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马克思主义民族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鲜明特征
2022-03-14倪慧
倪慧
(红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蒙自 661199)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对民族优秀文化的一种充分肯定和坚守意识。文化自信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源于文化在长期发展中积累的超越本民族范围的文化贡献和文化成就,能否创造出对其他民族乃至对全世界人民产生深刻影响力、吸引力和感召力的优秀文化成果,既是文化自信的深厚根基,也是继续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的根本之策。
一、文化自信是一种理性、自觉地自信
中华文化自信,是一种理性的、自觉的自信,既包含着对中华民族文化历史与现实的深刻认知,也有对文化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和向往,即文化自信一方面根植于历史深处、立足于当代发展,另一方面指向未来担当。从历史渊源上来说,中华文化作为至今没有中断过、在人类历史上传承最为持久的、被中华民族所共同认同的文化,早已形成了自身发展的基因链和传承密码,为中华文化的当代和未来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文化根基,这是中华文化有理由自信的历史底蕴。从当代发展上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把中华文化的最大魅力彰显出来,同时积极为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发展提供新的智慧和方案;而且经过理论耕耘和实践检验,形成了凝结着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着中华民族迈向“强起来”的新阶段,这是中华文化最有理由自信的当代底气。从未来前景上看,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宏伟目标,大大超越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范畴,坚持胸怀世界的文化发展构想,这是中华文化有理由自信的未来担当。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自信,一方面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华文化有底蕴也有底气在世界舞台上维护好我们自身文化的民族特色,同时又增添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只要讲通、讲透、讲好中华文化故事,重点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革命文化的故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故事,探索和创新文化交流机制,我们不仅能够迎接其他民族的文化挑战,而且能够在文化碰撞中站稳自己的文化立场,增强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和认同度;另一方面要在大胆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的同时维护好国家文化安全,自觉而有力地抵制西方不良文化的入侵,守牢、守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
二、文化自信是高度认同本民族文化的体现
民族文化自信是高度认同民族文化的表现,是各民族对其自身历史发展、文化创造、精神价值的积极肯定和自觉践行。民族文化自信是一种理性的、积极的认知,绝对不是对本民族文化的一种随意吹捧或吹嘘炫耀,也不是不加鉴别地将民族历史上的所有文化元素都承袭下来,而是对本民族文化传统中优秀部分的一种认同和坚守、赞许和自豪、肯定和践行。各民族文化自信的外向化表达就是能够在平等的文化交流平台上主动展示、积极表达、深入交流,在文化碰撞中守护好本民族文化的精粹,同时将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元素以恰当的方式融汇进来,面向人类进步和时代需求,积极创新、创造民族文化的丰富内容与多元形式,把民族文化推向更长远的未来。
三、文化自信是马克思主义民族文化理论的鲜明特征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文化理论向来注重文化自信心的培塑和文化自信观的表达。从毛泽东、邓小平的文化自信思想,到江泽民的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到胡锦涛的和谐文化理念,再到习近平将“文化自信”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体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对文化自信的自觉认知和理性思考越来越深入、越来越成熟。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自信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民族文化理论自信思想的最新飞跃,形成了丰富而完整的文化自信思想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文化自信”的时代课题,将其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举,并将“文化自信”提升为最深层次的自信。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自信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成了文化自信的坚实内容,也丰富着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文化理论蕴涵,并在实践层面阐明了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面向文化强国目标、面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华文化发展方略,成为马克思主义民族文化理论中文化自信思想的最完整、最深刻、最有时代高度的表达。
综而言之,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文化理论进行了忠实传承和赓续开新,以“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为主要目标创立文化自信思想。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文化理论推向了中国化时代化的崭新阶段,形成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文化理论。文化自信思想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文化理论的鲜明特征和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