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辐射无人机在空中进攻作战中的运用
2022-03-14申展鹏罗伟伟
申展鹏,罗伟伟
1.陆军航空兵学院
2.陆军第79集团军某旅
本文分析信息化条件下空中进攻作战可能面临的威胁与挑战,结合现阶段反辐射无人机的作战特点,对反辐射无人机在空中进攻作战中的运用进行初步探讨,并对未来反辐射无人机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在信息化条件下,作战对手预警探测、指挥控制、情报传输、火力拦截等手段不断丰富,并形成网络中心战能力。为应对敌方的挑战,己方应大力发展具有击点破网能力的反辐射无人机,并加强反辐射无人机作战运用研究,为赢得空中进攻作战的胜利提供有力支持。
瞄准威胁,直击空中进攻作战信息节点
在信息化条件下,己方空中进攻作战面临敌方全域多维信息的威胁。一是敌方综合预警系统中的预警手段多样,多维全天候综合预警能力显著提升,己方空中进攻行动的隐蔽效果难以达成。作战飞机起飞即可能被发现,进入战区即可能被敌方防空火力跟踪、锁定,执行空中进攻任务的作战飞机的安全系数大大降低,空中突防难度显著增大;二是敌方综合预警系统网络化程度高,制信息权获取难。近年来,我军主要作战对手的综合预警系统网络化水平显著提升,而且通过“共用数据链系统”与强敌的系统连为一体、相互支援、协同作战,使我军在战斗中获取制信息权的难度显著增加;三是敌方移动综合预警网络建设发展快、规模大,使我军在作战中发现和打击目标的难度增大。由于综合预警网络在现代防空作战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作战双方在重视固定综合预警网络建设的同时,也普遍高度重视移动综合预警网络建设。陆上作战依托移动雷达和移动通信网络系统,构建移动地面预警情报网;空中作战依托以预警机为核心的指挥控制系统,同时着力发展临近空间无人飞行器,构建陆、海、空、天一体化移动预警指挥网络。由于敌方移动综合预警网络机动性强,无固定作战位置坐标,己方平时侦察和战时打击难度增大。因此,在作战行动中,消除敌方信息威胁已成为空中进攻作战的重要任务。
空中攻防作战是体系的对抗,制胜的关键在于攻破敌方作战体系的枢纽和节点,实现高效的体系破击。反辐射无人机具有隐蔽突防、精确制导、机动灵活、持续压制、区域覆盖、定点摧毁等优势,能够直接打击防空系统的关键节点和枢纽,破坏敌方雷达系统和数据链,通过毁点、致盲、破网,实现高效的体系破击。
立足现实,深化反辐射无人机“击点破网”运用
空中进攻作战选用反辐射无人机,应该围绕作战目标选择、任务规划、情报支援等关键环节展开精心设计,才能实现“击点破网”的作战效果,达到有效支援航空兵突防作战的目的。
突出任务规划,确保毁敌威胁节点
己方科学规划反辐射无人机任务,摧毁敌方主要威胁节点,是确保空中进攻作战制胜的关键,同时也为航空兵突防开辟安全航线。反辐射无人机任务规划包含三方面重要内容。
一是精选攻击对象。己方在空中进攻路径中挑选威胁最大的信息节点,作为攻击目标,如远程预警、制导、火控等雷达,确保突防顺利实施。
二是精设任务航路。根据气象条件,航路威胁,地形条件,无人机飞行速度、机动能力、飞行高度、到达目标区上空的时间等因素,己方精心设计飞行航路。集群攻击须要考虑无人机发射时间的间隔,设计好同一航路内各架无人机的飞行高度、飞行速度、航向等参数,充分发挥反辐射无人机集群压制时间长的优势。
三是精估参数。依据待攻击目标的参数情报、无人机导引头的测量误差范围、待攻击目标附近的其他辐射源参数,己方合理评估、装订任务规划参数,提高导引头识别目标的精确度。
四是精算攻击角度。当攻击配备了诱饵设备的雷达时,己方根据诱饵设备与雷达的相对位置、诱饵设备的工作模式,精确计算多架无人机的攻击角度,提高命中率,先瘫诱饵,后毁雷达。
加强反辐射无人机运用,实现瘫敌信息网络
图1 反辐射无人机可摧毁美军ANSPS-49对空警戒雷达。
在空中进攻作战中,敌方各种固定雷达站被首波反辐射打击和联合压制手段摧毁或压制后,敌方防空系统主要依托空中预警机、移动地面雷达站、海上驱逐舰雷达提供信息,以及强敌通过数据链系统提供信息支援。这些预警手段主要通过卫星通信系统、通视微波无线传输系统实现情报传输、融合与分发。因此,己方必须加强反辐射无人机运用,对敌方卫星通信地面站、数据链地面控制站、微波通信中继站、舰载数据链中继站等通信装备的辐射源进行攻击和压制,摧毁敌方防御体系中信息网络的节点,实现“攻其一点,瘫其一片”,使敌方指挥控制系统处于瘫痪状态。
提高情报保障质量,发挥攻敌作战效能
依据已装订的辐射源参数,反辐射无人机识别和摧毁目标,辐射源参数情报与目标参数的匹配程度直接影响无人机目标识别和摧毁的效果。反辐射无人机若在空中进攻作战的关键空域、关键时间节点发挥作用,必须依靠准确的情报支援,才能确保作战效能。一是重视情报收集。己方既要重视从平时的电子侦察中获取目标参数情报,又要重视从资料情报中收集目标特征参数,全面掌握作战对手威胁辐射源的地理分布、工作特点、技术参数,并建立可靠的情报传输与分发网络;二是重视情报分析。己方应在不同的时间、通过不同途径获取同一目标的情报,并做好情报分析和印证工作,确定不同情报参数对应的目标工作状态及参数误差,对多种情报信息的有效性进行确认;三是重视战场态势情报应用。作战时,敌方目标可能使用新的工作模式,辐射新的参数序列,己方应及时分析态势情报,及时更新反辐射无人机的任务规划参数,做好应对性攻击。
着眼发展,提升反辐射无人机体系作战能力
在体系对抗环境下,反辐射无人机若要持续保持优势,必须着眼威胁变化,持续提升其体系作战能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提升装备能力,实现反辐射攻击从有到优的转变
在解决反辐射无人机硬杀伤手段从无到有的问题后,面对信息技术运用带来的复杂战场环境,己方需要不断提升装备能力。一是提升反辐射无人机的突防能力,加强隐身技术在反辐射无人机中的运用,进一步减小反辐射无人机的雷达截面积,扩展无人机的巡航空间,实现低空突防和高空巡航,同时开展地形匹配、障碍规避等技术应用研究,有效规避飞行航路中的各种威胁,实现更加隐蔽有效的突防;二是提升反辐射无人机在复杂战场电磁环境下的适应能力。目前敌方大部分雷达均配备了诱饵设备,直接影响了反辐射无人机的作战效能。为此,己方应加快雷达被动导引、激光/红外/可见光等多模式复合型末端制导导引技术运用,持续提升反辐射无人机应对复杂战场电磁环境的能力;三是加强国产卫星导航系统在反辐射无人机上的运用。现有反辐射无人机仍有部分机型采用组合导航方式,我军应尽快用国产卫星导航系统全面替换基于GPS的导航系统,改变战时反辐射无人机导航系统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四是发展移动目标反辐射攻击技术。在突防作战中,航空兵部队面临重要信息节点的威胁,例如预警机,此外,还面临敌方防御体系中的移动地面雷达、舰载雷达、移动地面通信系统等移动信息节点的威胁。面对这些威胁,己方应着力发展中程、高速、高机动性反辐射无人机技术,实现对移动辐射源的有效压制和摧毁。
拓展任务能力,实现作战过程从部分可控到全程可控的转变
图2 我国自主研制的反辐射无人机将在突防作战中发挥作用。
现阶段部分小型反辐射无人机在发射前已完成相关任务规划参数装订。虽然反辐射无人机具有电磁静默的优势,但在发射后,它的实时可控性差,如果战场环境改变,有时难以发挥作战效能。因此,此类反辐射无人机应加装相应机载设备,拓展任务能力,并集成战场电子对抗、反监视等系统,实现全程可控的作战能力。一是实现反辐射无人机组网运用。反辐射无人机之间传输战场监视数据和地面控制站传输的任务规划数据,获得集目标打击、战场毁伤效果评估于一体的能力;二是实现反辐射无人机在巡航过程中的随机任务规划。反辐射无人机可临时变更飞行航线,适时更新机载导引雷达的任务规划参数,实现机动攻击和智能攻击,从而大大提升作战效能,更好地为空中进攻作战提供支援。
加强协同作战,实现防空压制方式从分散到联合的转变
一是加强反辐射无人机与航空兵之间的协同作战。根据进攻作战方案,航空兵应精准规划反辐射无人机的打击目标、发射时机、发射数量、留空时间,确保反辐射无人机先期对敌方预警雷达网、火力控制网进行打击和压制;二是加强反辐射无人机与支援、干扰力量间的协同作战。支援与干扰是掩护空中进攻作战的另一个重要手段,由于敌方防御体系中的信息节点分散部署且数量较多,因此己方应精心分配作战目标。在作战过程中,反辐射无人机主要负责压制、摧毁地面固定目标,支援、干扰力量主要负责压制地面和空中移动目标,形成协同制敌的作战效果;三是加强反辐射无人机与其他用频装备的协同作战。己方应精心规划频率,确保反辐射无人机的导航系统在无人机发射、起飞、巡航过程中免受友邻用频装备的干扰;四是加强反辐射无人机与近程分布式电子干扰无人机、诱饵无人机等机型的协同作战。己方指派电子干扰无人机、诱饵无人机等机型先期飞抵战区上空,制造机群空袭假象,诱骗敌方雷达开机,为反辐射打击创造条件,反辐射无人机紧随先期派出的无人机,且与先期派出的无人机保持一定高度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