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现状分析及优化策略探究

2022-03-14柯新华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儿童农村

柯新华,罗 琼

(江西财经职业学院 a.财税金融学院;b.基础教育学院,江西 九江 332000)

农村留守儿童是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的伴生现象。多年来,留守儿童的教育关爱问题一直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2016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全面建立“家庭、政府、学校尽职尽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体系;充分发挥村(居)民委员会、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专业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各方面积极作用,着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监护、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也强调,要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虽然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近年来在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方面作出了不少努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笔者通过社会调查后认为仍然存在诸多可以优化之处。

一、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状况调查

为了解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关爱工作状况,笔者对江西一乡(以下称A乡)一镇(以下称B镇)及其中学和中心小学、四个村委会及其村小的相关负责人进行了调研访谈。

(一)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的教育关爱工作状况

目前,A乡和B镇政府均安排党委副书记兼任“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简称“关工委”)主任,村委会则安排一名委员主管留守儿童关爱工作,负责落实相关政策和推动相关工作。B镇及下属3个村委会各建了一个少儿活动中心,内设图书阅览室、音乐室、绘画室、书法室、游戏室等,对少年儿童开放,给留守儿童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课外学习和活动场所,但由于缺乏相关专业人员指导,音乐、绘画、书法等活动室的功能尚未发挥出来。A乡刚刚脱贫,前些年政府工作重点是扶贫摘帽,没有精力也没有财力建设少儿活动中心之类的场所。不过乡政府领导表示,在财政允许的情况下,也将建设少儿活动场所。除此之外,A乡和B镇政府及下属村委会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主要是通过给予贫困家庭物质帮扶来体现。

(二)学校的教育关爱工作状况

两所乡镇中学全面实行寄宿制。中心小学对高年级学生基本实行寄宿制,有部分家住学校周边的学生走读。开学期间,寄宿学生周一至周五吃住在学校,周六和周日在家,学校对寄宿学生管理比较严格,实行班主任负责制,晚上要求学生在教室自习,安排老师下班辅导,对留守儿童会给予较多关注,例如交流谈心、个性化辅导、心理疏导等,对家庭困难的留守儿童还会给予一定的物质帮助。但留守儿童在校外期间,学校关爱就鞭长莫及了。此外,B镇中学在政府支持下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内有图书、文体器材、电脑、亲情电话等,供留守儿童开展课外活动,与父母进行交流。

中心小学低年级和各村小学实行走读制,学校和老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关爱方式主要有:(1)家访和电话联系留守儿童的父母,及时通报留守儿童的表现;(2)个别谈心,给予留守儿童生活关心、学习辅导和心理疏导。在大量的校外(课外)时间和假期,学校和老师基本上无力开展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

(三)来自社会力量的教育关爱服务情况

受访的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相关负责人均反映,尚无专业社会服务机构来当地为留守儿童提供专门的关爱服务。共青团、妇联、工会等群团组织偶尔会下乡开展关爱活动,主要是捐赠学习用品、图书等;近两年暑期,也有个别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为当地留守儿童提供教育关爱服务,但只有一周时间。

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现状分析

通过社会调查,笔者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家庭关爱难以尽责

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由祖辈代理监护,代理监护人缺乏教育能力,不懂得关爱孩子的科学方法,有些甚至对孩子有溺爱倾向。父母在外地务工,主要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跟孩子交流,有些孩子对父母不能常伴身边有怨恨情绪,对父母的教诲有抵触心理。许多父母也懂得陪伴孩子是最好的关爱,在学龄前将孩子带在身边,到入学年龄,因在务工地就学困难,便将孩子送回家乡就学,只是在暑期将孩子接到务工地一起生活。在农民工子女随迁就学问题未解决之前,要求父母尽职尽责很难落实。再者,农民工大多文化水平不高,家庭教育欠缺方式方法也是制约其尽职尽责的因素。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亲子依恋缺失,父母的关爱和监护严重不足,遇到问题和困难不能及时寻求父母的帮助,有些留守儿童身心焦虑,易产生孤僻排外、冲动好斗、叛逆任性的异常行为[1]。

(二)政府关爱主导有待加强

前些年,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发展经济、脱贫致富是地方政府的头等大事,政府的工作重心大多放在经济建设上,对于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则重视不够。县、乡镇人民政府的关爱工作内容除了物质援助外,缺乏可操作性的举措;民政等有关部门的监督指导职能鲜有体现。政府各个部门之间职权、职责安排相对分散,沟通不畅,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导致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停留在政府下文件、关工委发号召、教育抓帮扶、民政送救助的层面上[2],不能满足留守儿童的精神关爱需求,也未能采取有效措施引导社会力量给予留守儿童精神关爱,以致于共青团、妇联、工会等群团组织以及其他社会力量献爱心、搞慰问基本上是一次性经济捐助,关爱活动产生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三)学校关爱师资不足

农村学校作为事业单位,受制于人事编制,师资力量相对不足,尤其是各行政村教学点由于学生人数少,三个年级一般只有四个教师编制,一个老师需要教不同年级多门课程,加之教学设施比较落后,教学任务非常繁重,生活条件也很艰苦。面对人数众多的留守儿童,学校和老师对于留守儿童在校外期间遇到的生活、学习、行为和心理问题,在现有的师资条件下难以给予关心和帮助。

(四)社会关爱供给匮乏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力量主要有高校、基金会、社会服务机构和其他组织以及爱心人士等。高校每年暑期组织学生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是其中的重点内容,但是受到经费限制,每个团队招募的志愿者人数不多,时间仅有7天左右,服务覆盖的范围也非常有限。基金会、其他组织及爱心人士基本上是以物质捐助方式开展一次性关爱活动,很难满足农村留守儿童情感和心理需求,而且受益的留守儿童人数也较少。我国社会服务机构尚处于起步阶段,专业社会工作者都较少。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国持证社会工作者共计53.4万人,其中社会工作师12.8万人,助理社会工作师40.5万人[3]。专业社会工作者集中在城市,无论是从人力还是财力上其服务都难以覆盖农村留守儿童。

三、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作优化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关爱工作的成效对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实质性影响,需要社会各种资源的整合,形成合力来推动关爱服务体系的建设[4]。笔者依据《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确立的基本架构,构建了政府、村民社区、农村学校、家庭、高校、慈善组织“六方联动”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机制。

(一)政府——关爱服务主导者

在整个教育关爱体系中政府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要把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作为重要工作内容,把握方向、统筹全局。一是建立健全关爱工作机制和激励与问责机制,明确关工委、民政、教育、财政等政府部门的分工与职责:民政部门牵头,负责政策落实、资源整合、服务调配、效果检测等工作;教育部门加大农村学校师资配置,加强学校关爱工作力度和维度;财政部门在财政预算中适度增加政府开展关爱工作及购买社会服务的经费预算;关工委负责协调各部门的关爱工作。同时,将关爱服务纳入工作业绩考核范围,优秀者予以表彰,不合格者,予以问责。二是强化政策导向,鼓励和发展专业社会服务机构,壮大专业社会工作者队伍;弘扬志愿精神,健全回馈机制,激励志愿者投身于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服务事业。三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划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专项资金,用于建设留守儿童之家或少儿活动中心和购买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服务。四是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网络平台,及时发布相关政策和关爱工作动态信息,定期发布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需求清单,实行关爱服务智能化管理,引导社会力量关爱服务流向,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有序、均衡供给。

(二)家庭——教育关爱的第一责任主体

家庭是孩子生活、成长的主要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负有监护和家庭教育的法定义务,在呵护孩子成长方面具有他人无法替代的功能,应当切实承担对留守儿童的监护和家庭教育责任。一是确保监护到位。父母外出务工前,要将孩子委托给有监护能力的祖辈或其他近亲属照料,务工期间多与代理监护人沟通,与代理监护人共同履行好监护职责,加强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安全卫生教育和行为引导教育。二是重情感关怀。有些务工父母觉得情感上对孩子有亏欠,便在物质上进行较多的补偿。但是,物质补偿弥补不了孩子缺失的情感,如果补偿过度会助长孩子的攀比心理,反而不利于孩子成长。孩子真正需要的是情感关怀。父母务工期间应该通过视频或电话多与孩子交流,至少每周一次,询问孩子在家里、在学校的情况,关心孩子的内心想法,抚慰孩子的情绪。条件允许的话,最好一个季度回家看望一次孩子。三是父母应端正教育观念,树立“知识改变人生”的理念,每周跟班主任或任课老师交流一次,了解孩子的学习和心理状况,积极配合学校和老师的教育关爱工作。四是当孩子出现家庭无力解决的行为或心理问题,父母应当及时报告社区,求助专业社会工作者介入。

(三)村民社区——关爱服务联动的枢纽

村民社区是留守儿童的生活区域,也是联结关爱服务各方的枢纽。村民委员会作为农村基层自治组织,应当在关爱服务方面发挥枢纽作用。一是建立留守儿童家庭信息台账,动态监测,收集家庭的关爱服务需求,反馈给政府相关部门,为政府和相关各方开展关爱工作提供基础数据。二是与学校共建留守儿童之家或少儿活动中心,配备管理员,既作为留守儿童课外活动场所,也作为社区配合相关各方提供关爱服务的站点。三是加强与高校、基金会、专业社会工作者的联系,争取社会力量定期在当地开展活动,提供关爱服务。四是弘扬邻里守望相助的优良传统,对监护能力弱的家庭,安排邻居协助监护,确保每一个留守儿童都能得到有效监护。

(四)农村学校——关爱服务的重要阵地

农村学校是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场所,关爱留守儿童是其本职工作的一部分,要充分发挥其教育关爱职能。一是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档案,信息动态更新,定期上报教育行政部门,作为政府统筹关爱服务的基础数据。二是家校沟通常态化,定期家访,利用微信、QQ、电话等渠道与外出务工的家长保持联系,反映孩子的表现,交流教育关爱方法,可以利用视频会议形式召开家长会,让孩子代理监护人和在外务工的父母线上线下同步参会,加强家庭监护和家庭教育的指导,提高他们对自身所应承担的子女监护和教育责任的认识,要求家长在安全卫生、心理健康、行为习惯等方面加强对孩子关心和引导。三是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将不同年级的孩子组成一个互助小组,安排老师指导,村民组长配合,让留守儿童在课外期间,学习和生活上有小哥哥、小姐姐帮助和关心。四是建立心理咨询室,支持老师参加心理咨询培训与考证,鼓励有心理咨询师证书的老师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或者邀请专业社会工作者给有心理问题的孩子进行心理疏导和行为矫正。

(五)高校——教育技术与关爱服务人力资源供给者

高校作为教育机构,参与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服务是其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在农村,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志愿者稀缺,严重地制约了关爱服务的开展。而高校拥有先进的教育技术和丰富的人才资源以及数量众多的大学生志愿者,恰好能够弥补这一短板:一是派出教师志愿者下乡支教,直接为农村教育和留守儿童教育关爱工作出力;二是师范院校与农村学校对接扶持,为农村学校老师提供教育培训服务,提升农村学校老师教育教学能力;同时,利用技术优势开发网络课程,帮助农村学校充实教学资源,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三是与社区和农村学校合作建立关爱服务站点,以置换第二课堂学分、优秀志愿者表彰、推优入党、经费支持等举措,激励大学生志愿者与农村留守儿童结对,平时通过微信、QQ等渠道在线提供学习辅导、亲情交流等关爱服务,暑期下乡到服务站点开展支教关爱活动。

(六)慈善组织——善款与专业服务主要供给者

慈善组织包括基金会、社会团体、社会服务机构等,以扶助弱势群体为宗旨,是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重要社会力量。基金会有比较充足的善款,却局限于物质援助。志愿者协会、义工组织等社会团体集中在城市,因成本较高,难以向农村留守儿童提供经常性志愿服务。专业社会服务机构有专业社会工作者,可以提供农村留守儿童的行为矫正、心理疏导、社会融入等专业社会服务,但数量不足,资金有限。三者均未能充分发挥应有作用。我国目前已经进入后脱贫时代,物质援助的作用越来越小,农村留守儿童对精神关爱的需求与日俱增。政府需要采取财政补贴、税费减免、购买服务等措施大力培育和支持专业社会服务机构,鼓励专业社会工作者从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在农村培育和发展义工组织,鼓励城乡义工组织结对帮扶,就地解决农村地区志愿服务稀缺问题。基金会、专业社会服务机构、义工组织可以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一是由专业社会服务机构、义工组织开发关爱农村留守儿童项目,基金会资助,共同实施,各尽所能,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作项目化;二是在村民社区建立服务站点,由专业社会工作者提供心理疏导、行为矫正、社会融入等专业服务,义工组织提供亲情陪伴、学业辅导等关爱服务,基金会提供资金支持,实现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常态化。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者儿童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工作条件、家庭支持与职业发展:中国社会工作者离职意愿的多因素分析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论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