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视野下双创型陶瓷粉彩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2-03-14黄萍
黄 萍
(景德镇学院,景德镇, 333000)
0 引言
随着国家的经济领域高速发展,新时代我国正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关键时期,更加需要在文化路领域继续深入发展。而文化的发展,与传统的文化传承有着重要关系,更加与具备文化创新、创业意识的人才培养具有必然联系。同时,想要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势必需要高校能够为社会提供所需要的人才。
1 “非遗”视野下传承与培养双创型陶瓷粉彩人才之间的关系
1.1 高校陶瓷粉彩双创型人才培养的助力来自“非遗”视野下的传承关系
从中央各大指导下不难看出,国家有意扶持青年的创新和创业,并且国家也在将未来的长远规划与培养青年人才紧密结合,帮助青年一代实现精彩人生。现代高校的教育体系之中,已经将对学生的陶瓷粉彩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纳入长期规划,并且利用先进的创新创业文化协助高校的陶瓷粉彩双创教育发展。中华民族的哲学基础来自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深厚文化底蕴,是各族人民长时间的精神追求。陶瓷粉彩双创文化与意识的发展,原自传统文化核心精神的推动力。而高校培养非遗视野下的陶瓷粉彩双创型人才,始终本着工匠精神和传承非遗文化的精神,让民俗文化融合非遗文化。
1.2 “非遗”传承为高校陶瓷粉彩双创型人才培养提出高要求
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依靠的是人才,而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孵化器。高校的陶瓷粉彩人才培养思维也建立在这种正确的取向之中。高校学生在课堂中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在课后主动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与传统技艺,自觉感悟陶瓷文化和陶瓷艺术。当代的高校陶瓷粉彩人才要努力推动民族文化快速融入生活,利用年轻的思维将非遗进行创意转化,让粉彩非遗文化焕发新的活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社会想要更好的体现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是陶瓷粉彩人才们必然承担的文化责任和艺术使命。所以,高校的非遗陶瓷粉彩人才培养内容与过程,是高校需要积极探索的重要部分,也是高校学子应该明确的责任与目标,将陶瓷粉彩创业梦和民族梦相融合,实现双赢。
1.3 高校提供“非遗”视野下陶瓷粉彩人才培养创新路径
华夏民族的艺术文化记忆源自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包含了极具文化特色的艺术形式。所以,陶瓷粉彩人才的多元化培养需要多方助理,帮助其吸取丰厚的艺术资源,启迪特色教学和培养模式下的创新思维。结合非遗在陶瓷粉彩专业中开展产学合作,积极探索“非遗+文创”的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陶瓷粉彩创新、创意的结合,致力提高陶瓷粉彩的创意水平和技法本身的文化层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视作起点,在创新创业陶瓷粉彩专业的教育之路上,实现非遗的传承和陶瓷粉彩人才培养的双目标。
1.4 “非遗”传承为高校陶瓷粉彩双创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可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动力来自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陶瓷粉彩人才。高校的陶瓷粉彩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与非遗文化资源服务相结合,高校教育吸收民俗的传统艺术,并且在高校建立非遗研究基地,这才是高校培养陶瓷粉彩人才的正确道路。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继承传统粉彩这一重要文化,还可以加强社会方面和高校方面的产教融合,还可以卡规划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更加可以使高校在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的指引下拓宽陶瓷粉彩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方向。
2 “非遗”视野下培养陶瓷粉彩双创型人才分析
2.1 高校构建的陶瓷粉彩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缺乏联系
“非遗”的传承与陶瓷粉彩本身有需要结合的地方,而高校在对二者进行对接的时候受到惯性思维的影响,更加看重的是陶瓷粉彩对非遗传承的融合。虽然从侧面可以看出其有着实体化的保护,但是在另一方面其又缺乏活态化和持续化的发展。而当下的社会之中,更看重的是二者在现实生活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达上。而我国目前高校在非遗视野下构建双创型陶瓷粉彩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过分看重非遗文化和陶瓷粉彩的理论研究和技法上的进步,却忽视了更为重要的市场关系,从而导致与市场的联系不足,无法体现经济价值。从此可以判断,当下的高校在非遗视野下构建双创型陶瓷粉彩人才培养模式,还没有实现与市场的高度融合和对接。
2.2 高校有限的培养时间难以满足非遗传承的高要求
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载体,而对比其他的文化形式,其更具灵活性。陶瓷粉彩专业是一门极为特殊的知识体系,想要熟练地掌握这门技法,就需要学生不断的努力联系,更需要在言传身教之外的感悟。学生必须在精神上融合文化内涵,始终本着积极向上的思维去学习。因此,学生对陶瓷粉彩专业的传承,就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锤炼。目前,我国所有高校陶瓷粉彩专业受到四年学制的限制,而且粉彩专业的课程也不可能贯穿整个大学生涯,只能设置为短暂的80课时左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学生想要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尚且难以实现,并且就陶瓷粉彩的创新和创业能力不够扎实。
3 “非遗”传承与高校培养陶瓷粉彩双创型人才对接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3.1 “非遗”传承与高校培养陶瓷粉彩双创型人才对接的必要性
高校所培养的双创型陶瓷粉彩人才,需要具备锐意进取、努力练习的精神,更需要其掌握非遗的传承知识和能力。并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高校培养双创型陶瓷粉彩人才的对接,更能够帮助大家对非遗视野下的陶瓷粉彩的认知和了解。同时高校长时间对陶瓷粉彩专业知识的积累和掌握,并且在学习传承非遗的同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为日后的陶瓷粉彩非遗拓展新的方向。
如何更好地传承非遗视野下的陶瓷粉彩专业,从高校构建非遗视野下的陶瓷粉彩双创型人才培养的角度下,因该建立全新的学科体系、教育体系和教育思路。当下,我国高校的陶瓷粉彩专业人才培养还是在以往其他专业培养模式的基础下复制而来,而不是就粉彩这一特殊的地域性专业进行教学体系的设计。其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以及相关的评估管理制度等,都还是建立在老的人才培养模式之下稍加改动而成。其中这门专业被动的改动后,使得陶瓷粉彩这以独特的专业还是受到固有思维和程式化的影响。而在非遗视野下构建高校陶瓷粉彩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陶瓷粉彩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重建,才能在非遗传承中有效的融入道高校教育体系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本就属于一种极具地域属性的文化,这种特殊的地域属性必然会带来其与生俱来的社会属性和市场属性。其构建而成的系统的心理机制和文化背景都是陶瓷粉彩独有的。从这个观点出发,不难发现较之于当下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在非遗视野下构建双创型陶瓷粉彩人才培养体系更具现实意义。
从社会属性的方向出发,高校培养双创型陶瓷粉彩人才和非遗传承的对接具有必要性。其主要体现在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从历史的层面来分析,陶瓷粉彩的传承对华夏民族的民族复兴具有必然关系。而当下的传统文化于社会文化还存在错位,针对这个现象,非遗的传承和高校培养双创型陶瓷粉彩人才进行对接更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复位。从现实的层面分析,当下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并且已然进入转型的重要时期,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也日趋重要。这也使得我国继续发展经济,和提高文化软实力有了更强动力。
3.2 非遗传承与高校培养陶瓷粉彩双创型人才对接的可能性
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发展和产生都不可具有避免地时代烙印。几千年来,这类文化遗产能够流传至今,是因为每一种文化自带一种能够超越时空打动人心的东西。所谓陶瓷粉彩,需要的不仅是工艺形式上的美。一件好的粉彩作品,不但要超越地域的限制,更加要超越时间的限制。从这个角度分析,非遗的传承和高校培养陶瓷粉彩双创型人才本身就具有对接的可能。此外,高校培养陶瓷粉彩人才,需要吸收良好的陶瓷粉彩传统文化,如果没有这种具有深厚底蕴的传统文化支撑,所创作的作品也就缺乏能够长久留存的意义。
4 结语
在时代的大背景下,高校培养的双创型陶瓷粉彩人才,需要承担起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并且将非遗的传承融入双创型陶瓷粉彩人才培养的计划之中。高校所制定的人才培养计划,不只是粗暴地将非遗传承和人才培养混合在一起。考虑到当下社会对陶瓷粉彩人才的需求,高校期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具有扎实学识的人才。高校在制定非遗视野下的陶瓷粉彩双创型人才培养计划中,需要考虑高校自身的特色和专业属性。在建立教育机制的同时,还需要与社会中的市场紧密结合。
高校陶瓷粉彩双创型人才的培养和非遗传承,二者本就具备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属性,使得二者有了紧密结合的可能。而外部因素的影响,使得二者的对接具有迫切性。所以,高校在非遗视野下构建双创型陶瓷粉彩人才培养基础下,特别需要重视陶瓷粉彩和非遗传承两者的知识融合。此外,还需要注意相关的管理制度、评价机制和教学方法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