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雷和韩梅梅》

2022-03-14臧莹竹

海外文摘·学术 2022年18期
关键词:韩梅梅李雷集体

集体记忆,是一个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概念,最早由法国著名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提出。集体记忆是区别于个人记忆的一个相对概念,是指特定的人群或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共享传承以及一起构建的事与物。《李雷和韩梅梅》是“80后”集体记忆的重要代表形象,该形象的客观存在,对“80后”群体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了长久的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逐渐普及,更为便捷的社会通讯网络开始形成,正值成长关键期的“80后”人群脱颖而出,成为新时代的拓荒者,一系列与“80后”密切相关的文化现象开始涌现,并成为了后世之师,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李雷和韩梅梅》就是在该时期诞生的具有标志性意义的“80后”集体记忆。本文旨在对《李雷和韩梅梅》这一“80后”集体记忆的建构过程进行解析,对其所独有的文化意蕴进行综合研判,从而完成对“80后”集体记忆范式的有效重现。

1《李雷和韩梅梅》“80后”的集体记忆

1.1 集体记忆的内容

1.1.1 人物形象与人物关系的集体记忆

《李雷和韩梅梅》这一“80后”的集体记忆,首先是对《李雷和韩梅梅》两个人物形象的集体记忆,浓眉大眼的李雷和娇小可爱的韩梅梅成为那个时代最具标志性的中国学生形象之一。在人物形象的逐渐演变过程中,“80后”群体的主观因素开始不断融入,产生于青春期,升华于成年阶段的浓厚感情,被寄托在李雷和韩梅梅的身上,由此催生了两人关系的不断演变,更为亲密却有逐渐疏远的二人关系,反映了“80后”对于青涩记回忆的一种主观态度[1]。

1.1.2 衍生作品的集体记忆

在《李雷和韩梅梅》这一集体记忆的发展过程中,加之互联网文化快速发展的浪潮期,一系列以《李雷和韩梅梅》形象为主的视频作品、动画作品、漫画作品、音乐作品等,开始在“80后”群体中流行开来,并成为网络热点现象。由此进一步巩固了《李雷和韩梅梅》的集体记忆,并形成了多种不同版本的记忆。

1.2 集体记忆的特征

1.2.1  影响范围广

《李雷和韩梅梅》在“80后”群体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无论是源于最初的教材印象,还是经过网络发酵、舆论传播后形成的新形象,都能深刻影响“80后”群体,甚至对其主观世界造成直接的影响和干预[2]。如在《李雷和韩梅梅》话剧作品中,幽默、搞笑、富有童趣的Polly,就曾被广泛用于各种各样的网络文化活动,影视作品和艺术创作之中。

1.2.2 影响时间长

自21世纪初以来,《李雷和韩梅梅》的形象开始在“80后”群体中产生初步的影响。《李雷和韩梅梅》已从最初的学生形象逐步延展,随着“80后”一起长大,成为青年,成为中年,甚至开始步入老年。这一漫长的影响时间,使得《李雷和韩梅梅》的形象拥有了更丰富的层次感,和“80后”群体的关系也变得愈发紧密[3]。例如,在《李雷和韩梅梅》的话剧作品中,就围绕李雷、韩梅梅、魏华、林涛、Polly等角色进行了发展性的创作,将三十而立的“80后”形象,与当年课本中的主人公结合在一起,使之拥有了新的性格,更丰富的经历和更多变的剧情,由此也产生了十分理想的社会影响。

2《李雷和韩梅梅》“80后”集体记忆建构的过程

2.1 初期,共同的造物

《李雷和韩梅梅》之所以能够成为“80后”的集体记忆,主要是因为在两个人物形象出现的初期阶段,经过了共同的造物,是“80后”群体自发的一种造物行为,这种源于特定条件形成的集体共识,为集体记忆的建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4]。

2.1.1 源于教材的共同记忆

《李雷和韩梅梅》的形象最早出现在英语教材之中,由于该時期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达到了较高的水准,“80后”群体在接受英语教育时,最先接触的教材就包含了《李雷和韩梅梅》的形象。因此,在不同地区、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80后”,都开始基于教材的形象,产生关于《李雷和韩梅梅》的最初记忆。在电影版本中,曾经熟悉的人物形象升入了高中,拥有了新的生活,但在其性格和形象的塑造上,仍保留了最初教材主人公的基本设定[5]。在话剧版本的创作中,则基于教材主人公形象,在情感和经历层面进行了延展,但其内核仍为书本中的主人公形象,人们耳熟能详的王叔叔、魏华、林涛等形象也得到了一定的重现。

2.1.2 应试教育影响下青春期的共同倾向

《李雷和韩梅梅》形象主要出现在初中阶段的英语教材中,该时期“80后”正处于青春期阶段,在审美、情感、文化、诉求等主观层面具有极为显著的特征。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学生需要反复进行英语学习内容的记忆和训练。《李雷和韩梅梅》两个形象成为众多陌生面孔中最熟悉的陌生人,由此逐步因恨生爱,成为了学生应试路上的最好朋友、最好伙伴。他们将青春期在主观上的共同倾向,灌输于《李雷和韩梅梅》这两个教材人物形象之中,最终赋予了两人相对一致的主观感受[6]。在《李雷和韩梅梅》的电影作品中,就创设了一个《李雷和韩梅梅》的校园爱情故事。其中,对于青春期少男少女情感的表现,就源于“80后”集体记忆中李雷和韩梅梅的朦胧爱情。在结束应试学习过程,进入大学,步入社会之后,关于《李雷和韩梅梅》的记忆,开始具有了共同的情感寄托和思想寄托,因此,也就成为了该群体的共同记忆。

2.2 中期,广泛的传播

《李雷和韩梅梅》这一“80后”集体记忆的建构离不开广泛的传播,正是由于广泛的传播,使得分散于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的关于《李雷和韩梅梅》的记忆开始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集体记忆。该过程促成了《李雷和韩梅梅》形象的统一,使之成为了具有显著“80后”特色的标签式人物。

2.2.1 互联网的深度发酵

在《李雷和韩梅梅》两大形象对于“80后”产生影响的时期,正值中国通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期,在经历过通讯技术的有效加持之后,《李雷和韩梅梅》的形象有了鲜明的特点,并逐步趋于统一。此时互联网的社交浪潮开始兴起,从论坛到微博,再到微信、抖音,《李雷和韩梅梅》的形象始终以“80后”集体记忆的形象出现在各大互联网平台上,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关于《李雷和韩梅梅》的讨论、创作和传播[7]。这种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深度发酵,使得《李雷和韩梅梅》的形象正式脱离“80后”群体,开始成为一种社会化的文化形象。

2.2.2 大众传播的持续影响

当“80后”逐步迈出校园,成为社会中的新生力量,人们对于“80后”的关注也达到了更高的水准,从最早的批评、讨论和研究,逐步转化为对“80后”群体的认可与支持。大量以“80后”为对象的消费行为,文化行为和社会行为开始集体涌现,《李雷和韩梅梅》由此脱离了最初的群体限制,开始在大众传播领域普及开来,正式成为众所周知的“80后”集体记忆。

2.3 后期,群体的传承

当《李雷和韩梅梅》成为众所周知的“80后”集体记忆之后,该群体并没有放弃对于这一大众形象的认可与接纳,反而将之作为一种能够体现“80后”群体特点的专属记忆传承了下来,并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这种集体的传承,让《李雷和韩梅梅》的集体记忆变得日趋完美,最终成为具有显著文化影响力的集体记忆。

2.3.1 素质教育阶段的群体传承

在素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80后”是第一代经历变革的群体,但在此后的时间演进过程中,素质教育改革始终在不断推进,关注学生主体诉求,满足学生主体需求,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在这一过程中,《李雷和韩梅梅》所代表的应试教育形象以及“80后”群体的反抗意志,开始成为该群体引以为傲的关注焦点。成为父母的“80后”,更是将自己对于应试教育的反叛,看作是素质教育改革的动力源泉,因此,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过程中,“80后”群体继续传承《李雷和韩梅梅》的集体记忆,并将之锐化为应试教育的反抗武器。

在电影《李雷和韩梅梅》的作品中,韩梅梅的形象就被改编为更富活力的现代女孩形象,李雷也不再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模范学生,反倒是转变为明显带有叛逆性格的中二少年。在话剧中,李雷则蜕变为向往自由的坏小子,韩梅梅也拥有了其新的情感世界,这种强调叛逆的创作改编,真实反映了“80后”在素质教育方面的倾向,是其反对应试教育主张,开放发展的鲜活证明。

2.3.2 互联网时代的群体传承

在互联网时代,圈层划分更为明显,不同群体的圈子文化日渐盛行。《李雷和韩梅梅》作为能够代表“80后”群体的集体记忆和共同记忆,开始成为该群体进行自我标榜和群体划分的重要标签,而由此在互联网时代随着社群潮流的发展变得愈发兴盛,《李雷和韩梅梅》正式成为一种保守意味大于创新意味的传记忆,并由“80后”以及相关的群体传承开来。

3“80后”集体记忆建构的意义

《李雷和韩梅梅》这一“80后”集体记忆,是建构“80后”群体身份认同的关键标签。在该形象的发展过程中从最初的青涩到后来的无奈,再到如今的保守,始终伴随了“80后”群体的成长,已经称为该群体内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形象。随着“80后”群体的不断成长,《李雷和韩梅梅》的形象,将能始终产生积极向上的引导力和影响力,其所代表的青春记忆,也将永远伴随着“80后”群体成为丰富其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的重要养分。

作为新时代的原著民,“80后”群体在文化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等方面都起到了极为关键的示范作用。《李雷和韩梅梅》这一“80后”记憶更是成为开创后世文化发展潮流的关键范本。关于动画片、关于电视剧、关于网络文学、关于学校生活的众多90后记忆、00后记忆以及10后记忆,均源于对“80后”集体记忆的模仿和创新。相信“80后”所产生的示范效应必将不断衍生,持续助力人们的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

4 结语

《李雷和韩梅梅》这一“80后”人物形象的建构,源于共同的记忆。经过了广泛的传播,最终在“80后”群体的有效传承中得到了升华,成为能够代表该群体的标志性人物。随着“80后”的成长,《李雷和韩梅梅》的形象也开始被赋予更多更主观的情感和思想,并由此产生了更强大的文化影响力和精神影响力,成为“80后”集体的,精神世界的重要构成部分,并由此产生了更为广泛的社会影响。

引用

[1] 中国百年英语教科书研究课题组,张献臣.李雷和韩梅梅,一代人的集体记忆[J].出版人,2015(8):102-105.

[2] 赵远娥.新媒体时代下“80后”集体记忆的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3.

[3] 蔡月亮.“李雷和韩梅梅”传播现象背后的80后意义建构[J].传媒观察,2012(10):11-13.

[4] 王婷,姜晶晶.“80后”网络集体怀旧原因探析[J].新闻世界,2012(6):144-145.

[5] 周诗妮,王颖吉.“80后”青年亚文化风格研究——以“李雷和韩梅梅”现象为个案[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70-74.

[6] 朱政.你记得李雷与韩梅梅吗:80后集体怀旧的认知理论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1(20):199.

[7] Laikhuram Premjit. Collective Memory: Metaphor or Real?[J]. Integrative psychological & behavioral science, 2022:136-137.

作者简介:臧莹竹(1985—),女,河北保定人,硕士研究生,讲师,就职于东莞城市学院。

猜你喜欢

韩梅梅李雷集体
我为集体献一计
警犬集体过生日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
你们这有陕西的吗?
QQ群在线集体备课的探讨
结婚不容易
钱的艺术
边玩边学Office达人速成
论文排版不求人
媲美PS!PPT处理图片也犀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