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传媒类专业校企协作教学改革探究*
——以临沂大学传媒学院《视听语言》课程改革为例

2022-03-15李光

中文信息 2022年11期
关键词:视听语言学院设备

李光

(临沂大学,山东 临沂 276000)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也是主要职能,具体内涵其一是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其二是熟练掌握专业技能,满足社会企事业单位的用工需要。地方高校传媒类专业在近十年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一直在解决以下问题:第一,学生就业难与媒体招工难的矛盾;第二,实践教学环境、实践环节与社会对传媒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不匹配的矛盾;第三,双师型教师的缺乏与传媒类教学强烈需要的矛盾。在国家推进高等学校质量内涵发展的“双一流”工程背景下,地方高校传媒类专业如何破解发展困局,如何落实政校、产教、企教融合发展,如何拓展优化教学资源,是今后一段时期需要思考并提出具体可行性方案的问题[1]。

临沂大学传媒学院属于地方高等院校中较早一批设立传媒类专业的学院,2006年,文学院开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和新闻学专业,2007年教育科学学院开设广播电视编导专业,2009年以上三个专业从原有学院分离,成立传媒学院,发展到现在共有5个本科专业,在校生最多的时候达到2700人左右,近几年随着专业优化,生源保持在1800人左右。其发展速度和规模在全国地方高校中隶属前列。在发展过程中,结合社会需求与学校政策、学院师资与实验室条件,形成了一定的办学特色,但也存在上述地方高校传媒类专业在办学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师资配置、实验条件以及教学设计等方面。在当下高校不断改革,激发二级学院自主办学活力的背景下,临沂大学传媒学院在教学改革中,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形成以学院为圆心,聚合社会各种办学资源,摸索校企深度融合,协同办学,形成了校企互利互赢的合作模式。

一、共享教学资源,解决学院软硬件教学资源短板

面对当代传播呈现出跨媒体传播、集合传播的特点,传媒教育界认为,除培养学生新闻传播类专业理论、技能外,还要处理好职业性的专才教育与综合式的跨学科通才教育的关系。通才应是各项专才的结合体,是集政治素质和思想素质、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业务能力和创新精神、现代传播技术操作能力和媒介组织运作能力为一体的德才兼备、一专多能的综合性专门人才。浙江大学邵培仁教授认为,中国需要既懂得政治,又懂企业管理,又懂新闻传播的复合型人才。在具体课程设置上,应打破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界限,构建涵盖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等非新闻类专业课程的大课程体系,为市场培养适销对路的既懂得政治,又懂经营管理,又懂新闻传播的综合性人才。这就要求地方院校传播类专业要统筹多方资源,以满足专业特点对教学资源的需求。在诸多教学资源中,教师资源和仪器设备资源是写进表中的硬资源,还有教学理念、教学设计、评价机制等软资源,地方高校传媒类专业普遍建院时间短,发展经验相对缺乏,软硬件较同类省部级院校有较大的差别,在这种情况下,学院拓宽教学资源,协同地方、企业相关软硬件资源为我作用的办学思路尤为重要[2]。

与电视台、报社、大型企业新媒体中心共享传媒类师资,是解决双师型师资缺乏问题的有效途径,近几年,随着电视台、报社大型企业招聘门槛的提高,许多硕士毕业生进入这些行业,他们既有学历,又有经验,可以遴选优秀的人才补充到外聘师资中。因受财政、引进人才政策等限制,地方高校传媒类专业近几年面临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招生数量对教师资源的需求和业界对毕业生学业能力的期待。《视听语言》课程涉及灯光、录音、摄像与虚拟演播等环节,对教师的综合能力要求非常高。当前,大部分高校还是采取一人一课的模式,课程负责人讲解所有知识点,并负责指导学生的实践实训环节。这种情况下,如果老师的知识结构不够完善,行业经验缺乏,就很难完成教学目标。传媒学院在教学实践探索过程中,不断尝试校企协同办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9年10月,传媒学院牵头鲁南制药集团新媒体中心共建《视听语言》课程,鲁南制药集团新媒体中心有员工150名,20名员工具有研究生学历,双方抽调专人负责《视听语言》课程的设计、执行,新媒体中心推荐了5名德才兼备的员工作参与该门课程的建设,与传媒学院课程负责人一起研究教学计划,实践方案,最终形成了一人讲授一个专题,每人带一组学员负责实践课程的指导的精品化教学方案,弥补了单一教师代课的不足和双师型教师缺乏的现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共享设备资源,解决设备老化,数量不足等问题。大部分高校的发展策略是优先发展优势学科、重点学科,重点支持硕士点建设学科。这几年受疫情影响,各省市的财政都相对比较紧张,受财政拨款方式的改变,地方高校财政总体偏紧,大部分地方高校的人员的工资社保费要占百分之七十以上,剩下的资金还要保运营,还要预留足够的人才引进经费,用于图书资料、设备采购单的资金捉襟见肘。在此背景下,近几年传媒学院实验中心新增设备有限,这几年规划的虚拟演播室、综合演播室、广告拍摄灯光室等规划都没有被纳入整体实验室规划方案中,近几年的仪器设备增加值非常有限。比如在2018—2021这几年,设备值年平均增长率不到6%。但广播电视、新闻采编专业的采录播设备技术迭代很快,传媒学院仪器设备室还有大量十五年之前设备,已经不能在实践课堂中应用,只能放在仪器设备仓库等待报废。但为了适应不断发展的媒体技术,传媒学院新增了航拍、虚拟现实等课程,新增的课程是在设备还没有到位的背景下设立的。以无人机设备为例,按20人一台无人机计算,一届学生有近500人,需要近25台无人机才能满足教学需要 。根据当下的招标规则,需要先有预算再报计划,然后通过省统一招标才能完成设备购买。一旦计划没有被学校列为第二年的采购预算,就要再拖到下一个设备采购周期,这就形成了不断新增的设备需求与现实不能满足的不平衡现象。这些新增的课程所需要的设备却不能在短时间内满足,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地方高校中。鲁南制药集团新媒体中心充分发挥企业机制灵活的特点,近几年集团不断加大对新媒体中心的软硬件设备投入,其设备值达到1000多万元,整合这些资源,对传媒学院的办学将是有益的补充。新媒体中心计划提供15台索尼PXW-Z280高清摄像机和录音设备、青牛 JX1000 16轮影视轨道车3套、40台高配置编辑等设备供学生使用。学院提前与新媒体中心协调设备使用时间,在保证企业自用的条件下,尽可能把闲置设备资源与传媒学院共享,极大地缓解了学院拍摄设备、影视后期设备不足、落后的状况。

二、校企协作有利于优化教学环节设置

在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方面,国内外一直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强调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的综合素养,主张弱化职业技能类课程,这种观点的新闻传播教育发达国家较为普遍,并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得到贯彻实施。二是强调专业技能和媒体实务技术教育,注重与媒体用人单位职业岗位对接的职业能力培养,强化实践课程与实践教学环节。这种观点在国内新闻传播教育界较为普遍,尤其是得到地方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界的普遍认可,并开展了一系列教学研究与改革,发表了大量相关研究论文。这种观点也得到了国内高水平大学学者们的认可,如清华大学刘建明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张昆教授、武汉大学苏成雪教授等。

传统教学过程中,实践环节对学生的时效性要求不强、高校的传媒类教学实践要求与企事业单位的要求相差较远。校企协作教学通过“导师引领”优化了教学环节,在具体的教学设计环节中,鲁南制药集团新媒体中心派出5名教师与学校上课老师一起构成教学团队,根据每个人所擅长的技术,组成课程模块讲师团队,经过研讨,策划了《视听语言》课程摄像模块、录音模块、后期模块与灯光模块课程,每个讲师精心备好课程,把最优质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改变了以前单名教师知识结构不完善的状况。这些教师在课堂上是讲师,课下是辅导老师与实践课程导师,每组学生课程的各个环节都有导师的指导,变以往粗线条的教学为现在的精细化管理[3]。

近几年地方传媒类专业在教学改革中,不断探索出符合学生专业发展需要的实践课程体系,但在作品策划、拍摄与后期制作环节,执行的标准不高,一般要求学期结束上交作品。针对视听语言课程考核的影片画面、录音效果、后期特效等方面的要求不高,与传媒公司与企事业单位对影片的要求差距较大。针对这一薄弱环节,鲁南制药集团新媒体中心把公司的制作和考核标准带入课堂,学生一开始就明确了考核目标与标准。讲堂理论讲授完成后,每个实践小组配备一名指导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品。这一过程中,严格模仿传媒公司的影片制作流程,我们把这种模拟传媒企业工业化生产过程称之为“行业任务驱动、职业情景演练”。赵光怀教授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新闻传媒专业教学改革》论文中称这种方式为“专业技能培养项目化,借鉴工程专业CDIO教育模式,将新闻传媒类专业学生技能,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项目,以完成职业岗位工作项目为目标,对学生进行全环节、全流程的专业能力训练和素质培养。”学生在校接受这种训练,有助于解决企业要求与学校培养标准不平衡之间的矛盾,缩短学生与职业岗位的距离。

三、校企协作有利于完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

新的课程体系、新的教学内容、新的实施方式必将带来新的考试考核方法。必须摒弃传统的期中、期末考试制度,建立合理的新的评价体系。实施新课程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按阶段、分层次根据知识、能力、素质确定考核细则,并坚持以技能考核为重点确定评价标准。在考试考核形式上,设置笔试、电子试题库计算机考试、以任务为驱动的技能操作考核与现场问答等多种形式,使之与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相匹配衔接。

传统的教学评价机制较为单一,一般为任课教师个人根据出勤、课堂表现与作业完成度等几个方面评价学生,这种考核方式视角比较单一,大多只是作为教学环节的一部分机械完成。《视听语言》课程改革是个系统工程,不仅仅是与企业共享人才与实验设备资源,更重要的是教学理念的一次全新变革,让学生走出去,把企业资源请进来,新媒体中心人员把企业的制作标准融入学校的教学体系。具体到人才培养评价机制方面,以具体课程模块为切入点,由传统的期末考核改为过程考核,由传统的任课老师单人评价变为课程组成员集体评价,由传统的掌握知识点这种低标准变为知识创新的高标准要求。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数字媒体专业的42名学生分为5个小组,由各个指导老师带队实践,根据集团新媒体中心的从业标准来要求学生,完成拍摄任务后,由学校老师、新媒体中心导师和学生代表组成评价小组,共同为作品打分,取平均分作为基础分。然后再把作品放在播放平台上,参考受众评价,点播量等数据,最后与基础分加权核算出最终的成绩。

这种评价方式较传统的考核方式更为全面、可观,既体现了对该门课程模块知识点的掌握,又体现了社会对传媒人才的要求。这种评价机制教师的作用不是弱化了,反而对教师的要求更高,课程负责人一方面要组织好课堂教学,设计好评价方案,更要在实施环节中做好组织者与把关人,协调校企教学资源,观测每个教学节点的效果,做出动态调整,最终实现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对教师和学生的导向作用。

四、校企协作有助于完善人才培养激励机制

高校人才培养本质上由教师和学生两大主体构成,在人才培养激励机制环节引入企业的力量,进一步提升“教师好好教、学生好好学”的效能,将会极大提高学院办学质量。鲁南制药集团新媒体中心与传媒学院合作,把优秀的企业管理制度与人才培养激励机制与学校现有的制度有机结合,学院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积极吸纳企业在人才培养激励机制方面的成熟经验,结合现有的政策空间,优化现有的评先树优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视听语言》课程按教学计划是38学时,这些学时就是所谓的“工作量”,课时是教师教学工作量的主要构成部分,教师工作量又是年终绩效发放的依据,也是届满考核的主要内容之一。按照新的课程计划,课程负责人要与教师团队研发课程,还要承担课程组织任务,课外实践的协调任务,这些工作是原有的教学计划里面没有的,无法体现在教学学时数里面,经过充分讨论,学院出台了课程改革激励政策,对自觉承担课程改革的老师在教学项目申报予以优先推荐。奖励激励学生学习创新方面,新媒体中心提供物质奖品,奖励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有助于实现学生的自我价值,进而激发学习创业的动力。

结语

地方高校传媒学院通过校企协作这种办学方式,引进活水,有助于解决软硬件配置不足、教学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等当下存在的问题,通过整合资源,优化教学环节,激发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

猜你喜欢

视听语言学院设备
谐响应分析在设备减振中的应用
初等教育学院
基于MPU6050简单控制设备
香港神话电影视听语言中民族性分解
学院掠影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思考
独立学院:“我该如何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