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同市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的有效途径探析

2022-03-14贺义敏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2年11期
关键词:旱作大同市黄花

贺义敏

(大同市植物保护植物检疫中心,山西大同 037006)

1 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的不利因素

1.1 当地条件相对较差

大同市属高寒冷凉地区,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无霜期短,十年九旱,土壤贫瘠。全市平均气温7℃,年极端最低气温-37.4℃,年极端最高气温41.5℃。春季平均气温6.5~9.1℃之间,夏季平均气温在19~21.8℃之间,秋季平均气温在5.8~8.4℃之间。平均年降水量388.8 mm,夏季雨水集中,平均降水量246.9 mm,占全年降水量的64.3%,秋季平均降水量72.96 mm,占全年降水量的19%。年蒸发量1748.77 mm,是平均降水量的4.5倍。年日照时数2711 h,无霜期134 d,年最大冻土深为159 cm。土壤有机质为0.008%~0.012%,全氮含量0.5~0.8 g/kg,有效磷为5~15 mg/kg,速效钾为80~120 mg/kg。

1.2 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相对不高

从生产传统上看,大同市属于半农半牧交错带,由于人口、市场、政策、种植习惯等多方面原因,以籽粒玉米为主的粮食作物虽然经过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但是种植面积仍然最大,杂粮、饲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比重不大。收益仍主要依靠初级产品销售,农牧业在提高单产、增加效益、标准规模化建设上仍大有可为。同时,各个产业相对孤立,种植业、畜牧业、加工业、销售业形成的产业链不完善,尚未形成循环型、综合型的新农业体系;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有限,特色优势产品难以凝聚品牌影响力;农业资源废弃物如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等还存在未能有效利用的问题。

2 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的有效途径

2.1 调结构,大力发展有机旱作农业

大同市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围绕“土、水、种、技、机、绿”六字要领,深入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农水集约增效、旱作良种攻关、农技集成创新、农机配套融合、绿色循环发展、品牌建设、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八大工程。累计资金投入1.98亿元,大力推进有机旱作农业发展,创建了灵丘县、云州区2个省级示范县(区),创建省级科研示范基地和666.67 hm2生产基地,创建有机旱作农业示范乡4个、示范村10个、千亩核心示范片19个、33.33 hm2样板区25个,发展高质量有机旱作农业3.33万hm2。全市集成推广了渗水地膜穴播技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膜侧播种艺机一体化技术、深松深耕、普通地膜精量穴播等一批有机旱作技术模式。积极与中国农大、中国农科院、山西农大等“大院大校”合作。成立了中国农业大学大同有机旱作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开展了有机旱作农业的课题研究。在灵丘县1185 km2区域内集中实施有机农业,连续举办了七届中国大同车河国际有机农业论坛,使之成为提升全市有机旱作农业质量的重要平台和知名品牌。

2.2 树品牌,推进黄花全产业链发展

2020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大同云州区有机黄花标准化种植基地时讲到,“希望把黄花产业保护好、发展好,做成大产业,做成全国知名品牌,让黄花成为乡亲们的‘致富花’”。大同市干部群众更是努力把“小黄花”做成“大产业”,整体谋划推进黄花产业发展,健全黄花种植、加工、营销“三大体系”,夯实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全政策链扶持“三大支撑”,走出了一条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种植、产业化发展、品牌化营销的发展路径,成为促进农民增收、脱贫致富的富民产业和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市政府与山西农业大学共建了大同黄花产业发展研究院,依托山西农大技术优势、人才优势,从产品研发、采摘机械、种植标准等方面开展了系列产业技术研究。目前全市基地总面积达到1.77万hm2,培育黄花生产加工经营主体175家,共建设晾晒场16.1万m2,预冷库79座,全产业链总产值达到28.8亿元。近年来,多次荣获国家优势名牌产品、著名品牌产品、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等荣誉,“大同黄花”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局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项目,列入农业农村部全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大典型”,先后创建了国家级、省级“出口黄花质量安全示范区”,全国“黄花绿色原材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及国家黄花种植与加工标准化示范区。在现有省级黄花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基础上,申报创建2021年大同黄花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规划面积5.42万hm2,投资23.58亿元,成功申报了大同黄花省级区域公用品牌;在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农交会上,荣获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被称为“中国黄花之乡”。

2.3 抓基础,强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大同市坚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的硬任务,把创新投融资机制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支撑,动员各方力量积极参与,整合各类资源,多方投入资金57.1亿元,大力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乡村环境提升工程,打造了300个乡村环境提升示范村,连续引领带动所有村庄开展环境整治,农村基础设施、人居环境、村容村貌明显改善,走出了一条具有大同特色的乡村环境整治提升之路。市政府制定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坚持以“百村示范、千村整治”为载体,先后创建了1个省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县、79个省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20个市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打造出了易地搬迁——“云州坊城新村模式”、旧村改造——“灵丘上下沿河模式”、光伏产业——“天镇一畔庄模式”、山区提升——“阳高乳头山模式”、绿色生态——“云州营坊沟模式”、文化旅游——“天镇李二口模式”、传统村落——“广灵涧西模式”等示范提升模式,有力推动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由点到面梯次推进。

2.4 促循环,全力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

在畜牧业发展上,大同市全力构建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的生态畜牧业发展格局,大力推广粪污处理模式,促进绿色循环发展。按照“环保先行,绿色为主,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原则,推进粪污治理“三防”功能、雨污分流、固液分离和粪污有机肥加工四大工程和五种减排模式。对奶牛(肉牛)养殖场实施雨污分流、固液分离、污粪集中贮存发酵、氧化塘污水发酵灌溉、粪污还田或烘干奶牛卧床垫料。生猪养殖场实施雨污分流、粪污贮存发酵、粪污还田,建设沼气站发电、污水发酵处理、沼渣沼液还田。蛋鸡养殖场采取干清粪方式,建设标准化粪便贮存堆肥场所,粪污用于生产有机肥还田。全市新建改扩建粪污收集中心5个,有机肥加工场12个。

2.5 抓科技,大力推进农村生物质清洁取暖

农村生物质清洁取暖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事关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事关农村能源革命的顺利推进。为了探索大同市农村生物质清洁取暖的实施路径,2018年大同市在阳高县率先开展了生物质清洁取暖试点工作,全市共建成生物质燃料加工厂23家,累计投资1.996亿元,年加工生物质燃料24.3万t。2019年,大同市被确定为山西省生物质清洁取暖试点市,市政府与北京启迪清洁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生物质资源能源化利用项目合作开发框架协议,积极开展产学研融合工作,解决推进农村生物质能源利用的技术难题。连续两年制定了《大同市清洁取暖改造工作方案》,2019年市财政投入资金1.04亿元,每户补贴3200元。全市推广生物质清洁取暖任务3.219万户,2020年推进农村生物质清洁取暖4.9865万户,两年全市推进农村生物质改造8.2055万户。通过两年农村生物质清洁取暖项目的实施,农村地区散煤使用量减少12.3万t,每年转化利用农作物秸秆24.3万t,消化玉米秸秆面积2.91万hm2,有效遏制了冬春两季农作物秸秆焚烧的问题,生物质燃料燃烧后形成的草木灰作为有机肥料还田,实现了农业绿色循环。

猜你喜欢

旱作大同市黄花
让“有机旱作·晋品”成为一张靓丽名片
云小萱:助大同黄花飘香
有机旱作,倚“特”而立 向“高”而行
有机旱作落地生根 实用技术推广见效
三利黄花:三代人专注59年
在『有机旱作』上做出特色
大同市小地老虎发生趋势预报
大同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首季“开门红”
黄花梁啊黄花香
路边种黄花“一种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