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创新党员干部政德教育略论
2022-03-14文伟袁茜
文伟,袁茜
(1.红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蒙自 661199;2.蒙自市第三中学,云南蒙自 661199)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提出“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其中,“学史崇德”所崇尚之德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所蕴含的大德、公德和私德。崇德的关键在于立政德,只有党员干部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才能树好风向标,引领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政德实质上是党员干部思想观念中处于重要地位的政德信念、政德情感、政德意志、政德判断之集合,决定着党员干部政德建设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就能完成从“应然”到“实然”的转化。这就需要我们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在坚持优秀传统教育方法的同时,适应时代、社会和个体的需要,大胆创新政德教育方法,确保政德教育“实”起来、“活”起来、“燃”起来,让党员干部心悦诚服地接受政德教育,从中汲取政德营养,升华道德境界,凝聚起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强大道德力量。
一、政德教育植入真实生活,让政德教育“实”起来
“生活世界是道德教育真实且完整的载体,疏离了生活世界,道德教育就难以有效推进并产生积极作用”[1]48。以往的政德教育,虽然将源于生活实情的道德认知上升为理论,使教育内容知性化,但在教育过程中,一味地强调灌输知性化的政德信条,让受教育者被动地、机械地接受这些源于生活的道德理念和价值认知,难以感知到生活世界的整体性图景,“无法生成道德理想,更不能从根本上体验道德生活的丰富性和具体性”[1]63。只有将党员干部政德教育回归于生活世界,才能让政德教育更接地气、更有营养、更有温情,更易产生教育的实效性。
(一)坚持教育内容生活化
注重把形式上千姿百态、在内容上丰富多彩、在空间上立体多维的党员干部生活世界作为政德教育的“活水源头”,从传统生活与现代生活、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现实生活与网络生活中吸取政德建设的精神养料,创新性地开发具有政德教育引导功能的生活资源。如结合边疆民族地区实际,从教育场域与生活场域、从主流的正规典籍与非主流的草根文献中进行建构素材搜集,准确地提炼出传统美德的精粹理念、个性特色、当代价值,注重阐发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中所蕴含的治国安邦、为官从政、修身养性、群己和谐、以义至上等思想,实现对传统美德进行现代化创新发展,成为当地党员干部乐于接受的政德价值观。通过政德教育内容的生活化建构,既维系生活世界中文化传统、社会秩序和个性自由的均衡发展[1]221,又突破单一化“科学世界”的约束[2],将书本过于生硬的政德教条演变为生活中可见的朴素道义、鲜活故事、生动案例,运用于党员干部的政德教育、道德实践、日常工作之中,引导党员干部“积极思考人生价值、工作意义和道德理想,自觉将遵守政德作为一种经常性的生活方式”[3],持续终身地加强个体政德修为。
(二)坚持教育过程生活化
始终把促进党员干部个体自由而全面发展视为政德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创新立足生活场域的政德教育双主体交互模式,彻底改变以前教育者居高临下、受教育者可望难即的状态,尤其是彻底消除“涵盖指令性语言、社会政治强权、绝对主义教条及高度抽象概括的话语霸权体系”[1]64-65,构建起双方灵魂之间彼此平等对话新体系。这种新体系既增进教育双主体在生活世界和生活场域中的平等交往关系,又保证双方共享政德教育话语权,尤其是保证受教育者在政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来发现和挖掘自身潜力,就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政德疑惑问题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和真挚情感,在与教育者的心灵沟通和情感交流中“缔造出意义上的共同世界”[4],进一步深化政德认知、形成政德意志和塑造政德品格,为个人的终身发展、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实现提供坚实的基础。
(三)坚持教育方法生活化
积极探索将党员干部熟知的工作、生活场景拉进培训课堂,紧密结合党员干部在工作和生活中所遇到政德困惑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政德教育,“将情景教育、知识教育和实践教育有机融合起来”[5],建构起“道德、生活、幸福”三位一体的幸福生活观[6],贯穿于社会和家庭两个空间,使政德教育鲜活生动、有的放矢、亲切质朴、触及灵魂,确保党员干部在熟悉的场域下能沉下心来接受政德教育和提升思想道德境界。如运用创新性、时代性、大众化、生活化的语言,以及十八大以来中国实践伟大成就的案例,将马克思主义深奥的宏大理论转换为紧贴地气、入脑入心的鲜活语态,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基本问题,讲活信仰故事、传递道德力量,并针对党员干部长期存在疑惑的理论问题、个人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冲突问题精准发力,对隐藏在复杂问题背后的规律性认知作出解答[7],以马克思主义的永恒科学理论魅力来解开党员干部思想的“疙瘩”,用真理来打开他们思想上的“闸门”和震撼他们的内心世界,树牢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观,以及发展好广大人民利益的政治观,做到心中有党,对党绝对忠诚,永不迷失方向。
二、创新政德教育模式,让政德教育“活”起来
政德教育模式科学性是影响教育效果的关键性因素。传统“灌输—接受”教育模式已难于适应政德建设和干部学习需求,亟需构建“知、情、意、行”四维一体的党员干部政德教育模式,用生动的语言、鲜活的载体、新颖的活动来具象化阐述大德、公德和私德的核心要义、基本要求和根本途径,全面激活受教育者的内心潜力,争作政德建设的活跃参与者、有力推动者、积极引领者和忠实践行者。
(一)认知政德理论魅力
“知”是政德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在政德教育过程中,必须把认知、体悟、领会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道德观、习近平关于政德建设重要论述作为首要任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党员干部“对道德的价值原则及其精神基出产生笃信和崇敬,并内化为自身道德理想”[1]61。要开足开好马克思主义原典、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百年党史专题研习课,用清新鲜活的语言来讲清楚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道德观和习近平总书记政德建设重要论述的科学性、真理性,从理论、历史、实践三个维度讲清讲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含的“一以贯之的主题、系统的内容体系、科学的方法论体系和严整的思维逻辑体系”[8],将高度凝练的理论化无形为有形,让严肃的理论既有高度也有温度,科学而不艰涩,进而激活党员干部学习探究理论魅力的内动力,实现“由口号性的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向实至名归的‘四真’转变”[9],从心底真正尊崇和信仰马克思主义,增强锻炼党性和锤炼政治品德的思想自觉。同时,顺应新媒体时代发展潮流,搭建“视频记录感动”“媒体传播感动”“网络讲堂讲述感动”“创意动画重现感动”等新媒体宣传平台,创新网络话语表达方式,用心用情讲好共产党人政德观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光辉,传播政德好声音、汇聚道德正能量,增强新媒体宣传的导向性和时效性,发挥舆论成风化人作用,切实提升党员干部对讲政德、立政德、养政德新风尚的认同感和获得感。
(二)增进政德情感认同
“情”是政德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政德教育能否入脑入心、沁人心脾,关键在于教育本身能否走心和动人。要把政德教育植根于情感体系中,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育人,引导党员干部升华政德认知,从感性的共鸣走向理性的认同,以理性认同来统领情感认同和意志趋赴,“内塑自身政治人格和行为特质”[10]。最能触动党员干部内心深处情感的教育方式,“不是单纯的说理性宣传教育,而是道德行动的示范性教育”,即在党员干部中树立起“零距离”的政德典型标杆,发挥好政德楷模的示范辐射作用[11]。要坚持从党员干部身边选树一批看得见、立得住、叫得响的政德标杆,选择具有生活气息、大众文化、时代感觉的方式和党员干部熟悉的话语来立体刻画典型人物故事,挖掘和宣传故事背后所蕴含的真情实感、道德精神“富矿”、时代内涵,全面展现能触及灵魂深处的道德情愫,彰显出道德自主与道德自励的审美内涵,有效唤起党员干部“自美的价值诉求和道德向往”[12],在学习榜样、效仿榜样、争当榜样中生成政德认知、政德情感、政德意志和政德行为的谐美共振。要根据情感的选择性和移情功能,有针对性引导党员干部对从政行为与个人利益的关系进行辩证分析,从敬畏政治信仰、敬畏党和人民,敬慕高尚品德行为,不齿从政失德行为,以及常怀为党、为国、为民责任情怀等方面培育和升华政德的敬畏感、荣辱感、责任感,高度自觉地宣传、弘扬和践行政德规范。
(三)涵养坚强政德意志
“意”是政德教育的核心。党员干部讲政德、立政德、修政德,自觉抵制诱惑,守住政德底线,离不开坚定政治信仰和坚强意志的培养和锻造。要引导和督促党员干部准确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政德建设重要论述精神实质,激励他们追求当代共产主义理想人格即“公仆型”理想人格,坚定共产主义信仰,锤炼坚强党性,把准政治方向,“增强对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抵抗力”[13],塑造过硬的政德意志品质。要全面激活区域内的红色资源,以新形式、新载体、新媒介、新思路、新语言讲话讲好“四史”故事,重点讲好中国共产党史,引导党员干部学懂弄清我们党“从哪里来、为何而来、到哪里去”等基本问题,透过历史回看走过的路、远眺前行的路,从而让党史教育、政德教育触及党员干部的灵魂,筑牢信仰基石,厚植爱党爱国爱人民情怀,提高政治忠诚度,努力做到在政治方向上有着坚定的信仰信念和价值追求,在政德方面具有坚强的政德意志、持久的道德行为、良好的品德操守,散发出强大的人格魅力和感召力。[14]要着力打造心理辅导教育平台,对理想信念弱化、价值观念困惑、精神空虚迷茫、奋斗精神衰退的党员干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帮助他们走出迷茫、坚定信心、勇往直前。
(四)模范践行政德规范
“行”是政德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是政德认知、情感、意志的融合、升华和转化的成果,是体现自主性、自律性、自为性特征的实践自觉。要引导党员干部在领略政德理论魅力、激发政德情感、形成政德意志的基础上,更加自主地崇尚政德,将其视为从政理政的“定盘星”、廉洁自律的“压舱石”、立言立行立功的“指南针”;更加自律地运用政德准则来规范、约束和监督从政行为及言行举止,践行宗旨意识,在处理公私关系时,能自觉做到先公后私、大公无私、一心为公,成为人民群众的“服务员”;更加自觉地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等实践中,以优良的政德和过硬的本领在新征程中大有作为和实现人生价值。
三、开展政德生活实践体验,让政德教育“燃”起来
党员干部政德教育是一个孕育、生成的动态过程,如果没有党员干部的亲自参与、操作、体验和实践,政德教育“就失去了诗性的灵魂和深邃的气质,只能是干涩如柴、味同嚼蜡的说教”[15]37。况且,党员干部政德形成需历经政德认知、政德情感、政德意志和政德行为四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道德实践,只有“在点滴的具体实践中持续地努力才能最终形成人的德行”[16]。
(一)深化拓展政德实践
坚持把实践作为党员干部政德教育的关键环节,综合考虑党员干部的文化背景、德行品质、能力素质与价值观念,将实践教育有机融入到政德教育之中,充分利用本地区的红色资源,因地制宜地开设“行走课堂”,组织党员干部学习考察诸如云南一大会址纪念馆、扎西纪念馆、金沙江皎平渡渡口红军长征纪念馆、英雄老山圣地等革命遗址,追溯党的发展历史,全面认识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弘扬革命精神,增强党员意识,提升党性修养;走进保山善洲林场、怒江贡山县、丽江华坪女子中学,亲耳聆听杨善洲、高德荣、张桂梅等人坚守信仰、清正廉洁、对党忠诚的先进事迹,自觉掸去思想上的灰尘,打好信念之铁,筑牢信仰之基,用信念熔铸“忠诚初心、履行使命”新高度。要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引导党员干部自觉践行群众路线和弘扬“创新发展孺子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精神,走进基层、走近群众,围绕基层党建、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基层社会现代化治理等内容进行深入调研,充分发挥党员干部专业特长和熟悉乡情优势,以敢为人先的闯劲、艰苦奋斗的拼劲、开拓创新的心劲、久久为功的韧劲,全面落实“十四五”规划的各项具体工作,努力在工作实践中进一步加深对习近平总书记政德建设重要论述精神理解,在发展实践中真正彰显出政德魅力。要砥砺“为民服务孺子牛”精神,俯下身子倾听群众意见和呼声,带着感情帮助群众解决难题,尤其是凭借过硬的政德素质来有效化解基层错综复杂矛盾和解决既有利益的冲突,彻底打破“人情关系社会”的牢笼[17],公平公正地解决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在广大群众心中树起常修为政之德的党员干部形象。
(二)扎实开展政德体验活动
体验是党员干部政德教育的催化剂、助力器,可以提高道德认知、升华道德情感、坚定道德意志、促成道德行为。要根据党员干部的现实生活,因地制宜地开展政德体验活动,创设政德冲突虚拟情境,让干部置身于特定的政德冲突情境并扮演好相应角色,切身体验到该角色工作的酸甜苦辣,“感受到该角色所面临的生存处境、生活方式、心理压力和道德境界”[15]51,以及各种政德场合下干部言行的利害关系,并在政德两难情境下,引导干部“把过去的道德规范知识的灌输和道德理性的培养推进到更能体现干部自觉性、选择性的道德选择上”[15]36,进而“洗涤道德上的污泥浊水”[18],筑牢坚守政德的“铜墙铁壁”,实现自我的超越与完善,坚决“不让手中权力商品化庸俗化”[19],做出正确的政德判断和选择恰当的政德行为,最终实现个人政德从认知敬仰、产生情感、磨练意志到自觉践履、超越创造的成长与升华,努力“成为一个拥有理想人格的人”[15]62。
当前,新使命催人奋进,新征程任重道远。党员干部需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德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筑牢思想根基、汲取道德营养、赓续百年初心,以过硬的政德修养和能力素质在奋发“十四五”、奋进新征程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新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