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经济思想融入《经济学基础》课程的路径研究

2022-03-15张海峰

经济师 2022年3期
关键词:经济学基础经济学理论

●张海峰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深度复杂性和高度联动性的新情势,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成功驾驭我国经济发展大局,在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实践中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续写了21世纪中国特色经济学的新篇章。习近平经济思想所展现的开放视野、战略前瞻、实践路径和价值理念,谋划了中国经济的“新常态”,是我国实现经济现代化的思想武器,也是指导人们经济实践活动的行动指南,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指明了方向。高等院校经济与管理类专业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的大摇篮,也是课程思政、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要把我们党的最新经济理论成果传授给大学生,让他们理解习近平经济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意义,掌握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深刻内涵和内在精髓,坚定社会主义经济立场,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向。经济类课程模块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经济学基础》作为高校经管类专业经济类课程模块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理论上的抽象性和内容上的丰富性,应该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积极培养具有为国为民的中国思维和情怀的高素质人才,高度自觉地把习近平经济思想融入课程教学和设计之中,这是贯彻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需要,也是加强和改进高校经济类课程思政化的客观要求。

在课程资源结构、教学设计及实施实践中,主讲教师要深入探究习近平经济思想与经济类课程之间的内在逻辑和融合机理,帮助大学生理解习近平经济思想融入《经济学基础》的时代意义,使大学生成为国之所需、党之所用的经世济民之才。将习近平经济思想融入《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有两个问题需要追溯理清:一是何以融合?二是如何融合?从马克思主义经济观来看,经济就是生产、流通、分配、消费一切物质精神资料的总和,即社会生产关系的综合以及资源的合理配置。习近平经济思想及重要论述是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最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理论思想源于实践,用于实践,完全符合中国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和国情。《经济学基础》课程主要以西方微观经济理论和宏观经济理论为主要内容,整体上属于西方舶来品,而且掺杂了大量西方的经济价值观念,个别观点甚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这些观点如不加以矫正会严重影响到新时代我国大学生经济价值观的养成。因此,在《经济学基础》等经济类课程中全面融入习近平经济思想就显得尤其必要和迫切。

一、习近平经济思想融入《经济学基础》课程的客观必然性

(一)防范西方经济思想话语垄断的政治需要

政治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根本品质,集中体现为“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坚持我们的制度优越性,有效防范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弊端。我们要坚持辩证法、两点论,继续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下功夫,把两方面优势都发挥好。”[1]改革开放以来的几十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走向深入,西方经济理论凭借其母国发达的经济地位得以强势传播于各国,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发展空间不断受到挤压,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体系遭到严重威胁,学术上中国一度成为经济学基础学术训练的“实验室”,成为经济学基础概念的“跑马场”,一些人不加分析地用西方主流经济学概念来随意“裁剪”中国丰富的实践素材[2]。一些人甚至认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已无法解释中国经济现象,发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淡化主流意识形态论”等等危及马克思主义地位的声音,尤其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的去意识形态论,鼓吹自由化和私有化等思想严重冲击了中国经济学学术生态环境。西方经济理论从本质上而言,隶属于西方意识形态,它是专属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反映,它是为维护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和巩固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而服务的。[3]如果任由西方经济思想毒草的蔓延而不加以清理铲除,西方经济理论在我国形成的学术话语垄断势必影响大学生群体的认知和思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塑也将遭受扭曲,严重威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因此,必须全面、深入地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大力弘扬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全力构建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科体系,彻底打破西方经济思想试图进行话语垄断和解构中国经济思想的政治图谋。

(二)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时代需要

2020年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文件指出,“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经济学、管理学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4]习近平经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其形成是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毛泽东经济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为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的,蕴涵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观点,但是,习近平经济思想来源于中国实践以及对国情的深刻战略把握,可以说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最高指导思想。经济学基础课程内容主要是关于西方经济思想的理论体系架构,隐藏着很多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人才培养的西方价值理念。这些西化的价值理念隐匿其中,只有在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映照下才能显出西方价值观的原形和本质,也只有在习近平经济思想的融入下才能培养出具备中国情怀、全球视野的一流经管人才。“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落地实现不能仅靠思政课程,应该贯穿经管专业所有的课程体系之中,各模块之间各门课程必须形成思政合力,将立德树人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必须突出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把课程内容体系的价值塑造功能与社会主义价值观培养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才能培养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在需要

《经济学基础》课程在人才培养体系中以知识、能力、德育三大目标为导向来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知识目标主要通过对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的掌握需求理论、供给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理论、要素理论、宏观经济理论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现代经济学发展的最新知识动态,为将来从事经济理论和政策研究或经济管理实际工作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方法。能力目标主要通过结合课程的知识学习,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数理逻辑推理能力,解决经济现象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德育目标主要根据课程教学内容,有机融入党的十九大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等教育的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习近平经济思想表现在理论知识体系上高屋建瓴、内涵深邃,表现在实践知识体系上走在时代发展最前沿,可谓最接地气,两者完美统一在习近平经济思想及重要论述之中,是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最中国化的成果。高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既要培养高素质人才,亦要培养应用型人才,两者缺一不可。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一流的人才培养必然要有一流的课程进行支撑,经管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一环即是课程的改革。习近平经济思想融入《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之中能够使大学生全面把握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内涵和实践发展动态,能够在更高层次提升大学生经世济民、不忘初心的中国情怀,能够引导大学生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是经管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内在逻辑需要。

二、习近平经济思想融入《经济学基础》课程的实施路径

习近平经济思想是内涵极为丰富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指导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武器,集理论魅力、价值诉求和经济理性于一体,其所具有的育人功能与高校经济类课程具有必然的内在契合性和互补性。要结合高等教育的育人规律以及经济类课程的自身特点,采取多元有效的途经将习近平经济思想融入到经济学基础课程之中,提高课程思政与经济理论知识有机融合的人才培养效果,达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课程教材大纲融入习近平经济思想

2013年教育部与中共中央宣传部共同印发了《关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相关专业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的通知》文件,要求教材征订时高校开设的相应课程须选用指定的马工程教材,2018年教育部启动马工程重点教材建设修订工作,及时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到教材中。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进教材,是《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2019—2022年)》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提出的一项重要指导方针。对于高校经济学科而言,就是要将习近平经济思想及重要论述融入经济学各学科教材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经济学教材体系[5]。推动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课程大纲和教材体系不断在实践中既获得丰富和发展,又能够经受住实践的检验,进而指导实践。目前,教育部已为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定了统一的马工程教材,各地高校严格贯彻落实很大程度上规范了以往高校经济学类教材征订使用中存在的不规范和乱象。指定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工程教材,体现了党和政府对高校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极大重视,也为课程思政进教材、进大纲、进教学以及教学大纲编制、课程教学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课程教学大纲是管理者实施教育思想和教师进行课程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课程考核和学业评定的重要参照。按照经管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制涉及课程目标、课程要求、教学内容、课程重点、课程考核和课程评价等诸多环节,规定了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能力技能和综合素养,也规定了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教育部为经济学类课程指定马工程教材是习近平经济思想进教学大纲的先导。按照课程思政建设要求,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编制必须要全方位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济观等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其中习近平经济思想及重要论述与该课程内容最为相关,因此,在大纲编制环节融入习近平经济思想就成为经济学基础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要务。

(二)课程课堂教学融入习近平经济思想

课程课堂教学作为“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的主战场,是对教材大纲内容贯彻到教学活动的具体执行,是融入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主渠道。课程课堂教学的重要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教师是领跑者、指导者,发挥“火车头”的作用,引领着整个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学生虽然是知识的消费者,但与教师一样,是平等的生命个体。虽然大学生处于“拔节孕穗期”,但却不能忽视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知识既是可传授的,也是可建构的,学生可以在课程教学中依据自身经验、思维认知和情境体验等过程重新生成建构新的知识,从而形成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可见,教师和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以及知识的生成性和建构性都为《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融入习近平思想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和现实上的可行。经济学基础课程作为经管专业必修的重要基础课,主要讲述需求理论、供求理论、效用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理论、要素与分配理论以及宏观经济理论等,这些理论主要形成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根本上是为资产阶级及其统治服务,虽然夹带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倾向,但这些抽象化的经济理论基本上适合于解释或指导绝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出现的经济现象和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从这个角度看,西方经济学理论也不完全是西方的,也是可以中国化的,通过与我国经济发展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经济思想紧密融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到《经济学基础》课程中,使学生更好更全面地掌握住这些理论,完全可以达到“洋为中用”,从而实现大学生人才培养“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有机统一。以微观经济理论为例,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可以从章节理论多点位尝试融入习近平经济思想及重要论述(如表1)。

表1 习近平经济思想融入点描述

(二)课程考核评价融入习近平经济思想

高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推进程度如何,培养的经管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质量如何,还需要放到实践中进行检验和评价。如何考核?如何评价?理清这两个问题是考核评价环节融入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关键。显然,《经济学基础》课程考核和评价不能仅仅局限于西方经济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情况,更应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考查和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经济价值观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具体可以从课后作业、案例讲解、小组讨论、知识测验和期末测试等多个考核评价环节融入习近平经济思想主题,鼓励大学生综合运用互联网、移动终端设备、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工具获取并学习习近平经济思想及重要论述,既可以帮助大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精髓,又可以多角度检测大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对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学习效果。比如,课后作业可以布置一道材料分析题,把习近平经济思想及重要论述呈现到平时的作业考核中,回到课堂教学中则可以作为教学案例或者小组讨论主题,能够从多角度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力。

比如,材料分析题型,设计融入习近平经济思想内容如下: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市场主体是经济的力量载体,保市场主体就是保社会生产力”。“在当前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我们必须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6]。(资料来源:新华网.习近平: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的讲话2020年7月21日)问题:请结合上述材料以及我国经济发展实际,从生产供给和消费需求理论的角度,评析上述论断对我国需求端和供给端有何影响,如何做好双循环?

《经济学基础》课程考核评价要坚持立德树人,通过多种形式把融入习近平经济思想纳入考核评价的全过程,加强对大学生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的考查和引导。考核评价力求做到以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为底色,充分继承和创新中国经济传统中的优秀思想和红色基因,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习近平经济思想、传统经济思想与西方经济理论的融合。考核评价的主题要注重优化两者融合的情境设计,增强考核评价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与其它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洋为中用”“经世济民”的中国情怀,减少“过度西化”“崇洋媚外”等现象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侵蚀和危害,使《经济学基础》课程成为中国化的经济学课程,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培养出更多能承担时代重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结语

《经济学基础》是高校经管专业课程模块中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是高校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达到树人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更要注重德育目标的达成,即应该在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积极融入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以及新时代中国经济思想核心价值观,通过大纲、教材、教学和考核评价等多元化途径将习近平经济思想融入该课程之中,使《经济学基础》课程成为中国化的经济学课程,从而承担起培养具有为国为民的中国思维和情怀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培养出更多能承担时代重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猜你喜欢

经济学基础经济学理论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高职“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刍议
经济学
经济学的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