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
——以鄂尔多斯城川镇为例

2022-03-15赵洁鄂尔多斯市文化旅游服务保障中心

品牌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农牧民红色旅游研学

文/赵洁(鄂尔多斯市文化旅游服务保障中心)

乡村振兴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支撑。红色旅游作为我国农村尤其是革命老区重要的文旅资源,是推进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帮助贫困地区人民实现增收致富目标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在我国很多革命老区和纪念地考察时多次指示要传承好红色血脉,利用好红色资源,让红色江山世代延续下去,并提出发展红色旅游是推动乡村发展的有效做法。因此,在这种背景下,探讨红色旅游如何推动乡村振兴的问题具有显著的时代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1]。

城川镇位于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是内蒙古的南部门户,也是内蒙古西部著名的革命老区[2]。城川镇依托红色资源,发展红色体验、红色研学等旅游产品,带动了的贫困人口减贫和乡村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城川镇的典型实践为探讨革命老区如何传承红色基因、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独特的案例和样板。因此,本文以鄂尔多斯城川镇为例,分析其资源构成、产业发展及红色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以期为革命老区的红色血脉延续和乡村振兴提供指导和借鉴。

一、城川镇的红色旅游资源构成

城川镇位于内蒙古、陕西和宁夏三省(区)交界处,曾是延安通向共产国际的重要通道,也是自治区最早开辟的革命根据地之一[3]。1945年3月,中国共产党在西北建立的专门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延安民族学院迁至城川,并最终落地扎根于此,使城川成为内蒙古红色基因的重要发源地和成长地[4]。2017年,在延安民族学院原址上,城川镇恢复建立了城川民族干部学院和延安民族学院城川纪念馆,并以此为依托不断完善红色旅游资源和产品体系,逐步构建了系统的红色旅游资源框架,为红色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见表1。

表1 城川镇红色旅游资源

在红色旅游和红色产业的带动下,城川镇的旅游资源产生了聚合效应,使其成为以红色教育为主题、集研学旅游、休闲度假、爱国主义教育于一体的新时代红色文化旅游目的地。

二、城川镇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城川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里曾是“古河套人”文明的发源地和汉唐文化的隆兴地。因其独特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旅游资源,城川镇成为蒙陕宁三省(区)交界处极具活力和影响力的旅游节点城镇。依托良好的区位条件和旅游资源,并在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红色旅游、红色教育的政策措施带动下,城川镇的红色产业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5]。

2017年,依托延安民族学院的历史积淀和革命传统,在其原址上复建了城川民族干部学院,并成为内蒙古乃至全国延续红色血脉、培养民族干部和加强党性教育的重要红色教育基地。城川镇将红色培训教育目标与红色研学旅游结合起来,推出一系列以红色为主题的旅游产品,如:以养老康体为目标的银发旅游、以怀旧为主题的知青旅游、以提高认知为主题的青少年研学旅游和以观光休闲为主题的草原旅游等。不仅如此,城川镇还将普及红色教育和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与现代服务业结合起来,以此构建起带动城镇发展、辐射周边地域的现代服务体系。通过将点连线、将线连面的方式,城川镇以红色旅游、红色产业为核心,实现了点上开花、面上结果。经过不断的尝试和探索,城川镇最终确立了以红色为主题的集教育培训、红色旅游和农产品开发为一体的产业发展方向,构建起“1+6”的红色旅游发展格局。其中,“1”是指培训教育基地,主要是以城川民族干部学院和延安民族学院城川纪念馆为中心,“6”是指6处典型的红色旅游资源教学点,如三边牧场陈列馆、王震井纪念园等。

当前,城川镇已建成了22户兼具民族特色、农耕文化和红色内涵的红色旅游接待点和体验户,例如:苏坝海子“一锅饭”、阿日勒知青驿站、曹扎娃生态建设示范户等研学点。在红色研学中,通过当场教学、实地观摩和现场亲身体验等方法,逐步形成了一条内外连通、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集教育、体验、旅游、休闲于一体的,并且能够带动周边农牧户广泛参与的红色研学产业链。城川镇致力于将旅游业发展与弘扬民族文化紧密结合,在不断完善旅游配套建设的同时,积极组建民族特色的民间文艺组织,加快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以此来发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全面发展。

三、城川镇红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

乡村振兴是一个多维概念和系统工程,目标是实现乡村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全面振兴和发展。在“红色立城、绿色富川”发展战略的引领下,城川镇以红色旅游、红色产业为依托,凭借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在发展农牧业经济的基础上,发掘红色、生态、文化等旅游资源的多元价值,实现了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和农牧业的良性融合和互动,促进了区域经济联动发展和乡村经济社会文化全面提升。

(一)以党的建设为压舱石

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于党的建设和领导。基层党组织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定盘星和压舱石,党建质量直接关系到乡村发展和乡村振兴的进展和成效。城川镇着力打造“红色城川”党建品牌,实施红色塑魂、创建为民团队、领头雁、固本强基、规范化建设五大工程,实现“红色立城”和“绿色富川”两大目标,推动基层党建工作质量显著提升,实现以高质量基层党建助力乡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城川镇以建设“红色先锋、亮丽城川”的特色党建品牌为依托,推动实施了“坚持一个核心、发展两大产业、强化六个理论”的“126”党建发展模式,全面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其中“1”即以红色基因为核心;“2”即发展红色产业和绿色产业;“6”即抓好“特、新、强、优、严、智”党建六字理念。城川镇通过深入实施“126”党建发展模式,将党支部、党员和群众凝聚在产业链上,充分发挥了党组织的压舱石作用和党员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将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有效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实现了抓党建、建团队、强产业、促发展、富百姓。通过融合党建,城川镇实现了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机制衔接和功能优化等目标,带动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组织支撑和新动能。

(二)以红色资源为引领

城川镇以红色资源为核心,大力发展红色研学产品,并在“旅游+”战略的引领下,积极拓展民宿经济、休闲农业、健康养老和个性化定制服务等新领域,促进红色产业全面发展。城川镇尝试将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赋予到蒙古族民俗文化体验中,积极开发特色农产品和旅游商品,例如“城川寨子”和“高原冷菜”等品牌,推动旅游产业链延伸和优化。此外,城川镇不断完善旅游业六要素以及旅游电子商务等业态,推动地方特色产品品牌化和就地转化增值,真正将红色品牌影响力转化为生产力。依托红色研学项目,城川镇不断寻找促进旅游发展的新路径,新建了一批红色研学体验点、“三同”农牧户,使得农牧民可以依托旅游业增加自身的经济收入,同时也促进了周边地区农牧民、贫困户的农畜产品就地转化,扩大农牧民的收入来源。城川镇以S216、城二线、城昂线为三翼,合理布局一批集培训、体验、休闲于一体的研学体验户,推进巴彦希泊日草原、哈日色日草原、榆树壕、北大池盐湖等旅游区项目建设,构建多点联动、资源共享全域旅游体系和发展格局。在红色资源的引领下,城川镇将农牧业产业与农村牧区建设、全域旅游、特色小镇建设结合起来,推动旅游业与农牧业融合发展和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全面提升。

(三)以红色项目为抓手

红色旅游和红色产业的发展需要基础设施、硬件设施等物质环境的支持。为发展红色旅游,城川镇以红色资源、蒙古族文化和古韵风格融合发展为目标,制定出台了城川镇总体发展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大力推进红色旅游项目建设。经过几年的发展,以城川民族干部学院为中心的红色旅游产品体系逐步形成,其中城川红色旅游区获批国家4A级旅游景区,城川镇成为全国特色小镇。此外,城川通过精准招商引进重大旅游项目,集中力量建设大沟湾沙漠大峡谷、巴彦希泊日草原、榆树壕、北大池盐湖等旅游项目,引进内蒙古格古文化有限公司,在哈日色日嘎查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和观光休闲农业,精心布局糜地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广场、呼芦素湖羊养殖示范基地等研学点、体验点、示范户和“三同”户10户。红色项目的建设和提升营造了独特的村镇景观,改善了村镇的基础设施条件和村容村貌,为乡村振兴的推进营造了有力的物质环境和设施条件。

(四)以农牧业为支撑

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农牧业的发展。城川镇各嘎查村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和农牧业产业基础,大力推进旅游与农牧业融合互动,探索“基层党组织+合作社+农牧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牧业发展和农牧户增收。依托本地的种植业和畜牧业资源,城川镇以服务红色产业为抓手,以推进产购销一体化为目标,科学谋划农牧业产业发展布局,逐步建成了瓜果采摘区、观光体验区等田园综合体体验项目和牧家乐项目。这些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项目从地方贫困农户处选取食品原材料,并且让当地的村民进入厨房帮忙,让他们参与到研学点的发展建设中,使得红色旅游能够带动农牧业发展,推动贫困村民减贫增收。红色产业发展有力促进了富有地方特色、自然有机的农产品和畜牧产品的销售,促进了农牧业的转型增效,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持。

(五)以红色文化为基石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和应有之义。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中领导人民创造、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是革命传统、理想信念和爱国情怀的集中体现,是彰显党性宗旨、凝聚人心的强大力量,也是塑造文明乡风的重要源泉。城川镇高度重视红色文化的营造和宣传,组织领导干部加强党史学习和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让党员干部接受红色文化洗礼,汲取精神力量,厚植爱国情怀。城川镇通过打造研学点、建立村史馆等方式,不断加强对革命事件、优秀领导干部和英雄人物精神事迹的宣传和推广,引导广大农牧民尤其是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能够以英雄人物为标杆和榜样,促进生产发展和生活改善。同时,城川镇大力开展以弘扬革命优良传统为主题的乡风文明创建评选活动,为广大农牧民群众创建营造红色文化氛围,夯实农村牧区思想文化阵地,通过红色文化为乡村振兴铸就精神家园。

(六)以生态文明为前提

生态环境是红色旅游发展的保证,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前提。城川镇以红色产业为引领,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力争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生产要素,让良好的生态成为发展最宝贵的财富。城川镇针对生态短板,加强生态修复和绿化,着力推进实施华北地区风沙源治理、草原生态保护等生态工程。城川镇坚持因地制宜、适地种树,全面提升绿化率,近年来完成义务植树6600亩,实施水土保持工程3万亩,生态环境明显好转,为乡村振兴创造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

(七)以社区增权为保障

社区增权是乡村振兴能够持续推进的有力保障。城川镇坚持把农牧民增收和权益保障作为农村工作的主要目标,着力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增加农牧民权利,以更好地提升农牧民在共享发展中的满意度、安全感和获得感。城川镇积极搭建旅游发展和农牧民增收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农牧民种养殖结构合理地向服务红色旅游转变,培植农牧户种植西瓜、制作奶食品等特色经济,引导和支持青壮年、大学生回家乡,通过在研学体验点、研学线路等节点,开办店铺、渔家乐、农家乐和牧户游等方式参与旅游、服务旅游,实现了在村口、家门口增收致富。

四、结论

城川镇把红色旅游和红色研学作为发展的主导方向,同步推进红色旅游融合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形成了以城川民族干部学院为核心、辐射周边景区景点的红色研学驱动型旅游发展模式。城川镇以党建为压舱石,以红色资源为引领,以红色项目为抓手,以农牧业为支撑,以红色文化为基石,以生态文明为前提,以社区增权为保障,加强旅游业与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对城川镇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产生了显著的带动作用。

猜你喜欢

农牧民红色旅游研学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Red tourism sees boom 红色旅游正“青春”
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化实践路径
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
紧绕目标定位 开发研学课程
年轻人渐成红色旅游主力人群
新疆吉木乃:“三平台”助力农牧民增收致富
远教“三结合”服务“农牧民夜校”
信阳红色旅游带动6.5万人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