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丝脉 弘扬丝魂 探寻新路 开创新境
——吴江传承发展丝绸文化的实践与探索
2022-03-14蔡星媛
蔡星媛
(中共苏州市吴江区委党校)
一、吴江丝绸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
吴江蚕桑生产起源于新石器中晚期,是我国最早植桑养蚕的地区之一,有着五六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吴江地处吴越交界,春秋后期,曾发生“吴楚争桑”之战,最终吴国获胜,充分反映了吴国对蚕桑的重视。秦汉以后,蚕桑生产继续蓬勃发展。日本的“和服”又称“吴服”,源起三国,据传是孙权派人东渡传授吴地纺织品及衣服缝制技术而制成的丝织服装。唐代时,吴地成为中央王朝丝帛赋税来源的重要地区,也是丝绸之路的出发地之一。正德《姑苏志》载:绫,诸县皆有之,而吴江为盛。南宋时织锦中出现装裱书画的宋锦,纹样繁复精美,色彩艳丽绚烂,《苏州府志》记载了:“绫出吴江,唐时充贡,谓之吴绫。”元代时,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游历中国时,曾经途经吴江,他在《马可·波罗游记》中写道:“这里出产大量的生丝,并有许多商人与手工艺者。质料最好的绸缎就产于此城,并运往省内各地出售。”沈万三就是这一时期最具典型代表的著名商人。到明代中叶,吴江地区已经出现了一些专门买卖生丝和绸缎的“丝市”和“绸市”,如震泽丝市、盛泽绸市、新杭绸市、黄溪绸市。震泽的丝市和盛泽的三大绸市相辅相成,成为江浙地区丝绸的集散中心。清朝,吴江的丝绸业快速发展,贸易兴隆,市面繁荣。康熙《吴江县志》称:“绫罗纱绸出盛泽,奔走衣被遍天下。”
二、吴江丝绸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吴江的经济可以追溯到明朝“资本主义的萌芽”,那时已经出现了丝绸的工厂化生产。1911年意大利都灵世博会吴江有两个绸庄参展双双获金奖。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吴江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九十年代成为江苏省民营企业排头兵,现如今已成为江苏省民营经济的“领头羊”,形成丝绸纺织、电子信息、智能装备三个千亿能级产业,以及光电通信五百亿能级产业。
吴江是全国最大的丝绸纺织产业基地,也是苏州的茧丝绸产业的基地。2020年度吴江丝绸纺织产业实现工业开票销售1311.21亿元,占全区工业总销售的27.68%,是吴江重要支柱产业。吴江的盛泽是中国丝绸纺织重镇,震泽是中国蚕丝被家纺名镇,两镇丝绸发展分工明确、重点突出,延续了“盛泽绸市”“震泽丝市”的产业模式,这一丝一绸,支撑起了吴江丝绸的千年辉煌。
(一)盛泽丝绸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盛泽早在明清时期就以发达的丝绸织造和繁荣的丝绸贸易而闻名遐迩,与苏州、杭州、湖州并称为中国的四大绸都。从曾经“日出万绸、衣被天下”的绸乡到如今的“中国纺织第一镇”,盛泽纺织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我国丝绸纺织的主要生产基地、出口基地和产品集散地,生产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形成了中国东方丝绸市场、新民科技等上市公司以及恒力、盛虹为代表的世界500强企业。目前盛泽在丝绸产业链中涵盖缫丝、真丝机织、真丝针织、真丝服装、真丝家纺及装饰,以及延伸到相关服务平台、丝绸文化、丝绸教学等领域,从事真丝产业的企业主要有华佳集团、鼎盛丝绸有限公司、新旗艺丝绸科技有限公司、新民丝绸有限公司等。
江苏华佳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具有比较完整的茧丝绸产业链,真丝服装生产是其重要的一个板块,年产服装260万件,其中真丝服装占总量80%以上。华佳集团坚持50年做真丝,在当年蚕茧大战刚爆发时就寻求外向发展,2001年后经多次考察,先后在广西象州和云南曲靖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建立现代种桑养蚕基地,形成了“种桑—育种—养蚕—缫丝—捻线—织造—印花—染色—服装—出口”产业链,把一根丝做成了一条龙产业。同时不断投入开发新品精品,其“桑罗SANGLUO”牌真丝服装荣获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十大丝绸品牌、第28届世遗会赞助品牌、2010年上海世博会特许生产品牌。华佳集团还被授予“国家真丝面料与服装开发基地”称号。
吴江鼎盛丝绸有限公司瞄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宋锦,并将其融入现代丝绸的生产和贸易中,开创了“上久楷”品牌。公司拥有江苏省宋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是江苏民营文化企业三十强,是全国首个在现代先进织机上恢复宋锦生产并加以产业化的企业,是宋锦国标的第一起草单位,并且是中国丝绸协会认定的全国唯一的“中国宋锦产品开发应用基地”,已形成完整的宋锦工业化产业链。2011年英国威廉王子大婚的婚纱礼服用料、2014年北京APEC会议领导人新中装面料都来自鼎盛“上久楷”宋锦面料。至今已有60多款产品被选为国家领导人出访和接待贵宾的国礼。为了弘扬传统宋锦文化,鼎盛建立了国内首个以宋锦为主题,集科普教育、创意产业、生态休闲、旅游购物于一体的丝绸文化产业园,在全国行业中独具特色。
苏州新旗艺丝绸科技有限公司,以“创新旗袍艺术”为定位,采用非遗技艺——手推绣,将传统、经典、时尚、潮流有机结合,开创了中高端丝绸服装“私人订制”新模式。
(二)震泽丝绸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震泽以打造“中国丝绸名镇”为目标,全力加强丝绸产业链转型提升,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荣获了首批国家特色小镇(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纺织服装创意设计试点园区(国家工信部)、出口丝绸及其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质检总局)等荣誉称号。震泽是省内首家“蚕丝被联盟标准”发布单位,首个省级丝绸优质产品生产示范区,荣获江苏省区域名牌。“震泽蚕丝”的“丝绵”“蚕丝被”品类通过国家商标局注册,成为吴江区首个国家地理标志集体商标。
震泽拥有近200家丝绸企业,聚集了太湖雪、辑里、山水丝绸、慈云、丝立方等一大批业内知名企业,是苏州丝绸现存丝绸产业链的核心区域,全国两大蚕丝被产业集群之一。全镇规模以上丝绸企业达到13家,行业年销售年均增速保持在20%左右;年产蚕丝被400万条,全国市场占有率达到30%,销售突破16亿元。震泽具备CMA资质的丝绸检测中心,可为企业提供从原料到产品的全流程检测,设立了主要服务丝绸行业的版权工作站,保护企业版权,同时,保留着苏南地区最大的桑林基地。
三、吴江丝绸文化发展的亮点
丝绸作为传统优势产业,不仅拉动了吴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还留下大量与桑蚕丝绸有关的民俗民风(蚕桑生产习俗被列为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文积淀、商业文明等文化资源,成为吴江最具产业特色和文化底蕴的亮丽名片。吴江丝绸文化隶属于吴文化的大系统,内容博大精深,本文试从以下三个层面来把握它的特质。
(一)丝绸文化的自然属性:亲和包容、柔韧绵长
吴江位于长江三角洲太湖流域,气候温润、地势低洼,土壤湿润,植被丰富。这样的自然条件,正好适宜蚕桑养殖,并以此累积形成了包孕五湖、化淤通塞、潜移默化、百折不挠的地域文化生态属性。吴文化及其丝绸文化历经几千年,历久弥新,从农耕时期到工业化乃至后工业化时期,浸润了前世今生的吴江人。
(二)丝绸文化的社会属性:家国情怀、兴业富民
从早期的“人家勤织作,机杼彻晨昏”,到手工作坊和市场出现时的百姓“尽逐绫绸之利”,丝绸一直事关民生,也是家国大事的根基所在。我国蚕丝教育和推广的奠基者、吴江盛泽人郑辟疆,1918年担任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校长,和他的学生、爱人费达生一起,建农民合作社、办乡村工厂、改良蚕种、改进机械,为蚕丝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费达生的弟弟、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更是汇现代意识于乡土丝绸文化,一生立志富民,26次访问江村,展现了“美美与共”的博大胸怀。当代吴江丝绸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群体,如已跻身世界500强的恒力集团和盛虹集团,50年专注做一根丝的华佳集团,把宋锦“复活”并做成国际品牌的鼎盛集团,都是秉承这种精神,为振兴丝绸、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丝绸文化的内核属性:海纳百川、精致创新
丝绸既可做成体贴的大众生活物品,也可提炼出世界一流的高档精品。无论哪个层次,其桑蚕的“地”气和吴江原生态的“底气”始终蕴含其中,依托吴江人的做精做细功夫,必定会打破壁垒,为全人类所喜爱。以连续举办了十届的江苏(盛泽)纺织博览会为例,规模越做越大,品质越来越高。本届于10月21日至23日举办的展会,有400家企业参展,展出了万余款面料产品、千余款品牌服装与千余款高精尖纺机设备,共吸引了4.22万名国内外纺织服装采购商来到盛泽,四场趋势主题线上直播观看量64763人次,意向交易额达12.86亿元。鼎盛桑蚕丝防辐射面料研制项目被列入国家纺织科技项目;汉塔公司那块卷起来还不到拳头大小的防晒服,却能够阻挡95%以上的紫外线;吴江生态纺织有限公司研发的用有机棉纤维搭配植物染色技术,整个生产过程没有添加任何化学助剂,婴儿把面料放在嘴里吮吸、啃咬也不会产生任何危害;华佳、新旗艺、紫荆花、柳絮荷衣等纺织丝绸名企发布的多场时尚秀,彰显了吴江丝绸纺织从面料到材料、从生产环节衔接到时尚链打造的魅力。
四、吴江丝绸文化发展遇到的瓶颈
说到底,丝绸产业与丝绸文化是皮和毛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由此观察,或有以下几点。
(一)丝绸企业锐减
由于客观环境变化,近些年来长三角地区都出现了丝绸产业萎缩、丝绸企业大量减少的情况。真丝绸主要生产基地的盛泽镇每年都有工厂在关闭,截至2020年5月底,真丝织造企业从近20家减少到9家:新民、华佳、鼎盛、新赴裕、同欣、莲萌、新江和服、惠方、锦鼎丝绒,年产真丝绸800万米左右。真丝织造的萎缩,又制约和影响了后道产业链及文化提炼的发展。
(二)丝绸文化开发和资源整合缺乏突破
吴江全域旅游离不开丝绸文化这个主板。目前吴江丝绸文化的遗存主要基地,一是盛泽,如东方丝博园和宋锦文化园;二是震泽,如丝创园和太湖雪蚕桑文化园。而作为丝绸文化历史的重要遗存点,如盛泽的红梨渡、庄面、会馆、七十二条半弄堂等等,正在渐渐地消失中。而无可复生的丝绸名人资源,如柳如是、郑辟疆、费达生、沈万三等还没有深入挖掘开发。同时,对吴江丝绸文化两大基地盛泽和震泽的资源错位整合和有机衔接还远远不够。
(三)丝绸文化传承人才缺乏
与杭州和湖州相比,吴江丝绸初级产品多,附加值低,文化元素不足,主要原因是丝绸文化人才缺口大。吴江丝绸单兵独进成绩辉煌,如华佳、鼎盛、新旗艺等,但缺少全域群体人才和全文化产业链复合人才。
五、吴江丝绸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着力方向
丝绸纺织是吴江的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之一,主攻方向是高端后整理研发及产业化、高端纺织面料研发、先进功能纤维,但就其本源的真丝绸来说,所占份额仍不足道。按照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的要求,领会区委区政府“十四五”振兴丝绸产业的规划思路,开创吴江丝绸文化发展新思路和新境界应抓住以下几个重点。
(一)乘势“一体化”,争当丝绸文化产业标杆
吴江全域已纳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历史悠久的丝绸文化产业无疑是示范区的一大亮点。因此在丝绸文化产业蝶变重生的布局谋篇上,要更加自觉地接轨上海,依托上海的全球视野和高端人才优势,全力提升吴江高新区(盛泽镇)和震泽镇两个丝绸文化产业基地的内涵,以示范的要求对标产业、企业、产品、产链的发展和提升,务求在“十四五”内达到或超过国际水准,把吴江丝绸文化产业打造成示范区的小巨人集群,使丝绸文化这个“经典产业”重焕荣光。
(二)注力科技文化内核,打造现代丝绸文化产业体系
丝绸产业链相对紧凑,内部关联度强。全链通常分为八大板块。蚕桑:目前全区有桑田约3万亩,主要由太湖雪和华佳在经营,华佳在广西和云南有大片蚕桑基地。缫丝:目前本土已无,华佳在广西、云南正常经营。绢纺:2016年底全区有10家左右在生产。真丝机织:集中在盛泽,有9家企业在生产。真丝针织:有企业6家左右,主要在平望。蚕丝被和真丝家纺:企业主要集中在震泽镇,有100多家。真丝服装:有企业6家左右,华佳领衔,年产真丝服装约180万件。真丝染整:已基本没有。振兴吴江丝绸,需要对这八大板块通盘谋划,举(全市)全区之力,攻克丝绸生产基础和升级的瓶颈。以开放的视野,充分利用区内和区外资源,建设、完善、提升跨区域的全丝绸产业文化链和高层次现代丝绸生产营销体系。形成种桑养蚕缫丝在广西、云南,核心制造在吴江(盛泽、震泽、平望),精品设计开发和推广在苏州、上海、巴黎、罗马的当代中国丝绸之路。
(三)引育高级人才,培植国际品牌
通过上海窗口和吴江骨干企业自有渠道,引进丝绸生产、设计、品牌营销的国际顶级大师。加强与东华大学、苏州大学的人才、项目融合式合作,培养一大批专精尖人才。加大对苏州丝绸中专的投入,提升学校能级,培养更多的丝绸文化高技能人才。特别重视顶尖丝绸文化制造设计开发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在吴江形成一批丝绸文化领域的国家级大师、省市级大师和工匠群体。建立政府对丝绸文化精品和杰出人才的专项奖励制度,形成丝绸精工细作的浓烈氛围。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创造出吴江丝绸的国际品牌。
(四)提炼丝绸人文元素,弘扬丝绸文化精神
一手振兴丝绸产业,一手弘扬丝绸文化,二者缺一不可。梳理提炼吴江丝绸的人文元素并加以保护、开发、弘扬,促进文工、文旅、文居、文教融合,实为紧迫的基础性的大事。具体可从五个方面推进:
一是丝绸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传承。其中丝绸文物如盛泽镇先蚕祠、震泽丝业公学旧址、盛泽白龙桥、盛泽济东会馆,丝绸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蚕丝被制作技艺、丝绸文化楹联、蚕桑丝绸习俗、小满戏、盛泽手绘丝绸、蚕桑养殖技艺、缫丝技艺、丝绸后整理技艺等。
二是丝绸文化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恢复。目前盛泽古镇区域的庄面、古弄、与丝绸紧密相关的市河桥梁等,基本上处于自然生存状态,年久失修,风化颓败严重,再不重视,必将荡然无存。
三是丝绸文化新地标的打造和提升。对目前已建成的,如吴江丝绸历史陈列馆、盛泽丝绸纺织陈列馆、东方丝博园、中国宋锦文化园、吴江丝绸文化创意产业园、太湖雪蚕桑文化园、东方纺织城丝绸文旅街区、费孝通江村纪念馆,需充实内容,增强可体验度和影响力。正在建设中的“丝绸水路红梨湖湾区”,一定要加厚绸都历史文化底蕴,在气脉上与古镇区贯通。建议在打造好红梨湖湾区的同时,结合江南文化和大运河文化建设,以东方丝博园为基础,建设一个承古开今、长三角唯一的丝绸文化体验基地。
四是更高水平办好江苏(盛泽)纺织品博览会、吴江太湖文化节暨丝绸文化旅游节、盛泽丝绸文化旅游节、震泽蚕花节等重要活动。五是提升丝绸文化教育传承水准。深入挖掘、弘扬丝绸名人、工匠的优秀品质,在中小学生和职校学生教学中植入丝绸文化理念,培护丝绸文化根基,为吴江当好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标兵提供强大的文化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