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期刊创业研究十年回顾与展望
2022-03-15孙金云郑恬依李晓琳胡雅菡
孙金云,郑恬依,舒 庆,李晓琳,胡雅菡
(复旦大学 管理学院,上海 200433)
近年来,国内创业研究发展迅猛。国内创业实践的变化推动创业研究不断前进。尤其是近10年来,中国创业创新领域涌现众多新现象,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领域的创业活动甚至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独特优势。国内研究紧随着创业实践的发展也呈现阶段性井喷状态。因此,为了实现创业领域研究对创业实践的有效回应和促进,了解国内创业研究的最新发展现状,有必要通过系统性的文献梳理与分析,回顾近10年来国内创业研究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现状,推动国内创业研究领域的系统化发展,提炼符合中国情境特色和发展要求的创业研究新方向[1]。
目前国内已有的针对创业研究的综述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①根据对本文分析的文献库的搜索,仅蔡莉和单标安[1]对于中国情境下的创业研究综述在2006—2012年间发表于CSSCI管理学29本期刊及其他4本经济学期刊的基于中国情境的创业研究进行过文献梳理。对于创业相关的国际顶级期刊文献的梳理,了解创业研究在主流期刊的具体发表情况,力图全面展现创业研究的整体发展脉络[2]。②将综述视角聚焦于特定创业研究主题中,如创业认知、创业导向、创业国际化等,深入探索具体领域的国际研究水平,以创业研究的分支领域为中心扩展提升对创业研究的整体认知,明确该领域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研究方向。③基于中国情境下的创业研究,通过对国内外期刊中明确提及中国情境的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挖掘中国情境下创业研究的具体内涵和要素特征,明晰中国情境下创业研究的独特性,建构中国创业研究的整体理论框架[1]。在国内创业研究发展的历程中,这些综述对于学者们吸收国外创业研究的前沿精华,识别国内创业研究机会、确立研究方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纵观国内现有的创业领域文献综述,大多是以国际期刊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较少关注国内主流期刊发表文章情况的系统性梳理①根据对本文分析的文献库的搜索,仅蔡莉和单标安[1]对于中国情境下的创业研究综述在2006—2012年间发表于CSSCI管理学29本期刊及其他4本经济学期刊的基于中国情境的创业研究进行过文献梳理。。
因此,本文认为有必要对近十年的国内创业文献进行综述,全面了解国内创业研究发展现状。聚焦和梳理国内创业研究的必要性有以下3点。
(1)中国情境的独特性。中国的发展历史和国情比较特殊,这使得中国情境中的许多创业现象不能简单地以西方相似的概念进行归类。由于其现象的新颖性和独特性,这类研究短时间内可能也难以被国际期刊接受,而发表在国内期刊上则更有利于国内学术界的交流和讨论。比如,中国农民创业就是中国情境下特有的一种创业研究。虽然,国外也有关于农民创业的研究,但是中国农民与外国(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农民在创业环境上有着天壤之别,只有深谙中国城乡二元结构[3]的中国学者才能准确把握中国农民的创业处境。
(2)中国学者视角的独特性。近年来国内涌现出许多值得关注和总结的创业现象,但是对于有些创业现象,往往只有中国学者能捕捉到其中的规律性,并展开研究。比如,“过江龙”现象——外地人创业活跃度远大于本地人[4],国外研究者如果不了解中国人口流动的格局,可能仅会将其视为异地创业的一个特例,不会深入探究其原因。然而,这类研究对于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国家创业政策的制定都具有较大的实践意义,但却容易被侧重于国外创业研究的综述所忽视。
(3)补充外国期刊创业研究的视角与发现。尽管在学术领域,对学术研究评议强调客观公正,但外国期刊对中国情境下的研究成果往往存在一些保留态度。其背后原因可能是部分外国研究者对中国的制度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存在刻板印象。这就使得只关注外国期刊上的中国研究往往难以全面真实地了解中国现状,梳理国内期刊的研究作为补充,十分必要。
国内近10年的创业研究在探索中国情境下创业活动与国际创业活动的共性和特性中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因此,当前是对于国内创业研究进行一个整体性回顾的最佳时机,以帮助国内创业学者了解国内创业研究的发展状况与研究成果,并由此找到研究的新突破点和前进的方向。基于此,本文将视角聚焦于国内期刊,对2010—2019年发表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认定的管理类30本重要期刊上的1308篇创业研究文献进行系统分析,通过扎根编码和网络研究方法,构建刻画出十年来国内创业研究的学术版图和发展脉络,并据此提出未来创业研究的机会与方向。
1 国内创业研究发展阶段
2010—2019年国内创业研究总体可分为3 个阶段。其中,2010—2013 年是国内创业研究的探索阶段;2014年伴随“双创”的提出,创业研究开始跨越式发展,至2016年国内创业研究文献数量明显上升,呈现出一个小高潮;2017—2019年则主要表现为创业研究的多元化和融合发展,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业问题和现象得到更多关注。
1.1 第一阶段:创业研究的探索(2010—2013年)
该阶段的创业研究主要基于资源基础理论、社会网络理论等经典理论的指导,借鉴与参考国际创业研究的经验。总体而言,该阶段与战略研究相关度较高,创业作为学科领域的边界较为模糊,尚未形成研究体系,创业研究的多个主题也处于发展时期。该阶段针对创业的研究主题总量较少,分布较为零散,主要分布在创业战略、创业环境等方面,视角多定位在中观企业、宏观环境层面,且研究口径多以中小企业发展为主,主要关注企业绩效这一结果变量。国内期刊在这一阶段也只是将创业研究文献囊括在战略研究、人力资源研究等一些成熟的研究主题中,鲜有期刊开辟专门的创新创业研究栏目。相较于国际创业研究进展,国内创业研究处于蓄势待发阶段——即受到的关注度不断提升,零散分布的中小企业研究作为创业研究的代表逐渐进入主流管理学研究的视野。创业研究在该阶段的探索也为后期创业研究主题的多元化发展和创业理论的延伸完善提供了发展基础。此阶段的标志是多参考来自国外的研究热点,并对研究内容进行本土化延伸和拓展。蔡莉等[1]也开始对中国情境下的创业研究进行总结性的回顾和展望。
1.2 第二阶段:创业研究的逐步完善(2014—2015年)
“双创”倡议提出后,国内创业实践中涌现的新现象不断推动着创业研究的理论发展,而创业研究经过前期的发展和积累也为回答创业实践问题和解释创业实践现象提供了理论指导。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交互促进了国内创业研究的发展完善,推动中国情境下创业研究独特性的形成,加速国内创业研究与国际创业研究的接轨,国内学界逐渐认可创业研究作为独立学科研究领域的合法性地位。在该阶段,越来越多其他领域的理论被应用到创业研究中,包括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创业战略、创业网络等主题的研究在已有的基础上发展的更加广泛和深入,同时,创业学者也从其他学科理论中延伸并发展自身的理论体系,解释其他学科无法解释的管理现象和管理问题,并以创业机会为切入点[5],从关注创业者特征到关注创业的整体过程,探索创业行为及其前因和结果。与此同时,中国创业活动中的独特现象,如电商、农业创业,开始走入学者的视野,中国情境中的制度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等也更多地被纳入创业研究的范围。创业研究逐渐形成涵盖微观到宏观的整体研究体系,在宏观层面,创业服务组织如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开始成为研究对象,对创业相关要素的互动和整体关联的逐渐重视使得创业生态的相关研究应运而生;而微观层面创业者个体的认知与行为,如效能感、知识学习、创业激情、创业拼凑,成为新的研究关注点,创业研究的羽翼日渐丰满。这一阶段的标志性时点是双创的提出所带来的研究背景的丰富,众多研究开始以此来展开讨论,进而出现双创背景下创业研究文献的井喷式爆发,如家庭创业、家族创业等。
1.3 第三阶段:创业研究的多元化和融合发展(2016—2019年)
此阶段,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与丰富的实践积累的双重推动下,国内创业研究主题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涵盖创业者类别与特质,创业投融资,创业能力与资源,创业网络、创业环境,创业认知,创业生态,创业失败、创业战略等多个主题。同时,创业研究内部出现融合发展趋势,即不同主题和细分领域的交叉[6],也包括对创业主体研究对象的融合[7]。创业机会、创业拼凑、创业即兴、创业失败等细分主题和理论研究的丰满,使得国内创业研究的独立性也得到了不断的加强。由此,创业研究在完善自身理论发展体系的同时也开始反哺管理学理论,实现对主流管理学理论的补充。值得关注的是,众多国际创业研究中的研究主题作为舶来品在中国情境下得到了全新发展。比如社会创业,该理念在发达国家已经得到相对成熟的应用,但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国内针对社会创业的理论研究,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企业的制度认证和实践推广,实现了创业理论对于创业实践的有效指导。这一阶段的标志是2016年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所发布的中国企业家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表明中国企业进入创新活跃期[8]。
短短十年间,国内创业研究呈现出多元化和融合发展的蓬勃态势,意味着国内创业研究已经迎来了其黄金期,众多创业实践现象和创业理论在等待学者们探索。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检索与筛选
本文聚焦于国内创业领域,因此首先确定国内可能刊发创业类文章的学术期刊。参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认定的30种管理类重要学术期刊,基本涵盖了大部分可能涉及创业研究的管理类刊物。确定期刊范围以后,研究团队分为两组,各自独立地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以如下关键词进行检索,包括“创业、双创、产学研、机会、新企业、新创企业、风险投资”。对比两组搜索结果,一致性高达78%。汇总两组的检索结果,共搜集到创业相关文献2308篇,这一文献集合最大限度保证了文献搜集的全面性。然后,研究团队再次对2308篇文章是否属于创业研究范畴进行了判断,最终共筛选出1308篇创业类相关文章,作为本文最终分析对象。这些论文的期刊分布如表1所示。
表1 1308篇文章在30本期刊的分布Tab.1 Distribution of the 1308 papers in the 30 journals
2.2 文献编码与分析方法
文献编码主要分为3个阶段,分别是对文献基本信息进行整合,对研究主题进行编码,再对研究主题下的文章所用的理论进行编码和分类。
2.2.1 基础信息归纳 首先对1308篇创业相关文章的基础信息进行归纳和整理。研究团队依旧分为独立的两组,分别针对文章标题、作者、关键词、发表年份、所在期刊、研究中使用的方法、研究的样本规模(如有)、研究中所涉及的理论信息进行充分的提取和梳理。其中,归纳研究方法与研究中所涉及的理论时,若文章有明确说明使用的理论与方法,直接保留相应信息;而对于文章未明示其所用的理论与方法,则由研究团队进行识别与归纳。在两组独立完成全部任务后,将两组数据进行一一比对,所有不一致的地方由两组相应负责的成员讨论协商,达成一致。
2.2.2 研究主题编码 本文基于扎根理论的编码方法[9]对主题进行归纳。以文章关键词作为初级编码,由3名研究者独立地依据关键词进行聚焦编码,然后由5名研究者依据聚焦编码共同提炼出最终的主题编码。
在聚焦编码阶段,3名研究者采取的编码策略并不相同。其中两名研究者以单个关键词为单位,对关键词进行独立的聚焦编码,每篇文章有若干个不同的关键词,因此也会对应若干个不同的聚焦编码。这样编码的好处是能自然地从词义中生成聚焦编码,最大范围概括所有可能的主题,缺点是部分词义脱离语境会产生歧义或者含义泛化,比如关键词“关系”,既可能代表创业者和投资人的关系,也可能是指创业者的社会关系、组织间的关系,这就使得依据自然语义独立编码的结果中难免会出现一定数量的虚假编码,这些编码一旦放回文章中去看,就显得不太适配,但这又是扎根理论编码的真实结果。所以,与此同时,另一名研究者则以文章为单位,对一篇文章的多个关键词同时进行聚焦编码,这意味着一篇文章只会对应一个聚焦编码,这一聚焦编码虽然损失了部分细节性信息,但却能较好把握语境信息。两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编码,并从不同角度分析信息并提炼主题方向,这一过程也为最终的主题编码奠定了基础。
在主题编码阶段,首先汇集前述两类聚焦编码结果。针对每一条编码结果,先由研究团队中创业研究经验丰富的专家提出一个对应的主题编码,再由前述两类编码者从自身编码方式提出相应的质疑和问题,最终研究团队对其进行讨论和商定。经过反复的讨论,最终达成一致的主题编码,以此确立了每篇文章的一个或多个主题。
2.2.3 研究理论编码 针对研究所用理论的编码与上述过程类似,由研究者以文章基础信息归纳中所列的研究理论作为编码对象,这些对象的维度有所不同,有的是经典理论(如委托—代理理论),有的是经典理论的细分理论(如产业集群发展阶段理论),而且有些文章对于同一理论采用了不同的描述,如(悲痛复原研究框架和悲痛恢复理论)。因此,对于编码对象进行初级编码时统一了维度和描述,共得到了344个理论初级编码。然后通过进一步提高理论维度对初级编码进行聚焦(如初级编码比较期望理论聚焦为动机理论),得到68个聚焦编码。最后对聚焦编码进行学科归纳,确定研究理论所属的学科。
2.2.4 研究方法编码 对研究方法的编码由2.2.1部分中的基础信息直接得到,通过基础信息,研究团队分两组分别判断文章是否使用以下研究方法:综述、扎根研究、案例研究、问卷研究、其他定性方法(如QCA)、二手数据研究、其他定量方法(如模型推导、博弈论、仿真),有不一致的地方由两组相应负责的成员讨论协商,达成一致。
2.2.5 中国情境编码 中国情境编码采用与研究主题编码相似的过程。首先,由研究团队分别对1308篇文章进行筛选,判断文章是否为针对中国特殊情境的研究,或研究的重心是否体现了中国情境的特殊性。若只是以中国的创业案例为样本,应用的理论、得出的结论中都未有中国情境的实质性探讨,则不被认为是中国特殊情境下的创业研究。对筛选结果进行讨论得到统一结论后,最终确定了166篇中国特殊情境下的创业研究文章。之后,对这一子样本进行初级和聚焦编码,初级编码识别了文章涉及的中国特殊情境的具体关键词(如政府管制、淘宝村等),聚焦编码将初级编码进行了归类,代表中国特殊情境的不同方面(如文化、特殊创业群体等)。
3 国内创业研究内容分析
本文的文献样本中,共识别了16个具有相对明确定义的研究主题。本文以两种方式衡量主题的大小:①以主题编码的频次来衡量,每篇文章都会被归入1~3个主题,这意味着主题编码的总数量会大于文章数量;②持续受到关注的主题:每年的主题编码频数都在10以上,占比较高;关注度增长最快的4个主题:主题编码频数有明显增长,但占比有限;关注度不足但未来较有潜力的3个主题:频数始终稳定在个位数,无明显上升趋势。由于篇幅限制,此处的趋势图略去。以参与该主题的作者数量来衡量。如图1所示,两种衡量标准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
图1 创业类文章主题分布情况Fig.1 Distribution of the themes of entrepreneurship papers
本文将分3类介绍16个主题中较有特点的10个主题:①最受关注的3个主题;②关注度增长最快的4个主题;③关注度不足但未来较有潜力的3个主题②持续受到关注的主题:每年的主题编码频数都在10以上,占比较高;关注度增长最快的4个主题:主题编码频数有明显增长,但占比有限;关注度不足但未来较有潜力的3个主题:频数始终稳定在个位数,无明显上升趋势。由于篇幅限制,此处的趋势图略去。。由于每一类主题的文章数量众多,一个主题之下还有若干子主题。为了保证读者既能俯瞰全貌——对国内创业研究有结构性认知,又能了解局部——对每类研究有所了解和体察,本文对每个主题(或子主题)仅选取少数代表性文章进行介绍,同时对于有代表性的中国特殊情境下的研究结论也进行了介绍或归纳。如该主题下已有专业的综述,也会予以指明,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阅读。
3.1 最受关注的3个主题:创业战略、创业者类别与特质和创业投融资
创业战略、创业者类别与特质和创业投融资为创业研究中最为突出的3个主题。这与蔡莉等[2]的研究结论相对应,即创业研究以创业者特质(创业者类别与特质)起步,进而超越特质研究过程与情境(创业战略),同时研究关注创业中的重要资源即资金资源(创业投融资)。对这3个主题的介绍有助于了解国内创业研究10年来的主流研究方向。
3.1.1 创业战略 创业战略方向主要包括公司战略创业、创业企业国际化、创业企业的商业模式和创业拼凑[10]等议题。首先,在公司战略创业方面,周翔等[11]研究表明母公司需要在维系原有核心能力和开发市场新机会之间保持平衡;在公司创业的不同阶段,创业公司还需要采用与各阶段相适配的员工赋能方式,促进员工和顾客的价值共创[12]。其次,在创业企业国际化方面,研究发现,跨国创业导向和技术创新能力有助于提升天生国际化企业绩效[13];而积极参与国际化反过来也能提升创业企业的创新能力[14]。此外,在商业模式方面,云乐鑫等[15]发现关系网络可以促进创业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而纪雪洪等[16]则注意到创业企业商业模式变化的背后往往是创业者对商业模式的认知先发生了变化。
在创业战略研究中也涌现出了很多具备中国特色的新概念与新现象。首先,中国的互联网发展迅猛,数字化发展位于世界前列,因此互联网创业和数字创业等相关的研究也在中国蓬勃发展,例如数字金融、移动支付、产业链升级等新概念在中国创业研究领域层出不穷,例如,针对O2O创业失败和商业模式的研究拓宽了现有创新创业的研究基础[17],同时,也有针对移动支付在创业活动中作用的具体性研究[18]。此外,对于中国企业技术投机导向、政治关系行为等的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创业研究的中国情境特色。
3.1.2 创业者类别与特质 从创业者个人身份特质的角度归纳了许多创业类型的研究,如海归创业、农民创业、女性创业、大学生创业、学者创业、家族成员创业、连续创业者创业。简要了解上述各类别的代表性研究,有助于更清晰地认识当今国内丰富的创业类型研究。
1)海归创业。海归创业指海外人才归国创业。梳理国内学者对海归创业的研究具有极大意义,因为国内学者更能从创业者母国的视角挖掘和分析现象。例如,严卫群等[19]发现海归创业企业在国内的创业网络对企业十分重要,国内网络的质量有利于提升海归创业企业的合法性,进而提升创业绩效;除了国内的创业网络,海归企业往往还拥有海外网络,这种双重网络使得海归创业企业在创业学习方面独具优势,有利于促进海归创业企业的成长[20]。目前国内还没有关于海归创业的综述,未来比较聚焦的创业研究综述可以着重考虑这一方向。
2)农民创业。中国农民创业可能是中国情境下特有的一种创业研究。由于农村的发展水平和发展历史方面存在不同,中国农民与外国(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农民有着巨大的差别,这使得这一领域国内学者的视角格外重要。张敬伟和裴雪婷[6]发现中国农民在创业过程中,会更多地采取直接学习方式(如试验、试错),而非间接学习方式(如寻求外部建议等);李静等[21]研究表明,农民创业会受到榜样的激励,榜样往往能够提升农民创业的自我效能感,促进其创业行动;而与本文可能的预料不同,是否遭遇拆迁对农民从事创业的倾向并没有显著影响[22]。总体而言,在农民创业这个主题下凸显了很多的中国情境特色。首先,农村地区淘宝村、电商创业的出现,极大带动了BoP(金字塔底端)地区创业的发展,这也是中国地区差异所涌现的创业差异。其中,涉及农民、农民工、农产品等众多类别的创业,体现了中国城乡创业的差异化特色。在这些创业过程中,也会有特殊的人群参与,如大学生村官等,这些人群在BoP 创业中发挥的管理职能将会更好地推进创业的发展,也体现了中国农村发展和脱贫攻坚战的特色。
3)女性创业。国内有关女性创业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刘忠艳[23]通过设定有关复杂系统的数学模型对影响女性创业绩效各类因素进行了推演;李纪珍等[24]构建了女性创业者合法性的重要概念;杨静和王重鸣[25]则开发了女性创业型领导力的量表。这些研究将为中国女性的创业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4)大学生创业与学者创业。在国家对“双创”以及“产学研相结合”的倡导下,不少大学生和高校学者也走上了创业之路,国内学者对这类创业研究贡献颇多。针对大学生创业,王兵等[26]研究发现,大学生创业的意愿会受到同辈中其他创业者的影响,即存在所谓的“同群效应”;尹苗苗和张笑妍[27]则发现大学生的创业学习活动(如参加实习、创新竞赛、社团活动等)能够显著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针对学者创业,段琪等[28]通过扎根理论研究,归纳出学者创业的3个条件:具备专业技术、遇到激发创业的事件以及产生创业意愿。与一般对学者“不敢冒险”的印象不同,易朝辉和管琳[29]发现创业学者的角色能够促进大学衍生企业的创业导向。
5)家族企业成员创业。家族创业的创业者往往是家族内部成员,与一般的公司创业不同,这种创业企业既可以与母公司保持所有权关联,也可以在产权上完全独立于母公司,仅仅依靠创业者的家族身份和血缘关系就能与母公司保持密切联系。这使得家族创业或者家族成员创业比一般的公司创业更为复杂。在这个领域,国内研究发现,家族企业领导者的任期与该家族从事家族创业负相关,而领导者的学历、家族内部的信任等因素与家族创业行为正相关[30];家族作为一个集体所拥有的社会认知能力有利于促进家族企业创业行为,而家族创业行为反过来也会增强家族的社会认知水平[18]。同时,中国情境下的家族企业研究是具备制度和文化上的独特性,会携带上与西方研究不同的烙印,例如基于家族期望视角探索中国家族企业的退出问题[31]、家族资源整合问题[32]。但是,总体而言,目前此类研究没有太多凸显文化因素,未来要尤其关注中国家族企业的独有特征以及文化在其中的作用,这也是中国情境下家族企业研究的下一个突破点。
6)连续创业者。一个具有过往创业经历的创业者再次从事创业被视作“连续创业”。连续创业者在创业认知方面更具优势,他们受益于过往的创业经历,能够灵活地使用直觉式认知与分析式认知[33];赵文红等[34]认为创业经验可能有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影响,未来研究要关注这种双面性。国内关于连续创业的详细综述可以参考原长弘等[35]的评述。总体来看,连续创业研究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随着国内创业的发展和连续创业者人数的增加,这一领域未来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对各创业群体的研究都有涉及。在创业者类型与特征这个主题下,研究数量众多,研究方向也较全面。而每个子类别仍有机会,如女性创业、学者创业和连续创业,都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3.1.3 创业投融资 主要包括对创业企业进行投资,如创业企业融资、创业企业IPO、创业企业股权等方面。首先,国内学者在风险投资方面的研究较为丰富,例如:董静等[36]指出,风险投资者对创业企业提供的服务能够显著改善企业绩效,而风投机构的监控行为与企业绩效间关系不显著,且在外部不确定性较大时,这种监控还会产生负面作用;除了个人风险投资者,公司风险投资者也是创业投资领域的一大主力,康永博等[37]研究了影响公司在风险投资时进行信息披露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刘伟等[38]通过博弈模型推演,认为公司投资者在投资决策时会兼顾被投公司的技术价值以及被投公司在多大程度上值得信任这两大因素。
其次,与创业投资相互呼应的是创业企业融资,胡海青等[39]的研究表明,较好的创业网络是有利于创业企业融资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商业模式创新、创业团队较好的受教育程度都有利于创业融资[40]。而当创业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上市融资(IPO)也成为创业企业选择之一,研究发现风险投资者参与的创业企业确实能取得更好的IPO绩效[41],风投机构可能为创业企业提供了较好的增值服务,但也有研究表明,经验丰富的风投者往往能够选择适当的上市时机(比如在市场情绪高涨时上市),帮助创业企业获得更高的估值[42]。
最后,创业企业也需要面对股权相关的问题,比如创业者和投资者应该如何分配股权。陈逢文等[43]基于创业者和投资者双方互补性,构建并推演出了创业投资股权分配模型。
3.2 关注度增长最快的4个主题:创业环境、创业认知、创业生态和创业失败
创业战略、创业环境、创业认知、创业生态和创业失败是近年来增长最为明显的五大主题,其中创业战略已在前文进行了介绍。这里主要关注创业环境、创业认知、创业生态和创业失败4个主题。了解这些关注度迅速上升的主题,有助于把握当下创业研究的发展趋势。
3.2.1 创业环境 中国的特殊制度环境是创业环境方面研究的最重要部分,包括制度和政策两个维度。此外,独特的文化情境也是中国情境中不可忽视的部分,现有对于创业环境的研究也关注了文化对创业的影响。
首先,在制度环境方面,制度的不完善性对创业活动的干预与影响是研究关注的重点。研究发现,严格的政府管制会阻碍创业进入[44],并且不完善的制度环境(如腐败,产权问题等)可能也是促使创业者退出的重要原因[45];但也有研究发现,不完善的制度状况可能有利于塑造创业企业的制度能力,从而有益于其进行国际化[46],制度压力也可能刺激创业企业的积极战略行为[47];另外,创业者面临的制度环境不仅包括规制制度方面(如法律制度),还包括认知制度(如社会集体共享的创业知识)和规范制度(如提倡创业的价值观),研究表明这些因素都有利于促进创业决策[48]。
其次,我国创业政策的影响也是国内创业研究的重要议题。双创政策导向下出台的一系列创业政策成为这一领域的主要研究对象。研究表明,创业创新政策对处于早期阶段的创业行为有正向影响[49];黄永春等[50]发现针对生存推动型创业者,要注重设立激发性和鼓励性的政策,针对机会拉动型创业者,政策设定要重视对创业者的技能培训,而针对创新驱动型的创业者,政策上要想办法提升其组织管理能力;另外,汪涛等[51]建议,地方政府在管理创业项目时,要以“服务姿态”取代“控制姿态”,要与创业者进行双向互动,主动提供服务。政府引导基金作为近年来日益重要的新兴事物同样也受到一定关注。王晗等[52]研究发现政府引导基金对成熟期企业的创新起到了比私人创投基金更积极的效果。
最后,文化方面的研究发现主要包括:文化价值观和习俗能解释早期创业活动[53],而儒家教化和宗族伦理可能会抑制创业进入[54];在中国“情理文化”的背景下,交情、人情是创业者获取机会信息和创业资源的重要工具[55]。
3.2.2 创业认知 涵盖了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的认知因素,比如效果逻辑/效果推理、创业的风险感知、创业者的情绪和注意力等研究议题。首先,在效果逻辑方面,研究表明过往的成功经验、创业激情等因素通过提升创业者自我效能感,促进创业者使用效果逻辑进行推理[56];效果逻辑和因果逻辑都有利于创业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但在环境不确定性高的条件下,效果逻辑的影响更为显著[57]。其次,创业者对风险的认知也非常重要,创业者的认知偏差(比如过度自信)可能会导致创业者对风险的感知各不相同,较低的风险感知会提升创业意向[58];而较好的社会网络往往可以帮助创业者获得更多信息,从而更加充分的认知创业风险,避免认知偏差[28]。最后,周小虎等[59]和张剑等[60]研究了创业中情绪的作用,叶竹馨和买忆媛[61]关注了创业团队的注意力问题,谷晨等[62]研究了自我调节策略对创业决策的影响。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国内近几年在创业认知方面的研究增长较快,但尚无针对国内创业认知研究的相关综述出现。杨俊等[3]曾对2015 年以前的国外创业认知研究进行了细致的综述,当时国内研究还“相对零散”。因此,本文呼吁现在是全面的国内创业认知综述跟进的机会。
3.2.3 创业生态 在创业生态方面,目前国内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创业孵化,即对创业孵化器、创客平台等组织进行研究。目前,我国孵化器的经营收益除了会员费、服务费和股权收益以外,还得益于政府补贴[63],政府补贴的形式包括税收、租金的减免以及相关费用的补助,研究表明政府的补助确实能够显著激励孵化器从事创新服务工作[64]。同时,研究发现孵化器对创业企业的控制程度与孵化绩效呈倒U 形关系[39],即在一定程度上创业企业可以借力孵化平台实现自身的发展。除此以外,众创平台对创业企业的助力还体现在它能给企业带来一个巨大的创业网络。
在创业生态主题的研究中,还有少数学者在关注创业教育和创业人才的培养。研究发现,创业教育能够增加创业的自我效能感[65],进而提升创业意愿[66]。在培养创业人才方面,段玉厂和傅首清[67]认为可以通过建立“创新人才—创业人才—天使投资人才”的循环机制形成“以人才育人才”的良性循环。
3.2.4 创业失败 创业失败也是近年来研究文献增长较快的主题之一,国内学者对创业失败现象十分关注。林嵩[68]曾对2016年之前国内外创业失败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近几年,国内创业失败研究又有较大发展。王华锋等[69]发现失败的次数和失败的程度都与创业学习呈倒U形关系。郝喜玲等[70]的研究表明,创业失败后的反事实思维虽然能够促进创业学习,但这种学习往往停留于单环学习,但当失败所带来的成本达到一定程度时,便可以促使创业者进行深度学习,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和信念。黎常[71]认为当新手创业者把失败原因归为外部的不可控因素(维护了创业的自信),或者自身的可控因素(找到了自身可改善之处)时,创业者更有可能再次创业。郑馨等[72]则从宏观视角指出,完善的制度环境(如较友好的破产法、鼓励性的社会规范等)有利于促进创业失败者再创业。由此可见,国内对创业失败的研究进展较快,未来潜力较大,因此相关的综述也有待跟进。
3.3 关注度不足但未来较有潜力的3个主题:创业过程、创业机会和创业团队
创业过程、创业机会和创业团队是3个关注度不高的主题。而这些主题既有理论的重要性,又有实践的重要性。关于过程的研究在管理学领域日益得到重视与强调,国外已有较多的创业研究通过纵向视角讨论创业过程的各种机制,但仍有广泛的探索空间。创业机会是创业的三大要素之一,也是国外期刊的重点主题[1],但国内围绕创业机会为核心展开的研究还比较少。创业者和创业团队在现有的国内创业研究中往往未被进行区分,仅仅对创业者特征进行团队层面的聚合,然而创业团队本身即是一个具有张力的对象,是一个复杂的组织系统,将组织行为的理论机制应用于创业团队层面是该主题的潜力所在。本文对这些主题进行简要的概述,并呼吁更多学者加入研究。
3.3.1 创业过程 主要关注创业企业的成长过程。张玉利等[73]较早地研究了新生技术创业者的创业过程的一些特征,如强调稳健发展、不刻意寻求高增长。叶明海等[74]在总结国外经典过程模型的基础上,从系统视角出发,提出创业过程模型也应当包括输入、处理、输出、反馈四大结构。苏郁锋等[75]则指出创业过程应有内外两个维度,内部是创业者的心理成长过程,外部是创业企业的演化过程。此外,还有研究表明,创业过程的推进不是孤立,创业过程的推进往往伴随着创业网络的生成与深化[76]。不难看出,上述有关创业过程的研究都是具有一定理论洞见的,因此国内学者的这一类研究极具潜力,未来可能为创业学理论做出一定贡献。同时,创业过程也是投资者、创业者所关心的问题,他们就置身于过程之中,所以这一主题的研究亦具有极大的实践意义。
3.3.2 创业机会 包括创业者对机会的识别和利用。关系网络能为创业者带来资源与信息,因此有助于创业者在学习中更好地识别创业机会[77]。然而,创业机会一定能被“发现”出来的吗?斯晓夫等[15]指出创业机会既可以被发现,同样也可以被构建,所以创业者要学会主动创造机会。更有意思的是,研究表明这两种机会之间还可以相互转化,利用好发现的机会,能够创造新的机会,而把握住创造性机会、实现创新,又能在此基础上发现更多机会[78]。除了国内的创业机会,把握国际机会对创业企业也十分重要。黄胜等[79]提出创业企业也可以先抓住区域性的国际机会实现自身发展,而后关注全球性的国际机会。
机会是创业的必要条件,因此创业机会也是创业研究不可或缺的主题。国内目前在这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创业机会的研究还有待于国内学者进一步发力。
3.3.3 创业团队 该主题的研究主要包括团队异质性、团队信任、团队冲突等内容。首先,团队经验异质性和知识异质性都对团队绩效有正向影响[80];然而,团队异质性并非越大越好,胡望斌等[81]发现创业团队的社会异质性(如年龄、性别等)和职能经验的异质性都与创业企业绩效呈倒U形关系。其次,团队信任也有利于提升创业绩效,良好的沟通和互利互惠都能促进团队信任[82];但是,团队信任水平的变化也与创业发展的状况有关,创业过程的危机就有可能伤害团队信任[83]。最后,如何处理和化解团队冲突也十分关键,研究发现合作性的冲突管理有利于促进团队成员的自我反省和相互改变,回避性的冲突管理则不利于团队改变[84]。
除了上述10个主题以外,还有6个主题本文没有介绍。主要原因如下:①主题之间存在交叉分类,所以有些主题的内容重复度较高,比如创业网络主题可能与上述创业生态主题重合较大,单独综述意义不大,现有的十大主题足以展示国内研究的全貌;②有些主题的现有研究极少,缺乏代表性文章,这表明这类主题还十分不成熟,目前已有研究还难以支撑起一个独立的分类(比如创业治理)。
4 国内创业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4.1 国内创业研究理论发展
本文同时对研究应用理论进行编码并将理论进一步归属至学科以探究创业研究中跨学科的研究现象。研究发现,国内创业研究在理论方面有两大趋势:①运用理论(尤其是运用多个理论)的研究正在增多;②创业学相关理论正在发展壮大。
4.1.1 理论发展以及多理论研究趋势 2010—2019年近10年应用发展最为广泛的8个聚焦理论分别为社会网络理论、创业理论、认知理论、资源基础观、学习理论、战略理论、制度理论和动机理论。如图2所示,创业理论、认知理论的应用比例在近3年也有所上升,社会网络理论在2010—2016年一直为创业研究应用的主要理论,2017年来比例有所下降,战略理论与动机理论的应用比例也呈现下降状态。而作为管理学经典理论的资源基础观、学习理论及制度理论始终是文献中常用的理论。
图2 主要理论不同阶段的年均应用占比Fig.2 Distribution of the theories used in entrepreneurship papers
虽然各理论之间应用比例存在此消彼长的情况,但本文发现应用理论的文章总数却在逐年增加。以所有文献为分析样本对初级理论进行统计可得,在有效的1308篇文献中,应用理论文章的数目为836篇(占比63.91%),其中仅396篇使用单一理论(占比30.28%)。本文发现,双理论、多理论的文章占比也呈明显上升趋势,从2010年的23.73%增长到2019年的50.63%。
总而言之,国内创业研究对理论运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国内学者不再满足于对单一理论的推论进行实证,而是不断寻求把多个理论相联系,在联系中发展原有理论,以求创造对创业领域有理论意义的贡献,这是国内创业研究逐渐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
4.1.2 创业学相关理论的发展壮大 本文对创业研究中非管理学科的理论进行学科分类统计。分析表明,社会学理论与心理学理论常见于创业主题的文章,经济学理论一直保持一定的应用,而近些年生态学理论(生态位理论、演化理论)的引入使得创业领域的理论运用更为丰富。
值得注意的是,与创业学密切相关的理论应用正在逐年增加。创业学相关的理论应用从2010年的不足5%到2019年的31%。其中,创业类理论包括拼凑理论、即兴理论、精益创业理论、机会理论、创业警觉理论、绿色创业理论、创业导向理论、创业失败相关理论、内部创业理论等,而创投类理论包括风投认证理论、投资信号理论、风投效应等,两类理论的发展引人注目。以创业拼凑为例,多位学者就对拼凑理论进行了综述和展望,肯定了拼凑理论对于创业研究的重要意义。
随着国内学者对创业领域独有理论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创业学相关理论蓬勃发展,这可能有助于在未来将创业定位为一个独立学科。
4.2 国内创业研究方法
与理论的多样性相对应,国内创业研究所使用的方法也基本涵盖了各类定量与定性方法。对样本内文献的研究方法,本文根据短论、综述、问卷、二手数据、案例、扎根理论、其他定量和其他定性方法③其他定量方法主要包括模型推理、博弈论、仿真模拟、系统动力学、实验法、TN法、DEA方法等;其他定性方法主要包括QCA、内容分析法等。、多重方法进行分类以探索创业研究的方法应用情况。本文尽量以文章所用的主要方法为依据将其编码为单一方法,而实验法尽管较为重要,但由于少见于创业研究中,故未单独分类。在创业研究中,采用问卷调查作为主要研究方法的文章占比最多,将近四成,其次是运用二手数据和案例进行分析。
4.2.1 问卷法和二手数据法 在创业相关的实证研究中,问卷方法在10年间一直处于较为主导的地位。问卷方法广泛应用于大部分创业研究,而在创业生态(主要研究方法为案例、问卷与其他定量)、创业治理(主要研究方法为二手数据和其他定量)与创业投融资(主要研究方法为二手数据和其他定量)主题上的应用相对偏少。未来的研究可以尝试用问卷方法在这3个方向进行分析。
随着各大数据库的建立和完善,二手数据方法在创业研究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其中,清科数据库、投中数据库以及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是国内创业研究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二手数据。二手数据方法的应用在创业投融资与创业治理领域尤为突出,而在创业机会与社会创业中占比较少。未来可针对创业生态、创业过程、创业认知、创业机会与社会创业等主题建立数据库。
问卷法在创业研究中成为主流方法,居于首位(且使用频率几乎是二手数据法的两倍)。然而,问卷法也有其自身的缺陷。高质量的问卷数据取决于高质量的量表,但目前国内创业研究的主要挑战之一就是需要进一步重视量表开发。国内很少有创业学者从事创业的量表开发研究。目前国内创业研究的许多量表,一方面来源于国外研究量表的翻译和改造,另一方面来源于学者或所属调查课题的主观设定。前一类量表可能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后一类则缺乏严谨性和可推广性。这些都对问卷研究方法提出来挑战。同时,过度依赖问卷方法也不利于国内创业研究的长远发展。
4.2.2 案例法和扎根理论法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在本文的分类框架中,案例法主要指运用案例进行定性分析(但没有使用扎根编码方法)的研究。而扎根理论方法则对应了使用编码分析方法的定性研究。本文将这两类研究进行区分,主要原因是直接通过案例分析得出结论的研究较多(占比约12%),而通过严谨的扎根理论方法得出结论的研究较少(占比约5%)。这也是目前国内研究方法的不足之处。
案例方法在近5 年发展迅速并广泛运用于创业生态、社会创业、创业机会、创业过程的主题研究中(占比超过20%),而在知识与创业学习、创业环境、创业认知、创业结果、创业投融资的研究中运用较少(占比低于10%)。
案例方法有助于发现新现象,为理论和构念的发展做铺垫。目前国内创业研究中需要更多具有理论洞见的定性研究,例如,云乐鑫等[15]关于创业网络促进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以及张默和任声策[85]有关事件塑造创业能力的研究。
4.2.3 QCA方法 令人欣慰的是,在国内创业领域的研究中,已有不少学者开始引入一些比较新颖的研究方法,如定性比较分析法(QCA方法)。项国鹏等[40]将QCA方法运用于创业企业融资的因素分析;赵文和王娜[86]将QCA运用于海归企业高绩效的条件分析;而程建青等[87]将此方法运用于国家创业活跃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以上分析表明,国内创业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既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不足之处。在未来,国内创业研究有望朝着方法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5 结论与展望
本文以过去10年国内创业领域的1308篇文章为基础,对国内创业研究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从创业研究的主题、方法、理论等维度一一进行廓清,尽可能展示出了10年来国内创业研究的全貌,为明确未来创业研究的发展方向奠定了基础。
5.1 国内创业研究的主题、理论与方法
创业研究探索了众多的方向和主题,其中,创业战略、创业者类比与特质、创业环境是最受关注的三大主题,它们之间的关联也最为密切。动态地看,近年所受关注不断上升的主题包括创业环境、创业认知、创业生态、创业失败与创业战略。同时,目前对创业过程、创业团队和创业机会等主题的研究不多,这些主题在未来还有巨大的研究空间和研究机会。
在研究理论方面呈现如下两个趋势:①运用理论进行研究的创业类文章在不断增加,而且采用多个理论进行论证的文章也呈上升趋势;②尽管经典理论,如社会网络理论、创业理论、认知理论、资源基础观,占比较多,但属于创业领域的独特理论,如拼凑理论、即兴理论,也越来越兴盛。这些都表明国内的创业研究逐渐迈向成熟。
在研究方法方面,问卷调查法、二手数据分析仍是国内创业研究的主流方法,但这些方法并非在所有的主题领域都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国内研究在量表开发上仍有不足,这就使得对问卷法的过度依赖可能不利于国内创业研究的发展。其次,案例法的运用比较普遍,在强调研究方法规范、过程严谨的同时,也须重视对于理论研究的贡献。此外,在今后的研究中,学者们还可以更多尝试新的研究方法(如QCA),也可以将主流的方法运用于更多较少被关注的主题。
5.2 国内创业研究:中国情境与研究建议
同时,本文对于国内创业研究的文献进行了中国情境的编码,发现目前国内创业文献中对中国情境进行了实质性探讨的比例还较低(不足13%)。当前国内创业文献对于中国情境的讨论主要在创业环境、创业类别以及创业战略3 个方面,涉及的中国情境相关要素主要包括制度环境、政府政策、中华传统文化、关系文化、特殊创业群体以及互联网创业等(详见表2)。
表2 国内创业文献中的中国情境要素Tab.2 Factors relating to Chinese context in domestic entrepreneur literature
近10年来,中国的创业实践已走在国际前列,国内的创业理论研究也应由对创业现象的解释更多转向对于创业实践经验和规律的总结,未来创业研究应该进一步挖掘理论的深度。以现有梳理为基础,本文尝试在图3的框架基础上对国内创业研究的方向提出一些建议。除了对新兴的研究主题(如创业治理、创业生态)以及多元化的结果变量(如创业者幸福感)的关注以外,本文认为,作为独立科学的创业学理论探索以及中国独特情境下的创业实践的提炼,应该是国内创业研究重点关注的方向。首先,未来与创业机会相关的研究,应该更加重视打开“机会开发”的黑箱,在资源基础观、网络理论、竞争理论的基础上,提炼独特的创业战略。“创业拼凑”的提出已经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例,未来应该进一步研究我国成功的创业企业经验,总结出前沿的创业学理论。
图3 中国情境下的独特创业研究问题Fig.3 Special topic of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under Chinese context
国内创业实践为中国情境下的创业研究提供了丰沃的土壤,然而国内创业文献对于中国情境的切实讨论相对来说还很少,少数研究只是国际创业研究设计在中国样本下的复制性研究,针对性、原创性的研究设计还有待提升。对中国独特情境下创业实践的提炼可以从表象出发,包括特殊的创业群体(如农村农民创业、体制内创业)、特殊的创业行为(如政治行为、关系构建等)以及典型的创业现象(如“互联网+”、淘宝村、电商直播、社区团购等),讨论其涵盖的逻辑与理论机理。在宏观层面,对中国的创业生态环境讨论离不开其独特的制度特征。当前对于中国制度特征的研究已有基础,但相对而言政策研究还存在很大空间。双创政策对创业企业的创业战略和双创能力造成的影响还是一个未解之谜。从“双创”到“科创”,创业政策的演进以及其他中国情境下的独特政策,对于创业机会的塑造和创业资源的导向作用机制值得进一步挖掘,进而促进创业政策的制定和对于创业环境的理解,例如:“城镇化”对新基建、新消费领域创业的影响;“精准扶贫”“共同富裕”“乡村振兴”对社会创业、农村农业创业的影响;“碳中和、碳达峰”目标对可持续创业、绿色创业、环境创业的影响;“一带一路”建设对出海创业的影响;人口人才政策对创业资源流动的影响;地区层面的“数字经济”战略在机会、手段、规制等方面对创业活动的影响。同时,最近有关部门对于某些互联网企业“垄断”问题的介入,反映了创业企业的发展对于制度环境甚至更广泛的创业生态的反作用。因为创业在具备创新性的同时,往往也有着不同程度的制度模糊性,因此创业企业及其行为对行业和环境的塑造作用可能比传统企业更强。在中国情境下,这种创业企业与创业环境的双向关系可能更加突出,该问题目前鲜有相关研究,也是日后值得关注的问题。
在中观层面,情境特殊性的体现包括:①突出的创业机会——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创业”“农村创业”,具有领先地位的“互联网创业”,“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出海创业”;②典型的创业群体——“体制内创业”“农民创业”“海归创业”;③以“关系”为代表的特殊创业资源[88];④不容忽视的网络——数字化对创业有着深刻的影响,使得创业网络更加错综复杂,其中,具备资源优势的大企业与更具灵活性优势的创业企业互为助力,构成创业联盟/集群,而政府在数字化建设中积极作为,越来越多地扮演着桥接或平台的角色,多方利益相关者使得创业网络的结构更为复杂,而网络层面的治理问题将会是未来一个重要的创业研究议题。
在微观层面,中国情境将显著影响个体所处环境对创业者(创业团队)认知和行为的塑造过程。集体主义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特殊性和多元性[54]等及其在中国创业者身上产生的独特映射也是值得国内学者重点探究的内容。
需要强调的是,虽然对于中国情境的关注可以从现象入手,但中国创业理论的发展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推动。如图3所示,创业研究各层面的要素是紧密相关的。例如,制度和政策对于创业机会和资源具有重要的影响,而创业者的行为可能起到推动制度创业的作用,双方之间的关系也可能是动态变化的。而中国创业者受到多重文化的影响,而其所属群体所具备的特质也将共同作用于创业者的认知和行为,从而形成独特的创业战略与实践。未来国内创业研究必将受益于基于中国情境的跨层次研究,以进一步强化理论深度。
除此之外,在研究导向层面,未来的国内创业研究应当进一步推进学科交叉,进一步增强与社会学、心理学、生态学以及经典管理学的理论互动。相应地,研究设计和方法上也应该以多元化为发展目标,积极采用问卷调查和二手数据以外的研究方法,如实验研究、田野研究等,并可以尝试以大数据、智能设备等为辅助条件进行研究[89]。目前,国际主流期刊的创业文献已经显现出了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的明显趋势[90],国内的创业研究也应当鼓励在方法上的多重稳健设计,以增强结论的信度。未来要进一步突出中国情境的独特性,除了关注中国情境的核心要素以及独特主题以外,国际比较研究也同样重要[91]。目前创业领域的中外比较研究较少,通过对比研究中国情境的独特性可以进一步得到突出,也有利于广大学者和创业者更深刻地理解一般创业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推动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在中国本土的进一步发展。
5.3 研究局限与展望
本文虽然在文献梳理和分析上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但是依旧存在一些研究不足。首先,本文提供的是一个概括性的全貌分析,对10年的国内创业研究进行了系统性的回顾和展望,但是其中许多的细节性问题还有待未来研究的持续性探讨。其次,由于国内创业政策环境的变化,研究中的很多文献本身也在发生转变,因此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针对政策的修订和时代的变化对创业研究的具体内容进行长期追踪,进而获得更多的发现。最后,未来研究可以通过对国内研究和国外研究的对比,进一步凸显国内创业研究的特点,发掘更多中国情境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