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民办高等教育国际化:特征、动因与策略

2022-03-15黄贵森

高教论坛 2022年11期
关键词:民办民办高校国际化

莫 凡,黄贵森

(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 1. 国际交流与合作处;2.招生就业处, 广西 南宁 530225 )

一、引言

自2016年以来,随着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深入推进,中国—东盟教育交流成效斐然,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共同体成型在望。2022年1月1日正式生效的RCEP不仅标志着更大范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也意味着更多教育要素在服务贸易领域的流动以及更快速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融合发展。众所周知,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全球化时代高等教育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趋势,而高等院校通常被认为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体,但实际上高等院校国际化并不等同于高等教育国际化。从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领域最为流行的、由加拿大学者简·奈特(Jane Knight)提出的二维动因理论看来,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动力因素分为社会文化、政治、学术和经济四个维度,而高等教育国际化主要的参与主体是国家与高等院校[1]。我国学者李盛兵、刘冬莲在2013年提出动因理论新框架中,动力因素包含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学术及人力资源五个维度,而高等教育的参与主体增至国际组织、区域、国家及高等院校四个,还兼顾省级政府和个人层面[2]。由此看来,高等院校国际化既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子集,也是其主要载体。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不仅需要高等院校努力提升国际化办学实力,同时需要国际组织、区域、国家、地方政府乃至企业等众多主体发挥主动性,实现资源和人员的有效流动,达成项目、机构和制度耦合共建,构建更具活力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体系。

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的广西,在构建面向“一带一路”和东盟国家的高等教育共同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发展规划对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不断加强与东盟国家的交流合作,加快将广西建设成为中国面向东盟国家的通道。作为广西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广西民办高等教育,近年来通过各类对外交流活动,为深化广西与东盟的教育交流和民心相通做出积极贡献,但在其国际化进程中却还普遍存在发展规划不清、政策和资金支撑不足、参与主体责任不明、发展策略欠妥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分析广西民办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现状与特征,厘清广西民办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参与主体,把握催生广西民办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动因,才能提出新时期广西民办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策略。

二、广西民办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现状

根据《广西高等教育振兴发展“十四五”规划》数据,近五年广西共举办两届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展暨论坛,广西高校在东盟国家新建孔子学院1所、孔子课堂6个,各高校依托各级各类中国—东盟人才培训中心(基地)、境外教学点等开展培训逾1.3万人次。“十三五”期间有近1400名专任教师、约2.2万名大学生到国外研修深造和交流学习。2020年来桂留学生在校规模达到11478人,其中东盟国家学生6580人[3]。这些高等教育开放合作成果中也包含了广西民办高校的积极贡献。截至2021年6月,广西现有高校86所,其中民办高校共有26所(本科层次和高职高专层次各13所)。“十三五”期间,广西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合作成果中既有诸如广西外国语学院、南宁学院这类纯民办高校的积极贡献,有像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桂林学院、桂林信息科技学院这种独立学院转设民办院校的大力参与,也有如广西培贤国际职业学院这类专科层次学校的添砖加瓦。这些民办高校还积极参加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展暨论坛,为促进广西民办高等教育与东盟企业和高等教育交流合作不遗余力。然而,相较于广西公立高校国际化的发展,实际上真正开启国际化进程的民办高校比例却不高。本课题组就广西民办高校对外交流概况曾开展调查,发现大部分专科层次的民办高校尚未开展对外交流工作,而已独立开展对外交流工作的本科民办高校水平也是参差不齐,存在对外交流工作起步晚、外事组织架构不完善、国际化发展理念欠缺、资金投入不足、国际化师资水平低、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缺乏高水平的国际合作成果等问题。此外,较之公办院校,广西民办高校留学生教育工作相对滞后,目前切实开展留学生招生工作的高校仅为3所,且尚未有民办高校获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三、广西民办高等教育国际化面向东盟的特征

尽管广西民办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问题颇多,但在国际化政策规划、国际平台搭建和国际化办学等方面凸显着面向东盟的特征。2010年出台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打造面向东盟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高地,积极参与中国-东盟区域教育一体化的探索与建设,推动与东盟国家高校间学分转移和互认,鼓励大学间建立全面、务实的教育合作关系”[4]。2021年12月公布的《广西高等教育振兴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加快培养高层次国际化人才,聚焦东盟国家推进非通用语种、国别和区域研究、国际组织以及面向东盟经济发展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3]。广西区政府还通过设立东盟国家留学生奖学金、定期举办广西国际教育展和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展暨论坛、建设“留学广西”网站等多渠道,为包含民办高校在内的各类高校搭建与东盟的教育交流平台。此外,面向东盟的国际化办学则表现在民办高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专业设置、教学就业和对外交流活动等方面。

1.办学定位的东盟特征。广西大部分民办高校设立人才培养目标时大都有面向东盟或培养服务中国—东盟自贸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国际化人才等相关的定位。如广西外国语学院“十三五”的办学定位是把学校建设成为外语优势突出,服务边疆、对接东盟,特色鲜明的民办普通本科院校;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同期的办学定位则是立足广西、背靠西南华南、面向东南亚,以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办学目标,力争把学校办成在广西和东南亚地区有一定影响的区域领先、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

2.人才培养和专业设置上的东盟特征。在高等院校国际化办学进程中,在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中融入国际化思维和跨文化理念是最为普遍和最高效的方式。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广西外国语学院进行了“外语+专业”“专业+外语”的双向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了“3+1”“3.5+0.5”国内外多元化人才培养方案。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在国际贸易、东南亚语种等19个专业中实施本科“3+1”(3年国内+1年国外)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国内国外协同育人平台。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已经开启国际化进程的11所广西民办高校普遍开设了2种以上的东南亚语种专业或者方向,部分高校将东南亚语种在全校范围内或商管类专业开放学习。

3.教学就业上的东盟特征。近年来有高校尝试在东南亚语言专业中开设法律、经贸或管理模块等,以期改变东南亚语言专业学生只有外语能力、缺乏专业知识的现状。如有高校在越南语专业中增设东盟法律模块,增加诸如越南等国的法律法规课程。还有高校开设英泰语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英语与泰语课程比例并重。毕业生就业去向也呈现一定的东盟倾向性。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至今有687人在东南亚国家就业,就业领域涉及贸易、旅游、教育、房产等;广西外国语学院的毕业生在泰国当地集中承包商业街,为华人提供创业和就业平台,积极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4.对外交流活动面向东盟的特征具体表现在境外交流合作对象、师生跨境交流目的地、跨境校企合作对象与留学生来源国等方面。调查中发现,开展了在校生出境交流的民办高校中,70%的学生出境交流学习实习目的地以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老挝、缅甸、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为主。以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为例,该校自2005年至今共选派5544名学生出境学习实习,其中有5215人的学习实习目的地为东盟国家。在教师出境交流访学深造方面,也以东盟国家为主,如广西外国语学院,单就2017-2018年度,先后选派了150多名教师到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交流学习;2019年与泰国梅州大学共建国际学院,选送20名教师赴泰攻读硕博士学位[5]。在招收留学生方面,招收规模最大的广西外国语学院建校至今培养留学生总数达1436人,其中大部分来自东南亚国家。而从2018年开始招收留学生的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和桂林信息科技学院,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前招收的留学生人数在150人以内,其来源国也以东南亚国家为主。

四、广西民办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动因分析

动因是指将国际维度融入高等教育的动机,而高等教育范畴的国际化动因包含推动各级政府、高等教育机构、国际组织和私营部门积极参与跨国服务贸易、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各种动机。综合奈特和李盛兵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二维动因理论分析,结合广西民办高等教育国际化实际,催生广西民办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动因,从参与主体而言可分为区域、国家、地方政府和高等院校四个主体;从动力因素来看分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学术及人力资源五个维度。

1. 从区域主体分析,推动广西民办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动力因素包含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学术和人力资源五个方面。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之际,双边经贸往来不断深化,教育交流合作逐渐升级,双边国际化硕果累累。中国与东盟组织相继出台了诸如《中国—东盟教育合作计划2016-2020》等系列教育合作政策,互认学历和学位,初步形成领导人会议、部长级会议、工作层对话会议三个层面的交流合作机制,高校间双向交流合作深化,民间交流日益频繁,逐步形成具备良好基础的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共同体[6]。中国—东盟区域大力推动区域内高等教育交流与融通,在政治上有利于促进区域认同合作,实现政治联盟,维护区域稳定安全;在经济上可通过区域成员国间的学生留学、教师交流和课程国际化等形式,实现教育作为国际服务贸易出口产品的价值,从而完成经济创收,增强区域经济实力;在社会文化上可促进区域社会文化的互相尊重和价值认同,在学术科研上有利于提升区域学术科研能力和竞争力,在人力资源方面有利于区域间人才的流动、技能的发展和人才质量的提升。

2.从国家主体分析,推动广西民办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动力因素也包含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学术和人力资源5个维度。国家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有利于获得国家安全稳定、提高国家国际声誉,通过吸收大量留学生和输出教育服务贸易而为国家创造可观经济效益,鼓励并支持各类跨国学术活动有利于提升本国学术科研水平、促进科技发展,同时以“外引内培”的方式提高人才队伍质量,最终达到教育强国的目的。国家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为广西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带来全方位提升平台,广西民办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对于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学术科研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因此,广西民办高校应主动对标国家国际化发展战略,厘清国际化办学价值取向,明确国际化发展目标,整合各方资源积极融入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大业。

3.对于地方政府而言,推动广西民办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同样包含五方面的动力因素。在政治方面,尤其是深化广西民办高等教育与东盟的交流合作,是为巩固广西作为中国联系东盟的地缘路径;在经济上,鼓励广西民办高校培养东盟语种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可服务于广西面向东盟的经济和产业发展;推动广西民办高校开展对外人文交流,可促进中外民心相通,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广西声音;支持广西民办高校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科研合作,引进国外优质师资,有利于提升广西科研国际化和师资国际化水平,进而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4.高等院校作为直接主体,其国际化的政治动因较为弱化,主要为经济、社会文化、学术和人力资源动因。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加深,教育越来越被看作一种服务贸易出口产品,教育市场化的转型使得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政治动因逐渐让位于经济动因。作为教育市场化典型代表的民办高校,开展国际合作时可能会优先考虑能带来经济效益的项目,但实际上从文化和学术等方面开展国际交流亦能大力提升民办高校的办学水平。在社会文化方面,国际化可促进广西民办高校与东盟及其他欧美国家高等教育的交流合作,促进文化交流以及他国对我国和广西文化的认同。在学术和人力资源上,还可通过师生跨境流动、引进优质国外师资、跨境科研项目合作来提高本校学术水平、提升本校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五、广西民办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三重逻辑

在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新时期、中国—东盟教育共同体蓬勃发展、建设RCEP框架下中国(广西)自贸区的背景下,享有地缘优势的广西民办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既是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内在需求,也是广西乃至国家社会经济对外发展的需要。基于高等教育国际化动因分析,广西民办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需要符合宏观、中观和微观三重逻辑,充分发挥区域、国家、地方政府、高校和企业等参与主体的主动性,实现政策、机制、机构、项目和人员的有效联动和协同共建,探索切实符合广西民办高校实际、又不断提升高校实力与活力的国际化发展路径。

1.宏观逻辑:区域与国家共谋民办高等教育国际化顶层规划。广西民办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不仅需要国家层面的宏观指导,同样需要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共同体等相关区域的扶持与帮助。具体而言,一要从国家层面系统谋划、积极调整优化民办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加大对地方民办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政策与经费的支持力度;二要集中力量加强民办高校国际化办学水平建设,在政策引导、资源投入上有的放矢、精准扶持,支持民办高校引进高质量国际化人才,多措并举将更多优质资源向民办高校倾斜;三是要坚持广西民办高等教育面向东盟的战略布局,将广西的地缘政治优势扩展到广西民办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多元格局中。支持广西民办高校深化与东盟国家的教育交流合作力度、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充分利用建设RCEP框架下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历史机遇,打造属于广西民办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新模式和对外开放新格局。四是要聚焦区域发展需要,推动广西民办高校融入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发展建设进程,积极引导广西民办高校参加中国—东盟组织及下属各相关联盟,为构建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共同体做出积极贡献。

2.中观逻辑:地方政府与企业协同助推民办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除了国家与区域的顶层规划外,地方民办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还需要地方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同时联合有实力的企业,整合优质资源协同发展,助力当地产业与教育走出去。某一地区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不仅仅是依靠地方政府的责任与力量就能实现的,更多需要联合地方企业,打通产、学、研一体化通道,方能激发多方主体参与地方高等教育国际化。如作为目前世界最大留学目的国的美国,除了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多年来也不乏洛克菲勒基金会、国际教育协会等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和诸多企业雄厚的资金支持。因此,为切实提升广西民办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一是要结合实际出台专门的激励政策、加大经费投入,政、产、学、研多方发力,协同地方企业共建跨境育人平台;二是协同依托当地企业,从广西民办高校办学特色出发,共建国内国外育人平台,实施订单式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协同推动产业、技术和教育走出去;三是打破区域地理界限,整合优质资源,向高等教育发达省份学习国际化发展模式,建立民办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对口帮扶机制;四是与东盟区域私立高校建立国际化发展联盟,深化双边、多边教育交流合作,扩大与东盟国家产业对接合作,形成区域私立高等教育发展合力,助推广西民办高等教育国际化正向快速发展。

3.微观逻辑:民办高校多措并举探索国际化办学新路径。(1)树立国际化办学理念,根据校情规划国际化发展战略。高校的国际化办学理念应纳入学校整体的长期发展规划中,体现于学校的办学定位、课程设置、机构设置、政策支撑与经费支持等方面。广西民办高校首先要厘清国际化的动因来制定政策。如以经济动因为首,应扩大招收自费留学生规模、积极申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或引进可转化为经济效益的国际合作项目等;如以学术动因为首,可积极推进跨国科研合作、引进外国优质高层次人才等。其次要思考办学定位差异化发展问题:与同区位优势的高校相比,是培养应用型本科外语人才还是培养向外输出的技能型人才。最后还要考虑支撑国际化的办学条件和制度保障。如需扩大留学生招收规模则需设立对留学生较有吸引力的专业、配备良好的生活设施、设置专门的管理队伍、出台完善的奖学金制度等;以提升科研与学术水平为目的,则需要加大引智工作的经费、拓宽海外人才的招聘渠道、完善跨境科研合作的制度与办法、开设外籍专家校内申报课题绿色通道、积极开展各类海外专家学术讲座和国际学术会议等。(2)“外引内培”建设国际化师资,积极推进课程与科研国际化。高水平的国际化教师队伍能引进国外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积极提升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同时有利于科研国际化。广西民办高校首先可通过“外引内培”的方式建设国际化的师资队伍。一要提高薪酬,做好科研与生活配套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科研团队;二要邀请海外名师和专家到校开展学术讲座,积极承办各类高级别国际学术会议或论坛;三要建立健全本土教师境外继续教育管理办法,加大经费支持资助本土优秀教师赴国境外访学与深造。其次,可建立国际化课程体系提高办学水平。一要为本地学生和留学生开设用东盟语种授课的专业课程,如跨境电商、国际贸易、网络新媒体等;二要以国际化师资队伍开设英语或双语专业课程;三要为东盟国家学生、境外企业员工研发英语、双语或东盟语种的在线开放课程等。最后,强化师生跨境交流,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国际学术会议、参加区域性组织,支持教师与境外高校或科研院所合作科研项目,从而有效提高学校学术能力和科研国际化水平。(3)充分利用地缘优势与民办机制优势,积极推进面向东盟的国际化办学。广西民办高校位于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和“一带一路”有机链接重要门户的腹地,与公立高校一道共享地缘优势和国际化发展的战略空间。尽管民办高校整体办学实力相对弱势,国际化水平较低,但民办高校灵活的行政运转机制、精简的教学管理队伍和高效的工作流程是实现国际化发展弯道超车的现实保障。广西民办高校可通过开展师生双向流动、跨境科研合作、课程合作等方式深化与东盟的高等教育交流,还可利用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展暨论坛、中国—东盟大学校长论坛等平台拓展合作渠道。此外,还可与东盟高校探索学分互认、跨校选课、联合培养,签订学历互认、学位互授协议,推行双联学位制,建立互利互惠的高等教育融通机制。再者,基于民办机制优势,民办高校还可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科和教学改革,如增设跨境物流、跨境服务贸易、国际投资金融等新专业或课程,在经管和法律类专业中增加东南亚语言课程,同时在外语类专业中增设电子商务、东盟国家法律等课程,构建“专业+外语”“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为应对“一带一路”和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培养具备全球视野、通晓东盟语言、了解东盟经贸概况的国际化人才。(4)主动探索跨境校企合作,提升国际化服务能力。作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我国知名企业在湄公河流域国家设立大量分支机构,或建立新的中资企业,双边经贸合作呈现蓬勃发展。在此契机下,广西民办高校可与已在东盟国家落地的中资企业或当地企业实施“订单班”定向培养人才。此类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可分为三种:一是驻外中资企业和外国企业选送外籍学生、员工到学校,按照企业要求进行专业教学和汉语培训;二是学校选派优质师资到国外企业和中资企业驻外点,对当地员工开展技能和汉语培训;三是按企业要求选拔本校在校生进行定向培养培训,毕业后入职驻外中资企业或外国企业。此类跨境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是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而且积极促进跨境校企合作,协同中资企业“走出去”,同时扩大留学生规模、增加经济创收,提升民办高校的国际化服务能力。

六、结语

面向东盟的定位自始至终贯穿广西民办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进程,其政策规划、平台搭建、国际化办学、对外交流活动等方面无一不凸显东盟的倾向性。从高等教育国际化动因理论分析,广西民办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包含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学术及人力资源五个动力因素。从参与主体而言,广西民办高等教育国际化需要宏观层面的区域和国家、中观层面的地方政府和企业等多个主体发挥积极主动性,共谋顶层规划,协同助推发展,形成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合力。在微观层面,广西民办高校发展国际化更是一个内外兼修的持续过程。对内,广西民办高校应厘清国际化发展动因,依据校情规划国际化发展战略,“外引内培”建设国际化师资队伍,积极推进课程与科研国际化;向外,广西民办高校应充分利用地缘和民办机制优势,深化面向东盟的高等教育融通合作,积极探索跨境校企合作。多个主体、三重逻辑协同推进,形成办学合力,优化教育资源与社会资源配置,逐步提升广西民办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办学活力与办学效力。

猜你喜欢

民办民办高校国际化
民办本科院校开展文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
新时代加强民办中小学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聚焦港口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基于学科竞赛的民办本科高校会计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
民办少儿英文图书馆工作初探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