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PECT-SWOT分析的崇义客家梯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

2022-03-14缪建群黄国勤

江西农业学报 2022年12期
关键词:崇义梯田文化遗产

缪建群,黄国勤

(1.江西农业大学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5;2.江西农业大学 生态科学研究中心/江西省高校生态学学科联盟,江西 南昌 330045)

梯田是在丘陵山坡地上因势利导修筑的田地,是缓解人地矛盾、防止水土流失的一种有效措施[1]。梯田农耕历史悠久,是人民利用自然、尊重自然的典范[2]。历经变迁,梯田生态系统已成为一种具有多重价值的农业文化遗产[3],其可持续发展取决于内部生态资源的合理保护和利用。因此,梯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管理研究具有重要性和迫切性[4]。目前,学者们从生态补偿[5-6]、旅游开发与管理[7-8]、系统干预[9]、梯田建设[10]和生态系统服务[11]等方面对梯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管理进行了探讨。但梯田生态系统作为由经济社会、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文化科技等因素耦合而成的动态经济系统[12],其可持续发展既涉及外部政策的制定,又涉及系统内部生态资源的管理。综合分析梯田生态系统内外部竞争环境和条件下的优劣势,有助于梯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管理政策的制定。本研究以崇义客家梯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政策(Policy)、生态(Ecology)、文化(Culture)和技术(Technology)4个要素,采用SWOT分析法研究梯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内外部因素,以期为政府部门制定梯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管理政策和措施提供参考。

1 系统概况与数据资料来源

1.1 系统概况

崇义客家梯田位于江西崇义县境内,位于113° 55′~114°38′E,25°24′~25°55′N之间,共3000 hm2,具有800多年的农耕历史。2013—2014年,农业农村部先后认定崇义客家梯田为“中国美丽田园”和“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7年11月,“崇义客家梯田”被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SH),并于2018年4月授牌。目前,由于受到诸如传统农业生产利润低、人们对传统农业文化认知不深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崇义客家梯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传统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着严峻挑战。

1.2 数据来源

数据资料主要来源于2014年12月、2016年3月的2次实地调研和2021年10月的电话访谈以及前期的研究成果。

2 崇义客家梯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PECT -SWOT分析

2.1 优势

2.1.1 政策优势崇义县委、县政府及遗产所在地上堡乡人民政府非常重视江西崇义客家梯田系统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一项目。首先,成立了申报工作办公室和领导小组,专门负责申遗工作。其次,聘请专家编制了《崇义客家梯田稻作农业系统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规划(2015—2025年)》以及《崇义县上堡梯田景区旅游控制性详规》,研究制定了《崇义客家梯田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管理办法》。最后,举办“中国崇义生态旅游文化节暨绿色产业项目推介会”“中华绿谷·美丽崇义”全国摄影大赛等,对农业文化遗产进行了广泛宣传。

2.1.2 生态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与历经千年农耕文化的耦合使崇义客家梯田生态系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物多样性:传统水稻品种有94种;高等植物有270科1031属2843种;脊椎动物有34目101科394种。此外,崇义县政府及梯田区人民严格禁止一切不利于梯田生态环境保护的开发,努力保持梯田的原生态特性。这些都为崇义客家梯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生态环境上的保障。

2.1.3 文化优势(1)农谚俗语。崇义客家梯田区先民在长期的社会生产活动中,通过用心观察当地的自然规律和各种农作物生长习性,编制出大量用以指导农业生产的农谚俗语。如:“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13]。农谚俗语饱含了崇义客家梯田区先民认识自然、尊重自然、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真知灼见,保持着他们和大自然的虔诚亲近。

(2)山歌民谣。崇义客家山歌民谣真实反映了本地客家人的生活和精神世界,具有鲜明的主题和地方特色,崇义客家人用来歌唱生产劳动,抒发自身的情怀。歌谣形式多样,常以七字体形式呈现,以独唱和对唱的形式为主,其风格在保留古风的同时融合了土著山歌的特色。其中,竹洞畲族山歌已被列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3)文物胜迹。勤劳勇敢的崇义客家人在创造文明的过程中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有关历史和革命等方面的文物胜迹。历史文物有王文成公祠、阳明书院、茶寮碑刻和桥塔等。革命文物分为旧居旧址、标语和革命纪念设施等。

2.1.4 技术优势与其他农业区相比,崇义客家梯田生态系统原生态耕种方式保存较好。春耕时节,农民以牛为动力,使用犁、耙等工具翻耕土地。播种插秧后,在田埂上栽种黄豆。为有效地减少病虫草害,崇义客家人采用了“稻—鱼”“稻—鸭”或“稻—鸭—鱼”等共生方式,秋收后,把鸡、鸭、鹅等家禽散养在田间,以降低来年农田病虫草害的风险。冬季,农民把农田灌满水以浸烂秋收后残存的稻梗和杂草。正是这种传统的多维度的农业生态系统,保障了崇义客家梯田农耕文明传承至今。

2.2 劣势

2.2.1 政策劣势目前,尽管遗产地各级政府机构与农户均有意识地开展了对梯田生态系统的保护,明确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但在保护管理机制方面亟需改进,主要包括:制定具有崇义客家梯田生态系统特色的管理成效评估方法;制定针对梯田生态系统保护的法律法规,用于保护资金渠道的整合以及遗产地农民的利益;完善农业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立法保护机制,构建行政和司法保护联动机制,克服“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司法可能失灵的问题,尤其是针对崇义客家梯田生态系统这一具有传承性与文化属性的公共资源[14]。

2.2.2 生态劣势传统水稻品种产量低、成本高,且传统种植模式生产集约度不高,不具备规模优势[15]。梯田生态系统种植了数百年的高秆水稻品种,除高秆红米有少数农户继续种植外,其余品种已全部被淘汰[16]。另一方面,随着水稻品种的不断改良,传统作物品种,如番薯、玉米、高粱、粟等已不再被作为主粮,只用来改善人们日常的膳食营养结构。外埠糖果、茶点的大量涌入使得传统的待客果品,如花生、葵花子、甘蔗等逐渐淡出了茶点行列,已鲜有人种植。

2.2.3 文化劣势勤劳的崇义客家人在历史长河中,创作了许多瑰丽多彩的民间口传文学和传统技艺。崇义县与梯田生态系统有关的口传文学和传统技艺分为12类共352件。在现代文明和新生活方式的冲击下,已消亡和濒临消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181件,占总数的51.42%。在12类遗产中,传统美术、人生礼仪和岁时节令保存较好,存有率达100%;民间口传文学没有得到较好的保护,存有率仅为2.44%[17]。

2.2.4 技术劣势目前,崇义客家梯田生态系统生产经营模式仍属于传统的单家单户个体经营模式,种植模式生产集约化程度不高,农业生产效率低,不具备规模化和市场化的运行条件,很难与现代化农业展开竞争。此外,农户缺乏获取市场供求信息的有效途径和意识,信息获取滞后、准确性差,加之缺少现代高效的农业生产服务支撑体系,从而难以形成产业合力,经济收益很难获得保障。

2.3 机遇

2.3.1 政策机遇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18],提出“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2019年7月,江西省农业农村厅发布了《江西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19],该规划提出要加强赣南客家文化等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2020年5月,崇义县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加强赣南乡村建筑风貌特色保护与传承的实施方案》的通知,该通知指出要尊重历史、传承文化、保护优先、融合环境[20]。

2.3.2 生态机遇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国家生态文明未来发展的远大目标。第十二届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着力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2018年5月,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21]。这些理念都为保护传统农耕文化和农业遗产提供了契机。

2.3.3 文化机遇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启动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2年3月,农业农村部正式启动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4年5月,崇义客家梯田生态系统被列为首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借此契机,崇义县各级政府为崇义客家梯田生态系统积极开展了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工作,于2018年5月正式授牌。2019年6月,崇义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强县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深化崇义特色文化研究,加强文物资源保护利用,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2.3.4 技术机遇目前,崇义县着力打造“富硒、绿色、有机”农业产业特色品牌,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联动基地+农户”的农业生产形式。发展高山富硒有机大米示范基地33.3 hm2、联动基地333.33 hm2;注册了“高山梯田”牌有机米商标,并于2011年通过了国家有机产品转换认证[16]。

2.4 挑战

2.4.1 政策挑战传统农业文化遗产的动态保护需要建立政府、企业、专家学者、农民和新闻媒介多方共同参与机制。目前,由于缺乏有效的生态补偿政策,崇义客家梯田生态系统的保护工作主要以政府部门、学者和企业为主导,而作为梯田保护工作主体的农民参与度则很低,因此,推动和示范作用有限,未能达到预期要求。与此同时,相关的开发与保护工作仍处于探索阶段,相应的配套机制并未完全形成,从而导致针对遗产地农作物种质资源的认定和使用、传统耕作模式的规范管理、商标品牌的标注和识别等需要监督评价的问题缺乏可以操作和执行的指南[22]。

2.4.2 生态挑战由于围绕梯田开展的观光旅游业收益远高于梯田传统种植业,再加上农民对农业文化遗产的认知不够,普遍认为农业文化遗产即农业观光,因此,造成了针对梯田生态系统的发展规划以旅游业而非梯田农业为主导。仅仅将崇义客家梯田生态系统视为重要旅游资源进行盲目开发,很容易对其所处的原生态自然环境造成破坏,使得梯田景观整体不和谐,严重威胁了整个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

2.4.3 文化挑战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通信设施的改善、农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休闲旅游业的发展等,崇义客家梯田生态系统原生态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严重冲击,传统稻作梯田文化对遗产地居民的约束力和影响力逐渐减弱,农民对传统稻作梯田文化的信仰和敬畏之心也随之减弱,传统稻作梯田文化仅用来作为招揽游客的一种方式。

2.4.4 技术挑战崇义客家梯田生态系统地处偏远山区,生活在系统内的人们世代以农业种植为生。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加上梯田传统经营技术产投比低下,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大量青壮年劳力选择放弃经营梯田而外出务工,只有一些具有梯田传统经营技术的老农留在村中打理农事,传统稻作技术的传承出现了断档,给崇义客家梯田生态系统的保护带来了严峻的考验。传统的梯田稻作技术及知识是崇义客家先民的智慧结晶,是崇义客家梯田生态系统农业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5 崇义客家梯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PECT -SWOT分析矩阵

通过对政治(P)、生态(E)、文化(C)、技术(T)4个方面的SWOT分析,构建了崇义客家梯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PECT-SWOT分析矩阵(表1)。通过分析可以得出,无论是在国家、区域政策方面还是在自身条件方面,崇义客家梯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都具有明显的优势以及良好的发展机遇,但也存在诸多不足和挑战。

表1 崇义客家梯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PECT-SWOT分析矩阵

3 崇义客家梯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 制定生态补偿机制

作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崇义客家梯田生态系统蕴涵公共物品属性,具有外部经济效应,一方面,客家梯田生态系统作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漫长的演化进程中,为中国农耕文明留下了地域特色鲜明的物种资源、因地制宜的传统农耕技术和丰富的客家民俗文化,是一种富有内涵的文化景观。另一方面,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传统农业生产利润低,大量的农村中青年劳力选择外出务工,从而出现了大面积的荒废梯田。因此,对于在梯田生态系统从事与传统农业文化保护相关活动所受到的损失和付出的代价必须进行经济补偿,使梯田生态系统的外部经济效应内部化。崇义客家梯田生态系统生态补偿机制应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导向,遵循“使用和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到补偿”的基本原则,基于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并结合土地所属权进行定位和构建。

3.2 综合整治原生态文化

搜集整理有关传统农作物和家畜品种的数据资料,恢复崇义客家梯田传统农作物品种和传统家畜品种的种养殖多样性,为中国农耕文明积累更多的物种与基因资源。综合治理区域生态环境,如:恢复稻田养鱼、稻田养鸭、作物轮作和套种等传统的农耕方式,采取农田翻耕、灯火灭虫、作物化感作用等传统的驱虫除害技术;施用人畜粪尿、火土灰、枯饼、秆灰、石灰等制作的农家有机肥[17],以恢复梯田的原生态系统以及与之相关的农业文化与农业景观。深入崇义客家梯田区农户,并查阅相关文史资料调查客家文化习俗,恢复修缮已消亡和濒临消亡的文化习俗,建立有关崇义客家文化习俗的资料库,将崇义客家梯田生态系统建设成为中国传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展示基地,通过示范效应,促进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3 有机融合开发与保护

崇义客家梯田生态系统的保护必须考虑区域经济的发展,以促进乡村全面振兴。要充分利用崇义客家梯田生态系统的生产、生活与生态功能[12],进行有效的功能拓展,实现农业生产和旅游休闲综合开发。崇义客家梯田生态系统兼具旅游休闲功能和教育科研功能[1],因此可应用多元化的开发模式将其打造成中国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观光与教育基地。崇义客家梯田生态系统综合开发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并注重当地农户参与。政府是传统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政策的制定者和重要推手,负责引领崇义客家梯田生态系统的开发,并通过制定相关的法规对农户的开发行为予以规范,以避免破坏性的开发行为。当地农户是崇义客家梯田生态系统农业文化传承和保护的主体,同时也是崇义客家梯田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应激励农户积极参与崇义客家梯田生态系统的综合开发,不断提升农户对其生态服务价值的认识,激发农户保护崇义客家梯田生态系统的热情,从而实现发展、保护和传承的有机融合。

3.4 完善传承人保护机制

崇义客家梯田生态系统传统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本质上是传承人的传承和发展。一代又一代的崇义客家人在其生命历程中采用口传心授的方式将“稻作梯田文化”融入历史,并世代相传,因此,需要完善传承人保护机制。首先,应加强与崇义客家梯田系统传统农业文化管理和研究相关方面人才的培养,提高传承人的理论修养和实践传统技能的能力,这样有助于实现普及与提高、普及与传承的良性循环[23]。其次,形成有效的奖励机制。传统农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一批长期从事农事活动的人,长期的实践有助于系统地总结前人的经验并开拓创新,但农业的坚守意味着生活的相对清苦,因此,要建立完善的奖励机制以更好地调动传承者的积极性。最后,建立崇义客家梯田系统农业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机制。目前,国内行政法对文化遗产传承人有许多保护措施[24],但对传统农业文化传承人保护较为缺乏,应建立传统农业文化传承人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有效弥补农业文化传承人保护方面存在的不足。

猜你喜欢

崇义梯田文化遗产
康养产业助力崇义特色小镇建设研究
樊崇义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山区修梯田》
秀美梯田
活态文化
梯田之恋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从江加榜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