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合作中学生培养模式调整的依据及方法
——以高职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为例

2022-03-14韩邢峰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校企实训岗位

斯 炎,韩邢峰

(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安徽 合肥 230051)

引 言

高职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主要面向汽车4S店、汽车保险公司、汽车服务公司等企业,培养从事汽车营销、二手车鉴定与评估、售后接待服务、汽车保险与理赔、汽车维护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1]在以学生顺利就业作为学生技术、知识和能力等培养与传输目标的过程中,学校大多采取校企合作模式作为提升学生培养成效的辅助要件。此种看似具有对口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由于受校企合作深度和广度等方面的限制,往往很难达到预期的育人效果。这也是很多高职院校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不断尝试深化校企合作,并加大人才培养模式调整的原因所在。

一、高职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学生培养模式调整的必要性

(一)校企合作不能充分发挥育人的实效

受企业、学校以及专业本身等因素的影响,很多高职院校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在实际应用中并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育人效果。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在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首先会考虑联系一家或几家汽车4S店或汽车生产制造企业作为校企合作企业,但一些地域环境较为偏远、条件有限的高职院校周边可能根本就没有这样的企业,即使有,其规模大多也都比较有限,尤其是汽车4S店,很难同时容纳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学生进行实习实训。在这种情况下,校企合作模式通常是:学校与汽车4S店签订校企合作协议,邀请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行业的专家参与讨论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4S店则按照协议要求,为学校提供可协助学生完成实习实训任务的各项条件与平台。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企业及企业专家往往较少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去,学生在实习实训过程中的企业认知往往变成了企业参观,岗位实习变成了对岗位工作流程的了解,动手实训变成了理论教学,企业专家进课堂变成了少有的几次专题讲座。此种模式下,企业参与度低、学校积极性不高、学生主动性不足导致校企合作往往流于形式,影响甚至制约了校企合作模式育人实效性的发挥。

(二)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目标模糊

实际教学中,很多学校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课程设计与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等专业类似,[2]课程内容、结构和表现形式大同小异,专业特色并不明显,学生很难区分本专业与其他类似专业的教学培养要求以及岗位适配要求等。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以及与相近专业内容的相互重叠会导致教学目标不明确,育人标准难以与学生职业技能发展诉求相匹配。作为校企合作企业,由于前期没有过多甚至根本没有参与学校的相关教学环节,后期在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时即使发现此类问题,也很难借助实践教学来弥补。此种培养模式下,学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无法与日后所从事的职业和岗位需求相匹配,也就无法达到企业的用人标准。这也是目前高职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学生培养中专业课程体系特色不明显、教学手段与实际需求不契合、岗位实训难以满足学生职业技能训练要求等的原因所在。

(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善

与机械制造类专业和其他汽车类专业相比,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学生的岗位实习任务要抽象得多,质量评价标准也更加复杂。因为该专业学生需要直面客户提供服务与管理,故而其职业素养、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等岗位要求相对较高,而这些岗位技能和职业素养都不是一朝一夕可积累起来的,需要长期不断地训练才能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并且需要通过开发一套系统、科学的评价体系,来对该专业学生的培养进行指导,制定具体、明确的评价指标来规范校企合作模式下学校和企业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但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尚未形成这样的一套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学校无法判断所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否满足企业需求,学生更是无法对自己的专业能力和任职资格进行合理评估,而企业在最大化降低运营成本的目标下,也不会主动对学生的某些岗位技能和职业素养进行针对性地培训。所以就导致目前的这种校企合作模式下的现有培养成效与预期培养诉求不符,很难培育出符合企业所需的合格学生。

二、校企合作中高职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学生培养模式调整的核心

(一)提升人才培养企业参与度

由于企业的参与力度较低或者积极性不足,导致实训环节难以开展,高职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校企合作达不到预期效果。解决此问题最为有效的方式是:一方面加大企业参与力度,打破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长期侧重营销与服务的理论教学,弱化营销与服务职业思维、意识、技能等培养的桎梏。另一方面,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重点项目管理、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校企合作管理、学生岗位实习管理、课程体系构建、专业建设规划等方面,学校应不断加大必要的政策和经费支持力度。最后,对于条件有限的高职院校,应整合校企合作企业及模式,构建全方位的育人体系,尝试借助数字化资源共建的模式来为教学真实生产环境的供应,学生典型训练项目的匮乏等提供应有的补充。

(二)实现人才培养标准与岗位需求相适应

在校企合作模式下,要想明确汽车技术服务于营销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做到专业特色鲜明,实现人才培养标准与岗位需求相适应,一方面,学校应以课程改革和专业建设为突破口,按照特色培育、推进内涵建设的诉求,由学校和合作企业共同进行市场调研、讨论完成该专业的设置标准、培养目标、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和评价、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等。另一方面,在校企合作模式下,该专业学生的培养应该正视汽车产业转型及升级步伐,企业应在第一时间为合作院校提供该专业的最新用人标准和职业岗位要求,学校据此构建并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课程体系、系统地修订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等。此项举措有利于学校应对教学项目与实际生产任务脱节、课程内容与岗位标准不符,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不紧密等各项问题。

(三)制定并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在高职院校各类校企合作模式应用的过程中,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以教师作为评价主体,利用理论考试来评价学生学习成效的评估模式不能作为校企合作模式下评判标准。为全面真实的反映出学校方面和企业方面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成效,判断培养的结果是否达到预期要求,学校作为此专业学生的教育培养基地,需要加大对学生、企业和市场需求的调研力度,结合校企合作企业提供的最新的岗位与职业用人标准,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和优化该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发出一套科学、合理且全面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制定出具体、明确的评价指标为该专业学生的培养提供评价依据。

三、校企合作中高职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学生培养模式调整的方式

(一)整合校企合作企业和模式,构建全方位的育人体系

作为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学生应具备很强的汽车专业知识、服务理念和职业道德素养等。因此,学校在选择校企合作企业时,应增加各类汽车企业的吸纳力度,除此之外,汽车专业顶岗实训基地、汽车4S店和汽车职教集团等同样需要被纳入到校企合作协同共育模式中来,借此来丰富校企合作资源,以满足对该专业学生多方面素质和技能培养的需求。

在校企合作模式的选择上,我们可以统筹使用“订单”合作、工学交替、教学见习以及顶岗实习等模式。[3]我们可以通过“订单”合作模式来鼓励企业参与育人的积极性,实现校企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通过工学交替的模式来切实强化学生的汽车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教学见习以及顶岗实习等模式来帮助学生提前了解汽车相关企业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管理理念,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

多家校企合作企业或实训基地加上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模式也可以很好地解决一些条件有限的高职院校因找不到合适的企业和方法而无法开展校企合作共育的问题。

(二)强化资源共享共建力度,构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

以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专门人才为首要目标,从如何加大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层面入手,高职院校可尝试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原则来构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4]校企双方可以以专业教学信息化建设作为校企共建模式优化和调整的突破口,强化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利用,并尝试共同筹建省级和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以供企业员工和学校师生教学应用。为提高专业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力度,高职院校可尝试联系企业共同建设“理论+实训”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利用互联网资源融合已有的课程和企业可提供的实训课程,构建“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应对企业参与度不高、学生在校期间不便于参与企业实训的问题。

(三)深化校企合作模式,设立能力递进型课程体系

在构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可尝试设立能力递进型课程体系。比如针对二手车置换、保险服务、汽车营销等汽车的核心岗位的用人标准和职业特点,在梳理企业服务流程和企业服务标准、行业职业资格标准后,按照培养“三高”型汽车服务人才的目标,在职业行为、职业素养、职业意识等的导向下,按照专业基础能力(汽车销售礼仪、汽车文化、汽车市场营销策划等)、专业核心能力(汽车推销实务、保险与理赔、二手车鉴定与评估以及汽车专业知识等)和专业综合能力(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的高度融合)的递进型规则,设定能力递进、岗位对接的课程体系。[5]

(四)利用“双线”教学模式,构建技能递进型培训体系

一方面,学校应强化政策保障及经费投入力度,提升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调整实训课程在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的比重,构建学校和企业的“双线”教学模式,按照现代学徒制方式,与企业共建实习实训教学中心,让企业销售经理和一线技术骨干担任实训课程教师,按照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教学。校企双方可每学期安排专业教师和企业骨干员工共同讲授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核心课程,联合编写教学讲义和大纲、课程教材和教辅资料等。

另一方面,学校和企业可以利用这种“双线”教学模式来进一步构建基本技能(前台及售后接待、整车及零部件销售、汽车保养与维修等)、强化技能(汽车市场调查与预测、汽车营销策划、汽车保险与理赔、二手车鉴定与评估等)和综合技能(汽车销售与4S店管理等)的递进型技能培训体系来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意识。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学校可为企业进校办厂和校企合作共同建厂提供策略支持与场地,让企业在校园中开办,并鼓励学生到企兼职,学校可提供能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的政策,来调动企业参与此项合作模式的积极性,在保障校企合作的深度化推进的同时,也解决了学生参与岗位实训时间固化的问题。在引企入校的模式下,学校可借助企业文化、企业管理、企业生产和企业运营模式来强化学生就业前的岗位技能培训与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能更为快速的接触并认知企业的管理和岗位要求,提前获得企业认同及就业机会等。

(五)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为人才质量考核提供科学依据

在丰富教学评价内容和提升教学评价针对性方面,建议学校与合作企业共同制定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与岗位适配的专业技能考查标准,面向此专业所服务的典型工作任务需要的岗位技能,开发课程考核标准,引入企业人才评估考核模型和企业岗位胜任力考查标准,设置职业化和品牌化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引入麦克斯等第三方评价机构的有关人才专业化培养标准和模式等。这也是校企合作机制创新要求下,提升校企合作企业在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中参与比率和积极性,客观地评估学生专业核心技能和基本技能的习得、掌控情况的重要条件。

四、结语

校企合作模式为高职院校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提供了有效平台和契机。与此同时,学校和合作企业应充分认识到,在此模式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制定是一个需要不断进行优化和调整的动态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学校应携手合作企业,始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强化政策保障,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深化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充分发挥出校企合作模式的应有实效,以达到校企共育的理想效果。

猜你喜欢

校企实训岗位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