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京市民俗(非遗)博物馆非遗档案利用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2022-03-14潘彬彬

档案与建设 2022年11期
关键词:南京市民俗文创

潘彬彬

(南京市博物总馆,江苏南京,210001)

非遗档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无形向有形转化的实物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面貌和传承状况可以通过非遗档案直接反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有关规定,非遗工作者在加强对非遗项目进行认定、记录、建档、编研的同时,亦须推动非遗档案的社会化利用。若将建档行为视为“活态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那么利用档案则是“固态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南京市民俗(非遗)博物馆的非遗档案利用工作就是紧密围绕博物馆的教育、研究与欣赏三大基础性功能展开的。

一、 南京市民俗(非遗)博物馆非遗档案利用工作实践

1. 陈列展示

南京市民俗(非遗)博物馆不断提高和升华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不断增强公众参观学习非遗相关展览的欲望,让非遗及其档案成为场馆陈列展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让公众深切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该馆在努力找准非遗档案展览展示定位的同时,让非遗档案展览展示工作更加突出,不断满足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积极整合非遗档案资源,通过举办一系列特色鲜明的非遗档案专题展览、研发非遗档案数据库和打造非遗数字馆,不断拓展非遗档案陈列展示的教育空间和传播渠道。

2020—2022年南京市民俗(非遗)博物馆在狠抓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的同时,利用非遗数字档案资源,创新传播方式,推出“同心抗疫 中国力量——2020年南京艺术家抗疫主题精品展”等“线上”展览,实现非遗档案展览内容的数字化、创意化、可视化。实践证明,该馆通过举办非遗档案“线上”展览,增强了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非遗档案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丰富了社会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2. 学术研究

开展非遗档案的学术研究,既是南京市民俗(非遗)博物馆的基础工作,也是丰富和完善非遗档案信息,提高非遗档案利用率的必要举措。该馆图书室除了承担图书资料的保管及借阅职责外,还能提供摘录、复印、扫描或复制非遗纸质档案等服务内容,为业务人员查阅档案提供电子版本,为查阅相关档案的专题出版资料提供便利,为研究各类非遗项目提供了有力保证。以图书馆提供的非遗档案资料为基础,南京市民俗(非遗)博物馆通过非遗档案学术研究活动,源源不断地将需要利用的非遗档案资源提炼出来,更为高效、优质地服务公众,发挥了深入挖掘非遗档案信息、强化非遗建档工作的功能。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历史性、复杂性、独立性、社会性等特点,开展非遗档案学术研究对于南京市民俗(非遗)博物馆此类民俗、非遗“双博馆”的意义不言而喻。

3. 教育服务

2015年我国《博物馆条例》实施以来,博物馆的教育服务功能得到进一步增强。非遗档案若能借助博物馆的教育活动向全社会宣传与推广,必将有助于实现博物馆对非遗档案的开发和利用,形成一系列具有鲜明特色的非遗档案服务产品。值得一提的是,在博物馆开展的各类非遗教育服务活动中,新媒体成为非遗档案开发和利用的重要手段。非遗档案相关的文字、图片、视频等数字资源借助新媒体打破空间局限,积极构建观众与非遗档案、非遗档案与博物馆、观众与博物馆之间交互作用、交互影响的新型关系。

南京市民俗(非遗)博物馆努力发挥宣传优势,彰显非遗项目及其档案的无穷魅力,长期向中国博物馆协会官网及微信平台、中国新闻网、南京文旅、《新华日报》、《南京晨报》、江苏城市频道等各大媒体按时推送非遗工作成果相关资讯。以2020年为例,该馆发布网站图文信息80余条;发布微博60余条,阅读量达20余万人次。与此同时,年均接待各类媒体的采访达数十次之多,其面向社会各界开展非遗档案教育服务的成效十分显著。

4. 文创服务

随着我国文创经济的快速发展,博物馆逐步突破传统的自主开发模式,从非遗档案中提取创意元素,以转化文化符号的形式贴合现代人的心理和生活状态,采用商业开发模式,融入市场竞争意识,将非遗档案信息与文创产品设计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升非遗档案文创产品的价值,拓展了博物馆的社会服务功能。

南京市民俗(非遗)博物馆作为保护和传承南京地区非遗项目及其档案的专门性博物馆,对于非遗档案文化服务工作的开展,有着自身独特的思路与经验。该馆充分认识到,对非遗档案的保护必须通过传承和利用来实现,而传承和利用的前提必须实现创新,并与公众的生产生活及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该馆鼓励驻馆非遗传承人开拓思路,积极参与非遗档案文创实践活动。在该馆20多个非遗手工艺传承人工作室,每一位非遗传承人根据项目特点,将核心技艺与日常生活实际需求紧密结合,大力拓展非遗档案文创服务思路以及受众市场。譬如驻馆非遗传承人设计研发的中国结签字笔、中国结发卡、剪纸书签、竹刻书签、布艺PAD包等非遗档案文创产品深受国内外游客欢迎,成功促使非遗手工技艺回归当代生活,亦为非遗档案营造可持续利用的空间。

二、 非遗博物馆优化非遗档案利用工作思路与构想

1. 加快非遗档案征集与样本制作

非遗博物馆对非遗档案进行科学系统的征集与整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根本举措,应注意加强对非遗各业态特别是濒临灭绝的非遗业态档案创生流传历史、性状特征、人文历史与艺术内涵、保护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未来趋势等相关信息的收集。与此同时,非遗博物馆开展非遗档案征集工作要成体系、重质量,要选取能够反映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生产生活实践、自然生态现象、科学艺术风格的非遗档案信息,注重结合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选取样本。

2. 推动多元主体档案交流与协作

对中小型非遗博物馆而言,应注重与科研机构、地方文旅主管部门、档案馆、方志办、高等院校及同行业先进馆院等多元主体的交流协作,以“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吹动自身高质量发展的“一池春水”。通过馆际非遗档案借调展陈、联合展陈实现资源共享,提升非遗档案利用效率;通过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先进馆院交流学习,着力提升非遗相关业态和非遗档案保护利用综合素养,特别是提高数字应用技术和科学研究水平。

3. 凝聚档案利用的社会共治合力

非遗博物馆应积极聚合文化馆、档案馆、方志馆等相关单位的非遗档案信息共享动能,加强非遗档案建设联动互助;注重组织志愿者参与非遗档案社会征集、全面摸排和日常管理;鼓励全社会捐赠非遗档案,并通过设置非遗传承人工作室等形式为非遗项目的建档、开发和利用提供最直接的交流互动,以此提升公众参观游览的感官认知度、体验度。

4. 拓展非遗档案文创品牌产业链

注重突出非遗档案特色、打造非遗档案相关的文创品牌是非遗博物馆非遗档案利用工作实现创新和发展的重要体现。通过设计非遗博物馆品牌标志,结合非遗档案特色开发一系列文创产品,借助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文创节、非遗产业促进会等各种活动契机公开募集地方特色非遗档案文创产品,借文化旅游产业推动非遗档案文创品牌产业链的壮大。

5. 开辟办馆经费多元化筹集渠道

非遗博物馆开展非遗档案征集、开发与利用工作最棘手的问题在于经费较少且来源不稳定。笔者以为,可以采用颁发荣誉馆员证书、授予“最美非遗保护人”称号、为非遗档案捐赠人建档留名等举措,鼓励社会各界人士踊跃捐赠非遗档案,引导社会力量特别是企事业单位参与非遗博物馆管理或捐赠资金。非遗博物馆应积极探索通过与文创公司、广告公司、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共享非遗档案资源的形式收取相关的信息供给使用费,以反哺非遗档案的开发利用。

6. 强化宣教培训以壮大人才队伍

一方面,非遗博物馆应充分认识到非遗档案的准公共文化产品性质,通过“线上”“线下”平台加大宣传力度,引导有识之士参与非遗档案的保护、管理和利用,从而培养更多的非遗档案兴趣爱好者、志愿服务者。另一方面,应重视非遗档案教培实务,譬如开展非遗档案数字化处理技术、多媒体应用技术、档案制作管理技术的教育培训;鼓励馆员参加非遗各业态常识、人文历史与科技艺术内涵、文化艺术理论、媒体传播学、文物博物馆学等相关课程的学习;通过委培深造、馆际交流、田野调查等方式培养和壮大人才 队伍。

猜你喜欢

南京市民俗文创
冬季民俗节
陶溪川文创街区
南京市江宁区老年大学校歌
民俗中的“牛”
《岁寒三友文创海报》
“不落灰”的文创
铧芯文创
民俗节
南京市鼓楼区黑臭河道的治理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