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廊坊市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安全研究
2022-03-14姬桂珍孙绍华王彦华李晓凤
姬桂珍,孙绍华,王彦华,李晓凤
(廊坊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廊坊 065000)
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严格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推动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乡村振兴战略决策是我国社会经济层面发展方式的重大变革,从体制、机制、政策等方面坚持“三农”优先发展,积极推动城乡统一、融合、协调发展,构建新农村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长效发展机制。
1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
1.1 乡村振兴
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发文部署乡村振兴规划,乡村振兴的宗旨一是产业兴旺,包括农业、林业、畜牧业、制造业、养殖业、服务业等经济繁荣、兴旺发达;二是生态宜居,新农村生产、生活设施环境宜居舒适,农林水草田生态系统完善;三是乡风文明,农民文明程度高,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乡风淳朴自然,地域民族特色鲜明,职业农民具备较高素养。
1.2 城镇化
城镇化是自然要素、技术、资金、规划等多种资源在时间与空间维度的聚集,包括人口城市化、空间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社会城市化。城镇化表现为城市土地的无序扩张,农村人口向城市聚居的过程,这种频繁的高强度的经济社会活动对城市自然系统、生态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有着巨大的影响,变为人类社会改造自然生态系统的复杂过程。我国城镇化发展不仅促进了城镇经济、社会的发展,优化了资源配置,还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等[1]。城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干扰和破坏,良好的生态环境也促进了城镇化的良性发展。因此,城镇化发展过程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的产物就是新型城镇化、新农村。
1.3 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过程体现为人的城镇化和国土空间的城镇化。国土空间的城镇化应在国家顶层层面设计下合理规划各功能分区,破解土地利用低效的发展模式,而人的城镇化才是最核心的问题。提高全民生态文明素养,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有地域特色和智力支撑的人才孵化器,提高人的城镇化率,推进新型城镇化质量,是乡村振兴和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重要战略。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是不同时空、不同维度发生的关联度很高的一体化建设活动,对于城乡国土空间、自然生态系统、物质交换、信息流通、能量流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2 廊坊市新型城镇化状况
2.1 廊坊市城镇化率
2021年市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89%,高出河北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4.75%。在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的同时,却割裂了城市建设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与稳定关系。面对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给社会造成的资源、能源的过度消耗以及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后果,如何系统、有效地协调城镇化发展与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平衡、可持续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廊坊市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新型城镇化着力提升发展质量,摈弃牺牲生态环境的老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环境友好协调。
2.2 廊坊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状况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廊坊市域建设形成中部科创与临空发展区、北部文创与高端服务发展区、南部先进制造业发展区三大产业集群区的空间格局。各个区县之间功能独立,产业间互动、关联性不强。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新区开发,意味着大量村庄的消失和农田被转用,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格局被人为干扰破坏,转化为人工建造的聚落,同时对自然生态系统各要素的依赖性高、重塑性也强。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的自然、生态资源消耗量激增,并且伴随着对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功能性的侵扰和破坏,而土地承载力、生态系统承载力阈值的有限性,又会对城镇化过程产生限制作用。反之,因为整个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及新农村建设,全民生态文明意识的普及,使得社会生态环保力量提升,进而优质的生态环境又会促进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2.3 廊坊市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生态安全状况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是一个逐步协调、融合的过程,廊坊市域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给自然资源禀赋、生态环境保护施加压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初期阶段两者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这是源于城市的自然禀赋基础与城镇化快速推进的不匹配。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中后期阶段,两者相互融合发展的稳定性增强、协调性逐步提高、融合度随之增强。2021年廊坊市全年市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51,全年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264天,而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为72.3%。工业三废的排放对大气、土壤、水体、动植物、养殖业、农业的影响是负面的,甚至是毁灭性的危害。现代交通活动改变了自然地表格局,割裂了各系统之间的有机性和整体性。
3 生态安全与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建议
城市生态系统健康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结构和功能、恢复力、服务功能[2]。城市是一个巨大的、综合性、复杂性的生态系统,城市具有完善的组织结构,给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功能。新型的城市具有年轻、朝气蓬勃的活力,提升经济、社会、生态系统发展的融合度,并且具有较强的自我维持、自我调节与恢复的能力。基于发达的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信息技术,新型城镇化的智慧服务功能更加完善,城市居民在医疗保健、环境卫生、教育科技、商业办公、休闲娱乐、生态宜居等方面享受优质的服务。
3.1 生态文明理念先导
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城市生态系统承受着资源耗竭、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方面的压力[3]。城镇化伴随着人口从乡村到城市迁移、聚居的过程,城镇建设是高能耗、资金密集、活动强度大、对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产生胁迫的过程。区域发展规划、资本资源、资源禀赋、政策调整等对于城市发展具有约束效应。廊坊市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全民贯彻生态文明理念,政府相关部门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责任。我们应将生态文明的理念全面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每一个环节,创新推动绿色、生态环保发展理念,城市运营形成“宜产宜居”的低碳、环保的循环发展模式。自然生态系统与城市是相互依赖、共同可持续发展的有机整体,双方是相辅相成的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人类不应割裂城镇化过程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机联系,切实保护自然生态格局、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公益服务价值。
3.2 低碳绿色持续发展
自然禀赋、生态系统为城市化持续发展提供支撑,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则以较高的城市化水平为保障[4]。廊坊市新型城镇化应从整体出发,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临空经济区国土空间规划中不宜单独追求土地面积的扩大,应科学合理布局确定各个功能分区,要科学留白,最大程度地保护原生自然生态环境,防止竭泽而渔,走生态环境失衡的老路。新农村建设要合理规划、利用好每一寸土地和国土空间功能格局,保持土壤肥力和土壤生态系统健康稳定,保障粮食生产需求。建设生活必需的完备的基础设施、生活设施、医疗设施、公共卫生设施,不搞大规模的拆建和重复建设。提高新农村优美的生态环境,为农民建设宜居、绿色、生态家园,提高其生态文明程度和人的发展质量。将环境保护规划纳入城乡规划,体现规划的整体思路和战略高度,统筹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市域一盘棋协调发展。
3.3 新农村、新型城镇一体化发展
生态兴,则文明兴,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平衡是新农村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必要保障。创新驱动发展,新农村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劳动力、土地资源等要素,新型城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资金、通讯、信息、智力、技术、文明等要素支持。新农村与新型城镇创新协同发展、融合发展,“一张图”国土空间规划是实现国土空间数字化治理的基础,这就体现了自然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之间的高度相关性,生产发展的高度依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