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联觉理论在个人陶瓷雕塑创作中的应用初探

2022-03-14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2年11期
关键词:联觉雕塑陶瓷

刘 畅

景德镇陶瓷大学 江西景德镇 333000

笔者在个人陶瓷雕塑的创作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两类情况:一类是单独地追求陶瓷雕塑作品本身的“自律美”,仅凭着一种美的感受,完全依靠美的感受的标准去进行创作;另外一类则是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寄托一些个人的情感感受和思想。其中第二类创作在个人的创作中占据着很大的比重,在这类情况下的创作中,总会伴随有一种困惑——应该运用什么样的材料、什么样的创作手法,怎样在陶瓷雕塑作品中准确地表现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感受和思想?带着一连串的困惑笔者阅读了很多陶瓷家、雕塑家的创作笔记,以及陶瓷雕塑创作方法类的书籍,但在个人陶瓷雕塑创作的实践中依然找不到可以应用的实际方法。直到接触到联觉理论及其在诸多艺术门类中的广泛应用,笔者仿佛找到了一种切实可用的方法,随后该方法也在笔者个人的陶瓷雕塑的创作中进行了反复的实践。本文笔者试图通过对联觉理论在艺术中应用的分析,提出几个将联觉理论应用于个人陶瓷雕塑创造中的实践方法,以期与大家共同探讨,抛砖引玉。

一、联觉的概念

圣地亚哥大学大脑感知实验室的Ramachandran说过,大脑各区域之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概念、感知和物体的名字通常相互连接,从而可以引发广泛共享的感知。联觉是一种感官刺激引起另外一种感官做出反应的情形。[1]它指一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时引起其他感觉的现象,是不同感觉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种条件反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某一种事物属性的出现经常伴随着另一种事物属性的出现,这两种事物属性所引起的感觉之间就形成了固定的联系”。[2]例如不同的颜色会引起不同的冷暖感觉,不同的音调会引起不同的明暗感觉等等。

二、联觉理论的历史

关于联觉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方的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和中国的先秦时期,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荷马史诗和亚里斯多德的《心灵论》等都有对联觉现象进行论述的记载。[3]先秦道家的“耳目互通”、佛家的“六根互用”、《礼记·月令》中将五音与味觉上的五种不同的感觉相对应等都是关于联觉的记载。[4]最早关于联觉的科学研究可以追溯英国心理学家弗朗西斯·高尔顿在《自然》杂志上第一例“联觉”现象的描述。之后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美国心理学家豪厄尔,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彼德罗夫斯基,美国心理学家克雷奇、克拉奇菲尔德,[5]中国的教育家陈望道、音乐学家王光祈、美学家朱光潜、文学家钱钟书等先后都对联觉理论进行了研究和探索。[6]直到当前认知心理学家们和神经学家们基于更先进的脑部观察技术,对联觉进行了更为科学的探究。

三、联觉理论的应用

联觉理论目前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室内设计、建筑设计、时装设计、商业广告、音乐创作以及文学作品的分析等等各个方面。通过文献综述发现,联觉理论主要大量地应用于设计学和音乐学两个领域。

其中设计学领域中联觉广泛地应用于视觉传达设计、平面设计、广告设计、产品设计、空间设计、绿道设计等各种设计中。例如,于小妹以榴莲产品为例,运用语义差异法进行用户研究,调研和了解消费者对榴莲产品进行视觉感知后产生的听、嗅、味、触四感联觉,探讨基于联觉的榴莲产品包装设计。[7]卢泽斌对视听联觉教育中的智能玩具的设计进行了分析。[8]刘馨泽将联觉与绿道设计相结合,探讨两者的结合方式。[9]嵇海虹对音乐视听联觉进行研究,有利于发掘欣赏者对二者关系的心理反应,从而丰富服装设计形式,提高其审美价值与观赏度。[10]任伟苗、王春鹏通过对联觉思维在产品形象设计中的运用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与研究,利用理论和案例相结合的形式来分别论述愉悦的互动体验、美好的视觉刺激和独特的感官元素等方面对产品形象设计的重要性,总结出联觉思维在产品形象设计中审美性、突出性和故事性等应用原则。[11]张鹏通过联觉思维进行广告创意表现,从而增强广告的印象,丰富受众的想象,增强受众的记忆。[12]陈晶晶以视觉体验为主,由视觉联系到听觉、味觉、触觉等多种感受,继而形成对作品更加丰富和深刻的认识。[13]涂阳军等人基于食品包装设计的联觉机制,提出食品包装设计中各物理特征与味觉间的动态与协调一致性以及细分多样性。[14]林蕾通过整理分析联觉作用在色彩中的表现与标志设计中的应用,能够进一步了解色彩在设计中的重要作用。[15]姚菊敏探讨了设计师的联觉思维对平面设计中图形语言的创造性、准确性、内涵性、包容性的影响和作用。[16]戴桠利、乔磊分析了联觉的特点,设计理念及表现手法,也分析了女性家具的内涵。以设计大师的作品为例,对女性形态意识与家具设计的融合进行进一步的论证和说明。[17]

其中音乐学领域中联觉广泛地应用于音乐教育、音乐欣赏、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分析等诸多方面。李亚楠探索了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合理运用“联觉”的价值和意义。[18]韩旭探讨了联觉的功能、意义及其局限性,对音乐欣赏的传播及普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19]王欣玥以《风味人间》和《舌尖上的中国》为例讨论了多元联觉视角下美食类纪录片的配乐。[20]李晓宁从同构联觉的形成入手,阐述了同构联觉内涵及意义,具体分析了在音乐活动中,同构联觉的功能。[21]阴圆阐述了联觉在声乐表演中各环节的心理轨迹及运行机制,剖析了联觉在声乐表演中“视听转换”、“耳目互通”的超感官心理效应。[22]马启文通过音高、力度、节奏、起音速度、紧张度五个方面来对乐曲《沃尔塔瓦河》进行音乐联觉分析。[23]胡新民对声乐教学中的具体歌唱技巧、情感表现方法等问题进行说明,通过联觉的方法为学习者提供直观、便捷的途径。[24]荣卫对竹笛教学中培养学生联觉性思维的教学措施进行探讨分析。[25]

另外联觉理论还广泛地应用于动画和语言教育中。孙大静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利用联觉体验帮助学生进行英语学习,可使英语学习更加生动、形象。学生通过调动身体的各种感知觉并使它们发生连锁反应,可提高学生多方面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增加了英语教学的趣味性,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与有效性。[26]王琦从“联觉”的角度,以声音的视觉化在动画中的应用为主要内容,以动画中的声音和与其对应的图形设计为主线,从图形的形态和图形的色彩两方面来探讨声音与图形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27]

四、联理论觉应用于个人陶瓷雕塑创作的方法

联觉理论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它能否有效地应用到个人陶瓷雕塑的创作中呢?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践探索得出的答案是肯定的。个人在陶瓷雕塑作品的创作中(开篇提到的第二类创作情况),旨在通过陶瓷雕塑的材料和创作手法,通过完整的陶瓷雕塑作品精准地表达自己对自然和生活的情感感受和思考。那联觉在创作过程中是怎么介入并产生作用的呢?

(一)明晰感知

首先,创作者需要不断地思考和感受,直到确定自己清晰的感受和想法。对于自然和生活的感触往往会成为我们最初的创作动机,像一颗种子一样不断地生长出明确的情感感受和清晰的思想。然而种子的成长离不开水和阳光,我们感知觉不断地强化和一次次的思考就像水和阳光,协助我们不断地明晰自己心里的感受和脑中的想法。这正是我们正式开始创作的第一步,它作为理性支撑引导着我们接下来所有的创作行为。

例如笔者的系列作品《迷园》的创作动机,最初来源于对当下人们生活状态中心境变化的一种模糊的思考。对这种模糊感受的持续“追踪”,笔者不断地明确,这种感受和思考,既有对自然、对现实、对生命意识的思考,也有对形式、语言、观念表达的考量,是对肉体与精神、感性与理性、存在与虚无、理想与现实、生与死的相对关系的重新认识和解读。这些都塑造了我们感受、认知世界的方式,同时,这些对立的话语始终处于一种博弈、对抗、转化的状态,使我们一直在寻找一种方式存在,这种存在于身体与灵魂、感性与理性之间。作品《迷园》试图“打造的小空间”即“理想世界”,是人于一生之中渴望又难以触及到的精神边界,也是每个人心中虚化出的场景,使追寻者迷失自我。

(二)联觉转化

然后,创作者需要主动地运用联觉的方法,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转化成具体的创作材料,确定作品的形态和结构。有了清晰的情感感受和想法,我们只需要借助联觉的方式将我们的感受和想法,通过丰富的多维感官感受充分地表达出来。一个感受和想法可以通过颜色、声音、味道、触感等多种联觉充分描绘。有了充分的多维感官描述,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些元素去关联并选择我们的创作材料、创作手法以及作品的形态和结构。

例如,作品《迷园》明晰了感受和想法,试图“打造的小空间”即“理想世界”,是人于一生之中渴望又难以触及到的精神边界,也是每个人心中虚化出的场景,使追寻者迷失自我。通过联觉转化我们确定这种感受是极其矛盾的,既有安静、明亮的背景色彩,又有破碎、迷离的冲击色彩;既有安静、和谐的声音音响,又有刺耳、杂乱的滴滴答答,既有光滑、柔软的触感,又有细小的突刺。这帮助笔者确定了这组作品的整体格调和布局、整体形态上的对称和平衡、色彩或者细节结构上的冲突与矛盾。笔者选定陶瓷、皮质、粗布等材料,以人类最紧密的伙伴植物、动物以及微生物为载体语言去表达与呈现,试图展现出笔者对这个问题的定义与解读。

(三)细节调整

最后,依据前两个步骤进行创作实践,并不断地调整细节。有了前两个步骤的工作,第三个步骤就需要我们投入到实际的创作实践中了。在这一阶段我们需要在实际的创作中,依据我们的感受和想法对创作细节进行不断的调整,直到作品能够完整精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为止。例如,作品《迷园》在这一阶段的创作中就对作品具体的色彩细节和结构细节进行了不断的调整。

五、结语

联觉理论在当今有了脑科学和神经科学方面研究的支撑,使我们对它的工作原理和工作机制有了更为清晰和科学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联觉理论被重新广泛地应用到各个学科和领域中,不论是广告设计还是音乐分析,不论是动画制作还是语言学习,都证实了联觉理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而这种成果和验证充分地说明,联觉理论同样可以运用到陶瓷雕塑的创作中,并不断地探索出其背后的规律与机制,从这一角度形成一套适用于部分创作者的系统性的创作方法,并不断地改进和完善。笔者的认识和思考难免具有局限性

猜你喜欢

联觉雕塑陶瓷
巨型雕塑
我的破烂雕塑
你是联觉人吗
写实雕塑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你我脑中所映,是否同一月色?
陶瓷艺术作品
德化陶瓷 闽中精粹
联觉的发展与习得
陶瓷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