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参政党建设规律研究

2022-03-15钟世红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参政党民主党派政党

孙 信 ,钟世红

(1.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北京 100081;2.山东大学,山东 济南 250199)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全面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和善于运用历史发展规律的政治智慧,是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民主党派作为同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肝胆相照的亲密友党,在同中国共产党团结奋斗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认真总结七十多年来参政党建设的历史经验、探索参政党建设的一般规律,是建设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参政党的必然要求,是促进政党关系和谐的必然要求,也是发挥新型政党制度效能的必然要求。从目前关于参政党建设研究取得的成果来看,主要集中在参政党历史研究、性质地位研究、职能作用研究和自身建设研究等方面,对参政党建设历史经验和一般规律的研究成果很少,尚没有以哲学角度从参政党建设历史经验中分析总结参政党建设一般规律的研究成果。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看,参政党建设始终具有一定的必然性、连续性和稳定性,遵循着一定的哲学规律,即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质与量的有机统一。

一、参政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告诉我们,“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96—297页。。参政党作为独具中国特色的政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所以,从产生之日开始,其建设就走上了探索之路,经历了理论与实践交相激荡、循环往复的发展历程。历经七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参政党建设理论日趋成熟,参政党实践成果日渐丰硕,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密切互动和共同促进。

(一)参政党建设实践的发展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对理论具有决定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性质、民主党派职能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变化。其发展演变以不同时期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和面临的主要任务的发展演变为基础,既与民主党派社会基础的变化密切相关,又与参政党的履职实践紧密相联,充分体现了实践是理论的基础这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观点。

1.对民主党派性质的认识不断深化

政党性质是一个政党与其他政党最本质的区别。对于民主党派性质的认识是随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形势任务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新中国成立初期,根据协商建国的实践,各民主党派参加民族民主运动和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的历史,参加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接受新民主主义的《共同纲领》的政治实践,被认为“基本上都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政党”②《李维汉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22页。。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根据社会主义改造实践和各民主党派参加改造的实践和效果,各民主党派的社会基础发生变化,“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的成员将变成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一部分。各民主党派就将变成这部分劳动者的政党”③《刘少奇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46页。。受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影响,1957年8月《人民日报》在社论中指出,“各民主党派在总的方面还是资产阶级性的政党”④《各民主党派的严重任务》,《人民日报》1957年8月29日,第1版。。受此错误认识的影响,此后到“文化大革命”大约二十年间,民主党派遭受严重冲击。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性质的认识问题进行拨乱反正。根据新中国成立后各民主党派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当时各民主党派的实际情况,邓小平在1979年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上明确指出,各民主党派“都已经成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86页。。1989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1989年《意见》),根据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权中的实际地位和各民主党派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实践,进一步明确我国各民主党派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同中共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⑥《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意见(一九八九年十二月三十日)》,《人民日报》1990年2月8日,第1版。,并首次提出“参政党”概念,明确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这是参政党建设和多党合作理论的突破和进步,一些涉及参政党建设的理论逐渐出现。200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2005年《意见》),根据当时民主党派社会基础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生的变化,对民主党派构成的社会基础、性质及地位作出了完整表述:“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是进步性和广泛性相统一、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674页。党的十八大以来,根据各民主党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生动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各民主党派是“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②《习近平同党外人士共迎新春》,《人民日报》2013年2月8日,第1版。。2015年5月,《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以党内法规的形式,对民主党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③《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 ,《人民日报》2015年9月23日,第5版。性质作出明文规定。

2.参政党基本职能在实践中不断拓展

“政党职能是指在一定政党制度中的政党,从其性质、地位、权利和责任出发所应发挥的作用,其揭示的是政党应当具备的政治品格和政治技能。”④袁廷华:《中国参政党的职能探析》,《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新中国成立以来,各民主党派不断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其职能随着实践的发展得以不断拓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各民主党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参加了反对国内外敌人的斗争,参加了国家重大问题的协商、决策和执行,为实现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有益贡献。1956年,李维汉在第七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将民主党派的作用归结为“参、代、监、改”⑤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下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86年,第803页。四个方面,对当时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进行了较为客观、准确的定位。改革开放后,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重新得到重视。1989年《意见》指出“充分发挥和加强民主党派参政和监督的作用”⑥《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意见(一九八九年十二月三十日)》,《人民日报》1990年2月8日,第1版。,2005年《意见》对民主党派充分发挥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作用作出明确规定。新时代以来,根据民主党派履职的实际情况及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民主党派的基本职能进行了新拓展。2015 年《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明确提出:“民主党派的基本职能是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⑦《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人民日报》2015年9月23日,第5版。,民主党派的基本职能由两项拓展为三项。从“民主党派作用”到“民主党派职责”再到“民主党派职能”的认识过程,体现了民主党派履职实践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体现了新型政党制度框架下参政党与执政党相互关系的发展演变。

(二)参政党建设理论对实践的指导

理论是实践的指导,参政党建设理论解决的是“为什么要进行参政党建设”“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参政党”“怎样进行参政党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政治问题。参政党建设理论的不断深化,有力推动了参政党建设实践和我国多党合作事业的发展。

1. 新中国成立初期,坚持“团结、建设、进步”方针

基于对民主党派性质与作用的认识,毛泽东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团结、建设、进步”的方针。这一方针的确定,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合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参政党建设的主要内容和侧重点,为参政党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

在“团结、建设、进步”方针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积极支持、协助各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支持各民主党派召开全国代表大会或中央会议,确定政治纲领和组织方针。支持各民主党派清理整顿组织,协商确定各民主党派成员发展范围和对象。经过共同努力,1953年初,各民主党派在国内党员的总数为3.2万余人,比1950年底的人数翻了一番还要多。帮助各民主党派确立“承认工人阶级为领导”的指导思想,帮助各民主党派进行学习改造。推动支持各民主党派参加土地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运动并在运动中协商合作,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积极作用,各民主党派在运动中得到了锻炼,提高了成员素质,改造了思想,密切了同中国共产党的关系。为满足各界人士政治学习和理论学习的要求,中国共产党还创建了各民主党派的联合党校——社会主义学院。在“团结、建设、进步”基本方针的指引下,参政党建设的丰富为各民主党派在人民民主专政的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前进、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打下了坚实基础。

2.改革开放以后,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

改革开放以后,各民主党派面临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参政党建设不断向前推进。

为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中共各级党委及统战部门在政治上、思想上高度重视和支持民主党派工作。一是制定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工作方针任务的文件。主要有《关于新时期党对民主党派工作的方针任务的报告》《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等,这些文件为做好参政党建设提供了理论和政策依据。二是协助各民主党派解决好一些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包括妥善解决工作条件和干部待遇,协商确定各民主党派组织发展的重点工作,解决民主党派成员享受离休待遇问题,协助民主党派调配干部,支持民主党派健全领导机构,恢复各级社会主义学院等。

随着民主党派性质、任务的变化和基本职能的进一步明确,各民主党派在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帮助下,日益深刻地认识到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都提出了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或为四个现代化服务的中心任务,直接推动了改革开放后各民主党派作用的发挥与自身价值的实现。同时,认真学习和借鉴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经验,结合各自实际,在领导班子建设、思想建设、机关建设、组织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各民主党派组织获得较大发展,顺利实现了领导班子的新老交替和政治交接,开创了组织建设工作的新局面;思想理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党员的思想状况稳定健康、积极向上;切实把加强能力建设作为自身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参政议政水平不断提高;相继创办了杂志和出版社,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各民主党派的自身建设有了开拓性的进展。

3.新时代以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参政党建设的重要论述

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共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多党合作的重要论述,不断提高政治站位,深化对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参政党、怎样建设参政党”的认识把握,参政党建设守正创新、与时俱进,取得显著成效。

在明确各民主党派性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基础上,中共中央为参政党建设提出了清晰的目标指向,强调各民主党派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要求积极强化自身建设。参政党基本职能的拓展为各民主党派提供了广阔舞台,“四新”“三好”的要求与期待为参政党积极主动投身多党合作事业、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劲动力。2019年,中共中央出台《关于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的意见》,形成了以思想政治建设为核心、以组织建设为基础、以履职能力建设为支撑、以作风建设为抓手、以制度建设为保障的“五大建设”,明确了参政党自身建设的具体内容,为各民主党派找准发力点、积极加强自身建设提供了标准和方向。

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和支持下,各民主党派把加强参政党建设作为重要政治任务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各民主党派中央领导班子以“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通过开展集体学习或理论中心组学习带头加强学习,做好示范引领。一是学习借鉴执政党建设的理念和经验,通过开展“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进”主题教育活动、中共党史学习教育等,加强政治引领;二是紧扣中心、深入调研,通过“直通车”等形式提出意见建议,将参政党建设成果转化为履职尽责的行动自觉;三是坚持问题导向,勇于发现问题、直面问题、解决问题,认真找短板、补弱项。一些民主党派还专门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整理问题清单,逐项研究分析,提出整改措施,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特别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脱贫攻坚战役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战疫”中,各民主党派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以史为鉴我们可以看到,参政党建设实践和理论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不断创新发展的。每个时代的理论创新都是具体时代历史现实和参政党建设生动实践的反映,参政党建设理论又为参政党建设具体实践的开展提供了指南。面向未来,主要可以着眼三个方面:一是创新理论。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深化参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系统而富有创造性地回答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参政党、怎样建设参政党以及如何发挥参政党作用的历史性课题,以更好地指导参政党建设实践。特别是在参政党建设理论相对滞后于参政党实践的现实情况下,创新理论显得尤为重要。二是拓展实践。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自觉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中汲取奋进力量,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参政党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努力探索发挥参政党作用的新路子,切实承担起新时代赋予参政党的责任和使命。三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要善于对最鲜活的参政党建设实践经验作出理论概括,又要在新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创新建设理论,做到理论与实践历史的统一。

二、参政党建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参政党既有“党”的共性,又有“参政”的个性。“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是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也是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同世界其他类型政党制度的根本区别。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坚持把政党建设的普遍原则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特别是参政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将普遍性和特殊性有机统一起来,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参政党建设,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参政党建设之路。

(一)参政党建设对政党建设一般规律的遵循

政党建设是政党政治发展的普遍现象,是政党实现自我发展和推进政党政治现代化的主要动力。不论哪种类型的政党,都会在“内需外压”的作用下,通过各种方法和路径进行优化和完善。尽管世界上各种类型政党的政治信仰、社会基础、性质地位、政治纲领、奋斗目标千差万别,政党建设的理论认知、表现方式也各不相同,但无一不面临着加强建设的问题,并在政党建设方面存在着适用于所有政党的普遍规律。参政党虽然是中国特有的政党类型,但也具有政党的一般特性,其建设也符合政党建设的一般规律。

1.明确的政党建设目标

政党建设目标是政党建设试图达到的理想境界或状态,解决的是把党建设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问题。它是政党建设的行动指南,有关政党建设的其他各个方面都要在总目标的指引下围绕这个总目标进行,对于政党建设具有决定性意义。“从世界政党自身建设的实践和趋势看,塑造具有吸引力和认同感的政党形象和提升政党的综合能力是政党建设的主要目标。”①王韶兴、刘京希:《政党政治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242页。政党形象是指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的魅力和风采,在公众心目中的整体印象和影响力。政党综合能力包括政党履职能力、政党建设能力、政党管理能力等多个方面。从世界政党发展趋势来看,世界任何一个政党无不注重塑造自身的政党形象和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各民主党派也不例外。各民主党派的政党形象塑造主要体现在它们的进步性和广泛性建设上,可以说,进步性和广泛性贯穿于各民主党派建设的始终和所有方面。在参政党建设过程中,它们注重进步性,以提升号召力与凝聚力,团结广大成员;体现广泛性,以反映和代表他们所联系的一部分群众的具体利益与要求,实现大团结、大联合。各民主党派的综合能力提升主要体现在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方面。各民主党派准确把握时代对参政党提出的能力与素质要求,从思想政治、组织发展、履职尽责、作风纪律、制度机制等方面,努力提高自身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能力。

2.明确的政党建设着力点

政党建设的着力点是指政党建设的关键环节和重点,解决的是如何建设党的问题。从世界政党建设的经验教训来看,政党建设的主要着力点主要包括思想建设、理论建设、组织建设、能力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中国的参政党建设也是从政党建设的主要着力点发力的。1999 年,各民主党派中央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自身建设若干问题座谈会纪要》(以下简称《纪要》)强调:“民主党派要以搞好政治交接为主线,以思想建设为核心,以组织建设为基础,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努力把自身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党外人士共迎新春的座谈会上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也要求各参政党加强自身建设”①《习近平同党外人士共迎新春》,《人民日报》2014年1月24日,第1版。,并在多种场合多次强调支持各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形成和完善参政党自身建设理论。2019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2019年《意见》)提出的以思想政治为核心、以组织建设为基础、以履职能力建设为支撑、以作风建设为抓手、以制度建设为保障的“五大建设”体系,与其他政党建设的着力点也存在共通之处。

(二)参政党建设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与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和世界其他政党在发展历史、社会基础、性质地位、基本职能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参政党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参政党建设要在遵循政党建设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参政党的特殊性,而不是简单地复制套用政党建设的一般规律。如果只考虑政党建设的一般规律、忽略其特殊性,就会造成参政党和参政党建设特色的缺失,甚至参政党角色的迷失。

1.首要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参政党建设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推动的。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后,各民主党派积极响应,参与制定并通过《共同纲领》,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引导下接受新民主主义为自身政治纲领,成为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政党。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各民主党派的社会基础发生变化,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充分保障民族工商业者的选举权、工作和生活的政策引导下,与中国共产党达成政治共识。并在中国共产党“鼓励自愿学习马列主义,但不强求”的思想引导下摒弃封建、买办思想,积极进行思想改造和学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制定并组织实施了一系列对参政党建设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政策和制度,如1989年《意见》、2005年《意见》等,对参政党建设产生了明显的推动和引领作用。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参政党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参政党建设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内容完整、内涵丰富的参政党建设思想体系,为参政党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可见,参政党建设背后的逻辑都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并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不断完善和发展。与其他政党主要依靠自身进行建设不同,中国共产党是参政党建设的领导者和推动者。

2.基本目标:参加国家政权

建设目标是开展政党建设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因为它决定了政党建设的方向和策略。但具体到每一个政党,其党建目标会因自身性质地位、历史任务、自身状况等的不同而不同。各民主党派不以夺取政权或执掌政权而是以参加和影响国家政权、协助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建设国家为目的。它通过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和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而不是掌握政权以获得权力和权利。参政党不是执掌政权的党,也不是参与执政的党,它不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争夺和分享执政权,而是参加国家政权。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它与以夺取或执掌政权为目的的政党建设目标有明显不同,它不可能也不能够按照“执政党”和“领导党”的标准来进行建设。在2002年召开的全国代表大会上,各民主党派首次明确各自的建党目标并写入章程,努力把本党建设成为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参政党。这个目标的确立为此后参政党自身建设与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参政党建设目标的基本点在于“参政”,即更好地参加国家政权而不是执掌国家政权。

3. 政党功能:履行参政党职能

政党功能是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或影响。关于政党的功能,学者们进行了众多研究,燕继荣把政党的功能归纳为四个方面,即实现利益聚集和表达的途径、形成和培养政治精英的渠道、实现社会化和政治动员的途径、组织政府的手段。①燕继荣:《现代政治分析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13页。王长江将政党的基本功能概括为利益表达功能、利益综合功能、政治录用功能、政治社会化功能。②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1页。不论表述如何不同,政党的功能基本聚焦于利益表达、社会整合、政治录用和政治社会化等方面。这是政党功能的普遍性意蕴。参政党职能是各民主党派在中国政治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是政党功能在中国特色政党格局中的具体再现。首先,参政党职能是以政党功能为基础的,体现的是参政党的政治作为和政党责任。其次,参政党职能是政党功能的具体表现,参政党的政党功能主要通过参政党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和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职能体现出来,是政党利益表达、社会整合、政治录用和政治社会化等功能在特定政治环境中的具体再现。再次,参政党职能反映了政党功能表现形式的多样,在不同的政治制度中,政党格局中的不同地位也会带来政党功能的差异性,因而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三)参政党建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参政党”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八个民主党派的统称。毋庸置疑,之所以能够将八个民主党派统称为“参政党”,并将参政党建设作为一个集合概念提出,是因为它们之间具有一定的共性,可以用“参政党建设”一以概之。但是,毫无疑问,民主党派之所以有八个,也必然是因为它们之间存在某些方面的特殊性;否则,它们就是一个党派而不是八个党派,因此,其建设也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首先,八个民主党派在性质、社会基础、地位和职能等方面具有共性。各民主党派都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新时代,它们都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它们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行为主体;它们都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三项基本职能。这就决定了其建设必然具有普遍性。参政党建设的普遍性主要体现在建设的目标、原则、基本内容等方面。

其次,八个民主党派在成立背景、发展历史等方面体现出自身的个性,在组织上以界别相区分,在成员结构上各具特色,这是各民主党派发挥各自独特优势和作用、长期共存和发展的基础,也就决定了各民主党派建设必须要有自身的特殊性,否则就会造成政党趋同和界别模糊。在成立背景方面,中国致公党成立于1925年,正值大革命时期;中国农工民主党成立于1930年,此时正处于十年国内战争阶段;其他几个党派都是成立于20世纪40年代,它们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孕育、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在发展历史方面,有的是由几个党派合并而来,比如民革;有的是由其他组织更改名称而来,如民盟、农工党;其他的则是自成立时就是现在的名称。在成员构成方面,受历史传统、协商确定的范围等影响,各民主党派形成了自己的主体界别,既有历史性地域性界别,如民革、致公党、台盟,也有职业领域性界别,如民盟、民建、民进、农工党和九三学社。尤其是在组织发展层面,只有保持组织发展的传统优势和特色,才能更好地体现界别特色、反映不同群体的不同的利益关切,才能避免趋同、实现长期共存和发展。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要求我们在参政党建设过程中要在政党建设的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具体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的特殊性,实现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一是参政党建设要遵循政党建设的普遍规律。从根本上讲,就是要正确处理政党—国家—社会之间的关系,发挥政党的一般功能。二是参政党建设要以科学、开放的态度,借鉴世界其他政党建设的有益经验,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建设的成功经验。同时,深刻吸取惨痛的教训,防止重蹈一些失败政党的覆辙。三是参政党建设要根据自身的特殊性,把握建设的特殊规律。既不能简单套用政党建设的一般规律,也不能照抄照搬其他政党建设的做法,要牢牢把握“参政”这一特殊性,努力建设成为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

三、参政党建设质与量的规定性

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质是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以及事物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马克思指出:“每一种有用物,如铁、纸等等,都可以从质和量两个角度来考察。”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8页。事物的质的规定性总是与一定量的规定性联系在一起的。只有质的规定性而无量的规定性,或者只有量的规定性而无质的规定性,都是不存在的。不同的质都有不同的数量界限,并且“每一种质都有无限多的量的等级,例如颜色深浅、硬和软、生命的长短等等”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575页。。只有正确把握质、量及其相互关系,才能坚持适度原则,科学指导实践活动,防止“过”或“不及”,从而保持事物发展的联系性、稳定性。否则,一旦发生质变,就变成另一种事物了,也就超出了本文研究的范围。从参政党建设的历史经验看,参政党建设始终坚持了质与量的有机统一,始终遵循了质量统一规律。

(一)参政党建设质的规定性

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正是因为各种事物都具有自身特定的质。各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是中国共产党的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因此,参政党建设应该在也必须在遵循这些内在规定的基础上进行,它们构成了参政党建设质的规定性。

1.坚持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关系

与西方竞争型政党制度框架下的竞争、对立政党关系不同,我国新型政党制度框架内的政党关系体现为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党,对各民主党派进行政治领导;各民主党派是合作党,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同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共同奋斗、携手进步是人民民主专政国体和新型政党制度对民主党派的必然要求,也是民主党派在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合作中形成的优良传统。这是民主党派历史发展的主线,是民主党派赖以发展的生命线,也是民主党派在历史发展中积累的宝贵财富。在参政党建设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维护执政党与参政党之间的通力合作亲密关系,是参政党建设必须遵循的政治要求,也是参政党建设必须遵守的政治原则。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本质属性

2013年初,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各民主党派是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①《习近平同党外人士共迎新春》 ,《人民日报》2013年2月8日,第1版。这一论述明确指出了我国各民主党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充分肯定了各民主党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作用和时代进步性,为推进民主党派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对参政党建设提出了更加清晰的定位和准则。参政党建设必须始终坚持民主党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凝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共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始终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中提升履职能力和水平,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新的贡献。

3.坚持进步性与广泛性相统一

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各民主党派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是由其进步性与广泛性相统一的特点决定的。现阶段其进步性主要体现为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其广泛性来源于其广泛的社会基础,政治联盟的性质决定了其成员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群体,需要反映和代表不同的具体利益和诉求。这种进步性和广泛性是民主党派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在参政党建设中,各民主党派必须坚持进步性和广泛性的统一,通过进步性凝聚广泛性,通过广泛性实现进步性。唯此,参政党建设才能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使各民主党派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唯此,才能继续保持民主党派的广泛性,扩大政治上的包容性,更好地发挥其政治参与、利益表达、社会整合等功能。

4.保持参政党的相对独立性

民主党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在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前提下,具有相对独立性,他们的自主性应得到充分尊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尊重民主党派的组织独立,尊重民主党派的参政党地位,支持民主党派增强政党意识,将学习教育、履职尽责作为各民主党派成员的自觉行为,而非被动、消极的行为。参政党建设必须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领导与民主党派自觉自主自为的关系。一方面,中国共产党要切实尊重各民主党派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地位平等,在工作中杜绝大包大揽和包办代替的思想,为参政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政治空间;另一方面,各民主党派应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同时,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要求积极主动地在履行职能中勇于担当、尽心尽责、有所作为,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作用。

(二)参政党建设量的规定性

1. 始终稳固的“1+8”多党合作格局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1+8”的多党合作格局是历史形成的,也是法定的。中国共产党是唯一的执政党,八个民主党派是参政党。1948年,《关于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诸问题》的文件草案经毛泽东审定后,于10月8日以中共中央名义电发东北局高岗、李富春,向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征求意见。文件明确提出:“中共及赞成中共中央‘五一口号’第五项的各主要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代表”为新的政协筹备会参加人员。这事实上基本确定了我国多党合作中参加党派的基本条件、主要标准和主要范围。①中央统战部研究室:《统一战线100个由来》,北京:华文出版社,2010年,第143页。最终,以党派身份参加新政协的共14个,除中国共产党和八个民主党派之外,还有中国人民救国会、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和无党派民主人士。1949年11月,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和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合并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同年12月,中国人民救国会自行宣告解散。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则逐渐向群团方向发展,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再具有党派性质。1950年初,毛泽东亲自出面吁请有关民主党派领导人不能再解散各自党派,强调“民主党派不能取消,不但要继续存在,而且还要继续发展”,从而奠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个民主党派参加的多党合作的格局。1950年3月,第一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明确了民主党派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政党”,毛泽东强调:“民主党派不是一根头发。从他们联系的人们看,是一把头发,决不可藐视。”②中共中央统战部研究室:《历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年,第6页。此后,民主党派的数量再也没有变过,“1+8”多党合作格局更加稳固。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也选择了八个民主党派。1个执政党、8个参政党是“1+8”多党合作格局中量的规定性。

2.参政党成员数量不断增加、结构更加优化

七十多年来,随着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发展,民主党派成员数量和结构都发生了显著变化。1950年各民主党派成员总数为1.1万人,1953年初达到3.2万人,1956年增加到10万人。但由于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民主党派的成员不增反减。到1979年各民主党派恢复组织时,八个民主党派共有成员6.5万人,此后,民主党派成员数量一直稳步增加。截至2021年6月,民主党派成员已达131.8万余人,其中,民革共有党员15.1万人,民盟共有盟员33万人,民建共有会员21万人,民进共有会员18.2万人,农工党共有党员18.4万人,致公党共有党员6.3万人,九三学社共有社员19.5万人,台盟共有盟员3300余人。为缩小数量上的差距,使各民主党派更好地履行职责,中共中央和民主党派出台了相关文件,对民主党派的组织发展实行了差别化管理。这既保持了适当的增长速度,同时也有利于保持参政党之间成员数量的平衡。此外,各民主党派成员结构中,既保留了传统的界别属性,又呈现出界别特色相互交叉的多元化态势。民主党派在发展新成员时,基本上也不再以与党派的传统政治联系为标准。参政党成员所属行业由高校、科研院所扩大至经济、金融、贸易等多个领域,成员职业属性的模糊性淡化了参政党的传统界别特征,参政党成员的精英属性不断强化。大中专及以上毕业生和拥有中高级职称的人员均占绝大多数,民主党派高级知识分子发挥的影响越来越大。

3.参政党自身建设内容日益丰富、成效日益显著

新中国成立以来,各民主党派根据性质、任务的不断变化,从组织、思想等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1989年《意见》第一次明确提出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文件指出,民主党派需要加强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首先是民主党派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各民主党派在此要求的指导下,积极加强自身建设,完成领导班子的新老交替,积极开展思想、组织和机关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步。1999 年各民主党派中央联合下发的《纪要》,从参政党的性质、地位、特点和作用出发,确定了自身建设的目标和任务。2019年《意见》提出了以思想政治建设为核心、以组织建设为基础、以履职能力建设为支撑、以作风建设为抓手、以制度建设为保障的“五大建设”体系。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对自身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参政党不断强化自身建设,内容日益丰富、成效日益显著。思想政治建设不断深入,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不断巩固;组织建设不断强化,参政党组织保障更为坚实;履职能力建设不断提升,综合素质明显增强;作风建设持续推进,参政党形象进一步提升;制度建设与时俱进,参政党建设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不断提升。

(三)参政党建设质和量的有机统一

坚持质和量的有机统一,为参政党建设指明了发展路径,同时也破解了参政党建设的一些疑难问题,从而更加坚定了对新型政党制度的制度自信。一是从新型政党制度上看,有人提出,“1+8”的政党制度格局是历史形成的,是否适合新时代的需要?其实,在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一直采用了不变格局变内涵的办法,以适应不同历史阶段发展的需要。例如,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由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发展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不断巩固和扩大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各民主党派也相应扩大了发展范围,如可以吸收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加入民主党派等。这种方法既保持了政治格局的稳定,同时又能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二是从政党关系的角度看,有人提出,共产党员人数太多,民主党派人数太少,不利于合作。其实这种顾虑完全没有必要。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共党员为449万人,民主党派只有11540人;截至2021年,中共党员数为9514.8万人,民主党派总数为131.8万人。两个阶段民主党派成员人数相差百万以上,同样合作得很好。三是从民主党派组织自身发展看,民主党派履职主要是在上层而不是在基层,人在精而不在多。同时,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的地位是法定的,没有西方政党选举的压力。

因此,在参政党建设过程中,在坚持质与量的统一的前提下,更应注重质量,掌握适度的原则,努力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的参政党。首先,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和参政党之间要保持适度的张力。在多党合作制度框架内既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要保持参政党的独立性,坚持“大同”基础上的“小异”,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的统一。其次,参政党在发展新成员时要坚持适度原则。在数量方面,成员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要适应多党合作格局的需要,适应各民主党派成员新老交替的需要。在结构方面,参政党既要保持自身特色和历史传统,又要根据时代要求,在所依存的社会基础和联系的政治力量方面与变化了的社会情况相适应。再次,参政党的领导班子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能力建设,既不能盲目追求建设的速度,也不能瞻前顾后、畏缩不前。

综上所述,理论与实践、普遍性和特殊性、质与量的有机统一,是参政党建设宝贵的历史经验,也是参政党建设的一般规律。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在参政党建设过程中,我们既要加强参政党建设理论研究,着力解决参政党建设理论相对滞后的问题,又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将理论和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既要汲取和借鉴一般政党建设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历史经验,又要突出参政党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将普遍性和特殊性有机统一起来;既要注重质,又要注重量,在具有一定量的基础上,质的建设任务要更为突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面对所有制形式更加多样、社会阶层更加多样、思想观念更加多元的社会状况,面对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的严峻现实,我们必须以哲学思维把握参政党建设趋势,自觉遵循参政党建设的规律,不断加强参政党建设,充分发挥参政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参政党民主党派政党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庆中共百年华诞 促参政党自身建设
民主党派民主监督应当稳立本位
参政党民主监督实效性诊断及强化之道
民主党派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安排使用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发挥民主党派作用 多献务实良策
关于完善民主党派内部监督机制的探讨
国外政党加强和创新群众工作述评
提升参政党社会公信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