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助力绿色低碳发展的思考
2022-03-15梁钰
梁钰
金融助力绿色低碳发展,对于我国实现“30·60”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调研发现,我国的绿色金融发展处于初始阶段,存在一些现实问题,本文結合发达国家和先进省份的经验,提出了五点建议,一是要充分认识绿色金融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意义,二是要加快绿色金融数字化建设力度,三是政府部门需提供相应的财政贴息,四是相关部门应加强政策引导,五是应拓宽绿色金融产品领域。
一、金融助力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全球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二氧化碳排放量日趋增多,全球因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气候异常现象日益严重。2020年9月,中国在联合国大会上向世界庄严宣布,要达到“30·60”目标,将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完成碳中和目标。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排放量不再增长,达到峰值后逐步下降;碳中和是指温室气体总排放量能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进行抵消,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2021年,绿色低碳发展首次写入我国政府工作报告。因此,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科学运用绿色金融助力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于改善我国甚至全球的人居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完成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从总量上看,中国是全球碳排放大国,占全球碳排放总额的28.8%。但是中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只有30年。2021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了主要目标:到202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这意味着,在未来几十年实体经济需要进行一场持久且深入的“去碳化”转型。而金融作为实体经济的血脉,如何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绿色低碳发展?金融面临的环境风险有哪些?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二、金融助力绿色低碳发展的现状
绿色金融的定义是为助力改善环境、应对气候变化、节约资源等经济活动所提供的金融服务。具体主要体现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领域。近年来,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绿色信贷方面,截止2020年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余额11.95万亿元,规模位居全球第一,同比增速为16.9%。2020年新增1.73万亿元,占信贷总规模的比例为6.88%,较2019年末提升了0.23个百分点。分行业看,我国绿色信贷主要投向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绿色贷款的比重为30.3%;其次是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占绿色贷款的比重为29.4%。绿色债券方面,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对于绿色产业的支持力度仍保持高位。截止2020年末,我国境内外绿色债券的累计发行量居全球第二位,当年发行2786.6亿元,累计发行11313.7亿元。
我国在绿色金融领域发展迅猛,处于全球前列,但绿色金融助力碳达峰碳中和仍有较大上升空间。一是分类别看,绿色金融发展不全面。当前,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占我国绿色金融总量的比重达到了97%,而其他绿色金融产品仅占3%,绿色基金、绿色股权融资、绿色证券融资均具有较大的增长潜力。二是分地域看,绿色金融在全国各地市发展不均衡。目前,我国的绿色金融仍然是沿海城市和部分省会城市发展较快,三四线城市发展进程缓慢。三是分主体看,绿色金融主要集中在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在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占比较少。如岳阳辖内法人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业务品种较为单一,仅为绿色信贷业务,未涉及绿色债券、绿色信托。且绿色信贷业务规模较小,截止2021年9月末,岳阳辖内法人金融机构绿色贷款余额为1.4亿元,占法人各项贷款总额的0.34%。
三、当前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多数企业低碳转型观望情绪较浓,融资需求不足
实地调研了解到,由于碳减排压力尚未分解压实、担心政策不确定性增加试错成本等原因,多数企业低碳转型观望情绪较为浓厚。根据发放的100户企业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2%的企业对绿色低碳转型处于观望中,打算等相关政策出台后,再开始规划;20%的企业打算从项目开始试点,逐步尝试;11%的企业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制作碳中和方案;7%的企业表示已有成熟的总体方案,正全面推进。当被问及贵企业低碳转型项目除自有资金外,是否有对外融资需求?78%的企业表示无碳减排融资需求。当被问及自成立以来,贵企业在碳减排项目上,是否获得过银行贷款?近87%的企业表示从未申请过碳减排项目贷款;9%的企业表示第一次申请,还在审批中;2%的企业选择已获得;2%的企业表示申请过,但从未获得。
(二)部分金融机构绿色发展意识不强,金融供给不足
一是金融机构支持绿色低碳意识不足。部分金融机构尚未建立绿色金融管理机制,据调查,辖内33.3%的法人银行绿色信贷余额仍然为0。二是支持力度不大。部分银行提供的绿色贷款申请周期、贷款额度、审贷流程与其他贷款比较并无优势。三是金融产品服务较为单一。据调查,当前绿色金融产品主要为绿色信贷,且缺乏产品创新以满足企业需求,绿色信托、绿色发展基金、碳金融等金融工具缺失,未形成合力。
(三)绿色产融对接存在不足,信息不对称问题仍然突出
一是绿色产融对接存在不足。调查了解到,目前湖南省尚未建立绿色项目库,银企对接存在一定难度,需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大大降低了金融支持效率。二是信息不对称问题仍然突出。目前,环保部门的违规信息缺乏完善的披露机制,金融机构对于不属于国家监控范围的企业,环境信息获取渠道有限且成本较高。
四、国内外经验借鉴
国际方面,美国、欧洲等西方发达国家在绿色金融发展方面有较为丰富的实际经验。国内方面,2017年国务院批准同意浙江省湖州市、广东省广州市等5省8地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绿色金融发展模式,追求绿色转型。通过梳理发现,这些发达国家和先进省份有以下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打破数据壁垒的弊端
一是公开绿色标识。公开、透明的信息共享机制是绿色金融发展的基础。如美国、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早期为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强制要求出售、出租、新建的建筑,需持有建筑能耗标识,以便于区别是否属于绿色建筑。并运用多种方式对建筑能耗标识进行宣传、推广,提高社会各界对绿色建筑、绿色标识的认知。这样,金融机构可以更加及时、准确地获取绿色建筑相关信息,并提高金融支持绿色建筑发展的可操作性。二是可公开查询绿色评估结果。在国际实践中,部分金融机构通过采信世界银行EDGE评价体系中绿色项目的分数,对高于基准值的绿色建筑项目给予绿色信贷支持。打破了数据壁垒,实现了前期绿色项目评估与绿色信贷联动,通过EDGE评价体系构建了绿色建筑与绿色金融互通平台。三是建立绿色项目库、信息共享平台。2018年新疆建立了绿色项目库,2019年广州市构建了绿色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之后其他改革创新实验区的绿色项目库也陆续建成。浙江省湖州市金融办、人民银行、银保监局2018年起共同开发ESG评价系统,目前已升级到4.0版。该评价模型和数字化系统是全国首个区域性ESG评价数字化系统,采用国际通行的ESG可持续投资原则,共设立环境、社会和治理3方面55个四级指标和95个底层因子,对企业进行综合评价。系统依托湖州公共数据平台,100%线上取数,100%自动化计算,实现了绿色评价智能化、全量化和价值化。通过制定绿色项目清单、指引目录,不断完善项目库建设,这些发达国家和先进省份实现了绿色信息数据整合、共享、实时监测的机制,降低信息成本,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绿色金融对接效率。
(二)出台正向激励机制,给予财政、税收等优惠政策
调研发现,绿色信贷项目普遍存在前期投入大、项目时间长、收益较低、具有外部风险等特点。从国内外先进经验来看,绿色信贷产品主要由政府、政策性金融机构主推,并配套优惠政策。一是政府提供财政贴息。德国复兴信贷银行(KFW)是一家政策性银行,为绿色贷款给予财政贴息,以优惠利率为住户和企业提供绿色建筑贴息贷款,并向商业银行提供低息绿色贷款,德国联邦政府为该行提供长达十年的贴息,助力绿色信贷持续发展。二是实行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美国波特兰市制定了“碳综合税制”(Feebate),针对购买绿色建筑的个人,施行退税政策作为奖励。美国马里兰州新建项目征收的地产税,根据美国LEED绿色建筑认证体系结果来认定,银级、金级、钻金级项目的税收分别可减免25%、50%、75%。三是用活用好货币政策工具。如广州市灵活运用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对绿色信贷支持力度较大的金融机构给予一定程度的政策倾斜。四是对金融机构、专业团队给予正向激励。厦门市对绿色贷款增量实行奖励机制,当年绿色贷款新增额超过5亿元(含)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按四个档次进行奖励,单家银行机构每年奖励上限1500万元。浙江湖州探索建立将绿色信贷指标纳入宏观审慎评估、年度综合评价等监管考评体系。对于绿色信贷考评结果较好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给予存款准备金、“支绿”再贷款等货币政策优惠。深圳新认定成立的绿色保险金融机构和专业团队,分别给予单家50万元、20万元的补贴。
(三)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分担项目运行的损失风险
一是政府担保。英国政府可以为环境风险评估等级为合格的企业进行担保,政府担保的企业最高可获得7.5万英镑的低息贷款。二是设立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浙江湖州政府出资组建了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对实际发生绿色贷款风险的金融机构,按一定比例给予补偿。新疆的绿色贷款如果发生贷款损失,由担保公司、再担保有限公司、承贷金融机构、企业所在地政府四方共同承担,按照40%、30%、20%、10%的比例分担本金部分的损失。三是设立专项资金。江西省财政为赣江新区设立了专项资金,对绿色信贷进行担保或贴息。当综合赔付率高于30%时,将启动财政补贴机制。深圳市财政部门每年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对于投保绿色保险的企业和项目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补贴。
(四)综合发展绿色金融产品,构建绿色金融体系
从发达国家和国内绿色建筑发展较好地区的先进经验来看,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完成离不开绿色金融的支持。在传统绿色信贷的基础上,综合发展绿色基金、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指数产品、绿色资产管理服务、绿色资产证券化等绿色金融产品,打好组合拳,发挥合力。一是发行绿色债券,拓宽融资渠道。应充分发挥绿色债券在优化融资结构、丰富融资渠道等作用,积极对接债券市场,推动辖内企业发行绿色债券,引导金融机构建立绿色企业培育库,积极拓宽绿色企业、绿色项目的融资渠道。如德国联邦政府对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发行的所有绿色债券提供担保,这种绿色债券主要用于风电、光伏发电等绿色发电项目。2018年,浙江衢州将政府产业基金与私募可转债创新性地结合起来,发行了全国首单“私募绿色双创金融可转债”,有效解决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问题。二是发展绿色保险,为融资增信。如北京市出台了《关于构建首都绿色金融体系的实施办法》,努力构建基于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上市公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为一体的绿色金融体系。大力发展绿色保险,鼓励保险机构开发低碳类绿色保险产品。
(五)金融机构实施全流程绿色管理,加大产品创新力度
一是实行绿色贷款全流程绿色管理。如美、日、欧等国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会在贷前加強环境风险与合同风险管理,与企业签订的贷款合同中加入项目符合环境和社会管理的承诺性条款。贷中、贷后阶段,定期提交第三方或企业评估报告,持续监测评估项目环境。同时,要求申请贷款的企业聘请1名独立环境顾问或外部专家,对项目进行持续跟踪监测,向银行提交相关的监测信息,并确保环境和社会影响评估情况能在线公开获取。二是加大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力度。浙江湖州在绿色信贷方面创新成果突出,开发“园区贷”“光伏贷”等近百只金融产品。广东省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为解决绿色企业抵押物不足的问题,创新推出了“林链贷”“排污权质押”等信贷产品,有效缓解了绿色企业融资难题。
五、相关建议
从国内外绿色金融先进经验来看,主要有以下地方值得推广借鉴。
一是要充分认识绿色金融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意义,助推国家实现双碳目标。建议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由政府部门牵头抓总,统筹协调,高位推动。
二是要加快绿色金融数字化建设力度。长期以来,银企信息不对称、信息成本高的问题一直存在,特别是绿色低碳类的民营小微企业生产经营、信息公开情况较国有大型企业更不公开、不透明。如果政府财政部门能投入专项资金建立各类信息服务平台,可以公开查询绿色评估结果、建立绿色项目库,结合企业在工商、税务、征信、金融等领域的信息进行整合、公布,将大大减少银行、企业之间的信息成本、调研成本、时间成本,从而能有效降低实体经济成本。如绿色金融的数字化建设是浙江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亮点和坚实基础。特别是市金融办牵头开发建设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值得借鉴。该平台为企业提供银行信贷、资本对接、融资担保、绿色认定、政策申报等“一站式”金融服务,而且数据实时更新,信息全面准确,切实达到了让信息多跑路,让企业少跑腿的目标。
三是政府提供财政贴息。当前,绿色低碳项目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存在需投入大量研发经费、项目周期长、不可控因素多等客观因素,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来看,政府部门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是加快绿色低碳发展的有效途径,有效促进民间资本加入绿色低碳项目,也有利于与绿色金融进行深入对接。
四是加强政策引导。相关监管部门应积极鼓励本地法人金融机构加强对绿色行业的支持,从上至下制定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文件,并加强与环保部门的沟通协调,积极开拓涉绿企业客户。并从政策上明确审批流程、给予利率适当倾斜等表示。
五是拓宽绿色金融产品领域。在防控风险的基础上,逐步拓宽绿色金融业务模式,加大对绿色债券、绿色信托业务发展进程,发挥好绿色金融产品各自的优势。同时,加强绿色信贷产品创新力度,丰富绿色信贷产品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