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英模精神的社会公共信任建设价值

2022-03-15卞桂平

齐鲁学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英模普遍性信任

卞桂平

(南昌工程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99)

社会公共信任是“伦理—道德”一体,呈现为人们的伦理关系与道德生活。社会公共信任又集中体现为社会中的伦理道德风尚,其建设关键也在于“客观—主观”“公共—信任”“公共主体—社会公民”。唯有公民对公共空间尤其是对公共空间中的行为主体持有充分的价值体认,社会的公共信任才具有生成的伦理道德条件。在促成公民公共体认的诸要素中,一定的社会文化既是必然存在的情境要素,同时也是必不可少的要素。这不仅在于文化的价值本真是以文化人,也在于人必然是一定文化情境中的客观存在。“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2页。从文字语义学考究看,文化的本真不只在于“化”,更在于“文”。“化”只是一个动词,而决定“化”的性质与后果的往往是“文”。“文”是什么?“文”是历史价值的沉淀,是时代发展中的普遍性,可以说,“文”是实践理性,成于时代又穿越时代,具有鸟瞰、化育的跨时代功能。“文化是人的活动的内在规定性,是人类社会的特征,也是人类社会的实质,是社会的人的真正的奥秘。”(2)郭湛:《文化:人为的程序和为人的取向》,《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第25页。文化心理学、文化神经科学从“文化—行为—大脑”循环模型证实:不同文化情境中的人的大脑叶片的发育状况不同,这也是文化情境影响人的行为的心理学证明(3)夏瑞雪、苏婉茹:《“文化—行为—大脑”阐释人自身发展》,《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6月13日,第6版。。在公共空间的文化构态中,英模精神聚历史、现实于一体,是时代精华的呈现,具有最大限度的文化普遍性。弘扬新时代英模精神,充分发挥以“文”“化”人的社会功能,对新时代文化力的建构、社会伦理道德风尚及社会公共信任的生成意义重大。

一、 英模精神的爱国情怀提升公民的国家信任度

黑格尔立足精神哲学视野,强调“国家是地上的精神”(4)[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第258页。。在这种应然的视野中,国家成为社会至善的呈现。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国家是公共的至善,或者说,公共性是国家的内置本性。因而,国家的利益也就是公民的利益,是公民利益的承载者与实现者。理论上,英模与国家在伦理的普遍性层面趋向同一。国家以英模为呈现,英模又体现国家。提倡英模精神并非宣扬英模的个人主义或英雄主义,而在于引导公民之于国家、之于公共的承认。从国家伦理考察英模精神,对社会公共信任建设具有重要价值。

国家与公民的伦理同质性。国家是伦理性的组织,由无数自觉个体与代表社会公益的机构构成。因此,基于单个人的“并列集合”并非国家的本质,而毋宁说国家是“实体性”的伦理存在。原因在于,“集合并列”只是机械拼凑,而“实体性”存在则意味着国家与成员之间彼此包容、相互成就、美美与共的伦理和谐。“国家直接存在于风俗习惯中,而间接存在于单个人的自我意识和他的知识和活动中。同样,单个人的自我意识由于他具有政治情绪而在国家中,即在它自己的实质中,在它自己活动的目的和成果中,获得了自己的实体性的自由。”(5)[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253页。可见,国家服从并服务于公民利益,个体则通过“政治情绪”在国家中获得“实体性自由”。因而,国家是公民的国家,公民是国家的公民。正因为如此,在伦理的实体性层面,国家与公民拥有伦理的同一性。维护国家利益就是维护公民的利益,而维护公民的利益是国家的伦理性本质。公民应把国家利益的维护作为义不容辞的伦理职责,即“成为国家成员是单个人的最高义务”(6)[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253页。。

英模精神是国家的文化。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历史从来都不是什么上帝或者神祇的产物,历史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具有自身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历史是无数个人合力的结果,也正是无数客观存在的个人构成了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7)《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31页。同时,马克思主义同样承认,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个人的作用存在区别。由此,个人又分为杰出人物与普通人物。杰出人物是指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对社会发展起重要影响和重大推动作用的个人。其中,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模范人物就是英模人物。伦理地看,英模人物具有两种特质:一是英模人物不仅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同时意识到普遍性的存在,因而是个别与普遍的统一。在实践生活中,英模人物通过自身言行,服务他人、社会与国家。英模人物就是他人、社会、国家的利益代表,在伦理的意义上,它们具有同质性。二是英模人物的行为遵循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其存在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并在社会历史进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与效果。相反,反面人物则是逆历史潮流而动,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相悖,损害公共利益的同时也制约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可见,英模人物与国家分别呈现为不同的伦理存在,本质上却殊途同归,是伦理普遍性的集中呈现。由此可见,英模精神就是关于国家的伦理精神,具有伦理的同质性。

英模精神催生社会公共信任。社会公共信任感的生成不是自我对自我的信任,自我对自我的信任是缺乏主观价值外化的盲目自大。社会公共信任感的存在总是与他者有关,是公民对公共空间中公共性伦理实体的价值承认。其中,既包括代表公共利益的个体,也涵盖有组织性的集体。在公民与公共空间相互建构的伦理关系中,公民的公共信任与社会公共利益密切相关。应然地看,公共性的伦理个体或伦理实体在代表、维护公民利益的维度上具有理论合理性。立足于这种理解,国家、政府、制度、集体与公民等都是社会公共空间的组成部分,也都是社会公益的体现者与维护者。“国家是具体自由的现实;但具体自由在于,个人的单一性及其特殊利益不但获得它们的完全发展,以及它们的权利获得明白承认(如在家庭和市民社会的领域中那样),而且一方面通过自身过渡到普遍物的利益,他方面它们认识和希求普遍物,甚至承认普遍物作为它们自己实体性的精神,并把普遍物作为它们的最终目的而进行活动。”(8)[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260页。正是在个体、集体以及国家的伦理同一中,公民对公共空间的信任不只是“有意识”的自觉,乃至于是“自然的”存在。基于如上的伦理理解,作为杰出人物的英模便与国家、集体、社会高度一致,国家承认英模,英模体现国家,英模的所作所为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自觉,也是源于内心的义务感。因而,英模精神是个体与公共统一的伦理实体性精神,倡导英模精神是对公民义务感的催醒,也是社会公共信任自觉的理性回归。

国家理念中的英模精神。弘扬英模精神、强化英模人物与国家的伦理性关联,对于增强公民的公共认同、提升社会的公共信任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应该立足三个层面进行考虑:一是要爱党。国家是具有内置伦理精神的实体。国家治理必须依赖一定的组织机构。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以代表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伦理义务。伦理地看,中国共产党人、中国共产党党组织、国家、社会、公民等构成具有同质精神属性的伦理实体。“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党。”(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436页。历史与现实一再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同样没有不断自我革命、坚持创新的新中国。因此,英模人物要在爱国的实践行动中首先爱党,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并成为党组织中的一员。日常工作与生活要始终以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把自我利益,党的利益,国家、社会以及他者的利益有机结合。在政治觉悟上尤其要做到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做坚决贯彻与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表率,为党争光、为国出力。二是爱人民。在一定意义上,英模人物、英模精神的伦理属性就是人民性,具有内置价值的一致性。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才是社会存在的普遍价值。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10)习近平:《在“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3页。。没有人民就没有江山,只有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江山才能得到巩固。可见,国家是人民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人民,二者具有伦理的同质性。作为社会发展中的杰出代表,英模人物应始终把维护与保障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做人民群众的代言人。唯有时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作为自己工作与生活的伦理参照系,才能真正彰显作为英模角色的意义与价值,也才能真正在生活实践中摆正自我的位置。三是爱社会主义。英模人物的爱国情怀应当与伟大的社会主义理想与实践相联系,确立、维护与实现社会主义是英模人物应有的初心与使命。也只有在社会主义“这艘伟大的航船”上,英模人物的价值才能真正得到体现。英模人物应当时刻牢记、践行价值信仰,始终把建设好社会主义、实现好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作为自己矢志不渝的精神坐标,尤其是要把这种信仰贯彻、实践到自我的日常生活中去,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真正做到把英模精神生活化、信仰化,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率。

综上,国家作为公共的伦理实体,内蕴公共的伦理精神,与公民、社会具有伦理的同质性。因而,爱国主义就是公共精神的体现。作为呈现公共精神的价值元素,英模精神是爱国的伦理精神,也只有在国家的伦理实体中,才能彰显英模精神的现实价值。弘扬英模精神、践行爱国情怀,能够催化、激发公民的公共信任感,夯实社会的和谐基础。在实践生活中弘扬英模的爱国精神要做到爱党、爱人民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促进社会公共信任的积极生成。

二、英模精神的敬业奉献提升公民的职业认同度

伦理地看,国家的高效运转体现为各行各业的有机构成,其存在与发展有赖于各类型职业的伦理中介。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职业不只是有目的性的谋生手段,而且具有社会公共存在的伦理价值。也就是说,职业作为伦理的定在,是普遍性的伦理呈现。由此,英模与职业在伦理的普遍性维度上具有价值的趋同性。考察英模人物的职业态度、奉献精神,对社会公共信任建设的理解与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职业的伦理本性是公共性。职业是社会向个人提供其赖以生存的工作。人人拥有一份能供职的职业是其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公民拥有职业不仅是个体谋生的需要,也是社会得以赓续的必需。从横向考察,任何社会的存在与发展,都必须以人们所能从事的职业存在为前提,甚至可以说,没有职业,也将不会有人,人类社会也无法正常延续。正是无数种类不同的职业构成生机勃勃、继往开来的社会客观存在。因而,不同职业的存在是社会公共空间的必然构成,也是社会公共空间得以存续的前提。以动态观之,职业是一个名词,但是职业绝对不只是纯粹静止的形态。不同职业的存在与演进都是以彼此存在为前提,因而,职业的存在是动态的。不同的职业都具有为他性,职业的种类越多,意味着社会分工越发达,同时也意味着人与人之间联系的紧密性,不同职业的人们只有相互配合、彼此包容,各种职业类型才能相得益彰。相反,各种不同的职业急功近利,则常常两败俱伤,社会也因为彼此之间的内耗而放缓进步的速度甚至于退步。从发展观之,职业也不只是当前的存在,而是关切到过去、现在与未来。当前的职业是过去职业发展的延续,将来的职业也一定是立足于当下的职业发展。因而,在历史的纵向维度上,职业也具有发展的公共性。职业发展如果只关注当下而忽视过去与将来,无异于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就会陷入孤立的、片面的形而上学的抽象。综上所述,职业的存在,无论是基于横向还是纵向,都具有客观存在的伦理普遍性。

敬业是基于个体内心道德情操的积极体现。在古文字学中,“敬”“从茍从攴。以攴促之言行真善美(茍),慎言也”(11)许慎:《说文解字(附检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26页。。从会意理解看,从攴意味着以手执杖或执鞭,表示敲打。从茍有紧急、急迫之义。因而,“敬”的本义就包含恭敬、端肃,恭在外表而敬存内心。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茍”字有自我告诫、自我反省之义。可见,“敬”是衬托个体内省的道德概念,而内省的价值维度则是社会的普遍性。“敬”作为人的价值取向与“业”相连,构成“敬业”。从“敬”的伦理本义出发,“敬业”则包含如下几种内涵。一是敬业是价值认同。“敬业”是行为主体对具有公共性意蕴的“业”的敬重与尊敬,因而,也就是行为主体对公共性的价值认同。二是敬业意味着行动,是知行合一的表征。“敬”不只停留于内在价值的认识与认同,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实践意义的延伸。因而,具有“敬业”的行为主体能够把伦理普遍性贯彻到所从事的事业之中去,把这种对公共性的体认实践到日常的生活中去。三是敬业意味着行为主体的个体利益与代表公共利益的“业”的内在一致性。在对待自我所从事的事业上,不仅要具有行动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在性质维度上尤其要体现出自我利益与社会利益的一致性。因而,敬业也就意味着,当行为主体的利益与社会的普遍利益出现冲突之时,行为主体能够从大局着眼,兼顾个体与社会,甚至在一定的时候,要“舍小利而趋大义”。而敬业所具有的这种性质,恰恰是敬业的内在伦理本质所在。

英模敬业强化社会公共信任的价值基础。伦理地看,普通个体敬业,也呈现出个体对社会公共性的道德能动性,是个体融入社会公共生活的道德呈现。从程度观之,个体对具有普遍性意味事业的敬重,更多地含蕴人们凭借所从事的职业进而获得自我的生存。因而,作为普通的个人敬业,公民更多的是立足日常生活、生存的维度予以价值评判,是社会个体求取“好生活”的途径与方式。与普通个人不同,英模群体是社会伦理普遍性的表征。因而,英模作为公共表征的群体,对所从事职业的敬重会强化人们的公共信任感。在他者视野中,与对个体敬业的评价不同,公民会从英模群体敬业中获得具有普遍性意义的价值认知。如果说公民对普通个体敬业的评价定位为“获取好生活的个体至善”,对英模敬业则会产生“社会风尚将会越来越好的社会至善”的评判。前者更多地局限于个别、个体的行为,后者更多地将价值评价的对象扩展到整个社会。因而,敬业领域中的英模精神,可以强化公民的公共认知,提升公民对过普遍生活的信心。除此以外,英模群体常常与政治关联,常常是政府与公共传媒宣传推广的群体。可见,通过敬业的方式,英模群体不仅获得他者的承认,同时,也间接提升了国家、政府与社会的公共认知度,英模正能量由此成为助推社会公共信任建设的伦理条件,是公众确立政治认同、涵养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

夯实英模精神的实践基础,引领社会敬业风尚。作为特殊的伦理存在,英模群体在伦理维度上相比于普通个体而言,具有更广泛意义的伦理普遍性,对社会的伦理风尚涵养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英模群体要做到“做一行、爱一行”。在民间的俗语中有“行行出状元”的说法,这是对职业公共性的伦理隐喻。任何职业都是社会公共性的呈现,都蕴含社会的普遍性维度,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是投身社会普遍性建设的证明,做一行又舍弃一行,否定的不只是职业的个别性,而且也是对职业所从属的公共性的蔑视,不仅与英模所具有的伦理意蕴不符,也在实践上起到消极的作用。“敬业是一种美德,乐业是一种境界……对待本职工作,应常怀敬畏之心,专心、守职、尽责,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尽心竭力、全身心地投入。”(12)习近平:《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77页。同时,英模群体的敬业精神也要求做到“知行合一”。对职业的体认与行为的一致性反映出英模群体的伦理气质。对职业普遍性的体认不仅是认知的提升,也同样体现在实践行动中。“那么,以普遍性自身为内容的那种义务本身直接就该具有纯粹义务的性质,而且它的形式与内容因而就该彼此完全符合。”(13)[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78页。那种说一套、做一套的口是心非的做法,不仅使职业沦落为个体私欲的挡箭牌,同时也僭越了英模群体作为公共存在的外在形象,也使主观僭越了职业的客观普遍性,沦落为伪善。英模的敬业精神尤其要体现在民族情怀、家国意识与服务群众。任何职业作为公共的存在,与国家利益、政党利益、民族利益以及公民权益都普遍相通。英模群体作为社会示范力量,不仅要热爱本职工作,同时在职业的选择、执行上也要放在“大我”的层面上考虑,敬业是以关照民族、国家、人民利益为前提的。在敬业层面只看到“小我”而忽视甚至忽略“大我”,这种“敬”就不仅是自我发展的局限,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阻碍。英模群体的敬业情怀,尤其要做到听党指挥。以伦理道德观之,党、国家、民族、社会、人民的利益一致,都从属于伦理的普遍性。这种一致性尤其要求英模群体要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到敬业中去,不论在何种伦理情境中,都要做到以政治的眼光看问题,以普遍性的行为引领社会的伦理风尚。

综上,职业具有伦理的普遍性,正是不同的职业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整体性。敬业的伦理本真在于个体认同职业的公共性,并使自我与公共成为一体。因而,英模群体的敬业就是基于职业认同、选择、践行的道德普遍性。英模群体敬业是社会公共信任产生的有利条件,能够催化社会公共信任的生成,引领社会公共信任的伦理风尚。英模群体敬业要做一行、爱一行,知行合一,尤其是要把敬业与听党指挥、家国情怀、人民利益相连,真正做社会发展的楷模,推动社会公共信任建设的良性循环。

三、英模精神的诚实守信提升公民的道德承认度

诚信的伦理本义在于因“诚”而“信”。伦理地看,“诚”具有个体道德的意义,而“信”则具有主体间彼此信赖的伦理意涵。可见,诚信旨在建构人们彼此信赖的伦理世界,关键则在于人们首先要做到“自诚”,强调做好自我的前提性意义。道家就提出“与善仁,言善信”(14)陈鼓应注释:《老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02页。,强调人际关系建构中“无为之善”,个体应当首先做到自己的“仁与信”,这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信赖、彼此承认的道德前提。自然,由“诚”而“信”的社会是具有公共信任的社会,也是至善的社会。以诚信为视角探讨英模精神,旨在通过英模群体的道德示范与引领,由“诚”而“信”,推动社会整体信任的生成,意义深远。

诚信的公共哲学意义。伦理地看,个体存在于社会之中,“自诚”的个体与公共的社会并行不悖,在这种理解中,“诚”与“信”则均指向公共性而非个体性。“诚”字构设中,“成”是形声,而以言字旁会意。言的存在与价值并非个体的自言自语,而是隐喻他者的存在,唯有以他者为前提,语言才有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可见,“诚”是以言语担保的道德主体性,内在的伦理意义是指向他者,构成人与人之间的公共性。“信”的字体结构同样是公共价值的呈现。“信”以“人”作为偏旁,又以“言”来立意。而无论基于“人”的构意,还是“言”的构设,无一例外地指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样,“信”也并非自我的独白,同样指向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存在。由此,无论是“诚”还是“信”,都会意通过言语的中介方式沟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而,“诚信”一词就具有丰富的公共哲学意涵,内蕴充足的伦理普遍性意味。从另一个维度审视,诚信之“诚”指向个体的道德主体性,而“信”则更具有社会伦理普遍性的意指。由此,“诚信”一词就体现为由内而外、由外而内的双向构建,含蕴的伦理意义在于个体善与社会善的统一。即只有在公共的伦理空间中,“诚”“信”或“诚信”才能展现其独特的价值。纵观中华经典,无论是儒家的“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中庸》),还是道家的“信者,吾信也;不信者,吾亦信也”(15)陈鼓应注释:《老子今注今译》,第253页。,都在力图建构基于个体努力的诚信理念,这是中国文化独特的公共哲学表达方式。

诚信有助于社会公共信任建设。公共信任的社会是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相互信赖的社会。在信任的社会中,个体善与社会善辩证地统一。在个体的价值视域中,人们不仅认同代表社会公共善的治理理念,也对代表公共善的伦理实体予以内在的尊敬。自然,在公共信任的社会中,社会作为伦理的共同体对待社会中的个体同样予以尊重与信赖。不过,在个体善与社会善的辩证统一中,个体善依然具有伦理的优先位置。隐喻的意义是:社会是由无数个体组成的整体,缺乏向善、为善的个体,社会必然难以走向整体的公共善。因此,个体至善构成社会整体至善的伦理前提,并获得逻辑上的优先位置。而在个体的至善品质中,诚信毋庸置疑是其中应有的伦理内涵。对个体而言,诚信也就意味着日常生活中的诚实守信,这不只是价值的信仰与体认,同样也是基于主观认同基础上的道德行动。在人人讲道德、集体诚实守信的伦理情境中,诚信就意味着是社会公共信任产生的前提,具有重要的伦理价值。相反,社会中的失信不仅损害人与人的关系,同样也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彼此不信任,导致社会原子化、碎片化的加剧,进而瓦解信任的整体性。

英模精神含蕴并体现诚信精神。英模群体、英模精神、诚信、社会公共信任等相关概念彼此相通。伦理地看,英模人物与社会个体存在区分。其中,个体无疑是公共的存在,社会是由无数个体组成,社会的运转是由无数个体合力促成。正因为如此,个体是公共的个体,社会是无数个体组成的公共的社会。正是基于如上意义,个体的诚信会有效促成社会的诚信,或者说,个体善会有益于社会善的构建,正是无数个体的道德至善构成了体现伦理普遍性的社会至善。然而,冠以英模的个体与普通的个体同于个体而异于意义,彼此具有不同的伦理属性。英模人物是公共人物,英模的存在是公共的存在,意义与价值在于最大限度体现、维护社会的公共性。因此,如果说社会中的个体是普遍的个体,那么英模群体则是普遍中的共体。无数个体构成普遍的社会,无数英模人物引领社会的普遍性建设。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英模群体的诚信道德就具有更大范围的辐射性与公共效果,也具有更大的道德社会影响力,推动社会的公共信任建设。

以英模精神引领社会公共信任建设。英模人物与普通个人的区别不仅在于“普遍中的共体”与“普遍中的个体”,而且尤其体现在道德行动上。在诚信层面,英模人物与社会个体也有所不同。一是对职业的诚信。在马克思主义的视野中,人的存在需要与存在价值总要通过一定的职业来实现。职业存在也是沟通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桥梁与纽带,甚至可以说,没有职业、没有人从事职业的实践,社会发展也是无稽之谈。英模人物对职业的诚信首先是基于人类社会对职业的依赖,其次是通过忠于职守发挥英模人物在社会公共信任建设中的引领力。英模人物对职业的诚信就是要立足内心认同职业的公共价值,从公共性视角去审视与实践所从事的职业。在实践中实现英模的率先垂范,尤其不能把职业只当作个体谋生的手段,而忽略其本身应有的公共价值。英模人物对自我职业的诚信本身就是在构建自我与职业及社会之间的伦理普遍性,一举一动都可以引领社会风尚,推动社会公共信任建设。二是对荣誉的诚信。与普通个体不同,英模人物是社会中的公共人物,承载一定的荣誉。社会对英模人物予以荣誉褒奖,是立足于公共视角,也是站在社会与人民的视角,表彰英模人物对社会、人民所做的贡献。当然,荣誉不仅代表过去,也体现当下,更表征未来。英模人物要以荣誉为骄傲,更要爱护、珍惜自己的荣誉,要做到对荣誉的绝对诚信,以荣誉为起点,为社会贡献更大、更多的力量。尤其不能把荣誉当作静止的桂冠,荣誉是公共的,源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其存在与否,也取决于人民,英模人物只有以此为契机,把荣誉当作责任,化作更大动力,才是真正做到对荣誉的诚信。三是对党的诚信。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过去一百年的丰功伟绩已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正确性、可靠性以及伟大性,对党忠诚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职责与义务。作为公共人物,英模人物更应该成为听党指挥的楷模。要在实践中切实贯彻党的路线、方针与政策,落实到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提升自我、光耀他人。四是对国家的诚信。国家是每个公民得以生存的伦理实体,有国才有家,国家是一定社会得以存续的现实灵魂,只有在国家中,公民才有存在的意义与价值。英模人物要有家国情怀,具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的豪迈气概,以实际行动诠释对国家的忠诚与信任。五是对人民的诚信。习近平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全党同志都要坚持人民立场、人民至上,坚持不懈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16)习近平:《在“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的讲话》,第3页。历史唯物主义指出:人民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是变革社会的决定力量。可见,英模人物的荣誉,既是党和国家的赋予,也是人民的赋予。由此,英模荣誉才具有普遍的公共价值,这就要求英模人物的言行举止都要以人民作为评价的最终依据,忠于人民、为人民谋福利是英模人物的价值所在,也是推动社会公共事业、促进社会公共信任生成的应然举措。

综上,诚信的内核在于“诚于内而信于外”,诠释的是人们之间交往的伦理法则。毋庸置疑,诚实守信也是英模精神的内在价值。英模群体与普通个人在公共的层面相通,如果说英模人物是“普遍的共体”,那么,普通个人就是“普遍的个体”,诚信则是其内在的精神实质。在实践生活中,英模人物践行英模精神就要做到对职业的诚信,对荣誉的诚信,对党、国家以及人民的诚信。通过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充分发挥英模精神在社会公共领域的辐射效应,推进社会公共信任的不断生成。

四、英模精神的友善气质提升公民的社会向心力

人们之间是否友善以及在何种程度上友善是评价一定社会存在样态的重要伦理指标,也是判断一定社会是否是公共信任社会的标尺,它关系到“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1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168页。。当然,社会是否友善、能否友善是社会的“伦理—道德”工程,需要社会整体持久努力,社会的规范与教化必不可少。其中,道德英模的文化引领与塑造是必然举措。

作为伦理的友善。友善是人们交往过程中呈现出来的道德态度。个体的道德态度表征人的价值倾向,有赖于深层次的价值认同,因而是个体内在的价值认知与价值倾向的外部展现。可见,个体的道德态度首要是源于内在的道德品质,从属于个体善。社会是由无数个体组成,个体的态度与价值倾向直接决定与制约着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因而也就制约着社会整体的伦理状况。社会成员只有秉持友善的道德价值观,社会的和谐与发展才有持续的可能。作为社会的道德,友善也体现为伦理的关系。这样而言,友善不只是个体的德,也是标识社会整体性的伦理关系。以学理观之,友善不仅仅是个体的友善,强调个体绝对的友善只是虚化抽象的形而上学。在现实意义上,友善关切到不同个体之间的伦理关系。只有在社会的实践生活中,友善才有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诚如马克思在批判旧唯物主义时所强调:“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33页。可见,人们之间的友善就构成了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前提,也是社会存续的纽带。当然,作为社会的德,友善是社会的善,要以个体的德为前提,唯有社会生活中大多数人都保持友善的道德态度,社会的和谐与发展才有存续的可能,这也进一步演绎与佐证了个体善与社会善、个体道德与社会道德之间相互包含、彼此渗透、辩证转化的关系。此外,友善以伦理普遍性为内在价值。普遍性从属于必然性,伦理普遍性是社会存在中的、人所遵循的必然律,这就意味着伦理普遍性也是一定社会中必然存在的实体性。友善以伦理普遍性为内在价值标识,以长远发展与社会整体为价值目标。由此可知,友善作为社会善,不是部分人的友善,而是多数人的友善,正因为如此,作为伦理的友善才能构成社会发展的持久动力。

友善的社会公共信任价值。社会的公共信任不仅包含个体间的彼此信任,也包括个体与团体、个体与社会、个体与国家以及个体与政府等之间的信任,同时也包括不同群体间的相互信任。伦理地审视,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不同伦理关系都是立足于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可见,社会个体之间能否信任是社会公共信任建设的底线标尺,也是一定社会中公共信任建设的条件。推进社会不同个体之间互信的生成前提在于彼此之间良好的交往,友善、尊重的交往是不同个体交往过程中彼此接纳、相互承认的前提条件,猜忌与敌视无法生成真正的交流与沟通,信任也自然无法生成。“当我信任一个人时,我所信任的这个人对他自己的确信[或确定性],就是我对我自己的确信或确定性;我从它身上认识到我的为我存在,我认识到,他承认我的为我存在并且我的为我存在就是他的目的和本质。”(19)[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第99页。倡导人们之间的友善交往,并非局部的、狭隘的集团化、利益化交往,立足主观私利而构建的友善只是狭隘、抽象的伦理普遍性。而真实的友善是突出社会的至善,以社会善为导向与目标的。在这种宏大的伦理视野中,任何的偶然性都会忽略不计,一切都以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为目标,推动构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友善的主体间关系,促成社会公共信任的良性生成。自然,社会公共信任的伦理建设与社会的友善风尚彼此成就、相辅相成。一定社会的公共信任程度会催生一定社会的友善风尚,二者之间相互涵养、彼此促进。

英模友善的社会公共信任建设价值。如前文所论,英模精神的核心与本质是公共精神,体现为意志的伦理普遍性。以友善为视角,英模精神不同于一般的个体友善,而始终体现出社会善的维度。首先,英模精神涵盖对自然的友善。老子就宣称:道生万物。在普遍意义域,人与自然是应然的和谐,正所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20)陈鼓应注释:《老子今注今译》,第93页。。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进一步存续的前提。作为地球的高级精灵,人应当恪守自然存在的客观规律,因势利导,在人与自然和谐的过程中体现人的价值与意义。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目光短浅做法,不仅是对自然客观规律的违背,也是变相的自杀。其次,英模精神体现出人与人的友善。人类社会的存续以个体之间的和谐共生为前提,任何人都无法做到如荒岛之上的鲁滨逊,幻想在社会生活中孤立的、绝对的自由只是不切实际的抽象。人们只有立足实践、依赖物质生产活动结成和谐、友善的伦理关系,人的自由才有可能,社会的发展也才能赓续。再次,英模精神强调人与社会的友善。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英模精神体现出以社会普遍性为导向的伦理宗旨,一切以大多数人的利益为目标,始终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贡献力量为主旨。正因为如此,英模是社会的英模,社会是依赖英模精神引领的社会,二者彼此成就、相互促进。最后,英模精神包含人与自身的友善。客观世界不仅包含客观的自然界、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同时也包括人与自身的关系。人自身也是对立统一的客观存在体。人对自身的友善不是放纵自我,无底线地包容自我,无限制的行为任性会导致人的自然属性僭越人的社会属性,最终失去与社会融合发展的契机。英模精神的友善对待自身就是要善于客观地审视自我、超越自我,能够把自我当作自己审视的对象进行批评,在不断自我革命的过程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发展自我。毋庸置疑,英模精神所包含的对自然、社会、个体以及自身的友善,对构建社会的伦理普遍性具有前提性意义,一定社会中英模精神引领下的友爱、和谐是推动社会公共信任建设的伦理力量。

以英模精神引领公众社会信心的确立。在社会公共信任建设的伦理情境中,弘扬英模精神的友善,要求英模人物始终秉持自我的道德认知与道德定位,心怀国之大者,做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和谐的表率,尤其要通过日常言行做社会友善的楷模。同时,要克服两点:一是克服意志软弱的“伪善”。伪善的标识是“伪”,即表里不一。“如果自我意识对着他人号称自己的行为是善的,那么这种主观性的形式是伪善。但是,如果它竟主张它的作为本身是善的,那么这是自命为绝对者的那种最高峰的主观性。”(21)[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158 -159页。具体而论,英模人物应当珍惜自己的荣誉,履行自我的使命与担当,要真正把自己的公共角色扮演好,忠于职守、勤勤恳恳,积极贯彻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克服片面性的价值观念。日常生活中,盛行人情主义做法,不少人热衷把自我的关系网络等级化,充斥着亲疏远近的区分,对于自己认可的人总是网开一面,而对于自己不认可的人则另眼看待。诚如费孝通所言:“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22)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30页。这种带有伦理区分的做法不是公共人物应有的做法,呈现的是差序的伦理普遍性。英模人物是公共人物,代表人民的普遍利益,在自我利益与公共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应该优先考虑公共利益,小我服从大我。要把党、国家、人民的利益作为衡量工作的最高标准,做社会公益的维护者与推动者。

综上,友善是“伦理—道德”一体,它不只是个体的德,也是社会的德,标志着个体与社会的统一。友善是社会公共信任产生的助推剂,只有人与人之间友善,社会之间的友善才有可能。反过来,社会友善又会在一定意义上涵养个体间的友善。英模精神自身就含有友善,作为公共精神的呈现,它主要体现为人与自然的友善、人与人的友善、人与社会的友善以及人与自身的友善。英模人物践行友善,关键在于履行好自我作为公共存在的伦理角色,把为人民服务,为国家、社会谋福利作为矢志不渝的信念宗旨,既要克服意志力不坚定的伪善,又要践行普遍性的伦理善,力戒人际关系的圈子化。

结语

以历史唯物主义观之,英模人物与普通个人的区别在于具有更广泛的社会公共性,是社会伦理普遍性的直接呈现。个体的德与社会的德相辅相成,英模人物的存在离不开一定的社会伦理情境。缺乏一定的伦理情境,个体的德会陷入孤芳自赏的抽象,甚至会滑向形式主义与唯心主义。由此,对弘扬英模精神提出了伦理情境的要求:一是要构建英模人物评选的科学机制。英模精神的弘扬与推广,其前提在于英模人物要名实相符。相关组织机构要在充分宣传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发动公民的积极推荐与参与。在英模人物的衡量标准层面,尤其要注重内在品德的含量,真正把能代表国家、人民利益的人物凸显出来,为公民树立楷模与榜样。在英模人物推荐过程中,尤其要力戒走门路、打招呼的不正当做法,把荣誉圈子化、公共资源私人化。二是要利用多种渠道对英模人物进行有效宣传,充分挖掘与发挥其作为公共人物的影响力,推动社会整体公共信任水平的提升。同时,也要强化对英模人物的引导与督查,培养其明大德、务实干的精神品行,回馈社会、服务人民,做新时代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表率。在日常实践中,尤其不能把英模人物纸质化、文件化,最终走向虚无的抽象主义。三是公民对于英模人物应持平常心,既不能神化追捧,更不能苛求贬斥,要在相互理解、彼此促进中推动社会信任的发展,发挥英模人物引领社会风尚的伦理功能。

猜你喜欢

英模普遍性信任
何不炳烛
英模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析
论哲学的普遍性面向
吴天祥亲给拾荒助学老人送大米和鲜花
No more ingesting lots of microplastics
No more ingesting lots of microplastics 人体内的塑料微粒
嘤嘤嘤,人与人的信任在哪里……
信任
"五老"进校讲"双百"英模人物
用英雄精神支撑民族的崛起——读《中国人民解放军七英模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