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普通话水平测试点问题分析及规范化管理建议
——以天津市高校测试点为例
2022-03-15田园
田园
一、高校普通话水平测试点管理的问题分析
近年来,高校学生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热情越来越高,参考人数逐年增加,但高校测试点组考的现状难以保证满足全部测试需求,更难以支撑测试规范化发展,考生人数的激增对高校测试点的管理和发展形成了巨大的挑战。本文以天津市高校测试点为例,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策略,以期为全国同行提供参考。
(一)天津市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考试组织架构
天津市普通话水平测试自1998 年开始,从测试实施初期采取人工测试模式至2007年12月,成为全国13 个“国家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试点城市”之一。2008年底,天津市全面实施普通话计算机辅助测试,其间历经多次改革与升级。目前,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教科院”)作为省市级测试站及管理机构,在市语委领导下,负责全市行政区域内测试工作的组织实施、质量监管、测试站点设置、科学研究开展和测试工作队伍建设,对建立的所有测试站点进行管理、监督、检查。截至2021 年,全市共建立社会人员测试站2个,院校测试点36个,报名点6个,总数达到44个。
(二)高校接受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人群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为促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普及和应用,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普通话水平测试作为促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普及和应用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有效考查应试人员运用普通话的熟练程度。2021 年11 月27 日教育部令第51 号公布《普通话水平测试管理规定》,根据其中第十条、第十一条的规定,从事教育教学、影视新闻、窗口服务等行业的人员,从业前应接受测试并取得一定等级的普通话水平证书,高等学校、职业学校应当为本校师生接受测试提供支持和便利[1]。鉴于上述规定,在校大学生成为接受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主力军。
(三)高校普通话水平测试点存在的问题分析
2020 年8 月,为了保障学生安全、方便考生考试、严肃考试纪律,天津市语委发布相关文件,明确要求院校学生及教师普通话水平测试实行属地管理。在此之前,将此项测试纳入常规工作的只有12所高校,现在一跃发展为目前的38所院校(包括4所报名点院校),另有4 所中职等其他类院校。很多在校大学生由原来在社会点测试转而在自身所在学校报名参加测试,在校学生测试的人数大幅增加。在近两年的实践中,有几个比较突出的现实问题制约着各高校的测试工作。
1. 考务负责人和信息技术人员更换频繁
普通话水平测试不同于传统笔试,流程较为复杂,对考务人员的要求相对较高。由于工作岗位和分工的调整,部分院校考务负责人熟悉测试工作后没多久,就被调往其他岗位,新的负责人又需要重新了解。刚刚全盘接手后,又面临工作变动的可能,造成前后两个负责人交接不畅,学校考务机制体制不顺畅。另有一部分院校,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由学校教务处或继续教育中心等二级部门负责,由于测试工作整建制移交至其他部门,整体的变更对测试工作也会造成一定影响。并且,由于普通话水平测试最终为上机测试,对于测试系统的装机、数据导入、测试操作等信息技术环节的要求较高,信息技术人员的频繁更换导致相关人员对系统生疏,也容易造成测试工作的失误。
2. 考务人员队伍建设欠缺
普通话水平测试环节相对较多,分为候考、备考、测试三个环节,考生参加测试,需要依次分别进入对应的三个教室。对于包括监考老师和信息技术老师在内的考务人员的要求和职责,也都不同于传统笔试考试,需要在考前对考务人员进行充分的培训。各测试点每年只进行1或2次测试,部分学校招募监考老师是随机报名,往往只在测试前进行短暂的监考培训,甚至有的老师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参加培训,造成测试当天对考试流程及软硬件不熟悉、考场秩序不佳、对测试过程中突发的事件应对不足等问题,影响测试效果。部分信息技术老师对于操作测试系统不熟悉,还有很大技术提升空间。各测试点缺乏具备长期考务经验的监考老师。
3. 符合测试硬件设备要求的考场机房少
在2022 年1 月1 日前应用的老版信息技术系统中,每个机房每场测试上限为20 人(含2 个备用机位),一天下来,最多只能组织350-400 人参加测试。各校机房数量和条件不一,大部分安排在平日上课的机房,且测试一般只能在周末进行,存在机房数量少、条件差的现象。每一个测试机房都需要经过市教科院的调试认定,符合各项要求才能设定为考场,不能临时增加或调换,因此能开设多个符合条件的考场的院校很少。另一方面,如果每个机房人数过多,考生同时测试说话,相邻的考生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互相干扰,影响测试成绩[2]。机房的限制导致不能满足本校所有师生的需求。
4. 学校承办经费紧张
根据相关政策文件,全市普通话水平测试费用标准为50元/人,在校学生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减半收取测试费,享受低保待遇的家庭子女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免收测试费。院校开展测试的承办经费要专款专用于测试工作,但金额不多。每场测试需对应三个教室,监考人员需要6-8 人才能保证正常运转,疫情防控期间可能需要更多人员进行防疫作业,并且测试大多在休息日进行,学校的承办经费不足以支撑测试开销,导致监考老师招募难、考试专项设备更新难、学校需要额外补贴等情况。久而久之,学校在此项测试中的投入也越发不足。
5. 学生报名工作手段落后
各高校测试报名只能采取线下报名方式。各校在组织学生报名时,部分学校可以选用校内App 报名、缴费,而部分学校只能采取人工将数据输入电脑的传统报名方式。然而不论以哪种形式,最终都需要由考务负责人将汇总的信息上传至考务信息系统,建立测试任务。操作过程耗时长,而且容易造成信息录入错误、混淆等现象[3]。
二、高校普通话水平测试点规范化管理建议
2020 年8 月以来,天津市高校普通话水平测试点呈现迅速增长的势头,各校克服种种困难,为考生在本校测试提供了便利条件。但现实中,各测试点软硬件设备不同程度存在问题,考务及测试过程中存在不顺畅等现象,有的测试管理相对规范,有的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各校情况不一,不能形成整齐、统一的制度和流程。作为省级测试站和管理机构,需要在顶层设计中加大对于高校测试点的细化管理。
(一)建立健全高校测试点规范操作的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是保证测试顺利进行的前提,是加强测试管理的基础措施和手段。可以根据近年来的实践经验,拟定高校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流程、考务流程、信息技术操作指南、经费使用、档案管理、违纪处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对于申请成为新测试点的院校来说,也可以一目了然。
探索拟定高校测试点动态评价机制体制,细化评价标准,所有环节实行标准化管理,激励测试点规范高效运行。通过动态评价,对优秀测试点进行表彰,对不合规的测试点予以处罚,调动院校自主工作的积极性。
(二)加强考务培训和全过程管理
测试各个环节的岗位分工不同,应当明确所有监考人员的岗位职责,做到每个岗位都有对应的职责清单,确保各个环节的顺利衔接,在考务培训中加强突发状况应急处置相关内容,使每位监考人员做到规范监考。测试后,应当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听取各监考点位工作人员的意见、建议,根据每个测试点的不同环境,鼓励其制定适合本校的考务流程和制度,推动测试高效、有序进行。在测试前、测试中、测试后对各个环节和流程进行规范,提升测试的效率和严肃性[4]。
(三)加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为保证测试的顺利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需要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包括考务人才队伍、信息技术人才队伍、测评员人才队伍等。考务人员应能做到熟悉考试规定及流程,能够规范考场纪律,指导考生按要求有序测试;信息技术人员要做到熟练掌握装机调试、测试系统应用、数据上传与保存等与测试系统相关的计算机操作;测评员要做到保持语言文字知识、测评语料的更新和专业性。省级测试管理部门需要定期开展系列业务培训,增强各类人才队伍的学习紧迫感和专业性,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认可相关工作人员取得的业绩成果;同时,各高校测试点要组织本校参与测试人员积极学习,更新知识,特别是要建立专门的考务人员和信息技术人员队伍。
三、创新顶层管理设计,探索片区化管理模式
为落实对高校普通话水平测试点的规范化管理,省级测试管理机构要从顶层设计上创新管理模式,以达到建章立制、提升培训、建设队伍的目的。片区化管理可以作为一种新的尝试,应用于测试管理中。
(一)片区化管理的理论基础
片区化管理,即对某一区域的管理。区域管理是对区域的空间行为进行管理的学科[5],涉及自然资源、经济资源、智力资源的空间行为。广义的区域管理学是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管理规律的学科,区域管理学具备了地理学与管理学的基本特点,即:区域性、综合性和二重性。
任何区域在发展过程中都要动用资源、组织资源,而资源往往同一定的地理位置相关,组织资源的时候往往有改变位置的空间行为。这种空间行为同样需要管理,且要符合区域的空间运行规律,需要专门的学问来研究,并且利用这种学问指导管理实践。不同等级、类型的区域具有不同的空间行为,遵循不同的空间运行规律,涉及不同的区域管理主体、区域管理客体、区域管理目标、区域管理手段等,形成了不同的区域管理模式[6]。我国目前区域发展日益蓬勃,区域意识日渐增强,加强区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也日渐凸显。
(二)片区的形成
根据区域管理理论,天津市高校可以根据地理位置划分为多个片区或区域,例如西青大学城内有天津师范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天津工业大学等三所高校,津南海河教育园内聚集了天津大学、南开大学以及众多职业院校,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天津体育学院等高校均位于静海团泊地区等。
地理位置相对集中的几个院校可以划为一组,形成一个片区,如海河教育园片区、西青大学城片区等,将所有高校测试点划为几个片区,由此形成片区化管理,在测试工作中互通有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三)片区化管理在高校测试点规范化管理过程中的作用
目前,各高校测试点在考务管理、软硬件设施、人才队伍等各个方面存在许多共性问题,也存在一些个性问题,在管理方式上也有较大差别。省级测试管理机构对各测试点的指导应当分门别类,避免工作人员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指导每一个测试点工作。随着高校测试点数量与日俱增,如果省级测试管理机构继续沿用老方法对待各测试点,在管理上可能会存在顾此失彼、发展不均衡的现象。由此可见,创新管理方法尤为重要。
实施片区化管理可以作为一种新的尝试和探索。在划定片区后,片区内各测试点借鉴同一片区其他测试点的管理经验,不单纯依赖省级测试站的指导,形成人、财、物、管理经验的自主互补、相互协调、共同进步的局面,提升自主工作的积极性,为全市的测试规范化管理摸索片区独特经验,为省级测试管理机构制定全市政策提供实践支撑。
这样,省级测试管理机构就可以更加聚焦顶层设计和宏观指导,通过片区化管理形成的实践基础,制定针对不同片区测试点特点的管理和建设意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升管理效率,激励测试点向制度化、规范化发展,提升测试点管理的整体水平。通过片区化管理的实践摸索,最终逐步形成全市测试点在规章制度、考务培训、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统一规范,使高校普通话水平测试管理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四)片区化管理中的几种模式探索
在现有的高校普通话水平测试点中,部分测试点条件相对成熟,能够独立有序开展测试工作;部分测试点条件相对薄弱,需要省级测试站给予较多的指导辅助。由地理位置因素而自然划分的片区,其管理模式不能一概而论,应根据每个片区内测试点的现状实施不同的管理模式,大致可分为共建模式、引领模式和承办模式三种。
1. 片区化管理的共建模式
在现有高校测试点中,一部分条件相对较为成熟,如西青大学城内的三所高校,可以由各校独立发展测试工作,在工作经验上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相互督促、共同提升。这一类型片区内院校可以共同筹划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未来有条件的情况下,片区内师生可以参照跨校选课修学分的模式,共同规划测试周期,在考务和信息技术人员方面也可以相互借调、互相补充。在条件成熟执行动态评价机制时,片区内学校相互自查、监督,共同提升测试工作水平。
2. 片区化管理的引领模式
片区内高校测试点均有意愿和能力承办本校测试任务,但水平参差不齐。针对这一类型的片区,省级测试管理机构在综合考虑各项因素后,可以从政策、资金、技术上扶持,完善升级片区内1-2 个测试点标准,树立先进典型,老测试点带动新测试点的建立,完备的测试点带动薄弱测试点发展,发挥辐射带动周边院校的作用,提升片区内所有测试点的测试水平。
3. 片区化管理的承办模式
片区内有测试能力薄弱学校或报名点学校(即只组织本校师生的报名工作,无法实现在本校测试),则可以选拔这一片区测试能力强的学校成为牵头学校,辅助或承接片区内其他院校的测试工作。
目前学校一般不允许校外人员随意进出校园,一定程度影响了校际交流。今后,在学校自愿申请的前提下,可以尝试探索片区内一所测试能力强的定点学校承接周边学校测试的模式,形成每学期常规化测试周期,如同社会测试站一样定期开考,有效加强测试点建设专业化,使考务人员和信息技术人员常态化,保持对考务流程的熟悉度和敏感度,避免能力薄弱的学校或测试次数少的学校可能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以达到提升测试能力和管理水平的目的,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师生。
促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普及和应用是语言文字工作者的职责。普通话水平测试省级管理机构要继续加强自身业务能力,提升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综合评估高校测试点能力,协助测试点巩固优势、补足薄弱环节,制定规范的工作制度,出台各项地方管理办法,维护普通话水平测试国家级考试的权威,增强服务广大师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