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声乐演唱历史发展沿革及特点分析

2022-03-14于琦

河北画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声乐民族创作

于琦

(长春光华学院现代教育学院)

民族声乐发展历经的每个时代都承载着中华民族音乐艺术文化的历史,都折射了社会经济格局以及国家政治的变动。尤其是各类作品,直接体现出了传统声乐创作思维的变化、各类唱法的争辩。但不管是唱法,还是作品本身的民族性,都体现出的是创作者和传播者对于民族声乐发展的基本诉求。民族声乐自诞生以来就一直蕴含着十分浓厚的民族特性、民俗风情、时代特征、政治内涵等特征,从近几年的发展情况来看,民族声乐演唱又开始向着商品化和娱乐化的方向发展。所以,通过分析其历史发展沿革和特征,从中汲取健康积极的思想作用到新时代的创新中,才能真正保持民族声乐的精髓,实现和谐平稳发展。

一、民族声乐演唱历史发展沿革

(一)古代时期:生产性、原始性

民族声乐的发展可以直接追溯到数千年前,其诞生和发展都是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最开始,声乐艺术发展和当时的社会劳动、宗教信仰等活动有很大关联性,也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实际写照。在进入封建社会之后,经济与文化纷纷步入正轨,给声乐艺术的进步与完善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与物质基础。其中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社会文化艺术和思想风貌就已经达到一定程度,进入秦汉时期,传统艺术已经渐渐趋于完善,且歌曲和舞蹈可以直接结合在一起进行表演,同时歌舞也成为了当时社会中的主流文化[1]。到唐宋时期,诗词演唱达到鼎盛,后续明清时期的民歌、戏曲和歌舞更是发展成熟,给后续的创新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建国初期:戏剧性、本土性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真正当家作主,激起了大批音乐创作者的创作欲望,由此产生了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从其作品内容来看,基本上都表达了当时人民群众内心的所思所想,极具生命力,很多作品依然流传至今[2]。例如,1957年由吕远创作的《克拉玛依之歌》;1964年王双印作词作曲的《大海航行靠舵手》等作品都极具艺术魅力。但从整体上可以将这段发展历史分为抒情歌曲的兴起以及民族歌剧的产生。

第一,抒情歌曲的兴起。建国初期,社会中的各类创作团体迅速发展,发展呈现出一定的职业化和专业化特征,中央直接领导的创作团体给声乐演唱创作创造了良好条件。其中诞生的作品虽然数量并不多,但题材广泛,形式多样。例如,1953年,美丽其格创作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就应用了蒙古族长调的演唱方式,具有十分明显的内蒙民歌氛围,同时其歌词精炼、寓意深刻,极具诗情,深刻体现了内蒙古的美好风光,也彰显了人民对于家乡的热爱,对于生活的赞美和对党的歌颂[3]。继续往后发展,到六十年代,抒情类的歌曲内容具有十分浓厚的生活气息,且演唱形式也十分丰富。例如,1963年诞生的《唱支山歌给党听》就运用了十分简练的语言抒发和表达了对伟大党的热爱;1961年诞生的《我祖国的蓝天》整体气势如虹,豪情万丈,体现出了英雄空军战士对于祖国的热爱和誓死保卫祖国蓝天的豪情壮志。能够发现,这类作品具有十分浓厚的角色性和地域性,使得演唱的归属感更加深厚。

第二,民族歌剧的产生。歌剧本身因为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表现性,因此一直被人们所喜爱。建国初期,整个社会具备了创作条件之后,民族歌剧通过借鉴优品进行创新,由此诞生了一些经典作品。例如,1950年的《王贵与李香香》就利用音乐推动剧情发展,使得作品的艺术性更加突出;《草原之歌》中,借用了西方歌剧的创作手法,即主题贯穿,将音乐形象主题作为核心,与剧的风格及故事情节等相互协成。此外,民族歌剧无论是戏剧性,还是创作题材,整体都十分丰富。

(三)特殊时期:民俗性、歌颂性

到六十年代后期,受当时社会发展的影响,又出现了一批政治歌曲,其中李劫夫作为当时社会最受欢迎的作曲家之一,在该阶段的产出量就多达百首,但这类风格的作品并未风靡多时,在其完全退出历史舞台之后,革命样板戏开始出现,由此出现一大批至今为人所知的作品[4],如《红灯记》《红色娘子军》《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等。到七十年代初期,这类作品的势头开始衰退,中国民族声乐渐渐恢复兴起,例如,1974年的《打起手鼓唱起歌》作为一首极具新疆民歌特征的歌曲,整体节拍欢快,曲调优美,给广大群众展现了一幅体现美好生活的画卷,将人们心中的憧憬和喜悦深刻表达了出来,也抒发了大家对于家乡的热爱和建设祖国的壮志豪情。另外,1970年金月苓创作的《我爱北京天安门》也是节奏明快、旋律优美,在当时的声乐艺术当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大众最喜爱的作品之一。后来,伴随着影视行业的恢复与发展,影视类的歌曲开始出现,例如,《闪闪的红星》中《红星照我去战斗》以及《红星歌》,电影《海霞》中的《渔家姑娘在海边》等都是当时乃至今日广为传唱的经典。

(四)当前时代:艺术性、通俗性

从八十年代至今,全国上下的各项事业都在迅速发展,中国的社会面貌也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给民族声乐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曙光,主要体现在:

第一,歌唱技术渐趋完善。在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后,民族声乐渐渐形成了一套能展现新时期民族风格、审美需求以及人文素养的歌唱技术。一方面,演唱过程中更注重声、情、字的统一性和协调性,尤其是在民族声乐创作内容的多元化、创作形式的多样化发展下,作品无论是演唱难度,还是音域扩展都有所提升,这就使得传统唱法难以真正满足其作品演绎要求。不但需要演唱声音清澈圆润,还需要情感表达真挚充沛、咬字发音清晰饱满[5]。为此,基于传统唱法中的声音明亮、高亢等特点,融入美声唱法的宽广和浑厚,就完成了新时期民族声乐歌唱技术的升华,除了张弛有度,还极具感染力。另一方面,音域有所拓展。最开始的民族声乐作品中,音域都比较窄,旋律起伏不大,只需真声就能完成整首歌。但在创作方式的不断丰富下,原先的演唱技巧已经难以满足当前作品发展的基本需求,因此在吸收美声唱法的基础上,民族声乐演唱开始应用真假声混合演唱音域比较大的作品。比如刘欢的《从头再来》中,最高音就达到了小学二组B。

第二,歌唱制作前卫时尚。一是声音美化,即利用专业的技术软件对演唱声音进行美化,如调整音色、清除齿龈、限制外界声音、歌曲动态处理等。以动态处理为例,即将演唱轨迹调整到一个较为平稳的状态中,主要被应用在气息不稳导致的乐句过强和过弱问题上。由于制作技术的发展,使得声乐演唱音色变得更加好听,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歌曲本身的艺术美感,也进一步激发了人们的审美欲望。二是声音创作。在歌曲后期制作中,声音创作也获得了一定进展。例如,在创作过程中现实生活中找不到符合作品需求的音色,就可以应用计算机技术创作出来,突显出更强的审美性与艺术性。

二、民族声乐演唱特点

在传统的民族声乐演唱中更注重“民族”性,如陕北民歌《绣荷包》、云南民歌《小河淌水》、江苏民歌《茉莉花》等,对其艺术形式的划分也都是将其形成的五大条件作为依据的。但现代社会对于民族声乐的理解,并不过分强调“民族”性,而是直接站在宏观角度上,将其分为民族、美声和流行三种风格。这种分类形式是基于传统产生的,保留了传统的语言特征和风俗,但同时吸收了三个方面的声乐精髓,形成了更易被大众所接受的声乐形式。由此看来,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音域特点

从理论上来看,音域就是人们在说话过程中,只能达到的低音和高音之间的距离。另外,还可以将其进行细分,比如人在说话和唱歌过程中的特征,乐器也有音域之分。总之,音域是固定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音域范围。在民族声乐演唱中,对于音域的界定主要有女高音、男高音、女低音、男低音等。

(二)音色特点

民族声乐音色是将汉语语音作为基础。①硬颚直接在口腔上壁位置,齿列等硬组织都处在口腔前部,能起到良好的声波反射作用。因为共振点和口腔外部十分接近,因此发出的声音十分开朗和明亮。②由于共振点与口腔前方十分相近,和头腔及胸腔之间协调统一,因此整体共鸣并不浓厚。再加上其音色泛音较少,所以会十分单薄,但声音则十分清脆和明亮。这种音色是经过长期研究实践形成的,是一种十分独特的音色审美,所以它的价值已经不再只局限于演唱本身,而是成为了所有听众的文化心理反应。从整体上来看,民族声乐音色是直接基于民族文化和审美情感形成的,比如陕北民歌的声调和吐字都十分朴实和真诚,江南的则更清婉。

(三)音质特点

音质是声音的质量,是可以通过后天训练进行强化的。从专业角度来看,音质就是声音的特定属性,具有一定辨识度。但在民族声乐演唱当中,音质的体现整体还比较单一,即音质基本都是尖锐、明亮和高亢的。这种单一化的属性,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很难使民族声乐创新得以优化,即便是创作技术和演唱技巧不断改进,也依然存在一定局限性。

(四)地域特点

中国国土面积广阔,各地区和各民族的语言、风俗及审美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文化特征。一般情况下,同首民歌在民间艺人的演唱中十分动听,但经专业演唱者演唱却难以真正体现其中的韵味。因此,民族声乐演唱并非只是技巧问题,而是对作品和其背后蕴含着的意义的品位,要具有良好的民族感觉。所以要真正唱好一首歌,基于必须对其风格特点有所了解和认知,从而使自身的演唱气质、情感和格调完全处理得当。不同地区流传的民歌,即便是音阶调式相同,也经常会体现出不同的风格。比如乡野山曲大多粗犷与高亢,城镇小调大多细腻和婉转。正是因为不同民情和地理的集体审美意识差异,才导致民族声乐形成了极为特殊的地域特性。在当前的民族声乐理论当中,基于多元化特征将其分为了青藏高原、北方草原、秦陇、巴蜀、荆楚、闽台、客家、关东、新疆高原等多个色彩区。

(五)审美特点

民族声乐审美特点主要体现在多个方面,如吐字、情感等。①在吐字中,受汉语发音的影响,吐字发音十分利落干脆,因此在声乐演唱中也十分注重字正,这是确保声乐演唱艺术性与流畅度的关键内容,包含了字头、字腹与字尾多个部分,要确保字音的准确度。②在情感中,主要体现了对家乡、朋友、亲人、祖国、爱人的情感等,所以在演唱过程中,不仅要进行发音技巧把握,还要把情感直接融入艺术表演,强化声乐本身的深刻度与艺术性,进而使演唱者和听众在精神层次上达到最理想的审美境界。

三、民族声乐演唱发展路径

(一)继承发展

民族声乐起源较早,是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不断变迁和完善的,各地区和民族存在文化、地理和宗教等方面的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性正好促进了民族声乐的创新与多样化发展。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民族声乐在现代化发展中必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对传统精髓加以继承。因为各民族和各地区的语言表达与艺术特色有所不同,因此在继承声乐演唱艺术的过程中还应尽可能保持原本特色。比如民族声乐演唱过程中的响亮和高亢特色则应基于现代化内涵对其加以继承,保留一定独特性,并利用现代技术进行创新发展。同时还可以从戏曲等领域吸收精华,比如将戏曲艺术中的呼吸方式应用在民乐演唱中,使情感能自然地表达出来,让呼吸换气更加合理通畅。

(二)多元发展

当前物质文明全球趋于一体化,社会各领域融合加剧,这是民族声乐面临的大环境,同时也是一种机遇。中华民族本身就是一个兼容并包的民族,对于外来的先进文化往往能吸收借鉴,所以在发展民族声乐特色的过程中,还需积极借鉴其他声乐的情感表达、发声技巧等,例如可以从摇滚、爵士以及美声唱法等方面吸收营养,使其中的优秀部分能为我所用,融合到传统民族声乐之中,以实现自身的创新发展。

四、结语

要想真正理解和把握民族声乐演唱艺术的基本特点,就必须对其发展有所了解和掌握,即从其起源着手,感悟它对于民间生产劳作的反映,对社会经济与政治环境发展的体现,然后再从建国着手,分析特定历史时期下的民族声乐发展历程,掌握其时代特性和艺术思想。另外,对于民族声乐发展的未来也要从感性和理性两方面着手,通过借鉴精华不断壮大自身,迎接新时代赋予其新的挑战和机遇,始终在实现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保持良好的民族个性与艺术特点,在思潮涌动的时代浪潮下始终坚定地树立文化自信,并自觉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浪潮之中。

猜你喜欢

声乐民族创作
演唱中国声乐作品的责任与使命——喻宜萱1946—1948年声乐活动考述
MINORITY REPORT
《一墙之隔》创作谈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传承 民族 文化
创作随笔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