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无锡“大消费”格局的路径研究
2022-03-15张伊仪
□张伊仪
“大消费”是对所有消费方式及相关行业、产业的统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消费逐步升级,新兴消费和服务领域孕育出新的商业模式,国内市场的消费潜力不断被激发释放,居民消费总体从只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状态过渡到升级阶段,“大消费”的概念随之产生,消费领域包含的范围愈来愈广,凡是为了满足个人日常生活所需而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的行为,都属于大消费行业范畴。
|无锡消费市场的构建特点
当前我国正在经历“大消费时代”,国内经济增长正从投资驱动型向消费驱动型转变,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开始逐步高于投资,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无锡作为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百姓生活总体殷实,生活水平总体较高,相较于全国其他地区,有着较高的居民可支配收入,潜在消费需求巨大。
(一)消费市场规模稳步扩大
2011—2021 年,无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616.93 亿元扩大至3306.09 亿元,年均增长7.4%。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居民收入的逐步增加,消费升级的趋势也愈加明显,2021 年无锡限额以上(以下简称限上)商品中,金银珠宝类、化妆品类、服装纺织品类商品同比分别增长60.3%、37.7%、30.2%。汽车类消费中新能源汽车增势强劲,同比增长4.25 倍,占全市限上汽车零售额的7.2%。
(二)消费市场基础稳固
常住人口持续增加。人口是消费市场的基础,有了人才会产生商品和服务等多方面的消费需求。2021 年末无锡常住人口747.95 万人,比2010 年增加了110.39 万人,年均增长1.4%。其中城镇居民消费是拉动城市消费的主力军,城镇化率的提高能有效扩大消费需求、推动消费结构升级。2021 年无锡城镇常住人口619.98 万人,比2010年增加了167.63 万人,年均增长2.9%,常住人口城镇化率82.89%,比2010 年提高11.94 个百分点。
居民收入稳定增长。无锡发达的经济基础、充足的就业岗位、良好的营商环境等为居民增收提供了较多有利条件。2021 年,无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3 万元,比2014 年提高2.65 万元,年 均增长8.2%。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5 万元,比2014 年提高2.88 万元,年均增长7.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6 万元,比2014 年提高1.74 万元,年均增长8.8%。从收入结构看,居民工资性收入从2014 年的2.46 万元提高到2021 年的4.5 万元;经营性收入从2014 年的3964 元提高到2021 年的7260 元,占比比2014 年提高1.2个百分点。
消费欲望逐步激发。2014—2021 年,无锡城镇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从2.74 万元增加至4.39 万元,年均增长7%;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从1.51 万元增加至2.71万元,年均增长8.7%。城乡居民消费比值从2011 年的1.81 降至2021年的1.62,下降了0.19 点,城乡消费差距逐步缩小。从消费类别看,居民基础性消费保持稳定增长,2021 年无锡居民人均居住、食品烟酒、衣着类支出同比分别增长16.9%、16.7%、15.3%。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需求愈加多元化,2021 年无锡教育文化娱乐、交通通信类消费支出同比分别增长22.3%、21.2%,明显快于基础消费,居民恩格尔系数从2014 年的29.2%降为2021 年的27.1%,下降2.1 个百分点。
(三)消费供给总体满足
市场主体蓬勃发展。随着消费市场供给主体数量的持续增加,商品供给体系逐步完善,居民消费选择更加多样化,市场竞争增强,消费价格更趋合理,逐渐形成了买方市场为主的消费环境。截至2021年底,无锡限额以上批发业企业4731 家,零售业企业991 家,住宿业企业150 家,餐饮业企业309家,合计达6181 家,比2011 年增加了3668 家,规模企业的增加促使市场运营管理更加规范,更能适应消费者的多维需求。
外部市场补给有效。2021 年,无锡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汽车68.4 辆,比2011 年增加41.2 辆;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比2011 年增加51.5 部;每百户拥有洗衣机、电冰箱、彩色电视机分别比2011 年增加3.9 台、4.9 台、11.8 台,家用电器等耐用消费品现已成为家庭的必备品,市场需求较大,市与市之间的产品流通更顺畅,为补充本地消费供给侧提供了条件。另外,随着国内市场对国际的开放,大量国外品牌进入国内市场,有效补给了国内消费市场供给,2021 年,无锡进口总值达2607.61 亿元,同比增长3.1%。按美元计,达403.51 亿美元,同比增长10.4%。
网络消费供给丰富。淘宝、京东、唯品会等互联网购物平台的兴起改变了居民的消费习惯,进一步补充完善了城市的消费供给端,居民有了更多的选择,可以方便地买到原来在本地区买不到的商品和服务,甚至通过海淘、代购等方式买到在国内买不到的商品。2021 年,无锡通过网络平台开展经营活动的限上企业占比率达到9.3%,共实现网络零售额184 亿元,同比增长26.4%,占限上零售额比重的12.7%,拉动限上零售额增长3.1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通过互联网实现的零售额为163.74 亿元,占限上批零业的12.3%,同比增长25.9%。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通过互联网实现的零售额为20.26 亿元,占限上住宿餐饮业的17.7%,同比增长30.7%。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2021 年全年年累计完成9.73 亿件,同比增长28.4%,快递业务收入101.7 亿元,同比增长22.2%。
|无锡“大消费”格局构建面临的问题
(一)消费供给看:品质消费供给仍处发展阶段,家政养老等未来服务消费供给偏少
1.消费品工业“三品”仍需不断提升。品种角度看,“无锡制造”品种不多,产品知名度不够,以零部件、半成品等中间品制造为主,产品宣传效果不如终端品制造,2021 年无锡消费品工业中中间品制造企业超过50%,产值超过60%,除纺织服装外,消费端成品较少,这种产品设置结构下的“无锡制造”无法形成“义乌制造”一样的终端品优势效应。从品质角度看,“无锡制造”高新普及度不广,消费品工业有效供给能力和水平难以适应消费升级的现状,2021年无锡规模以上(以下简称规上)消费品工业中共有高技术制造业企业125 家,占全部消费品工业比重的6.4%,占全部高技术制造业企业比重的9.8%。从品牌角度看,“无锡制造”品牌辨识度不高,自主品牌少,市场影响力小,国际化品牌更是空白,以无锡最大的纺织服装消费产品为例,根据英国品牌评估机构“品牌金融”(Brand Finance)发布的 《2021 年全球最有价值的50 个服装时尚品牌》 中,晋江安踏、苏州波司登分别排在17位、50 位,无锡并无品牌上榜。
2.服务类消费供给仍需不断丰富。从服务消费供给看,无锡以文化、住房等生活性服务供给为主。2021 年,无锡规上生活性服务业631 家,营业收入481.68 亿元。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龄化、少子化等多重因素影响,不少家庭对高品质家政、养老等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但无锡家政相关服务行业仍缺少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2021 年无锡规上家庭服务业企业78 家,占规上生活性服务业的12.4%。营业收入22.21 亿元,占比4.6%,企业户均收入0.28 亿元;养老服 务企业11 家,占 比1.7%,营业收入3.38 亿元,占比0.7%,企业户均收入0.31 亿元。体育娱乐作为生活新时尚,近年来备受追捧,在体育产业的布局和结构上,无锡也有待完善,2021 年无锡规上体育服务业企业12 家,占规上生活性服务业的1.9%,营业收入2.77 亿元,占比0.6%,是规上生活性服务业中规模最小的。
(二)消费需求看:资产负债上升、疫情等抑制了消费潜力,商圈影响力较低难以吸引外来消费
1.房贷等资产负债攀升挤压居民消费意愿。2014—2021 年,无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占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整体呈现下降态势,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占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重下降态势明显,而农村居民消费占收入比重总体呈现上升态势,且占比一直高于收入相对较高的城镇居民,这一定程度反映了城镇居民虽然收入大幅高于农村居民,但城镇居民受房贷等资产负债上升及房租上涨等因素影响,其边际消费倾向相对较低,居民消费意愿受到挤压,对城市消费拉动贡献有所减弱。
2.本地商圈影响力较弱,供需匹配度不高。无锡在消费引领度、品牌丰富度、新品首发地等方面仍有短板,高端消费还面临着消费外溢情况,三阳、南长街等商圈在本土虽较有名气,但在长三角区域、国内、国际知名度均较低,消费服务范围有限。另外受限于城市能级等多种原因,多数入驻无锡的品牌以分支机构(产业活动单位)的形式入驻,按照现行的国家统计方法制度,其经营数据无法在无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这一指标中体现,造成地方政策支持空间缩窄,没有给品牌和地区的发展带来双赢。
3.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居民消费欲望。在疫情的不断演变中,国内经济复苏进程反复被打破,经济增长乏力,原材料成本、物流成本上涨导致实物消费供给减少,家政、教育等接触性服务消费供给也被中断,居民消费欲望降低,市场需求萎缩,消费市场环境稳定性较差。2020 年受疫情影响,无锡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同比下降1.2%,其中城镇下降0.6%,农村下降4.7%。2021 年因上年低基数的原因,增速有所回升,但2022 年上半年无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2.6%,又回落至负增长水平。
(三)新消费看:自有互联网平台消费发展滞后,电商直播发展优势不明显,活跃度偏低
1.自有电商平台规模小,数量少。从电商交易平台经营形式看,除了百货、综合体、超市、景区等小程序或APP 外,无锡的电商交易平台多为服务于企业生产的钢材、电缆交易平台,面向居民消费的综合购物平台、文化旅游平台等较少。在信息化蓬勃发展的浪潮中,无锡未抢抓住互联网消费平台的先机,也未在特色互联网领域占据市场份额,在互联网市场的影响力远不如苏州、南京,自主性受限,如互联网旅游平台,南京的途牛旅游网和苏州的同程旅行在国内均有一定影响力,无锡却未诞生相关企业。
2.电商直播发展优势不明显,活跃度偏低。从主要城市分布看,直播电商相关企业数前十的为深圳、广州、杭州、海口、西安、成都、厦门、沈阳、合肥、三亚,江苏省13 个市均未上榜。前瞻产业研究院调查显示,直播电商消费主体为中青年用户,近三成直播电商观看用户为95 后、00 后。2020 年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无锡65 周岁以上人口占比达14.7%,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18—35 岁中青年人口占比为24.1%,年轻人口较少,社会活力较低,使得无锡整体缺少电商直播产业发展氛围。
|完善无锡“大消费”格局的建议
构建“大消费”格局既要刺激需求侧,又要从供给侧着手,提高供给质量,满足各层次、各方面的市场需求。在营造放心消费环境,打造城市形象上也需下大功夫,释放本地消费需求的同时,还要吸引更多外来消费力。
(一)提升市场消费供给标准,改善消费供需矛盾
在实物消费方面,要发挥“无锡制造”优势,围绕提升“三品”,加快无锡消费品工业产业布局。服务消费方面,要尽快推动服务业标准制定修订,规范服务消费市场,加快制定基础和通用标准,带动行业提升标准水平。在旅游、医药、养老、家政等重点领域遴选一批服务质量标杆单位,推动建设相关行业服务标准。选择部分服务业探索开展服务标准准入制试点。着力推动“无锡品牌”建设。“无锡制造”中“雅迪”“小天鹅”等品牌在国内有较高知名度,但近年来无锡未产生其他在全国能叫上名的企业,当下国潮风盛行,年轻消费群体愈加倾向国货,国货将继续成为未来几年生产消费的引擎,无锡应紧跟新消费形势,加大本土新兴消费领域的品牌打造,如在产业基础扎实的纺织业上培育个性化国潮品牌等,抢夺年轻消费群体。在家政、养老等领域,国内大多数城市也仍在探索中,还未诞生知名较高的品牌,在这一空白领域,无锡可以积极作为,率先占领市场。
(二)完善信用体系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改善居民消费意愿和预期
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建立健全“红黑榜”信用制度,为守信的“红名单”商家提供行政审批“绿色通道”、降低监管频次等激励措施,为守信个人提供住房、交通出行等多场景消费服务便利优惠;对失信的“黑名单”商家实施市场禁入或服务受限等联合惩戒措施,通过电视、网络等渠道定期公开红黑榜单。健全消费者维权机制,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规范作用,职能部门的监管作用,经营者和行业组织的自律作用,消费者组织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形成监管执法和消费维权合力。畅通消费者诉求渠道,强化对消费者权益的行政保护,建立常态化的消费者满意度调查评估机制,加大无锡12315 处理结果满意度考核。充分发挥消费者协会等组织维护消费者权益的积极作用,强化消费者权益损害法律责任,坚持依法解决服务纠纷,扩大适用举证责任倒置服务范围。
(三)打造城市形象亮点,拓宽消费服务范围
无锡这座城市的国内知名度不如苏杭,不如上海、南京,也不如“烟花三月”的扬州。构建“大消费”格局,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仅靠本地及长三角周边人群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国内打开知名度。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政府城市形象创意传播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健全和完善新媒体运行机制,要紧跟营销热点,从小处着手,在抖音、Bilibli、微博、知乎、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引起“刷屏”效果,借热点效应扩大知名度。要打造有特色知名度广的网红地标,无锡拥有影视城、太湖、古镇、竹海等旅游资源,鼋头渚樱花在新媒体传播环境和新文旅发展大势下,在“网红城市”打造中已崭露头角,但仍缺少特点、亮点,还需打造真正的爆款打卡地,形成口碑效应,把来无锡旅游由“我想去”升级为“我必须去”。另外,直播产业布局近年来进入了风口,广州、深圳、义乌、杭州、重庆等多个地区陆续发布了促进直播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政府的政策支持往往就是最重要的“投资”,无锡应做好相关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