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挖掘战疫思政素材 讲好中国战疫故事
——疫情中的思政素材与《道德法律与人生》教材知识的结合

2022-03-15廖红梅

经济师 2022年3期
关键词:抗疫道德育人

●廖红梅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打了一场漂亮的疫情防控阻击战。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疫”,同时产生了很多鲜活、生动的教学资源。作为思政教师,如何把握“战疫”中的最佳育人时机、如何挖掘这场“战疫”中的优质教育资源并将其转化成思政课上的优质教学素材,引导学生理性思考和正确看待现实问题,以思想之“鱼”传授学生理论之“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命题。作为一名思政教师,笔者在进行《道德法律与人生》这门课的教学实践时,尝试把疫情中的思政元素与该教材中的内容融合,向广大中职学生讲好中国抗疫故事。

一、讲好战疫思政课的重大意义

1.疫情是最好的教科书。铸魂育人、立德树人是思政课的根本任务。在这场史无前例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党和国家以及全体中国人民所表现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也表现出中华民族坚强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场“战疫”本身就是一本鲜活的、立体的“教科书”。作为思政教师,我们要充分挖掘疫情中的各种资源,利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让青年学生去理解“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抗疫精神的深刻内涵,培养学生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

2.疫情防控阻击战是最好的育人时机。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中的教育却是实在的教育、终生的教育,把理论和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那种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思政教育源于生活,也应服务于生活。作为思政教育工作者,我们工作的核心应着力于学生精神世界的建设问题,教学内容也应同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只有抓住生活中的最佳育人时机,才可能发挥思政教育的最大效能。因此,我们要尽可能把社会的热点问题融入教学,回答学生生活中所关切的问题,才能让学生建立起理论与现实的内在联系,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挑战。广大青年学生是这场“战疫”的见证者、经历者和参与者。这本由疫情日期生成页码的、生动而鲜活的生活的教科书,正是我们育人的最佳时机,也是最好的思政大课堂。思政教师应该把疫情中的一些元素转化成有效的教学资源,把灾难当作教材,把危机变成机遇,及时地、恰当地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集体主义、生命健康、法治意识、公民素养、生态文明等方面的教育。

二、疫情中的思政元素与《道德法律与人生》知识点的结合

《道德法律与人生》是中职生一年级第一学期所用的德育教材,共五章十个小节。笔者在疫情期间以中职一年级学生为教学对象,对本书进行了教学实践,把《道德法律与人生》中每章的知识点与疫情中的思政元素相结合,梳理如下(见表1:《道德法律与人生》教学内容与疫情中的思政元素的结合)。

三、如何结合《道德法律与人生》讲好战疫思政课

1.选好战疫素材,讲好战疫故事。

一是注重抗疫素材的时效性。思政教师要及时选取鲜活的新闻事件作为素材,这些刚刚发生的新闻往往也是学生比较关注的,比较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让其正确观察并理性分析,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关注时事、关注社会和关注世界的情感。要注重启发式教育,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

二是恰当选取那些触动自己内心的故事。“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作为故事的讲授者,必须要动感情、带真情,以情动人,才能把战疫故事讲清、讲透、讲好,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拨动孩子们的心弦。

三是要着眼身边榜样。对于中职学生来说,身边的榜样更为具体、直观、有亲和力,更容易激发学生思想的共鸣,更容易接受,也更乐意效仿。例如,笔者在讲授《道德法律与人生》第三章爱国、敬业这一点时,分享了本校主动到企业帮忙生产口罩、到社区测温的志愿者的故事以及技工院校的师生如何齐心协力共克时艰。这些身边的例子,更容易强化技工院校学生对道德的认知,激发其高尚的道德情感,并引导他们学习这些生活中的模范和榜样。

?

四是要师生共同讲。一方面,思政教师要主动讲好战疫故事,而且还要组织学生讲,通过让学生在课堂上与同学分享见闻、谈论感想来实现“朋辈教学”。如笔者在讲《道德法律与人生》第三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设计了“我来讲讲抗疫故事”这一活动,让各小组选取疫情中关于爱国、诚信、敬业、友善的例子,在课堂上进行分享讨论,通过故事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可知、可感,通过同伴的分享让所讲的内容变得更容易接受和记忆。

2.做好教学设计,注重体验和实践。在思政课上,学生不能仅仅是旁观者,而应该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应该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把“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学生的体验、感悟有机结合起来。如笔者在2020年4月4日全国哀悼日期间的抗疫专题课中,让学生在线表演手语舞《坚信爱会赢》,组织学生在家中创作抗疫宣传画、海报、抗疫公益歌曲、写献给最美逆行者的三行情书等形式,让学生在创作中强化价值思考,在活动中去产生“感受—感动—感悟”的心路历程,进行品德的自我建构,进而内生为品德素养的过程。

3.注重与理论相结合。思政课既要注重思想性,也要注重政治性。思政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让青年学生既“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因此,在讲战“疫”故事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辨别,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事例学理论。教师也要善于把案例和科学理论相结合起来,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用数据的力量、事实的力量、真理的力量引导学生去思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如笔者在《道德法律与人生》的教学实践中,在讲授第三章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时,将中国抗疫中“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素材与马克思主义的群众理论和群众观点联系起来,用马克思本身的学理性真正感染学生,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又如在讲授第五章“个人和社会的关系”这一知识点时,结合疫情中援鄂医生和护士以及各行各业的例子,与马克思、恩格斯论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辩证相统一的理论结合,通过这些直观形象的例子,在人间烟火味道中将马克思主义从“意义世界”拉进了“生活世界”,让本来抽象的理论更加直观、更接地气,也更容易让青年学生所接受。

4.巧用新媒体平台和网上教学平台,筑牢网络思政阵地。在新媒体时代,网络是思政课育人的重要平台和阵地。在教学中,思政教师首先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便捷性讲好战“疫”故事,利用班级微信群、学习强国等新媒体,及时将疫情中的国家政策和倡议、凡人善举、励志故事和感人瞬间推送给学生,弘扬正能量、唱响主旋律。其次要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辅助思政第一课堂。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互联网+教育”为实现混合式学习提供了平台,并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延伸。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会不定期选择合适的疫情教学素材(视频、歌曲或者案例等)上传到雨课堂平台上,让学生在课前或课后观看,自主学习。在课中,笔者会利用雨课堂中的弹幕工具,巧妙设计恰当的讨论话题让学生弹幕发表观点,吸引学生的眼球,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在思政课上抬头率和参与度,增强思政课堂的生动性、趣味性和实效性。

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是一场时代的大考。疫情大考让思政课的意义更为凸显,也对思政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思政教师要把握这个时代命题所带来的最佳育人时机,用情、用心、用功讲好中国抗疫故事,及时回应青年关切,努力实现思政第一课堂与社会生活大课堂的高度耦合,让青年学生对本次大战大考有更理性的认知,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增加青年学生的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猜你喜欢

抗疫道德育人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画”说抗疫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