就连王永清9岁的孙子也上场玩起魔术扑克,赢得现场观众阵阵喝彩。王永清的马叉表演、顶碗等传统杂技项目深受乡亲们欢迎,四弟的独轮车技如行云流水。最终,通过现场乡亲们打分,总裁判刘玉花宣布了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鼓励奖得主,还拿出私房钱给晚辈发奖。发奖那一刻,老太太容光焕发,笑容灿烂。老娘开心,王永清兄妹发自内心感到快乐。

母亲还有个心愿,就是杂技这个传统技艺在王家已经传了上百年,不能在王永清手上断掉,一定要传承下去,母亲的想法也是王永清的愿望。

要想杂技这项传统技能不失传,只有从娃娃抓起。小孙子今年9岁,王永清从去年起,就传授给他杂技基本功。在王永清精心调教下,小孙子进步很快,玩起杂技有模有样,还经常给太奶奶表演。

现在,王永清的愿望不仅仅是传承祖辈杂技技艺,还准备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果能申请成功,也能给母亲带来最大慰藉。

身教胜于言教。王永清夫妇的孝心感染了儿孙们,孩子们也有样学样,争相孝敬老人。王永清的儿子王帅、女儿王香玉非常孝顺、懂事。只要在家,他们都会陪着奶奶说话,带她到田间地头转转。王素勤负责婆婆一日三餐,王香玉负责给奶奶拍视频逗乐。

作为王永清的小女儿,王香玉以前就知道父亲当年曾表演过杂技,但从来没亲眼见过。看到父亲为了让奶奶开心,重练杂技,65岁的他为了练后空翻,一次次摔倒,又坚持爬起来,非常感人。王香玉把父亲的练功视频拍下来传到网上,引起网友广泛关注。网友们感叹:“头发花白的爷爷为让高龄老奶奶开心发奋练功,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孝心课。”“有这么孝顺的儿子,奶奶好幸福!”“孝顺不在于物质,而在于陪伴!”

对于老人来说,再好的物质生活都不如陪伴,王永清经常给儿女灌输这样的理念。现在,王永清除了地里劳作,就是承欢母亲膝前,给他演杂技。母亲身体很好,还能下厨做饭,每次王永清从地里回到家,都会问一句:“娘,饭做好了吗?”刘玉花总会笑着说:“做好了,就等你回来吃呢!”

王永清说,这个年纪,还能吃上娘做的饭,就是最大的幸福。母亲已经97岁,他会珍惜母亲健在的每一天。

猜你喜欢

玉花永清练功
党的二十大献礼(玉花锦羽灼烁缤纷,国画)
练功
走近父老乡亲
高中化学分层教学的有效实施策略探讨
下厨
羌家人的梦
练功
煤矿,那些抹不去的记忆
练功
·智 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