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Python教学
2022-03-15王艳
王艳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迅速渗透,信息技术教育已经成为当下核心素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进行日常信息技术教学时,会发现学生的信息技术作品大同小异。因为学生喜欢模仿教师或课本中的案例进行信息技术作品创作,不能将自身的自主能动性发挥在作品的设计和创作中。要改变学生的作品创作状态,就需要教师以不同的方式进行信息技术教学,从多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帮助学生提升自身创作能力的同时创作出极富创意的信息技术作品。
【关键词】信息技术;自主创作;创新能力
在信息技术交流、评价环节中,学生作品往往千篇一律,作品创意也十分雷同。其根本原因,主要是教师传统式的信息技术教学未能给学生带来能力上的增长,更多的是停留在相关知识的理论学习上,进而在设计作品模仿课堂上展示过的案例。久而久之,学生的创新思维被禁锢,创造性被扼杀,小到影响他们创新作品的设计和完成,大到影响创新型复合人才的培养。“创新是国家发展必由之路”,因此,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时,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多种模式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作品创新。
一、设置情境,激活学生创新欲望
“在人的心灵深处,会有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需求,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时,教师需要重视学生的内在需求,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来激活学生的自主性,让他们愿意主动参与到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主题式的情境,营造出具有故事感的学习氛围,并以故事为载体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多样化的教学情境不仅能让学生有更新鲜的学习体验,还能拓宽他们的思维边界,有效激发他们内心的创新欲望。
以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青少年Python创意
编程趣味课堂》中第一章《按图索骥》模块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进行这个环节的教学之前,可以以通过讲《按图索骥》这一传统故事的方式,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相对有趣的情境中学习“下载与安装Python2”。在创设了这一故事感极强的教学情境后,学生就会积极地进入到“索骥”——寻找Python2的过程中,按照情境中的趣味步骤下载和安装Python2。教师可以在这个过程中一边播放小动画,一边向学生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我们按的是什么圖?索的是什么骥?我们怎样创造性地完成它?”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会从被动的接收转为主动的思考,在自身主动性的驱使下自由想象,积极完成相应的步骤。由此可见,趣味化的Python编程能有效激活学生内在的探索欲望,唤醒他们潜在的创新欲望,在自身无意识的推动下完成Python以及相关作品案例的学习。教师创设的情境要以学生为中心,以提升学生能力为基本的目标。具体来说,教师要创设互动的情境,不能仅仅将情境演示给学生,情境只是为了调节课堂气氛。其实情境的创设能让师生之间产生更好的互动;让学生与新的认知之间产生互动,通过具体的画面进入到书本的核心内容;也让学生之间互动起来,产生新问题与新思维的碰撞。教师要将情境的创设与问题结合起来,在创设情境的同时给学生思考的机会,在情境中思考更容易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更容易参与到具体的问题中来,也更容易发现新的问题。最后教师创设的情境要能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进而引发他们的创新潜能。总之,教学中教师需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在创新上的主观能动性。
二、点到为止,尊重学生创新思维
就当前的信息技术教学现状来看,整体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设计都偏向传统,教师更多的是对学生进行灌输式的知识教育,学生的实践机会和创新空间相对较小。而信息技术,尤其是Python编程教学需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空间,让学生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学习和梳理相关步骤,在深刻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有能力进行创新。在学生对相关语言指令进行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只需要对关键点做出点到即止的点拨,让学生在未知的知识世界中自由探索,体验发现的快乐。这样的信息技术教学不仅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还可以在自主实践中总结出实用性的编程经验,让他们有足够的经验支撑他们作品的创新。
以上述教材中第二章案例二“小猴子摘果子”的
教学为例,在进行这个案例教学时,教师要在充分发挥案例趣味性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关键点的指导。这种非持续性的指导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有进行自我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和空间。小猴子摘果子的Python程序需要依靠变量来完成,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学习和掌握有关变量的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摘果子”的Python编程实践,在学生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再给予他们适当的引导。学生可以编写一些不同采摘方式的Python语言程序,在遇到程序编写问题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组间讨论,以集体的智慧推动程序编写上的创新。当教师能够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和信任时,学生将充分展示出自己的创意,给教师带来教学惊喜。对教师来说,充分尊重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带来更多的创新可能性,打破僵化思维局限的同时让学生拥有更具灵活性的创新创作空间。在Python趣味化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以充分的空间,让他们展现自己的特色,可以体现在创意上、具体的操作上,也可以体现在理念上。学生的特色就要体现学生的思维特点,体现他们的情感需要,不需要教师过多的干涉。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未必能理解,或者不能立刻理解,但这并不重要,教师要做的就是给他们以支持。支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给学生创设宽松的评价环境,更注重他们思考的结果;二是适当地给他们支架,包括问题支架、合作支架等;三是要给学生体验的时间,学生在创新作品时需要一定的时间,课堂上的时间显然不够。教师可以设置弹性作业让学生将思考延续到课外。总之,点到为止更多的是让教师控制好自己讲解的时间,当教师的讲解与统领得到控制,学生的创新就会如春天的幼芽破土生长。
三、循序渐进,推动学生创新实践
在信息技术作品创作的整个过程中,实践部分是最难的,需要学生进行不断的调整和优化,将上个编程结果反馈出来的问题进行可行性的创新,不断验证当下作品结果的正确性。这是一个需要耐心和毅力的创意输出过程,学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实践自己所掌握的编程知识。为了让这个过程更具像化、更具操作性,教师需要在学生进行创新实践前,给予学生循序渐进的点拨和指导,让学生在每一个关键的创作节点都能获得知识和精神上的支持,从而推动有效的创新实践。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创新实践能给学生带来的不仅仅是创新作品的形成,更多的是知识体系的梳理、创新能力的形成。简言之,循序渐进的创新实践能培养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综合能力,能让他们具备更强的学科核心素养,从而通过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推动其他学科的融合学习。
以上述教材第三章中的案例七“分糖果游戏”的
教学为例,这部分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各种运算式的灵活运用程度,检测学生创新实践的自主开展情况。教师可以在讲完运算式后,让学生编写一小段Python程序,以通过实践检测学生对该运算式的掌握情况。教师讲完后,可以让学生彼此对讲,根据金字塔学习理论,学生在对讲中获得知识的能力是最高的。之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组内选择多个运算式编写一段Python程序,让学生能够融会贯通地运用相关运算式。教师的教学需遵照学生的学情,逐步过渡,以免学生因为不理解而中途退缩。这样循序渐进的运算式教学能让学生充分掌握各种运算式的应用方法,让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各种运算式。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加自主地完成“分糖果游戏”的Python程序编写。循序渐进是信息技术作品创作时必须遵循的原则,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推进。教师可将不同能力的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他们彼此相互帮扶,在帮扶中逐步地前行。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需给学生以实践的时间,以让他们能充分获取新的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四、正向评价,激发学生创新信心
有心理学家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感;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追求成功的动力。”可见成功的体验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对学生而言,积极正向的评价能有效激发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能以更加高昂的状态进入到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中。不同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状态或许不同,但想要获得肯定评价的欲望却是一致的。学生都希望自己的努力付出能被教师看到,并给予积极正向的表扬和鼓励。在进行信息技术作品创作时,教师可以科学地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以正向肯定的方式鼓励学生进行作品创新。此外,个性化的作品创作需要添加创新元素,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更需要教师给予学生相对积极的反馈,增加学生对创新的信心。
趣味化的Python学习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具有一定难度,存在一定障碍。在学生完成相关作品案例后,教师要给予真诚的鼓励和肯定并认真地评价他们的创新作品。即使学生的创意程度不够,完成的作品不是很好,教师也要总结并肯定他们的作品。如果教师经常给予学生非正面的评价,学生就会对作品创作产生畏难情绪,不愿意进行积极主动的创新。因此,设计一套保护学生创新创作信心的评价机制尤为重要。评价机制的设立就让教师的评价不再以自己为主体,这样积极的评价体系能规范教师评价,让教师发现信息技术作品中的积极元素,并给予言语上的鼓励与行动上的支持。积极的评价反馈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成就感,让他们受到鼓舞的同时具备更强的创新自信。教师需要充分地了解学生,以发现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进步的幅度,进而给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教师也可以让学生相互评价,让学生彼此发现对方的优点并相互表扬,相互激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来自学生之间的正向评价会给学生不一样的温暖。
五、结束语
从上述信息技术的整个教学过程来看,教师可以对不同环节进行不同方式的设计和安排,从学生的创新欲望、创新思维、创新实践及创新信心等方面入手,给予学生足够的学习和实践空间,让学生不再只是停留在简单的模仿。当学生具备这些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后,将在教师的科学引导下逐步形成相应的创造能力,并将自己的创造能力转化为创意性的信息技术作品。对教师来说,学生能在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中完成自己的作品创造,是能力形成的表现,也是教师教学目标有效达成的体现。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对日常教学进行创新性的探究和设计,让每节信息技术课都能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上发挥出相应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曹金梅.从模仿到创新——浅谈在信息技术作品制作中培养学生的创作热情[J].名师在线,2018(33):15.
[2]李志刚.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及教学方法的改进[J].科技创新导报,2016(8):31.
3131500589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