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都市郊区乡村经济振兴中的科技创新引领策略探讨
——以成都市为例

2022-03-15刘晓刚罗永红廖级熙李曦怡

四川农业科技 2022年2期
关键词:科技农业经济

刘晓刚,罗永红,廖级熙,李曦怡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成都 610066)

乡村经济振兴,是乡村振兴最主要最核心的内容。都市郊区乡村经济,是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份。城郊乡村经济振兴,是我国不断推进城市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任务。用科技创新引领都市郊区乡村经济振兴,是落实“十四五规划”“強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经济共荣的重要举措。笔者以成都市为例,作如下探讨。

1 科技创新对都市郊区乡村经济振兴的引领作用

1.1 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不断增加

“十三五”期间,成都市主要农业科研院校立项研究科研课达10998项,比“十二五”期间5376项净增5622项,增加51%;发表科技论文11419篇,比“十二五”期间8805篇增加29.7%;获授权专利近3896项,比“十二五”期间2176项增加79%;成果总数达到312项,比“十二五”269项增加16%。

1.2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逐年上升

据调查,在良种推广应用、农作物栽培和动物饲养新技术推广、农业机械化比率、数字农业应用等方面都明显加快。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十三五”期间科研成果转化率提升到85%左右。成都市农业科学院2016~2020年科技成果转化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

1.3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上升

由于科技创新力度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农业科技对农业创收增收的贡献逐年增加。2020年,成都市农业科技进步率达到61%,比2016年的56.2%提升了4.8个百分点(表1)。

表1 成都市“十三五”期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变化情况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逐年缩減(表2)。“十三五”期间,成都市居民收入平稳增长。2020年克服疫情影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仍达到48593元,比上年增长5.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432元,增长8.5%。成都城市居民和郊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9年比上年分别增长8.9%、10.0%,2018年比上年分别增长8.2%、9.0%。

表2 成都市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度变化情况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业科技创新资源整合利用不够

科技创新资源广义来看,包括创新主体、创新环境、科技人力资源、科技财力资源等诸多方面。目前由于多层次、多单位、多体制的科研体制格局形成的利益关系,仍存在设备设施分散重复、研究课题内容重复、财力分散浪费、人力分散浪费、“政产学研用”脱节等问题,严重影响创新能力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成果数量不少但高质成果不多,延缓了创新成果的产出时效。由于科技创新资源利用分散影响,科技创新成果也形成上、中、下(中央、省、市)三层分割,校、院、企、社(专业合作社)四家分离,整合推广应用不够,出现了成果应用与经济发展分离脱节的现象,科技企业与科研院所校之间缺乏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协作机制,目前尚未形成联合推广应用体系。

2.2 以城带乡用科技引领城乡经济融合发展不够

到目前为此,许多地区尚未将城乡经济融合发展、努力缩小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纳入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进行规划安排。一般都是考虑引进企业,扩建开发区、创业园。开发利用乡村土地资源只想一次性补贴安置,缺少提升乡村居民长期发展空间的具体措施。与此同时,以工促农带动郊区经济发展不够。部分工业企业曾支持脱贫攻坚事业,但很少就近建立稳定支农的企业,除了农产品加工企业外,工农抱团共同发展极为少见。

2.3 农业科技与新经济融合发展滞后

当今以互联网、知识经济、高新技术为代表的信息化与全球化新经济,核心是依靠科技创新带动的一系列其他领域的创新。但市郊农业科技与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技术融合发展滞后,科研过程和科研成果封闭式研究多,开放融合共研共用较少。

2.4 郊区科技应用主体智慧提升不够

都市郊区用科技创新振兴乡村经济的主体,主要是广大郊区农业资源的拥有者农民。虽然每年都在抓郊区农民科技培训,但不少乡镇村社都走形式。加之乡村常驻人口老龄化,新科技、新知识接受程度有限,增加了郊区科技应用主体智慧提升难度。特别是对一些科技型农业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领办人、技术负责人职业经理人的知识更新,如新科技、新经济的综合系统培训和专业系统培训提升比较滞后。

3 对策措施

“十四五”规划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为此,都市郊区乡村经济振兴,必须用科技创新引领发展,增强创新发展能力,促进城乡经济共同向新的高度迈进,不断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缩小城市和郊区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3.1 规划引领,打破城乡经济分割壁垒

首先,要把用科技引领郊区乡村经济振兴纳入城市经济发展总体规划,明确缩小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目标,提出郊区乡村经济发展路径。二是落实以城带乡任务。区(市、县)城区街道办应分配帮带任务,直接与郊区乡镇社挂钩,形成科技、人才、物资互帮互助关系,按市场经济原则支乡支农,发展郊区经济。三是狠抓以工促农联动。通过规划,组织、动员、号召工业企业、工商业企业、城市社会团体,志愿与郊区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户或村、社直接挂钩结对,向郊区农村输入新思、新科技、新模式、新方法,以及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互学互帮,等价交换,以工促农带农帮农。

3.2 建设平台,确保科技创新不断推进

近几年,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推动下,成都市搭建创新平台起步快有成效。“十四五”期间必须在此基础上更快更实地向前发展。第一要巩固和优化已建平台,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的创新引领作用,通过平台干实干出创新成效。第二要优选或充实建设几个重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平台。比如现代育种技术中心(包括基因工程育种、辐射育种、激光育种等)、无公害农肥创新中心、生物农药研发中心、人工智能农业应用技术中心、农业区块链技术中心等。第三要建立和优化创新团队。围绕前瞻性攻关项目、优势产业技术集群,以创新中心为平台,联系驻蓉有关科研院校组织联合攻关团队,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可面向全国或世界聘请核心人才加盟。第四要提升农业企业创新能力。激励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加大创新研发力度。有的创新平台应选建在企业内,以企业为载体开展工作,研用互动,缩短创新成果应用转化周期。第五要完善创新平台服务体系。包括用地、设施设备、人才聚集、运行管理等,都要立章可循。

3.3 盘活资产,发挥资源要素配置功能

为了发挥资源要素配功能,必须进一步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整合创新主体,把涉农科研院校所企组织联合起来,建立农业科技产业创新联盟,讨论创新方向、共拟攻关目标、分工进行克难攻坚,形成创新合力。二是研发基地共享共用,不同研究单位根据需要通过协啇,釆取提供方便有偿使用原则,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作用。三是研发设施设备共享共用,尤其是高精尖重大设施设备要在不影响保密的前提下,尽量满足同类科研院所的使用需求。四是有关资料的交流互通共享。五是研究课题及方向的互通。

3.4 创新经济,大力发展郊区科技产业

用科技创新促进都市郊区经济创新,必须要大力发展郊区科技产业。首先要加快推进城郊乡村数字经济建设,构建面向农业农村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立涉农信息普惠服务机制,推动郊区乡村经济运行数字化,推行数字管理,发展数字经济。二要推进农业原创科技产业加速发展,如新品种良繁企业、创新产品生产企业、专利科技支撑产业等,要重点支持,加快发展。三要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快速成长,要学习推广枊州螺丝粉创新经验,对于有市场需求、有发展前景的创新产品,要加快发展,占领市场,满足城乡人民生活需要。四要加快人工智能技术的农业应用,加快无人智能自动农机具的应用普及、遥感三S技术的农业应用。五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将科技创新与思想意识创新相结合、科技与经济相结合,把第一产业做成新颖展示,第二产业做成众求产品,牵引第三产业(旅游观光、科普教育、艺朮展示、体育竞技、文创康养、会展电啇、餐饮食宿等)融合共荣。

3.5 狠抓培训,提升科技应用主体智慧

用科技创新引领都市郊区乡村经济振兴,必须从科技应用主体抓起,解决好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产生经济效益的中间环节,充分调动应用主体的智慧和积极牲。为此,第一要着力提升郊区产业领头人的科技水平和科技创新认知能力。分期分批对相关企业、专业合作社、大中型承包啇的主要领头责任人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或进大专院校系统短训,学理论、学技术,培育创新欲望,培养用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第二重点狠抓郊区乡村科技队伍建设。除抓好现有技术人员到院校系统学习,还应为每个自然村社逐步配齐1名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第三要重视和加强农村种田能手与市场经营“明白人”的发现和培养,支持他们做好致富带头人,发挥引领作用。第四要全面开展农业科普知识宣传培训。定期面向郊区农村全体劳动者开展农业科技新知识讲座。围绕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肥、新农药,以及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化、电啇经营、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等。每个季度村社要开展科普活动,使广大劳动者不断提升依靠科技促经济的自觉性。

3.6 健全机制,运用市场调节激励推进

用科技创新引领郊区乡村经济振兴,必须从建立健全科技运行机制抓起,运用市场调节激励推进。为此应抓好4个创新:一是创新科研项目立项管理机制,由管理部门编项目为主向科技人员主动报项目为主转变。要在生产发展需求中找项目、在市场运行中找项目、在未来科技创新预想中找项目。要进一步抓好项目管理,解决互不通气、重复研究、浪费人财物的问题。二是创新农业科研运行实施机制,由管理部门详抓细管为主转变为课题组独立负责为主。项目一经批准立项,课题组科技人员的根本任务是集中精力攻克研究目标,在经费使用、工作安排、时间顺序、人力布局等方面,有自主决定权。三是创新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机制。除一般性农业应用科技成果继续无偿推广外,科技含量高的成果要由无偿推广向有偿转让过渡。逐步强化科研与市场化运作有效对接,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合攻关,促进科技资源的市场化运营和服务。四是创新科研人才引进流动机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充实提高科研攻关能力。

3.7 加强领导,落实组织引领保障措施

构建全市农业科技创新引领都市郊区乡村经济体系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宽、牵涉面广的系统工程,必须在当地党委的领导下,由政府出面牵头,抓好四大保障。

3.7.1 组织领导保障 建议成立科技创新引领都市乡村经济振兴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市级领导负责,办公室设在市乡村振兴局,切实抓好创新体系、推广应用体系,管理体系的建设。领导小组除市级相关政府部门负责人参加外,还应吸收在蓉有影响的农业科研、教学单位负责人参加,举全市之力形成用科技创新引领都市郊区乡村经济振兴的创新合力。

3.7.2 政策引领保障 要强化政策引领作用,明确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创新主体在创新链不同环节的功能定位,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激情和活力。用政策提升产业发展引导,聚焦乡村经济振兴的重大科技需求,结合地方产业发展,围绕生物种业、农业生态保护、智慧农业等重点领域,积极支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建设,引导农业科研机构围绕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落实要素保障政策,加大对农业科研与应用涉及的用地、金融、人才等要素的支持力度,加大对农业科技集成示范园等的建设力度,特别是对科技应用主体在金融政策、医疗保险等方面给予倾斜。

3.7.3 资金投入保障 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的多元化、多渠道农业科技投入体系,以确保各级政府财政、涉农企业等对城郊乡村振兴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投入逐年增长。继续坚持加大对农业农村科技条件建设、研发经费、科研与推广机构基本运行费等方面的经费保障。进一步加大改善农业农村科技创新投资环境,通过政策引导,加大引导企业实体、全社会、多渠道增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资流向农业高技术产业。加大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把政府资金投向技术集成度高、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巨大的重大项目。要鼓励社会资金向乡村经济振兴事业的投入。

3.7.4 法律法规保障 法律法规是建设都市郊区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要全面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在推进国家、省、市已出台的关于农业科技创新有关法规和政策落实的同时,以国家、省相关法律为依据,结合都市实际,进一步修定、完善和新出台促进都市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相关政策措施。通过法律法规的制定,使都市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无论从组织机构的设置、推广模式、运行机制、成果转化方式、人才的培养使用、资金的投入等均建立在“有法可依、违法必究”的原则上运行。

猜你喜欢

科技农业经济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