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混凝土护岸江堤带到充满活力的滨水公共空间
——四川遂宁南滨江公园规划设计

2022-03-15陈跃中

中国园林 2022年2期
关键词:涪江滨水界面

陈跃中

1 滨水公共空间的价值与挑战

1.1 城市更新背景下滨水公共空间的价值

城市滨水公共空间具有自然空间和城市开放空间的双重特征,也是城市环境中最为典型、复杂、集中和活跃的构成要素的总和,承担着调节微气候、水质净化、雨洪调节、提供游憩机会等多种生态系统服务,是人们关心向往的场所和城市更新的关注热点[1]。此外,城市滨水空间具有边缘性和开放性,不仅加强了城市的可识别度,很好地展现了城市的风貌[2],还可以成为交通运输的途径,缓解城市交通拥挤问题,为市民提供多样的水上娱乐休闲活动,有效丰富了人们的日常休闲生活[3]。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市民对社会公共生活的需求逐渐提高,城市滨水公共空间的建设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在城市空间的迅速拓展和国家政策的引导下,许多城市开始重新整治规划滨水公共空间[4],旨在使城市中面目全非的受污染河岸重新焕发生机。

1.2 滨水公共空间建设面临的挑战

近现代以来,伴随铁路、公路和航空现代交通的发展,城市水运需求下降,河流用于交通和物资转运的功能衰退,城市滨水空间长期的主导地位被其他城市空间类型所代替。城市中传统的富有活力的滨水空间往往被工业用地、居住小区裹挟其中,成为城市中的灰色地带和消极空间[5]。另外,由于滨水空间开发管理与内陆整合发展往往是2个不同的运营体系,陆域主导发展框架,导致某些滨水公共空间开放性和共享性不佳,存在水陆匹配不佳、横纵连通不畅、生态环境破坏、活力不足等问题[6]。特别是线性滨水空间的连续受到城市发展的影响,河流两侧所留的滨水公共空间腹地常常较小且不连续,滨水空间彼此孤立而使得服务资源未能得到有效整合[7]。而新建滨水公共空间规划设计更多关注空间的景观形象设计、防洪排涝及灌溉功能的设计,缺乏从人的使用和心理角度考虑滨水公共空间与人的互动,忽视了市民娱乐休闲需求,导致很多滨水公共空间欠缺活力[3]。

此外,某些滨水公共空间的城市界面、慢行系统界面、滨水空间界面生硬呆板、类型单一,大堤的形式呆滞,驳岸形式单调,各景观界面与元素缺乏互动融合,界面之间的景观视线不佳,缺乏本地文化和地域特色的表达,导致对外来游客的吸引力大大降低[8]。对河流采用截弯取直、高筑堤岸及道路等方式,使得滨河岸线僵直生硬,景观生态功能较为薄弱[3];引进外来水生植物,挤占原有水生动植物的生长空间,使水系生态失衡[4];水质不佳,影响周围的环境和周边水域生物的多样性。

2 规划设计背景

2.1 场地区位

场地位于四川省遂宁市船山区滨江南路东侧,涪江西岸通善大桥和涪江五桥之间。全长约9km,总面积130hm2,与圣平岛隔涪江呼应(图1)。

图1 基地区位分析图(易兰规划设计院提供)

2.2 城市更新与上位规划调整

遂宁城市空间以南延北进、拥湖发展,东拓西扩、依山推进为发展策略。紧邻项目场地的机场用地、工业用地调整为以居住为主,兼有部分工业用地、教育科研用地及商业用地,尤其是紧邻场地西侧主要为居住用地、商业服务业用地。在“一湖、两山、三廊、五楔、多点”的绿地系统规划中,场地所在城市南部片区绿地资源丰富,道路绿化及带状公园将绿地串联,构建起城市绿色廊道。此外,场地周边交通条件复杂,铁路、城市道路及水路纵横交织。这些城市更新与规划调整都对南滨江公园提出了对接城市绿色廊道、交通系统的需求与可能。

2.3 遂宁滨水公共空间需求

遂宁水城合一、景城交融,滨水公共空间建设素有传统。五彩缤纷路湿地公园、莲里公园、席吴二洲湿地公园蜿蜒涪江两岸,被誉为“中国最美滨水休闲旅游城市”,也为遂宁市民提供了巨大的民生福祉。

五彩缤纷路湿地公园打造了城市印象廊、生态自然滩、艺术地景带等滨江城市地标[9]。整体景观风格现代、自然,将防洪堤巧妙融合在设计中,植物层次、空间体验丰富,但相对独立,缺少与城市界面的连通,缺少足够的停车位。莲里公园是遂宁市仁里古镇的改造核心项目,整体风格古朴精致,演绎观音文化融于传统园林景观之中,缺少城市与涪江的接口,缺少停车位,硬质铺装面积较大。席吴二洲湿地公园岛屿众多,是一片“退耕还湿”的滨江湿地,整体风格生态自然,但防洪堤分隔了城市与湿地,缺少城市界面与涪江界面的接口,缺少活动空间,同样也缺少停车位,对于一个老城区的滨水空间而言显得局促。

随着城市中心的南移,涪江两岸滨水公共空间承载的功能诉求从“城市后花园”转为“城市生态客厅”。市政府希望通过南滨江公园的建设,通过开放共享、高参与性的滨水公共空间满足不同人群的活动需求,塑造城市靓丽的名片。

3 规划设计对策

遂宁南滨江公园一期已建成开放的城市活力段全长4km,将遂宁滨江地带分为2段(图2)。场地最初被一条宽阔的滨江道路、高耸的防洪大堤与相邻社区隔离开来,几乎不被人们所使用。规划设计从大堤的改造破题,采用“一个慢行系统、两个景观界面、多通廊多入口”的规划设计策略:堤顶慢行系统的步道、绿荫、设施,涪江亲水界面的码头、挑台、广场,城市街景界面的口袋公园、台地花园、商业设施——3条线型空间通过多条斜向入口和通廊打开视线、过渡空间、衔接高差,最终交融构成充满活力的城市滨水空间(图3),提供原生栖息地保护、蓄水层补给、娱乐使用和美学体验,培养充满活力的城市居民生活(图4)。

图2 城市活力段总平面图(易兰规划设计院提供)

图3 充满活力的城市滨水空间

图4 河滨夜生活回归

3.1 景观界面

滨水公共空间规划设计不能只考虑线,而应该站在城市“界面”的高度去整体把握[10]。城市活力段通过滨江路城市街景界面(内界面)和涪江亲水界面(外界面)来链接城市与涪江,实现城市滨水公共空间的开放共享与高参与性。

1)涪江亲水界面。

侧重亲水、互动、观景功能,与涪江相接的滨水界面上设置了码头、滨水广场,挑出水面的观景台(图5、6)、休闲廊架(图7),以及适合各个年龄段的市民休闲活动设施(图8)。

图5 挑出水面的观景台

图6 眺望江景的观景台

图7 休闲廊架

图8 市民休闲活动

2)城市街景界面。

突出景观、服务、到达功能。将建筑与场地的空间位置、建筑物的尺度、场地的对外交通出入口组织、建筑与周边环境的人流组织、休憩空间的设计等巧妙布置在街景界面中[11](图9)。

图9 林下休闲空间

充分考虑周边区域以居住、商业用地为主的特点,通过对小型开放广场、台地地形塑造、汽车停靠站及沿街绿化等的重新梳理,打造清新怡人的街景空间,将城市环境与滨水公园无缝连接,把市民自然地引入公园环境中。同时,利用改拆原有商业建筑腾出的建筑指标,结合大堤高差,增设休闲服务建筑,营造一定的空间围合度,给城市高密度人群提供公共聚会、商业购物、儿童活动的室内外场所;尽量保留场地上原有的树木和可利用的铺装,减少浪费,摒弃高投入的建造模式。对原有的大树予以保留并围绕其进行设计,或利用座椅环绕大树形成别具风情的林下休闲点。

3.2 慢行系统

规划设计将南滨江公园打造成整个城市慢行网络的核心区域,对接整个城市的绿色廊道和活动空间。通过慢行系统链接、缝合城市街景界面与涪江亲水界面。

1)慢行道及设施。

在尊重原有河岸及河堤路的基础上,通过因地制宜地巧妙改造,营造连续的慢行系统,增加了贯穿整个河岸线的慢行系统、健身步道、灯光照明器具及配套休闲设施(图10)。

图10 健身步道

2)驻留眺望空间。

深入研究游人活动的线路及心理需求,针对停留、观赏、游览、服务等路径进行深入设计,结合城市空间形态带给人们的视觉和文化感受,构建城市慢行空间系统及驻足眺望节点空间。宽敞的步行道与一系列开放空间融为一体,形成了一个优雅的大露台,可以欣赏到富江、升平岛和东山的广阔景色,是公园内游客最多的目的地之一(图11、12)。

图11 江景露台

图12 休憩空间

3.3 入口与视线通廊

1)入口。

加强城市与公园的连接,重点处理与周边路口的接驳点,使其成为多个慢行圈的交叉点。以特色人行道、过街地下通道、过街步行桥、景观步行桥4种形式将城市人群引入滨江公园之中。通过对老码头的改造提升使滨水公园也成为涪江游船的停靠点和休闲活动最为集中的区域。

一级入口与城市主干道及重要河道对接,每隔约800m设置一个,共11个;二级入口每隔250~300m设置一个,共19个。一级入口附近设置停车场,保证每隔约500m有一个停车场,共8个,可保证1 000辆机动车的停放。

2)视线通廊。

在城市道路交叉路口增加口袋公园作为集散空间,设置横亘城市道路与滨江堤路之间的多个斜向相交的视线通廊直通滨水观景平台。通过口袋公园-斜向通廊-观景平台,城市居民可以便捷地到达江边游赏,同时也打开城市-绿地-涪江的景观视线通廊(图13),既打破了滨水慢行系统的线性单调,也完成了大堤分隔之下的内外界面竖向高程的自然衔接和空间过渡组织。通过多条视线通廊连接内外界面与慢行系统,形成了“系统、界面、通廊”滨水公共空间格局。

图13 斜向的视线通廊贯穿内外界面与慢行系统

4 大堤改造

4.1 通过大堤的改造丰富慢行系统,柔化界面交接

场地现状原有大堤紧贴滨水岸线,涪江界面生硬呆板、类型单一。城市界面则缺乏休憩停留空间,缺少与涪江界面的空间联系。如何结合大堤打造多样化的亲水空间与多功能城市开放空间,增加场地趣味性是规划设计的难点。

设计保留了原有防洪堤岸和堤顶路,在不破坏大堤结构的前提下采用生态台地的手段有效增加覆土厚度为乔木种植提供必要条件,丰富原有平直无变化的堤顶路形态,创造了堤顶慢行系统、涪江亲水界面与城市街景界面,减少了工程量和施工造价(图14)。

图14 多样化的堤顶慢行系统

对笔直乏味的堤顶路进行人性化、精致化和趣味化改造,增设了沿堤跑步道及各种休闲互动空间设施,将枯燥乏味的堤顶路改造为绿荫相间、可游可赏可驻足的慢行系统,提升了堤岸的生态景观及市民休闲功能。在条件允许的地段将堤坝改造成为亲水台阶,增设景观平台,为游人提供多样的公共活力空间及滨水体验。采用基础配重的方式增设挑台拓展空间,又不产生柱基破坏大堤结构(图5、6)。

4.2 利用大堤反坡塑造台地雨水花园,实现低影响开发

由于防洪堤上建立的公园比街道高出2m,在沿城市街景界面上形成了河堤反坡,设计因势利导地利用原有地形塑造台地花园。保留场地上的植物群落,捕获和过滤从公园顶部慢行路收集的径流,过滤后的水由梯田引导至较低的滞留系统,释放到灌溉系统和景观用水设施中,沿途利用叠落水口造景,并通过在人行道铺装上设计精巧的细沟,把过剩的雨水导流进街边绿化带中。整个场地组织成为一个雨水管理的展示花园,把自然生态的理念与精致的设计细节有机结合为一体(图15、16)。

图15 雨水台地系统

图16 雨水台地系统细节

5 湿地修复

5.1 低成本的修复、激活模式

疏通原有的坑塘水系,增强蓄洪调水功能;保留原生湿地,通过植被自我修复净化水质;重新梳理现存1 100m栈道,在保留原有650m栈道的前提下,增加栈道平台、眺望亭综合整治激活场地,以最少的人为干预实现低成本的修复模式。

5.2 构建植物修复系统

遵循河流的季节性洪水循环,郁郁葱葱的植被层层向滨水区倾斜,从高地上的乔灌木过渡到低处最靠近河流的由湿地、池塘和新建岛屿构成的水生植物修复系统。一方面通过河岸种植创造出一个绿色缓冲带,减轻河流对河岸的侵蚀;另一方面将已经处理过的城市径流再次净化,排入涪江。在湿地、池塘、岛屿错综复杂的生态系统中重建本土物种,并为野生动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地(图17)。

图17 良好的栖息地

5.3 丰富的湿地空间体验

通过生态浮岛的增设丰富亲水岸线,保留和利用坑塘中原有廊道及拆迁构筑物的基础,修建湿地亲水栈道和观景亭,嵌入景墙与景观挑台,为人们提供丰富有趣的自然体验(图18)。

图18 亲水栈道和观景亭

一系列的栈道柔和地融入池塘系统,让游客沉浸在湿地之中,观察和欣赏大自然(图19~21)。观景塔和观景台(图22)可以将再生河岸生态系统的周围环境尽收眼底,高架观景廊提供了畅通无阻的野生动物走廊。周边商务区与居民区的步行道延伸到湿地栈道系统中,形成该片区的环状慢行网络,加强了栈道系统与周边地块的联系,并与公交站点及水上交通节点轮渡口接驳。

图19 栈道漫步

图20 栈道休憩

图21 游客沉浸在湿地之中

图22 观景台

6 结语

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承载的功能愈加多元,既是城市形象和景观特色的代表,也是城市居民主要的休闲、游憩、交流场所[12]。本案以慢行系统为优先考虑,打破大堤与城市道路对滨水公共空间的阻隔,串联绿色交通、缝合城市与涪江、打开滨水视线、导入多元服务,建成充满活力的滨水公共空间。

通过滨水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的实践,回应了城市功能需求与市民生活追求,践行了“人民绿地服务人民”的理念,这正是风景园林设计师的使命与乐趣所在。

注:文中图片除注明外,均由河狸-景观摄影、目外摄影拍摄。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遂宁南滨江公园

项目地点:四川省遂宁市

项目面积:130hm2

规划设计:易兰规划设计院ECOLAND

景观设计:易兰规划设计院ECOLAND & 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建筑设计:易兰规划设计院ECOLAND

委托单位:遂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建设单位:遂宁开鸿建设开发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中冶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重庆渝西园林集团有限公司

项目获奖:

2021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综合设计类荣誉奖

2021年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基础设施类杰出奖(Outstanding Award)

2021年城市土地学会(ULI)亚太卓越奖

2021年世界建筑节(WAF)自然景观奖(Landscape Award)

2021年IFLA公园与公共空间类卓越奖(Excellence Award)

猜你喜欢

涪江滨水界面
微重力下两相控温型储液器内气液界面仿真分析
有惊无险
大咖妙语论道 “最宜居”的滨水新城,最理想的人居状态
黄韬 滨水新城齐集三大“兴奋点”,绝版人居成就溢价黄金期
陈晓明 进入加速期和成熟期,未来十五年是花都滨水新城黄金时代
田间趣事
国企党委前置研究的“四个界面”
一种可用于潮湿界面碳纤维加固配套用底胶的研究
扁平化设计在手机界面中的发展趋势
李培基《绚彩涪江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