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部地区职业院校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实践探索

2022-03-14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33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师生传统

杜 瑞

(鄂尔多斯职业学院,内蒙古 鄂尔多斯 017000)

作为内蒙古鄂尔多斯成立最早的高等职业院校,学校十分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创新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主动适应新时代传统文化教育的新要求,在总结50余年办学经验基础上,从职业院校的功能定位和专业特点出发,确立了特色兴校、文化育校的办学思路,并以鄂尔多斯传统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为切入点,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建设,推动传统文化教育与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学校管理各项工作相融合,积极探索高职院校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路径,也体现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之需,深刻阐释“尊重自然、坚守信义、开放包容、崇尚英雄”的草原文化理念。

1 研究背景

所研究学校首先将文化建设作为推动内涵发展的基础工程、先导工程,吸收鄂尔多斯精神文化特质,就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路径、元素、举措、载体进行研究,充分体现高校和职业教育特点,结合传统文化的精髓,确立以“和合”作为校园文化主题。和合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蕴含着极其深刻的哲学思辨与中国智慧。殷周时期,“和”与“合”已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单独成字。“和合”二字合用,最早出自春秋时期的《国语·郑语》“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意指商契能和合“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教,进而能使百姓安居乐业。纵观中华文化整体发展脉络,和合理念一直贯穿其中,融合各个时期、各个学派的思想体系,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既是人们内心的德行追求,又是处理各种关系的价值准则。“和”指和睦、和谐,意在各民族师生团结和睦、守望相助,共同创造和谐向上的发展氛围;“合”指合作、融合,意在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突出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培养具有团队精神、善于合作的专业技术人才。在具体实践中学校坚持把握方向与贴近师生相结合,遵循规律与实践创新相结合,强化“五个功能”(立史谕今、立德修身、立基固本、立技强能、立文育人),做到“五个融入”(融入学校治理、专业建设、教学科研、学生管理、日常生活),实现“五个落地”(文化建设启于史、修于德、明于理、融于道、化于形)。

2 在目标定位上实现“三个促进”,以传统文化固本强基

所研究学校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大力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推动形成有利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制机制。

一是促进教育教学。高校既要完成创新和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同时还肩负着立德树人和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巧妙有效的方法途径找到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年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不断增强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增进理论知识的认同,加强民族精神的培育,不断提升文化道德修养。因此,要始终确立“大文化”理念,突出教学任务中人文素养目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课和各类专业课教学中,注入传统文化养分,发挥传统文化的基因传承、文化浸润作用,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二是促进育人水平。从青年学生的思想状况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制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划、职业生涯规划、人文素养提升规划,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引导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家国情怀、提升道德修养、养成良好习惯。面对新时代的青年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积淀的历史文化结晶也在随着时代的进步,通过新媒体载体绽放新的光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本源,为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各类专业教育提供了多视角、全方位的丰富资源。同时,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也成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有效载体,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本质上的继承性、发展性和现实性在高校教育活动等领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彼此相互着力发挥作用。三是促进内涵发展。高职院校需实施文化传承创新工程、打造卓越大学文化,作为推动高质量、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战略举措,在以往校园文化建设和制定“十四五”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校园景观提升规划过程中,始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域民族文化为底色和主基调,形成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脉络和鲜明特色,文化塑校作用进一步显现。在学校里,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多方共同影响,但在校期间,学校应发挥主要引导作用,通过以上文化氛围的营造,传承创新工程的打造,开展各式各样相关的学生实践活动,让青年学生深切感受传统文化与传统文化精神的真谛,也在实践中体会树立美好品德作为自身价值观念的崇高理想,进而领悟到中华传统文化其中蕴藏无价之宝。

3 在内容设置中做到“三个融入”,让传统文化深入人心

一是融入专业建设。所研究学校与当地的非遗博物馆、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职业中专、企业采取多方合作的形式,申请设立了民族传统技艺专业,组建由专任课教师、非遗传承人、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的教师团队,开设皮雕、木雕、剪纸、陶艺等专业课程,组建校园乌兰牧骑创作文艺精品,建成教学和实训为一体的一室(民族技艺实训室)、两廊(少数民族文化长廊、书画艺术作品长廊)、三馆(校史馆、本土文献馆、微型博物馆)。招生时采取单招、普招、扩招等多种形式,面向区内外招收有一定专业基础对口中职毕业生,有兴趣爱好的普通高中毕业生,有从业经历的企业职工和社会考生,这样,优秀传统文化也得到了更广泛更全面的传承推广。二是融入课堂讲堂。铭记光辉历史,传承文化基因,把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师生入校的第一课。一是开展通史教育。强化思政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创新思政课的形式和载体,组织集体备课、评课、公开示范课,讲清、讲好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建设史,唱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主旋律。二是开展地方史教育。与当地文旅委、博物馆、党校、史制办等部门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共同建设文化讲堂、研学基地,开展地方学研究和社科普及,编印历史文化读本,开设地方历史文化特色课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被传统文化所感染。三是开展校史教育。深入深刻总结学校发展历程,建设校史馆,编撰校史志,开发校史课,邀请历届学校领导、优秀教师,知名校友走进课堂与青年学生共同分享传统文化之魅力,以亲身经历感激母校、激励后生,增强广大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同时在文史类专业和音乐、体育、舞蹈、美术、设计等课程中,安排专门的课时讲授地方民歌、民族舞、民族服饰等内容,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普及,建立研学基地,积极参与地方学研究,承办各类相关讲座论坛、研讨会。三是融入实践教学。创新现代学徒制、新型企业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与地方知名企业和传统手工艺孵化基地深度合作,由教师、师傅联合对学生进行传统技艺传授。面向企业和国内外市场,推动传统手工业技艺革新,扩展批量生产、定制生产,制作民族传统工艺产品可以参加作品展或作品大赛。培养“非遗”传承人、技能大师,同时积极参与社区培训,帮助失业人员、残疾人学习传统技能,自主就业创业等。

4 在路径选择上坚持“三个结合”,用传统文化铸魂育人

一是传统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传统文化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薪火相传、接续奋斗的文明成果,其中蕴含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学校在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将传统文化教育作为重要手段和载体,体现在日常教学管理和现实生活之中,用传统文化激发青年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自信心,锤炼培育优秀的道德品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组建的校园乌兰牧骑就是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用独特的思想、情感、审美情趣挖掘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精华,使传统民族文化经典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创作出了一大批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师生在创作过程中,也深深感悟草原民族传统的生产生活,充分体现出草原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自信。

二是传统文化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相结合。内蒙古是模范自治区,鄂尔多斯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民族团结,应当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增进共性、促进一体,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学校师生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各民族多元一体、休戚与共、团结奋斗、共同进步的历史史实和生动素材,在校园环境建设、校园文化打造、校园文体活动中体现民族元素、民族特点,弘扬民族团结传统。历史上的少数民族从意识形态和心理上主动纳入中华民族,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思想成为各族人民共同的愿望和坚定的意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中华民族共同性的生动表现,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积淀着各族人民共有的历史和文化记忆。讲好民族团结故事,铸牢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师生共同创作舞台剧《三千孤儿入内蒙》《国家的孩子》,歌舞《民族团结一家亲》《寻根》等精品,极大地激发了演员、观众的爱国热情,激发了中华儿女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是传统文化与职业素养教育相结合。把环境育人、活动育人、网络育人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多维立体、多向互动的校园文化的外部架构。按照“一区一貌,一路一景,一楼一特色,一层一主题”,精心打造传统文化主题板块,强化环境氛围和优秀经典传统文化记忆。弘扬民族团结进步优良传统,在校园建筑、雕塑、标识中有机融入地方传统文化元素,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广泛征集校歌、建筑、道路、雕塑命名,激发广大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浓郁情怀。经常性结合传统文化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党团组织、社团协会、青年志愿者、退休教职工,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教育、文化体育、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开展“一系一品牌、一月一展演”“舞台上的思政课”等校园文化活动,组建成立校园乌兰牧骑,积极培育师生原创的传统文化主题精品,繁荣校园文化和群众性文艺活动,通过歌曲、演讲、诗朗诵、征文等喜闻乐见的形式,礼赞伟大时代,弘扬时代新风。

学校以“立德竞先、崇技尚能”为校训,以“和合”为校园文化主题,成立了职业素养指导中心,编写职业素指导教材,用专门的章节讲解中国古代发明创造和能工巧匠,弘扬传统文化中尊师敬业、恪尽职守、精益求精的优秀精神品质。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建设工匠文化广场、技能大师工作室和“鲁班”“铁杵成针”“和合”组雕,让工匠精神现实化、具象化,着力培养爱岗敬业、技能精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学校充分发挥属地优势作用,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赋能职业教育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发展空间,培养提升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5 在实践载体上推进“三个创新”,使传统文化焕发生机

一是创新校园文化建设。开展高雅艺术、“非遗”文化进校园和“一月一展演、一系一特色”等主题活动,鼓励各专业系部找准传统文化与专业建设结合点,集中展示文化传承创新成果,丰富师生文化生活,形成不断挖掘、不断创新、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二是创新开展各类活动。利用每年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中华传统节日,开展主题文化实践活动,征集展示师生关于传统节日的书画、摄影和文学作品。充分发挥朗诵协会、校园乌兰牧骑、文学社等社团组织的作用,举办校园那达慕、革命歌曲传唱、诗词大会,积极参与全区、全市、全国高校文艺会演,推出一批体现传统文化、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文艺精品,让师生在实践参与中感悟真知。三是创新网络媒介载体。在学院网站、新媒体开设校园文化专栏、交流空间,举办大学生网络文化节,网络文化论坛,把优秀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巧妙结合,通过平台大力宣传传统文化教育和相关专业建设情况,吸引更多的师生参与到传统文化传承上来。推动传统技艺与现代传媒融合,积极参加各类行业协会举办的有关活动,牵头组织技能大赛和学术交流研讨会,通过抖音、快手、拼多多等平台进行网上销售,开展传统工艺设计、咨询、研发服务,为传统技艺走向世界插上翅膀。

6 在成果分享上坚持“四个必须”,让传统文化绽放光芒

一是必须坚持正确方向。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来源,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不竭精神动力。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同时要遵循职业教育和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律,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其实践层面要紧扣“高校”“职业教育”“内涵文化建设”来展开。在教育教学中深入挖掘、大力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同时要与时俱进,源源不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新内涵。“高校”决定了所处的教育阶段和教育层次,是针对特定的群体进行的。“职业教育”是针对教育类型而言的,既有普通教育的一般属性,也有自身的鲜明特征。“内涵文化建设”有着丰富的深度和广度,单就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也基本涵盖了学校建设的方方面面,所以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化于行,从整体上统筹,在具体的点上持续发力,才能有所建树。

二是必须坚持立足地方。职教教育特别是现阶段的职业教育,其主要服务对象还主要集中在本地人和本地企业。2017年1月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对如何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作出了具体要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概括为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三个层面。这正好契合了当前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也就是说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接班人这一基本目标的基础上,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润物细无声的熏陶更与地方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相适应,与地方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相适应,与地方的企业类型、用工要求、经营理念相适应,与地方的整体教育水平、教育结构、教育发展规划相适应,同时要确立与学校办学特色相适应的内涵文化建设的长期规划。任何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的形成肯定离不开其生根发芽的土壤,也就是一般意义常讲的什么样的土地长什么样的苗。但学校对其文化的选择、“塑型”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文化土壤和文化选择高度适应,而且是同步同向发展的,才能形成深厚的文化积淀。

三是必须坚持贴近师生。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发端于高职院校的师生,并且长期影响师生发展。高职院校的教师与普通高校的教师在师资结构、教学任务、教学手段上有所不同,而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职业走向、培养目标和学习重点也有所不同。在我国普通高校经过100多年发展,其大学文化日趋成熟。而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也不过是20多年的时间。所以在校园文化建设实践当中容易搞拿来主义,照搬照抄,生搬硬套,结果文不对题,曲高和寡,难以落地。反之是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放任自流、随波逐流,不深入研究,不总结提炼,跟风应景搞一搞,表面工作做一做,不能在师生当中形成广泛共识,也无法成为凝聚人心、接续传承的精神文化财富。而此时,与传统文化的契合、相融便体现得尤为重要,在教育教学中渗入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不断强化师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师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掌握程度,从而避免被动式的教育教学导致的知识漏洞和歪曲理解。

四是必须建立长效机制。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累积过程。校园内涵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应该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校制度文化的建设。具体地讲就是保证学校运行的各项制度,只有通过长时间的运行,才能形成普遍的共识和行为自觉。如果制度不能有效执行,或者朝令夕改,就无法在师生思想中定型,也无法成为影响群体的精神文化。另一方面是校园文化的制度建设。文化作为一种柔性约束,如果没有制度的保障,很有可能由于外部因素的干扰和决策者态度变化而更改和中断,这就需要在校园文化的确立上广泛征求意见、形成普遍共识,而后通过学校章程或其他制度相对固定下来。这不是说校园文化一旦确立就不能更改,而是要尊重历史,让传统文化的传承在高校的教育教学中保持长久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师生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