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报人才引进与毕业生就业见习
2022-03-14谢忆梅
祝 颖, 谢忆梅, 姚 韫
(沈阳大学 a. 学报编辑部; b. 文法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41)
我国高校学报是以展示师生教学科研成果为主的平台,作为综合性学术刊物,它有力地促进了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发展和进步。它在繁荣学术的同时,在培育科技新人方面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它的意义价值已被历史与现实发展所证明。
当前的高校学报,在办刊中必然站在传统的基础上,又身处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存在与多媒体传播技术方便快捷的融合与较量。学报的发展需要不断注入新鲜血液——编辑是否具有敏锐的思维、创新的意识、熟练的多媒体操作技术、较高的能力素质,以及扎实的专业基本功,都将直接影响其发展。因此,学报必须重视编辑队伍建设,即专业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学报只有把握好人才关,才能办出特色,在竞争中生存并凸显出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学报可以借用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见习的机会,为他们提供一个平台,让他们在编辑审稿加工、图片处理、版面制作设计,以及社交媒体账户处理等方面,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体验真实的学报编辑工作流程。一方面,学报可以发掘人才,另一方面也培养了毕业生的岗位工作能力,有利于尽早进入角色。
一、 关于高校学报的人才培养
从主客观上看,学报学术质量提升的关键都是人的因素,不管是稿件的吸引、审阅、编辑加工,还是发行传播,都必须靠人,即学报编辑。因此,要提升高校学报的学术质量,必须充分发挥编辑的核心作用,这是学报发展的关键[1]。学报编辑人才的培养,要经历引进、培育、成长、成熟的过程,通过这样的过程,才能使编辑人才尽快融入学报工作中,进而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
1. 信息时代学报发展需要人才
高校学报的发展与编辑人员的现代意识与技术水平息息相关,在新媒体及其技术空前发展的大趋势下,高校学报的办刊模式和发展方向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一些学报尝试着从传统的印刷版向数字版转型,但又面临传播渠道少、传播能力低与传播效果差等问题。
调查显示,高校学报较多采用的数字平台为微信、微博。黄锋等[2]认为,多媒体发展给学术期刊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但从目前高校学报微信平台的发展状况和运营策略来看,存在受重视程度不够、功能结构不完善、与读者交流几乎为零、内容可读性不强等问题,为此需要在加强宣传交流、突出内容优势、实现差异性运营等方面予以改进完善。张坤等[3]认为,在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学报应该在读者定制与推送服务、期刊发布形式的多元化、网络通信工具的应用等方面予以加强,以此来提升学报传播力。陈幼玉[4]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当下,高校学报总体上对微博的重视应用程度还不够。因此,在碎片化、跳跃式的浅阅读环境下,高校学报有必要充分发挥微博的低成本、人气旺与互动性强等优势来弥补作者与读者面窄而单一,编辑部与作者、读者之间交流与互动不足等弱点,从而提高自身的影响力与传播力。毛殷[5]通过对110个学报的微信平台进行调查分析发现,高校学报的微信平台传播内容存在整体性缺乏、互动渠道缺失、定制阅读模式尚未建立、编辑策划和整合能力欠缺等问题,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达到微信平台传播的预期效果。
信息时代的学报编辑,需要具备更多与现代媒体相关的技能。而当今年轻的高校毕业生们,是新媒体参与的活跃分子,具有这方面的优势,他们当中一些人有为校园媒体制作播客、发布视频等的经验。
2. 学报可持续发展需要人才
学报需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当前工作与未来之间的关系,使学报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办刊水平与质量得到改善,成为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效率、推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发展的有效力量。
禤展图等[6]认为,培育和构建核心竞争力,实行开放性办刊,构建创新的特色栏目,开辟专题化之路,提升编辑的综合素质,依靠栏目主持人和审稿专家的助力,采取互联网出版,等等,是高校学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策略。而这些策略实现的核心是编辑人才。
为了实现学报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地方高校,学报领导及编辑应展示自己的求异创新思维,准确定位,促进本校重点学科和新学科建设,在特色上做文章,建设特色栏目,以有效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学报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编辑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考虑人才培养的长久性和连续性,进行梯队建设,不断补充具有创新精神、能够与时俱进、跟上时代脚步的后续力量。而高校毕业生是这样人才的重要来源。
3. 人才培养需要一个过程
一个合格的编辑不是一蹴而就,是要经过科学的培养过程的。按照编辑出版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需要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文素质与科学素养深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能胜任书刊出版、新闻宣传和文化企事业等单位的编辑、出版、发行、文化管理以及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专门人才。
对于编辑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编辑出版学的基础知识;掌握选题策划、文字加工、市场分析与宣传等方法;具有较强的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及初步科学研究的能力;了解我国有关编辑出版的方针、政策、法规;了解人文社会科学、管理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等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判断与决策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创新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具有较强的社会交往和人际沟通能力;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基本方法,等等。而对于非编辑学专业的毕业生来说,就需要在岗位实习中,除了运用本专业的知识,还要努力补充相关的专业知识。而且,这些知识学习掌握了还不够,还需要在工作岗位上具体实践,不断参与培训,悉心接受资深编辑的培养,才能成为合格的编辑人才。
二、 学报人才培养对接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
我国出版业正处在转型时期,高校学报也面临挑战与困境,引进与培养具有科技意识与高素质的人才十分重要与紧迫。根据高校学报当前发展对人才引进的要求与毕业生就业见习的关系,学报以毕业生就业见习为契机,发现与培养编辑人才,实现双向共赢,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1. 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
就业见习是大学生学习阶段重要的实践环节,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政治思想水平及动手能力和业务素质的重要环节。社会在不断发展,科技在不断进步,就业见习能让毕业生知道自己与专业岗位工作人员的差距,知道自己的不足,进而加强终身学习意识。同时也使其认识到,工作与学习生活的不同,要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和作风,这些对以后的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总之,就业见习的意义还有很多,可是不管如何,都是希望学生步入社会以后能够更好地生活、工作,在良好的环境下继续成长。就业见习是学生们完成学业走出校门以后职业生涯的第一步,能够让他们在知识运用、工作经验、社会历练、人际交往等方面,有一个较深刻的体会。
2. 学报培养见习毕业生的职责
目前,很多高校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不对口,高校的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部分毕业生受家长陈旧就业观念的影响,导致他们找不到理想工作。这些问题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其中高校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不能很好地接轨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学报应对接收的见习毕业生进行岗位知识培训,特别是非出版专业的学生,使其对编辑岗位有深刻的理解与认知,并有效运用所学,尽快进入角色,尽早成为编辑岗位人才。
高校学报通过与毕业生就业见习的有效对接,也间接地为高等教育的理性发展以及毕业生很好地适应就业形势、促进就业机制的完善提供帮助。
三、 毕业生学报编辑岗位见习与实践
学报编辑岗位见习,即通过双向选择的毕业生到学报编辑部后,在具有一定资历与经验编辑的指导下,尝试编辑实践,进而达到能独立工作的要求。其根本目的是根据编辑工作流程、结合不同工作岗位特点,培养就业见习生综合运用他们所学的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一定的编辑技能,能随时应对和处理问题。通过毕业见习,能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等。它是高校为毕业生提供的较好的就业机会,是其以后能成为合格编辑的良好根基。
1. 就业见习生编辑岗位工作及要求
编辑岗位见习生需要熟悉学报编辑流程以及临时情况的处理方法。
首先,针对来稿数量较多、内容复杂的特点,需要根据栏目设置甄别所需选题,选择进入初审的稿件,这一环节要求见习学生具有快速反应能力,以及对于栏目的整体把握与了解。其次,作为初审编辑,需要对进入初审阶段的稿件进行审查,包括政治观点、结构框架、语言运用,避免将存在出版法规禁止内容、论述结构不合逻辑、表述语病严重等问题的稿件转入复审及外审环节。
尽管就业见习生不能参与终审工作,但其可以根据自己所学专业知识,以及在初审环节工作中的实践,向终审提出自己的见解与建议。
2. 学报编辑对见习生的具体指导与培养
以实践为基础,从办好高校学报必须遵循的工作模式出发,首先需向见习生介绍编辑岗位的管理目标、规章制度等,使其尽快了解并遵照执行;之后,按照编辑工作流程,引导见习生把课本上学到的相关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分析处理一些基本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及未来编辑工作的要求,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学报编辑部通过指导就业见习工作,使见习生能够亲身感受到由学生到编辑的转变。
3. 就业见习连接着教学与学报工作
教学一线的教师们在大学生专业课教学、本硕毕业论文指导、毕业生就业指导等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及成果,可将其结课报告、毕业总结、实践报告等,作为对接就业毕业生编辑岗位安排及指派培养编辑所需的重要的第一手资料。学报应按照需求,与目标毕业见习生的导师们加强联系,了解分析见习生的优势与不足,精准高效地加以培养。本文以某高校新闻、汉语言文学以及传媒专业为例,讨论毕业见习生在学报编辑岗位的表现。
新闻、汉语言文学等相关专业的学生一般都具有较好的文字功底,他们的专业必修课有“现代汉语”“中国文化述要”“中国现当代文学”及实践课“编辑实务”等,通过调查得知,他们基本能将所学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用于编辑岗位工作实践,初步具有独立从事工作的能力。
传媒专业的培养目标包括使学生掌握与编辑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较高的政治水平、艺术修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在出版企事业单位、广播电视台、影视公司、新媒体机构等部门从事各类媒体编辑工作,他们的专业必修课有“传播学”“ 编辑制作技术”“ 艺术概论”“影视鉴赏”“视听语言”“ 新媒体艺术概论”等,实践证明,他们大多具有较好的统筹、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
不论是新闻、汉语言文学专业,还是传媒专业,来学报编辑岗位就业见习的学生,基本都表现出兴趣与渴望,以及较强的基础知识功底与能力,这对于其从事学报编辑工作是十分有优势的。
四、 学报对接毕业生就业见习的策略选择
时代发展使得学报编辑们面对越来越多的挑战与压力,“编辑多元化”“编辑学者化”的提法不时出现。所谓“术业有专攻”,而且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一个编辑被要求既要成为编辑人才,又要成为学者,同时还要应时代发展需要成为数字化人才,那么最终的结果是他在每一个方面都很难做到专、精、高。所以,笔者比较认可钟昭会[7]提出的“专编结合”的办刊模式,从人才引进与培养见习毕业生的角度出发,应树立有针对性的培育引导思路,既让其领悟编辑岗位普遍应具有的素质,又能发现其所长而采取准确的训练方式。本文通过阐述分析高校学报编辑人才引进培养与毕业生就业见习重要性与必要性,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普遍性与专业性对策。
1. 提升政治思想水平,强化守法合规行为
培养就业见习生,要全面宣传党的出版方针,特别是针对社会科学版,在选稿用稿时让他们时刻牢记主旋律,以正面、积极论述为主甄选文章,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培养就业见习生,要使其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深刻认识到成为一名合格的学报编辑,除了要恪守普遍的行为准则、具备一般的道德素养,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学术传播者的职业素养。编辑部要制定计划,定期组织他们学习和研究党的方针政策,认真领会各级主管部门有关新闻出版的法律法规,严格遵守党的出版纪律;要使其认识到学报的权威性和公信力,需要每一位编辑用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来积极维护,不询私情、坚持原则、避免人情稿是工作中要尽最大努力做到的;编辑对文章进行加工、校对、编排,其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没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淡泊名利、“甘为他人做嫁衣”的奉献精神是做不好的,要让他们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与信心;具有合作精神、能充分尊重作者是优秀的学报编辑必须具备的[8]。
2. 树立主体创新意识,准确定位岗位职责
在培养就业见习生的过程中,要树立他们的主体意识,使其明确在学报工作中,编辑是主体,应积极策划、组织、编排稿件,精心设计栏目,高质量地制定并实现每个环节的目标,保证学报按时出版。选题策划、审查稿件、编辑加工、印刷发行等思想行为即学报编辑工作时的主导意识,也是主体意识,需要带学编辑认真给予他们引导。具体方法可以是指导编辑在工作过程中,将自己对栏目部署的预见性,提早预测、分析、发现与捕捉前沿科研成果的经验传授给他们,并有意识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理性思维,培养他们形成在传播思想意识、引导学术创新方面的超前思维能力。当今的出版环境受大数据影响较大,高校学报需要有创意、有突破,才能较好地生存进而脱颖而出。见习生们作为未来的编辑人才,引领者要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通过提高他们对学报涉及学科发展的敏感性,使其形成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断生成新观念、新方法[9]。同时,应明确虽然学报编辑工作的内容和范围可以根据需要适时进行动态调整,但盲目地超高超多要求是不合适的,一定要做到准确定位。
3. 挖掘新媒体技术手段,提高信息获取能力
传统的学报编辑们往往在学术性、校域性的框架下,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受到一定影响。诸如有些编辑思想相对保守,策划和经营的先进理念不够强,日常忙于对稿件内容及形式的编辑和加工,无暇顾及对新媒体的研究与学习,信息的查询与获取能力不高,等等。学报可以借助人才引进与培养就业见习生的时机,加强编辑队伍建设。
信息化时代的就业见习生大多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学报应培养他们将这一优势转化为能力,即面对纷繁复杂的工具与渠道,具有灵敏的观察力、分辨力,对有价值信息的深刻理解力,进而将之进行系统的加工分析,产出有用的知识。特别要掌握利用优质的媒介,及时关注学科前沿,尤其是一些时效性较强的课题论文或结题报告,以显示学报的学术前瞻性和实用性[10]。
一般情况下,毕业生们都具有较强的现代信息工具的驾驭能力,快速查询、获取信息并非难事。学报编辑可以引导他们积极开拓与编辑工作相关的信息渠道,快速查询和检索所编文稿的学术动态,判断稿件的创新性,这还可以作为选题的依据;利用他们能熟练运用计算机的优势,培养高效处理稿件文字、图表、公式以及利用互联网获取、判断与优化信息的能力;带领他们多阅读有助于学报编辑的书刊,多参加相关学术会议和研讨会。此外,还可以鼓励他们运用现代化的传播媒介,与不同学科的专家建立联系,以了解其最新的研究动向,进而增强审稿、约稿工作的针对性与科学性。
4. 重视人才成长环境,专业化培训内容
学报能否引进、培养好人才,首先取决于有无识别适合学报工作特点人才的“伯乐”,其次取决于领导层对人才作用的认识和乐于做出引进与培养的决策,再次取决于学报有没有能够吸引和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当学报或人才一方的标准与另一方发生较大的差异时,人才的合理流动就成为发展的一种必然。否则,就会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影响学报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所谓“家有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学报在实践中如果重视人才资源及引进,则获得持续、稳定发展的可能性就会增大[11]。
学报编辑部需制定较系统的培训计划。以经验丰富的老编辑现身说法,使见习生充分认识到成为一名合格的编辑,不能囿于自己所学的有限的专业知识,要多学科涉足,拓宽视野,不仅要不断学习、更新新闻出版学知识,还要经常补充文史学、社会科学类知识,还应有一些社会常识,不断地积蓄自己的文化底蕴。以此为目标,加大对于引进人才与就业见习生新理念、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力度,并根据具体培训目标进行适度调整,使其尽快喜欢编辑岗位并具备编辑专业素养和技能。同时,在见习过程中,发现他们的优长,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这不仅可以给编辑们的工作增添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元素,而且新老编辑之间可以实现教学相长、优势互补,有利于编辑队伍的团结协作,能大大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对于学报的可持续发展也意义重大。
五、 结 语
对于高校学报人才引进与毕业生就业见习的研究,本文主要通过工作实践,结合文献资料查询与最新研究成果参考,以及与一线专业教师的合作调查,进行了归纳阐述。
高素质人才对学报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高校毕业生(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作为人才引进与培养的来源,他们在就业见习中的表现能反映出高校教育与其后学生成才、就业的较多优势与不足。从用人单位的具体岗位工作角度出发,展示培养任用大学生应采取的策略,从而为逐步完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使高校培养的学生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提供实践支撑。
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高校学报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与应对方式,具体应采取什么样的人才引进与培养措施,是学界应给予关注的。本研究的具体例证能否具有代表性、避免以点带面;对于就业见习学生的调查覆盖面是否科学合理;相关文献的选取是否具有先进性,等等,都需要不断论证。但将具体工作岗位实践与毕业生就业见习相结合进行研究,采用科学的论证方式加以分析并提出策略建议,这是比较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