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
——基于柳州市4所高职院校的调查
2022-03-14黄丹晴
李 刚,黄丹晴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建筑技术学院,广西 柳州 545616)
1 调查的实施与样本人群的基本情况
课题组对柳州市4所高职院校2897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718份(N=2718),有效回收率为93.82%。样本人群基本情况如下: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837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487人、柳州城市职业学院605人、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789人,占比分别为30.79%、17.92%、22.26%和29.03%;大一1061人、大二912人、大三745人,占比分别为39.04%、33.55%和27.41%;男生1540人、女生1178人,占比分别为56.66%和43.34%。样本选取具有一定的广泛性、代表性和针对性。
2 高校学生网络行为及网络育人现状
2.1 高职院校学生网络行为分析
调查发现,样本高校学生网络行为呈现如下特征:
2.1.1 上网时间较长
问题“您每天使用手机或电脑上网的时间是多长?”结果显示,上网2小时以下、2-4小时、4-6小时、6小时以上分别占8.98%、30.02%、33.74%和27.26%,日上网在4小时以上的占61%,应警惕网络成瘾风险。
2.1.2 上网目的多样化
问题“您上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什么?(多选)”结果显示,“学习需要,如专业学习有要求或需要进行线上网络学习”占76.38%、“查阅资料,获取有利于自身健康成长和发展的信息”占69.94%、“休闲娱乐的需要,如听歌、刷视频、看电影、玩游戏、网上购物、打发时间”占78.84%、“人际交往的需要,如进行网络聊天”占56.77%、“工作需要,如担任学生干部、毕业季网上求职”占32.34%,上网目的以学习、查阅资料和休闲娱乐为主。
2.1.3 网络学习类型多样化,双刃性特点凸显
高职学生学习类型涉及专业课程学习、自选专题学习(如技能、技术、阅读)、增益性知识学习(无确定内容),分别占比30.94%、35.76%和33.3%。“您认为网络给您的学习带来的好处是什么?(多选)”显示,学习更自主占58.57%、资料方便查找占84.11%、开阔眼界占72.59%、丰富业余生活占74.76%、激发学习兴趣占49.67%、舒缓压力占63.39%、提高学习效率占46.73%。“您认为网络给您的学习带来的不良影响是什么?(多选)”显示,浪费太多的时间占47.76%、产生依赖心理占83.04%、影响思维和判断力49.78%、让人变得堕落占48.93%、人际关系淡化占38.08%。
2.1.4 网络对综合素养提升影响多维化
“您认为网络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中影响最大的是什么?(多选)”显示,思想道德素质占80.61%、社会责任感占67.95%、团队协作能力58.9%、学习及科研能力71.01%、心理调适能力61.15%、创新创业能力占49.71%、人际交往能力占73.14%、组织领导能力占45.92%、实践能力占54.05%。
2.2 高校新媒体网络育人现状
2.2.1 媒介平台发展呈现多元化,新媒体矩阵群及育人格局基本形成
针对问题“您所在高校的网络教育平台,您主要关注了哪一些?(多选)”,结果显示:“易班网、团组织及社团认证的QQ公众号”占70.97%;“学校微信公众号、所在院(系)或职能部门(招就处、创新创业学院等)微信公众号”占88.67%;“学校微博或所在院(系)微博公号”占38.7%;“学校微视频官方号,如抖音、B站、微信视频号等”45.36%;“校园网站及其二级站(官方媒体客户端)”占35.36%。由此可见,高职院校注重网络育人工作,体现在媒介平台的多元化发展和新媒体矩阵群的打造上,并且各类媒介对大学生产生了一定吸引力。
2.2.2 新媒体网络育人重点突出,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科学方法应用
针对问题“您认为贵校的网络平台开展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宣传教育活动)主要倾向于哪些?(多选)”,调查结果显示:“思想教育”占84.29%;“政治教育”占70.42%;“道德教育”占74.87%;“心理教育”占63.98%;“纪律教育”占52.8%;“法制教育”占51.14%。针对问题“您认为本校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倾向于哪种方法?(多选)”,调查结果显示:“教育和管理相结合”占79.91%;“自律和他律相结合”占84.62%;“网上与网下相结合”占79.4%;“疏导和堵截相结合”占54.75%;“主动引导与平等交流相结合”占61.81%;“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占64.68%。针对问题“在日常教学中,您的科任老师经常使用以下哪种教学方式?(单选)”,调查结果显示:“线下教学模式”占25.24%;“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占67.4%;“线上教学方式”占7.36%。由此可见,高职院校新媒网络育人主要聚焦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等工作重点。同时,在具体的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注重技术方法的创新和融合。
3 高校新媒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3.1 网络育人重视程度不够,亲和力还有待提升
针对问题“您认为学校重视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吗?(单选)”,调查结果显示:“非常关心”占16.81%;“比较关心”占35.06%;“一般”占41.06%;“不太关心”占4.34%;“不关心”占2.72%。针对问题“您所在学校是否经常根据重大历史节点、时政热点、党团员学习教育要求等发布专题网络宣传教育内容或组织线上教育活动?(单选)”,调查结果显示:“非常多”占22.41%;“比较多”占34.18%;“一般”占37.12%;“比较少”占4.08%;“几乎没有”占2.21%。针对问题“您认为学校的老师们重视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吗?(单选)”,调查结果显示:“非常关心”占21.38%;“比较关心”占34.33%;“一般”占38.37%;“不太关心”占3.94%;“不关心”占1.99%。针对问题“在学习生活现实中,您是否经常与辅导员进行网上交流?(单选)”,调查结果显示:“从来没有,有距离感和陌生感”占5.33%;“较少,实在有必要的时候才去问询”占38.41%;“一般,比较大方自然的日常互动和问候”占37.38%;“较多,帮助解决思想困惑和学习生活上的难题”占12.77%;“经常,可以像知心朋友、人生导师一般随时沟通交流”占6.11%。针对问题“您的辅导员是否经常分享主旋律正能量网络文章或视频,并以此来强化同学们的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品德修养和综合素质等?(单选)”,调查结果显示:“每天”占10.45%;“经常”占44.33%;“偶尔”占39.26%;“几乎不”占3.94%;“从不”占2.02%。由此可见,学校对网络育人工作的重视程度还不够,还需要不断强化网络思政顶层设计,将其纳入学校大思政工作格局。同时,辅导员对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的努力还不足,应充分利用网络育人具备的技术优势和前沿优势,把握好学生的价值偏好和思想需求,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和情感支持,努力做好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
3.2 新媒体平台影响力不足,学生关注度有待提升
针对问题“您认为贵校网络育人平台传递的信息对您平时生活影响如何?(单选)”,调查结果显示:“没有影响,平时基本不看”占8.43%;“比较小,偶尔浏览,了解的不多”占19.98%;“一般,能了解一些知识或信息”占37.31%;“比较大,了解了较多知识”占17.14%;“非常大,了解了丰富的知识,树立起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占17.14%。针对问题“您有没有通过学校网络育人平台了解过校内的热点新闻、就业信息、个人或集体先进事迹等?(单选)”,调查结果显示:“从来没有”占6.59%;“比较少”占26.67%;“一般”占42.53%;“比较多”占18.03%;“非常多”占6.18%。针对不同设问,选择结果呈现出高度的倾向性和一致性。由此可见,校园新媒体平台的影响力还亟待提升。同时,针对问题“您所在高校的网络教育平台,您最关注的是哪个?(单选)”,结果显示:“学校易班”占23.51%;“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占47.28%;“学校官方微博公号”占3.75%;“学校官方网站”占14.83%;学校官方微视频账号(官方抖音、微信视频号等)占10.63%。校园新媒体网络育人平台中,学生对微信这一具有高度便捷性的新媒体平台最为关注。
3.3 网络思想态度教育不足,行为规范引导较欠缺
针对问题“对于QQ空间、微信朋友圈、微博、论坛、贴吧等平台出现的敏感性负面言论和不良信息,您通常的做法是?(单选)”,调查结果显示:“坚决不看、不信、不传”占33.66%;“会看,但坚决反对并给予批评”占14.16%;“会看,但不信、不传”占43.67%;“判断不清时偶尔也会分享相关内容”占8.5%。问题“互联网上出现有争议的事件时,您一般比较倾向于认同谁的观点?(单选)”,调查结果显示:“官方媒体”占35.58%;“个人言论,有根有据”占10.01%;“视情况而定”占19.79%;“有自己独立的看法和判断”占34.62%。针对问题“您能接受网络中的发言因过激或不文明行为等被删除吗?(单选)”,调查结果显示:“能接受”占59.27%;“不能接受”占19.32%;“无所谓”占21.41%。针对问题“通过浏览学校各个网络平台官方账号评论内容及本校贴吧内容等,您认为本校学生总体的网络文明素质的评价介于多少分?(单选)”,调查结果显示:“60以下”占25.13%;“60-80”占 34.99%;“80-100”占 20.6%;“没有太过关注”占19.28%。问题“通过浏览本校学生个人社交账号上,如QQ空间、微信朋友圈、微博上发布的各类内容,您认为本校学生总体的网络文明素质的评价介于多少分?(单选)”,调查结果显示:“60以下”占21.42%;“60-80”占37.09%;“80-100”占25.57%;“没有关注过”占15.93%。由此可见,高校对学生的网络思想态度和行为的规范引导还存在不足,网络文明素养还需提升。
3.4 网络服务体系建设不足,精准网络思政力度不强
针对问题“学校在线上线下‘一站式’事务大厅建设,实现师生事务网上网下‘一网通办’‘一站到底’,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程度如何?(单选)”,调查结果显示:“非常差”占3.42%;“比较差”占7.4%;“一般”占57.21%;“比较好”占24.39%;非常好占7.58%。针对问题“您的学校是否经常通过数据调查,针对学生需求面向学生群体提供一些服务?(单选)”,调查结果显示:“非常多”占9.53%;“比较多”占26.05%;“一般”占55.22%;“比较少”占7.25%;“几乎没有”占1.95%。针对问题“您的学校是否经常要求师生对节假日去向进行线上数据填报或调研统计?(单项)”,调查结果显示:“非常多”占29.21%;“比较多”占30.54%;“一般”占37.27%;“比较少”占1.99%;“几乎没有”占0.99%。针对“学校是否通过信息化手段,对学业困难学生、抑郁易感学生、贫困学生、宿舍“过宅族”等特殊个人或群体进行识别,并进行引导和帮扶?(单选)”,调查结果显示:“非常多”占19.06%;“比较多”占30.61%;“一般”占44.41%;“比较少”占3.9%;“几乎没有”占2.02%。由此可见,高校在网络服务体系建设上还存在不足,精准网络育人力度不强,必须不断完善线上线下“一站式”事务大厅建设,促进工作的信息化、智能化、智慧化,提升服务的精准度、便捷度和学生的满意度。
4 高校新媒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改进路径
4.1 加强网络思政顶层设计,强化网络育人亲和力
立足新媒体时代,发挥网络思政教育实效,高校必须抓好顶层设计,持续建章立制;必须紧扣党的绝对领导、思想价值引领、体系机制建设等三大主题;必须稳固坚持网络思政教育时代性和规范性并行、指导性和约束性并重、激励性和鞭策性并举[1]。第一,高校党委应坚持党对高校的绝对领导和正确的办学方向,坚守政治底色,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联动聚合齐抓共管的网络育人工作体系,强化各个部门间的协调联动,共同构筑全员参与、全过程控制、全方位管理的“三全育人”大思政工作格局,真正肩负起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第二,高校党委应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推动校园网络文化健康持续有序发展。高校要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和互联网发展规律,不断搭建网络育人平台,打造网络育人阵地,完善网络育人工作制度,丰富网络育人工作内容,建强网络思政工作队伍,净化网络公共空间,探索网络作品创作的方法技术和传播的特点规律,优化完善网络文化成果生成和评价机制,加强师生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2]。第三,高校辅导员队伍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处于思政工作最前沿,要注重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铸牢师生发展共同体。在网络育人工作实践中,辅导员应提升个人媒介素养,不断充实媒介基本理论与实务知识,掌握网络社交媒介功能,加强网络信息甄别、研判、批判、反思、分析、制作和再传播,学会网络议题设置、意见领袖培养及媒介语言运用,积极参与社交媒介互动、公共话题讨论和处理舆情等,极力清除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极端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等负面思想[3]。
4.2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育人元素吸引力
提升新媒体平台的影响力和关注度,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涨粉、“圈粉”,在内容设计上必须树立“内容为王”的思想。具体而言,就是要不断守正创新,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流量聚人气,提升育人元素的吸引力。第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内容为王”为基本原则,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和供给质量,提升教育性、文化感和吸引力。网络思政教育实践中,高校应注重工作的组织化、项目化、品牌化、专业化、阵地化、制度化和常态化,高效整合校内思政工作精品资源,搭建起优质成果培育、输出、实践和转化平台,确保师生在思政相关宽口径领域上的优质文化内容需求得到满足。第二,教育内容与形式要把握时代脉搏,贴合现实需要,发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引领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网络思政实践中,高校要充分研究大学生的行为特点和认知规律,将实用性与趣味性充分融合,构建科学有效的主流话语体系和价值体系,着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国梦等主流内容的网络化宣传教育,帮助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树牢“四个意识”。同时,要注意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表达方式,将理论讲活讲透;要寻找宏大理论与微小实际的结合点,以小见大、以微知著,化解学生的思想和实际困惑[4];要强化“三微一端”等网络育人载体的选择和打造,做好优质网络文化作品的传播推广,不断提升精品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范围。
4.3 加强网络思想价值引领,强化网络监督与引导
立足中国大地办高校,高校必须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方向,强化学生的思想理论教育与价值引领,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第一,高校要做好学生的网络思想价值引领,培育学生的政治素养。高校应充分利用易班、“三微一端”等网络载体和平台,引导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确立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规范学生的思维方式,时刻警惕意识形态领域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挑战,要牢牢掌握好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领导权管理权,建立健全意识形态领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第二,高校应不断建立健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舆情监测预警工作体系和机制,做好外网资源的接入管理和校内用网实名认证,积极构建校园网络技术防控体系,着力提升信息监测追踪与过滤、网络安全防护等工作的质量,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和网络舆情动态,及时疏导和化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障碍和痛点,解决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机制不健全、预防和处置程序不严密等问题。第三,高校要加强学生的网络文明素养教育,及时回应学生诉求。高校应积极引导学生养成守法行为习惯,维护网络传播秩序;牢固树立网络安全意识,掌握必备防护技能;自觉提升网络素养,积极传播主流价值;理性、客观地发表意见和反映问题,严格遵守网络道德,做有社会责任感的好公民。同时,在日常的工作实践中,高校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做到围绕学生、关照学生和服务学生,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和工作动态,坚持多措并举、联动多方力量,实现学生管理综合施策,将工作的着力点放在问题的源头预防和前端化解上,把可能引发舆情危机、意识形态事件的矛盾问题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5]。
4.4 加强网络服务体系建设,强化精准思政引领力
对标欧美高校所建立的高标准学生事务服务中心和现阶段我国政府大力提倡的惠民利民政务服务中心建设,目前高校在线上线下一站式服务中心功能性、开放性、便捷性、信息化、标准化程度上还亟待加强和优化。对于高校而言,应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及改革创新的视角去审视工作现实和重构工作思路。第一,高校应充分尊重师生的主体地位,持续加强网络服务体系建设,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信息技术,构建网上网下“一站式”服务内容的内在关联,优化调整工作流程,打通最后一公里,实现“最多”跑一次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第二,高校应规范网络资源的应用,实现网络入口的规范化,数据库建设的标准化,管理和服务的精细化,不断提升服务人员和师生的信息化素养及媒介素养,推动业务流程再造和管理服务体系变革,促进业务与技术双轮驱动同向发力,打造融师生教育、管理和服务于一体的一站式系统化综合化集群化服务平台,集成学工、教务、人事、财务、图书及后勤等服务职能,实现师生事务办理相关的核心网络的互通、相融、共享,达到“一网通办、一站到底”。第三,立足精准思维,强化网络思政工作的引领力。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应充分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新思维,对学生群体的思想、心理、学习及生活等情况进行精准识别分析、精准预测画像、精准决策追踪、精准引导干预及精准评价反馈,推动网络思政工作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和跃迁,不断增强网络思政工作的时代感、影响力、吸引力、感染力和亲和力,占据和赢得网络,引领和促进青年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