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洪灾后不同播期对改种玉米生育特性影响的探讨

2022-03-14顾长善李开江王志勇

农村科学实验 2022年1期
关键词:历期吐丝全生育期

顾长善 李开江 王志勇

(1.兴化市农业农村社会事务服务中心,江苏 兴化 225700;2.兴化市沙沟镇农业农村局,江苏 兴化 225700 )

前言

兴化市地处里下河腹部,河港纵横交错,湖荡星罗棋布,是典型的苏北水网地区,故有“水乡泽国”的别称,平均地面高程1.8米,地下水埋深度在1m左右。洪涝灾害频繁发生,全市梅雨季节在6、7、8月,期间降雨较为集中,较易发生洪涝灾害。2011年6月中旬至7月初,我市遭受了半个多月的强降水,水位最高达2.6m,超过警戒水位0.8m。历年水灾特点表明,我市洪灾后大多出现低温寡照天气,如何选择适宜高效的改种品种作物是灾后恢复生产降灾保收的关键技术措施。专家研究证明,玉米全生育期内生长环境以及栽培技术严重影响品质及产量,适期播种是玉米高产的前提条件。玉米生长发育大致分为播种期、出苗期、拔节期、抽雄期、成熟期等5个时期。每个玉米品种都会对应自身相适应的生长环境以及适宜的播种期。适期播种可以使玉米在全生育期内充分利用光、温、水、肥等生长条件,有利于干物质积累,为玉米收成奠定高产基础。作为高光合效能的C4农作物—秋玉米,由于品种类型多,且生育期短,更利于秋熟间套复种,是补救减灾较理想的作物。因此,探讨用途不同的秋玉米适宜播期以及播期推迟影响秋玉米生育特性的规律,对于指导灾后大面积改种减灾具有重要意义。

1.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品种与田块情况

供试品种为西玉3号,试验地点设在沙沟镇,土壤类型为灰粘土,地面增高1.5m ~2.0m,平均1.88m。

1.2 试验设计

试验因素为播期,采用单因素随机排列大区设计,播期(T)设8个水平,7月22日(T1)、7月23日(T2)、7月24日(T3)、7月25日(T4)、7月26日(T5)、7月27日(T6)、7月28日(T7)、7月29日(T8),均为露地点播。小区面积100m2。

1.3 其他管理

每667m2施用纯N: 6.05 kg、P2O5:3.75 kg、K2O :3.75kg作基苗肥,纯N:3.75 kg作拔节肥,纯N:4.6kg作穗肥。株×行距配比为50cm×30cm,密度为4400株。

2.试验与分析

2.1 播期不同对改种秋玉米生育进程的影响

从试验结果来看,播期不同的秋玉米,从播种至出苗的天数差异性不大,一般在3-4d之内,出苗至抽雄天数也较稳定,T8比T1历期仅延长了4d。灾后改种秋玉米,不同播期对全生育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吐丝至成熟历期的差异上,并随播期的推迟而变大,如T8、T1历期分别为60d和48d,延长达12d, T6比T1历期延长4d,T4比T1历期延长了2d, 而T8比T6延长达6d。这表明,灾后播期不同的秋玉米,吐丝至成熟的历期差异较大,影响改种玉米的生育进程。(表一)

表一 2011年灾后不同播期对改种玉米各生育阶段历期与平均温度的影响

对表二数据统计分析表明,相对于T1,各处理吐丝期推迟的天数,与播期推迟的天数成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其方程为Y=-0.8571+2.250X,(r=0.9961**),即每推迟播种1d,吐丝期推迟2.25d;成熟期推迟的天数,与播期推迟的天数也呈极显著正相关,其方程为Y=-2.8571+3.6786X,(r=0.9871**),即每推迟1d播种,成熟期平均推迟3.6786d。

表二 播期推迟天数、生育期日均温度的变化对吐丝与成熟期的影响

分析可见,洪灾后恢复措施中,不同播期对改种玉米的吐丝期与成熟期影响较为显著,越早则越主动。因此,洪灾后及时早播,使吐丝灌浆期充分利用有利的温光条件,为秋玉米灾后改种实现高产夯实基础。

2.2 日均温度变化对播期不同的改种玉米生育进程的影响

灾后改种玉米从播种至成熟,温度是前高后低,前期生长快,后期灌浆成熟慢的进程特点。从表一数据看出,经过不同播种期的处理,改种玉米从播种至出苗阶段,日均温度变幅不大,T1、T4、T6、T8的日均温度比共同均温分别增减为1.6℃、0.56℃、0.59℃和0.51℃,因而播种至出苗的历期差异不大。从出苗至抽雄历期看,日平均温度越高,则历期缩短,但出苗至抽雄历期的日均温变幅不大,历期差异不大,如T8比T1日平均温度下降了1.02℃,则历期相应延长4d,但吐丝—成熟历期日均温度变化大,历期变幅也随之加大,T8比T1日平均温度下降了4.7℃,历期天数则延长了12d。

另外,从表二数据分析看出,吐丝—成熟的历期延长天数(Y)与吐丝—成熟期日均温度(X)的下降度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方程为Y=2.0683+3.4344X,(r=0.9993**),每下降1℃(相对于T1),历期则延长3.4344d。从全生育期日均温度与成熟天数的关系分析来看,秋玉米日均温在全生育期每下降1℃,成熟期则推迟达10.0244d,其相关方程为Y=-1.3469+10.0244X,(r=0.9332*)。

结果表明,灾后改种秋玉米,播期不同,从播种至出苗、出苗至抽雄阶段,由于日均温度较高且温度变幅小,历期差异不大。但随着播期进一步推迟,吐丝至成熟阶段的日均温度呈现明显下降态势,历期进程变化也随之加大,成熟期推迟表现明显。(表二)

2.3 播期不同对改种秋玉米产量结构与植株性状的影响

2.3.1 播期不同对秋玉米穗型与植株性状的影响

数据表明,随着播期推迟,株高变矮,空秆率增加,穗长变短,穗轴变细,秃顶变长,雄穗分枝数变少。T8、T6、T4、T1的空秆率分别为27.5%、15%、2.5%、0%,T4、T6、T8比T1处理的亩穗数分别减少110、660和1210穗,这说明了自7月25日起,空秆率增加,实收有效穗数因而显著不足。

雄穗分枝数T4、T6、T8分别比T1下降了2.44%、28.45%、45.53%。由于出现了大幅度减少雄穗分枝数的现象,导致散粉量严重不足,最终表现结实不良的结果。

穗长T4、T6、T8分别比T1下降了5.52%、18.59%、19.02%。株高则下降了2.1%、3.6%、7.7%。(表三)

表三 2011年秋玉米不同播期处理对产量构成与植株性状的影响

2.3.2 迟播天数及全生育期日均温降幅对秋玉米产量结构的影响分析

迟播天数(X)与每穗结实粒数、千粒重、理论单产变化的关系可分别用方程Y(穗粒数)=19.4-13.925X,(r=0.9538*);Y( 千 粒 重)=6.8286-6.775X,(r=0.9918**);Y( 理 论 单 产)=51.8429-37.5214X,(r=0.9881*)来近似表达。不难看出,T1处理播种的秋玉米每推迟1d,则每穗粒数下降13.925粒,千粒重下降6.725克,理论单产下降37.5214公斤。

从秋玉米生育期日均温度变化对产量构成的影响分析发现,全生育期日均温度下降对每穗粒数、粒重、理论单产的影响规律,可用以下相关方程表示:Y(穗粒数)=5.8179-40.1574X,(r=-0.9748**);Y(千粒重)=-2.1575-17.084X,(r=-0.8929*);Y(理 论单 产)=7.0663-100.4311X,(r=-0.9373**)。

因此,本次试验分析表明,洪灾后改种秋玉米全生育期日均温度每下降1度,每穗实粒数下降40.1574粒,千粒重下降17.0841克,理论单产则下降达100.4311公斤。(表四)

表四 2011年秋玉米推迟播期对产量构成的影响

3.探讨

3.1 2011年秋玉米洪灾后播期不同试验表明,7月28日播的虽然产量下降较多,但仍能正常扬花授精结实,这说明玉米花粉有较强的低温的耐受能力,抽雄至吐丝历期的低温可发生延迟性冷害,使灌浆期处于低温区而造成粒重下降。

3.2 随着秋玉米播期推迟,全生育期日均温度随之下降,容易造成生育延迟,而使吐丝至灌浆历期遭遇低温区,不利于秋玉米的灌浆结实,千粒重下降,特别是空秆率增加,穗型变小而产量严重降低。因此,对于灾后秋玉米的改种,应认真分析改种秋玉米与其他改种作物的效益后,合理确定安全播期,洪灾后如没有理想的改种作物时,秋玉米安全播期可延长至7月26日。

猜你喜欢

历期吐丝全生育期
13个新选水稻不育系播始历期配合力分析
高速线材厂吐丝管固定方式的改进
食物因素对暗黑鳃金龟一、二龄幼虫历期及成活率的影响
日本松干蚧生物学观察与防治
吐丝的蜘蛛与吐丝的蚕
黄淮海地区主栽大豆品种抗旱性比较
小蚕儿吐丝
温光条件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叶龄和生育期的影响
2016年靖远县春玉米全生育期农业气象条件分析
不同寄主植物影响斜纹夜蛾生长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