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方式方法研究
2022-03-14广州航海学院张春艳
文/广州航海学院 张春艳
在经济高速发展、知识快速更新、“00”后大学生成为大学校园的主力军的形势下,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迎来了新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高校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保障学生全面发展。大学生处于从校园到社会的关键过渡期,辅导员肩负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任务,面对错综复杂的环境,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更加突出。在新形势下,辅导员需要找准定位,从学生出发,掌握方式方法,因地制宜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一、新形势下大学生突出的心理问题及成因
(一)学业压力增加
与高中学习方式不同的是,大学的学习有更多的自主性,学生有大量的课余时间供自己支配。面对这一变化,部分学生出现了迷茫、焦虑、不适应等问题,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同时,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教育部发出依托线上教学平台展开“停课不停学”的倡议[1],教师与学生之间无法进行面对面交流互动,很多学生难以适应线上上课的方式,在学习出现困难时无法及时与教师进行交流,尤其对于自控力较差的学生来说,学习效果难以保证,学业压力增加。
(二)网络成瘾现象普遍
大学的学习自主性较强,近三年受疫情影响,校内无法举行聚集性活动,学生在校园里缺少校园文化活动,对一些学习动力不强、学业目标不明确、缺乏自制力的学生来说,上网成为他们的主要课余活动。学生人手一部手机,事事低头、时时低头的现象更加普遍了。学生每天都花费大量的时间玩网络游戏、刷抖音、刷微博,甚至个别学生出现课上网游的现象。[2]
(三)就业压力持续上升
2022年毕业生人数达到1076万,高校毕业生人数首次破“千万”门槛,毕业生面临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一方面,受疫情影响,企业员工流动率降低,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减少;另一方面,学校严格管控校园,毕业生的实习受到严重影响,通过实习进而入职的就业途径被阻断,同时,加之存在往届待就业的毕业生,导致2022届毕业生就业竞争更加激烈。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学生的就业困难问题突出,就业期望与实际情况无法达到平衡,容易产生焦虑、受挫、自卑、恐惧等心理问题。
二、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误区
(一)思想认识误区
第一,辅导员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事不关己”。辅导员常常杂务缠身,他们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党务工作者、团务工作者、资助工作者、日常事务管理者,等等。在如此繁多的工作角色中,辅导员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会存在一定误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或二级心理教育站的工作,忽视或弱化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作用,尤其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需要开展大量的疫情防控事务性工作,容易忽视学生因为疫情等因素带来的心理压力。在遇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时,容易只停留在简单了解情况后上报,发现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时无法采取科学及时有效的方式处理。
第二,与“事不关己”相反,辅导员会存在“越俎代庖”的情况。在面对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时,辅导员常常试图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谈心谈话让学生走出心理困扰,更有甚者因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二者的区别认识不清,对学生缺乏同理心,给学生造成更大的困扰。在开展工作过程中,辅导员要明确自己不是医生,也不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学生如果患有严重的心理疾病,需要去专业的医院进行诊治,通过药物治疗,同时配合心理咨询进行疾病治疗。
(二)工作方法误区
第一,辅导员把学生困惑的问题具体化。也就是说,当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仅仅停留在表面,就事论事,缺少对心理问题的敏感性,例如学生因心理问题出现上课缺勤情况,辅导员大多会采取常规管理方式对学生的旷课问题进行教育,但是对学生旷课背后的原因不做进一步了解,从而无法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学生出现心理危机时无法进行及时干预。
第二,辅导员把学生心理的问题思想化。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高校辅导员的角色也难免会存在冲突。例如,角色内的冲突,主要表现在辅导员未能找准自身定位,导致自己的教育工作和在心理健康教育之中的工作产生冲突[3],辅导员容易把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纳入“不正常”的一类学生,把学生作为思想改造的重点对象,缺乏谈心谈话技巧,工作缺乏成效。
三、新形势下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辅导员是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者,是心理危机干预的参与者,是心理品质锤炼的指导者。同时,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要更加关注学生因为疫情带来的紧张、焦虑情绪以及心理问题学生的异常状况。在开展心理健康工作的过程中,辅导员的着重点应在两个方面,一是守底线,二是顾大局。底线就是识别出心理危机的学生、有可能有自杀或他杀行为的学生,从而及时采取有效的手段进行干预,顾大局就是通过辅导员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得大部分学生变得更好、更优秀,中间层面的问题辅导员可以通过谈心谈话、通过心理委员等学生干部进行重点关注。总之,辅导员要主动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技能,掌握一定的方法,因地制宜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培训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所处的环境越来越复杂,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比例越来越高,怎样才能避免进入心理健康工作的误区?怎样才能提升对心理问题的敏感性?怎样才能识别出心理异常的学生?在面对就医有抵触情绪的学生或家长的时候,怎样才能说服学生及学生家长去医院接受专业的治疗?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关键前提就是自身要加强培训,多掌握心理学专业知识,关注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增强对心理异常学生的识别能力。同时,在与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或者家长沟通的时候,可以进行心理知识普及,使学生及家长正确看待心理疾病,取得学生本人及学生家长的信任,引导学生积极就医,让学生及家长明白患有心理疾病并不可怕,心理疾病与其它疾病一样,只要尽早积极地治疗也可以康复。
(二)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建立“辅导员、专任教师、班主任、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健康宣传员”网格化工作团队,畅通沟通渠道。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要进行全方位关注,帮助学生舒缓紧张情绪和心理压力,与学生干部队伍定期交流,掌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异常状况,与专任教师和班主任经常沟通,掌握学生在课堂上的异常状况。
(三)建立朋辈导师和学业导师队伍
一是要选拔一批学习成绩优异、综合素质较高、理想信念坚定的学生担任朋辈导师,经常深入宿舍针对学生的学业问题进行帮扶,及时收集学生对线上授课情况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给任课教师,建立学生与专任教师之间沟通的桥梁,减缓学生的焦虑心理;二是选拔一批德才兼备的专任教师担任学业导师队伍,定期深入宿舍对学生的学业进行指导和帮助,减缓学生的学业压力。
(四)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做好宣传普及工作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中,宣传普及的目的是让学生科学地看待心理问题,遇到问题时主动寻求专业帮助。一方面,可以通过线下的主题班会、心理健康课等进行普及教育,与学生建立信任关系,让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的时候愿意向辅导员或专业人士寻求帮助。另一方面,大学生群体是互联网的主要用户群体之一,在互联网时代,要充分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形式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普及工作。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线上线下校园心理活动
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易班等线上平台,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新阵地,结合“525”心理健康月等活动契机,通过心理剧、心理知识竞赛、微视频等多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校园文化主题活动,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教育引导在校大学生增强心理素质,以积极的心态应对挫折,以正确的方法消除负面情绪。
(六)主动开展深入细致的就业指导服务
辅导员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中,应给予学生深入细致的就业指导服务,积极主动联系各大企业来校招聘,积极联系企业进行“订单式”培养,促进毕业生的就业。同时,要根据学生不同情况进行一对一指导,引导学生摆正就业心态,在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先就业再择业,帮助学生厘清职业价值观,通过谈心谈话、团体辅导等形式减轻就业焦虑、自卑、自负、挫折感等就业过程中常出现的心理问题。
四、结语
辅导员作为一线学生工作者,要意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性,“00”后大学生已经成为大学校园的主力军,他们的成长环境、教育经历等与以往大学生相比存在比较大的差异,他们的心理特征也发生了变化,面对个性比较张扬、思想比较开放、自我意识比较强烈的“00”后大学生,辅导员在开展心理健康工作时要顺应环境变化、时代发展和学生发展改进工作方法,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帮助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