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儒文化表达的尼山圣境景观植物设计策略
2022-03-15沙正军周宏俊
沙正军,周宏俊
(同济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 200092)
1 背景概况及综述
1.1 背景概况
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历史的角度看,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当代人类也面临着许多突出的难题……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与此同时,“文化自信”“文化复兴”已经成为我国软实力建设重要内容。尼山圣境景区正是在当前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的背景下而开展的儒文化景区设计与建设工作。
尼山圣境景区位于山东省曲阜市(尼山圣境官网 http://www.chinanishan.com/w/index.shtml#page2),总规划面积约35.76 km2,总体规划理念为“孔子的世界,世界的孔子”;总体定位是“文化休闲度假胜地”和“世界级人文旅游目的地”;景区核心文化主题为“明礼生活方式”;总目标是一项集文化体验、修学启智、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教育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载体。笔者参与尼山圣境度假区的核心景区的规划及景观设计工作,该区为一期工程,规划占地800 hm2,主要包括孔子像、儒宫、诸子百家堂(待建)、圣水湖、风雅湖、金声玉振广场、而立广场、孔子纪念园、圣儒门、泮水湖、夫子长堤等景观节点,各景观节点既可以独立成景,又归属儒文化整体框架,形成一个体系化的景区。
尼山圣境孔子像于2015年12月落成,主体景区于2018年9月开园迎客。景区自开园便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并成为第五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会址和2018年央视中秋晚会主会场,很好地向世界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及经济价值。尼山圣境景区延续继承了曲阜孔府、孔庙、孔林景区的文化脉络,拓展延伸了儒文化游览体验,丰富了儒文化的展现形式。
1.2 研究对象与路径
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共八次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有72处儒文化设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为曲阜孔庙、孔府。孔庙、孔府是1961年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http://www.gov.cn/guowuyuan/index.htm),又在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可见其在儒文化设施类别中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因此作为本文最主要的研究对象。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对儒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孔子对《诗经》有很高的评价:“《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1]。同时,孔子也非常重视《诗经》的学习,曾教导弟子:“不学诗,无以言”[2]。孔子也希望弟子众人通过读《诗经》认识其中鸟兽草木,从自然环境中感悟人格、品德的魅力,体会古代社会人们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和情感寄托。鉴于《诗经》在儒文化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因此本论文也将其作为研究对象。
1.3 相关研究
近年儒文化景区主要是以历史保护建筑为主体的文物保护单位,专家学者的研究对象也多集中在空间布局、建筑营造方面,目前已有丰硕的成果。
针对孔庙等儒文化建筑的空间研究的如吴良镛、朱育帆在《基于儒家美学思想的环境设计──以曲阜孔子研究院外环境规划设计为例》[3]一文中阐述了由孔学思想角度去组织孔子研究院总体环境的布局、建筑物和小部分景观场地的设计。吴良镛于2000年在《关于曲阜孔子研究院设计的学术报告》[4]中以曲阜孔子研究院周边环境的规划设计为例,介绍了其总体布局、建筑理念、室内设计,最后略谈环境与园林中水景、堆山等内容设置。刘彤彤于2015年在其《中国古典园林的儒学基因》[5]一书中从儒学历史演进角度讲述儒文化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该著作主要论述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建造与儒文化紧密相连的关系,梳理了中国传统园林现象与山水美学、玄学、理学等儒学之间密切的联系。该书主要集中在传统山水人文,但没有探讨儒文化中的植物属性和运用。兰瑜在《儒家文化思想与中国建筑景观设计理念》[6]一文中分析了儒家文化中的礼乐、比德以及儒家美学思想与建筑景观设计的呈现。阐述了儒家文化对现代建筑景观设计带来的影响,总结出现代建筑景观设计发展离不开儒家文化支撑的结论。
儒文化中景观植物研究的专家学者较少,尚有的研究成果也仅存在于文章中的小幅章节。王欣2005年在其《传统园林种植设计理论研究》[7]论文中通过研究寺院、私家园林及传统书画中提炼出具有传统文化的园林植物种植形式,但缺乏对园林种植设计的分类细化,也没有突出园林植物的儒文化特性。彭蓉在其《论中国孔庙的植物配置》[8]一文中以孔庙中的植物为研究对象,论述了中国孔庙常用植物的特色和种植形式,阐述孔庙植物所表达的内涵。该论文对孔庙植物进行了具体的列举,但缺乏宏观层面的研究。
从以上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综述可知,当前儒文化景区的研究更多是针对总体环境布局、单体建筑构筑、环境场地与儒学的关联,极少对植物的儒文化表达进行研究。目前研究成果也没有涉及儒文化植物应用到新的景区设计之中,因此有必要对儒文化景观植物进行系统梳理和研究。
2 基础分析与策略建构
2.1 空间层次分析法:宏观、中观、微观植物文化表达
山东曲阜孔庙、孔府建立于公元前478年,鲁哀公为纪念孔子将其生前三间旧居改为祭祀庙堂,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孔庙。孔庙与孔府的研究应该从其总体布置开始,根据《曲阜孔庙建筑》[9]一书所述,“在表现孔庙所追求的最终建筑效果……,主要是通过建筑群体所形成的环境序列来达到目的的,所以孔庙建筑的艺术表现力,首先在于总体布置”。经过两千五百年的历史沉淀,孔庙、孔府成为儒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场所,其景观植物也形成一定的特点。本文聚焦景观植物专项,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空间层面进行研究。孔庙、孔府的景观植物具体种植方式主要有4种,即丛生群植、工整对植、秩序列植和点睛孤植[7]。
2.1.1 景观植物宏观研究:绿色基底崇尚生态自然
孔庙、孔府宏观层面景观植物设计是在构筑物、广场及道路的框架下进行绿色填补,如在棂星门、至圣庙坊,乃至大成殿前均有乔木种植,在有限的场地内尽可能形成大范围的绿色肌理,柔化了建筑刚硬的轮廓,呈现出自然、生态、柔和的一面,是人文与自然的调和。孔庙、孔府中以柏、松、国槐、桂花、竹子等本地植物为主,就地取材,充分尊重当地自然条件。在孔府最北端的后花园采用了自然式的平面布局,水景与假山之间植物绿化点缀其中,形成良好的自然环境。孔庙、孔府景区中大面积的绿化种植采用丛生群植的手法,形成自然的植物群落结构。孔庙、孔府的绿化种植诠释了儒文化中尊崇自然、师法自然、再现自然的“天人合一”思想。
2.1.2 景观植物中观研究:工整对称诠释中庸与礼乐
孔庙、孔府景区总体采用方正的布置格局,通过建筑及构筑物围合形成内向的院落,通过建筑的形制和体量清晰地表达出等级和秩序,乔木、灌木等景观植物结合建筑、构筑物加强等级感和层次性。孔庙、孔府景区中景观植物与建筑及场地有机结合,主要采用对植、列植两种种植方式。
孔庙平面从棂星门、圣时门、大中门、同文门到大成门、大成殿形成明确的中心主轴线,主轴东西两侧又形成两个次轴线。乔木种植沿主轴线、次轴线进行对称种植,强化了轴线关系。主轴与次轴的绿化种植既等级清晰又实现总体上的平衡,是儒家思想“中庸”的体现。孔府大门、大堂、二堂、三堂至前堂、后堂等建筑之间的场地内,景观植物采用对植的布置手法,形成很好的秩序性。植物品种主要有桧柏、松等高大乔木。工整对称式景观植物局部呈现出秩序性和层次感,又在总体环境中达到和谐的平衡,充分诠释了中庸思想。
史料记载周代已经出现“列树以表道”(《国语》)的绿化种植形式,列植手法最初目的是限定出道路。孔庙重要的中心轴线上的、两侧次轴线上道路和广场均采用列植。在植物选择上也以高大、雄伟、苍古的树木为主,如桧柏、松、银杏等。行列式的种植方式具有很强的仪式性,呈现主次分明的空间划分,是儒文化中“礼”的植物语言诠释。同时,秩序统一、主次分明的行列式种植呈现出优美的节奏韵律感,是对儒文化中“乐”的景观表现。
2.1.3 景观植物微观研究:点睛孤植比拟仁智
孔庙、孔府景区中在重要的节点上有单株树木的孤植,如曲阜孔庙大成门内东侧石栏围护内的桧树,即“先师手植桧”,作为孔庙最具特征性的孤植景观节点,也是孔子思想和孔氏家族兴衰的象征,是植物个体美的体现,并点缀了庭院空间”[10]。孤植的桧柏古朴而生动,体现“智者动”的寓意。孔府后花园、北京孔庙、西安碑林中文庙等其他儒文化景区都有孤植树木。孤植树木多为生长寿命较长的大中型乔木,诠释“仁者寿”理念,如松树、柏树、槐树、银杏等。孤植树木形态优美、雅致古朴,同时还有具有色彩、香味等独特美,符合儒家以山、水为代表的自然元素在儒家思想中的“仁”“智”品格比拟。
2.2 《诗经》植物文化研究:借物喻情法
由于《诗经》形成年代久远,许多植物名称已难以考证,不同学者的评定依据也各异,因而对《诗经》中的植物种类统计结果也有差别。清代学者徐鼎在其著作《毛诗名物图说》[11]中列出树木54中,草木88种;近代文字训诂学家胡朴安在其《诗经学》[12]中列出树木名75种,草木名105种;现代学者潘富俊在《美人如诗,草木如织:诗经植物图鉴》[13]中对《诗经》中的植物通过实地调查,考证出现代名称并配以图片,描述生物特性再介绍其实用价值。
《诗经》有大量的事件涉及到水,同时涉及到的水生植物也非常的丰富,最为人熟知的有荇菜、蒲、荷、芹、舜华(英)、桑、木桃、桑等,为后续的造园提供了丰富的植物素材[14]。《诗经》中的植物有着丰富的寓意,蕴含丰富的情感。根据其植物表达情感的内容可以分为美貌类、祥瑞吉兆类、青壮旺盛类、故土类、品格类、仕途类等(表1)。
通过空间层次分析法可知,孔庙、孔府在宏观层面打造绿色的基底,构建出良好的生态框架,诠释景区儒文化的自然观。中观层面上孔庙、孔府景区通过对植、列植等树木栽植手法,诠释景区“中庸”“礼乐”的儒文化思想。微观层面,孔庙、孔府景区中树木孤植的布置方式诠释儒文化中“仁”“智”观。最后,结合对《诗经》中植物的梳理,罗列出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植物品种。
3 尼山圣境景区景观植物儒文化表达
3.1 尼山圣境景区景观植物宏观总体设计:“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观
山、水、植物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尼山圣境以山、水等自然风景地貌为基础,以植物为装点,本于自然、高于自然[15]、融于自然。
尼山圣境景观植物设计分为乔木、灌木、地被、水生四类,又可细分为常绿上层乔木、落叶上层乔木、落叶中层乔灌木、常绿下层灌木、落叶下层灌木及地被、水生植物类。
尼山圣境(图1)以尼山山脉和圣水湖作为设计基底,实现最大化的生态底色。景区北靠山峰,中卧平地,南临湖水,地势北高南低,呈南望之势。景区植物设计根据地形地貌因地制宜:北端区域采用丛生群植以覆绿山体,常绿树种为主如白皮松、黑松、侧柏等,点缀乌桕、黄栌等色叶树木,真实再现自然山林景观特征。主峰尼山的部分山体植被情况较差,山石多有裸露,种植刺槐、榆树、云杉、狼尾草、铺地柏、芒等本地易活树种,对植被较差的山体进行生态恢复。通过本地植物成片群植的方式,再现自然山林的植物群落,诠释自然生态观。
景区中部区域绿化与建筑、景观小品、广场等硬件设施紧密结合,营造特定场所特征的环境氛围。大雅湖、小雅湖及圣水湖的水岸种植合欢、鸡爪槭、山桃、榆树、枣树等乔木,在近水处种植鸢尾、芒草、矮蒲苇、香蒲等湿生植物,呈现完整的滨水植物群落。景区南部绿化苗木结合水岸、长堤、观景台营造开阔、舒朗的景观效果。夫子长堤两侧种植旱柳、栾树、垂丝海棠、早樱、紫丁香等乔木,与水景形成良好的自然映衬。纪念园南侧成片绿地内模拟自然丛林的群落进行植物设计,种植有白皮松、刚竹、栾树、桂花、木瓜海棠、桑树、梓树、梅花等大中乔木,另有南天竹、棣棠、迎春、芍药、艾草等灌木、地被等,形成层次丰富的植物群落特征(图2)。
图2 尼山圣境植物结构(照片来源:笔者自绘)
尼山圣境丛生群植的植物设计手法完美地反映了儒文化对自然的敬仰和尊崇,体现儒家顺应自然之法,崇尚“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3.2 尼山圣境景区景观植物中观设计:中庸、礼乐与仁智的呈现
3.2.1 工整对植:中庸之法
尼山圣境景区由北侧端点孔子像到南侧终点观川台之间形成一条规整、宏大的中心主轴,最主要的建筑物、广场、景观台阶、小品构筑物等均围绕这条轴线展开布置。中心主轴的绿化种植采用工整对称式设计方式,乔木、灌木围绕建筑、广场、台阶展开布置,绿植行列整齐、有序、统一。围绕中心主轴以常绿的黑松、油松、白皮松作为对植的主骨架,银杏、国槐、元宝枫、乌桕等落叶乔木为补充,常绿与落叶互补平衡,和谐统一。中心主轴两侧的主要乔木种植规格统一、树木形态相似,强化了景区的轴线关系。金声玉振广场上以开敞草坪为主,四周密植乔木,疏密有别,张弛有度,实现景区和谐、调和、均衡有度的中庸思想(图3)。
图3 尼山圣境中心主轴俯视(照片来源: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3.2.2 秩序列植:礼制之法
空间序列组织是关系到园林的载体结构和布局的全局性问题。活动其中的人从行进的过程中把握个别的景连贯成为完整的空间序列,进而获得良好的动观效果[16]。尼山圣境景区轴线主次分明,治学大道两侧绿化采用传统园林中序列种植方式,呈现强烈的序列感和等级感。3条东西向道路贯穿景区南侧,是景区最主要的交通骨架,这3条道路两侧采用列植的方式,诠释“列树以表道”传统文化含义。东边儒宫与大雅湖形成东侧次轴,西边会堂与小雅湖形成西侧次轴,东西辅轴依附于主轴两侧。中心主轴绿化种植采用规整行列式,树木规格较大,如黑松、油松等高大常绿乔木,形成稳定、常态化的绿化效果,突出中心主轴的核心地位及权威性。东西次轴上绿化采用规整加自由式相结合方式,苗木规格稍小、层次较少,如女贞等中型常绿乔木,以及国槐、合欢等落叶乔木。次轴上的乔木规格小于主轴,且落叶树木多于常绿,由此弱化了次轴的重要性,从而更加烘托主轴(图4)。
图4 尼山圣境中心轴平视(照片来源:同图3)
尼山圣境通过植物行列式与自由式、常绿与落叶、规格大与小等组合方式,呈现出明确的主次关系,充分地体现了儒文化中的礼制等级思想。
3.3 尼山圣境景区景观植物微观设计:仁智比拟
尼山圣境景区绿化种植疏密相结合,在治学大道、大小雅湖、夫子长堤、礼乐廊等区域绿化种植结合广场、水岸、山石进行少量树木的孤植造景。治学大道两侧的开敞草地种植高大、伟岸的乔木。在儒宫南侧孤植油松与景石组合,营造“仁者乐山”的意境;在水岸区选择姿态优美的孤植植物,如在夫子长堤种植垂柳,并结合背景尼山、水面营造出“智者乐水”的意境。尼山圣境景区通过孤植植物设计手法,表达山水之乐,充分诠释出仁爱而多智的儒文化内涵(图5)。
图5 尼山圣境局部孤植(照片来源:同图3)
3.4 尼山圣境的景观植物借物喻情设计
尼山圣境景区植物按文化寓意可以分为品格比拟、仕途吉征、情感寄托、故乡借喻四大类型,植物结合不同主题景点进行针对性种植设计,以烘托氛围,点睛主题。
就具体场地为例,如在中心轴线的广场、建筑物、大台阶等有庄严、肃穆的场地植物采用雪松、黑松、侧柏、刚竹、梅花等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植物,使游人通过植物感受到高贵、坚毅、纯洁等品格特征。场地周边的竹子,不同季节呈现不同景色和寓意:夏日翠竹成林,略点湖石万竿烟雨如米芾山水画尽显文人气息;秋来清风满院,摇翠鸣玉衬以黄石,呈现苍老之景;及冬雪压柔枝,宣石布置其下,彰显荒寒之意[17]。又如在天命大道两侧种植银杏,营造出古雅、质朴的氛围,同时银杏随季节变化树叶由无到绿色,到黄色,再到黄褐色,最终化归泥土,让游人感悟到生命的珍贵与轮回。再如在治学大道广场上及两侧栽植榉树、国槐、桂花等植物,寓意在求学、治学的道路上能够取得好的成就,获得高的荣誉和名望。在大小雅湖、夫子长堤、泮水湖区域栽植的合欢、莕菜、翠柳、紫荆、艾草等植物表达思慕、友爱、亲情等情感。在小雅湖岸区种植的石榴,映衬当今社会繁荣、人民家庭美满、生活红火的景象。湖中种植莲花,有“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人格比拟,“莲”与“连”同音,有“连连高中”寓意[18]。在夫子长堤种植垂柳,与水流奔涌的圣水湖形成“逝者如斯夫”的场景氛围,提示游人珍惜生命,珍爱当下。在景区西侧、东侧出入口种植的部分桑树、梓树,让出入景区的人由“桑梓”联想到故土和家乡(表2)。
表2 尼山圣境景区主要园林植物及文化寓意(作者自制)
尼山圣境通过具有儒文化寓意的景观植物种植,再结合环境场地营造出文化寓意丰富的观景点,使游人在欣赏自然风景时接受儒文化的熏陶。
4 结论与讨论
儒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粹之一,也是世界人民的宝贵财富。新时代的我们,有责任、有必要继承和弘扬儒文化。尼山圣境景区有别于以往以文庙等历史文物保护单位为主体的儒文化景区,开辟出以儒文化为核心内涵,以现代旅游设施为载体的全新儒文化体验活动场所,是结合时代发展而进行的全新探索。尼山圣境景区以自然生态为基底,以儒文化为灵魂,以植物为切入点,打造出符合时代需求的现代化儒文化景区。
尼山圣境是以建筑、雕塑、景观场地、构筑小品、景观水系、演艺活动等共同打造而成的儒文化景区。本文主要从植物设计角度进行了分析,景观植物与建筑、塑像等构筑设施之间的关系有待更全面的研究。由于大多数植物具有很强的季节特征,设计意愿中所要呈现的状态随季节变化会有所偏差,儒文化景观的季节性呈现需要做更多的探讨。儒文化已经延续两千多年,全球气候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历史文献中的部分植物在今天的适应地域上也会有改变,古籍中的植物不应刻板套用,部分植物名称也需进一步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