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闲话“冰嬉”

2022-03-14厉飞

共产党员(辽宁) 2022年4期

2022 年北京冬奥会已经拉开帷幕,这个与“冰”和“雪”相关的奥运盛会,举世瞩目,正引起全世界热议。

有人说,包括冰球、速度滑冰、花样滑冰、越野滑雪等在内的冰雪运动或冰上运动始于现代西方。事实上,与冰雪有关的嬉戏活动在我国历史上早已有之。那么,中国历史上所谓的“冰嬉”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动,它在中国一些朝代的革新中又到底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今天,我们就结合史料闲聊一下历史上的“冰嬉”。

冰上运动在我国由来已久

虽然名叫“冰嬉”,好似一种游戏,但实际上,中国的冰嬉是将体育运动寓于游戏之中,正因如此,在一些史料中,“冰嬉”便被写成了“冰戏”。

在我国东北广大地区,“冰嬉”与其说是一种运动,莫不如说是一种生活方式。白山黑水间,一个又一个东北古代族群登上历史舞台。皑皑冰雪见证了他们的兴起与衰落、迁徙与重组,同时也锤炼了他们刚毅、果敢、敢于闯荡的族群性格。

《通典·边防》中记载:早在公元前7 世纪左右,居住在黑龙江流域的少数民族就开始利用木制工具在冰雪中追逐野兽了。自然造就了人类生活,也改变了人类生活——如果不是生活在高纬度地区,东北的古族群之一的肃慎不会采取穴居方式生活;如果不是有着漫长的冬季,室韦人也不会成为世界上最早发明滑雪技术的民族。

如果说冰雪为包括辽宁在内的东北各个古代族群奠定了生活基调,那么,到了后期,冰雪则丰富了各个朝代达官贵人的冬季生活。作为我国古代的一项传统游戏,我们可以在《宋史·礼志》中找到“冰嬉”的影子。史料记载,那时候,宋朝皇帝为了丰富冬季的娱乐项目,将“作冰嬉”纳入到冬季活动中。

与北宋对峙的辽国占据着广袤的北方地区,因此,它的冬季活动更为丰富多彩。作为一项治国安邦的根本制度,辽代实行“捺钵”制。所谓的“捺钵”,简单来讲,就是辽国皇帝根据四季变换,更换不同的渔猎游牧地点与相关内容。当然,这并不是简单的渔猎游牧活动,“捺钵”时,不仅大小官员要跟随,一些重大事项也在“捺钵”过程中拍板决定,所以说,“捺钵”更多的是将议政办公与渔猎游牧活动合二为一了。

作为“捺钵”之一的“冬季捺钵”,活动尤为丰富多彩。北宋文学家苏辙在出使辽国时写过一首名为《虏帐》的诗,诗中他不仅描绘了辽国皇帝在“冬季捺钵”时的多样活动,更是用“我来致命适寒苦,积雪向日坚不融”的诗句勾勒出他在冬季辽国疆域的所见所感。

到了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时期,冬季的皑皑冰雪不仅是平日里嬉戏的运动场,也是与敌斗争的战场。史料记载,为了更快地攻击敌人,金太祖命人将铁棍绑在木块下面,做成类似于今天冰车一样的战斗工具,方便在冰天雪地中穿行。

占据着广袤土地的明朝因为将都城设在现在的北京,每到隆冬时节,百无聊赖的皇帝就将冰雪运动变成了宫中游戏,供自己和爱妃们冬日娱乐。

“冰嬉”曾是一项军事技能

建立清朝的满族,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以及后来的挹娄、勿吉、靺鞨和女真。作为崛起于冰天雪地、苍莽山林之中的满族,在用冰雪锤炼民族性格的同时,也用冰雪强化着民族战斗力。在统一了女真各部之后,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制定了一种全新的社会生活组织形式——“八旗”。所谓的“八旗”,简单来讲,就是全民皆兵、亦兵亦民的一种制度。为了强化“八旗”的战斗力,努尔哈赤经常会在严寒天气里,让“八旗”士兵以冰鞋和冰橇为训练工具,提高他们在冰雪中的前行速度。

《满洲老档》中记载,女真首次举行冰上比赛是在明朝熹宗五年,即后金天命八年(1623年)正月初二,努尔哈赤在太子河的天然冰场上举行了跑冰鞋及冰上蹴鞠比赛。为了表示重视,努尔哈赤和福晋亲自为胜出者赏银。自努尔哈赤时起,“冰嬉”与军事训练紧密结合,成为满清皇帝训练“八旗”士兵的一种重要手段。

事实证明了努尔哈赤这种刻意训练的效果。天命年间,努尔哈赤的领地突遭蒙古部落围攻,十万火急下,努尔哈赤命令一支擅长冰上滑行的“八旗”部队紧急救援。《清语择抄》 中记载:“所部兵皆着乌拉滑子,善冰行,以炮驾爬犁,沿脑温江(今嫩江)冰层驰往救,一日行七百里。时城垂陷,满兵至,巴尔虎特尚弗知。及炮发,群疑兵自天降,围始解。”也就是说,善于冰行的“八旗”部队借冰高速前行,最终解了兵围。

“冰嬉”不仅在紧急解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后来和明军作战时也发挥过积极作用。

1626 年(明天启六年、后金天命十一年)正月二十五日夜,在宁远大战中失利的努尔哈赤突袭觉华岛(位于葫芦岛市)。当时海面被冰封住,借此条件,后金军从岸边履冰直达岛上。尽管岛上的明军奋力抵抗,但终究没有战胜注重冰雪训练的“八旗”军,最终全军覆没,后金军大获全胜,这在一定程度上重燃了他们战胜固守宁远城的明军大将袁崇焕的信心。

“冰嬉”成为宫廷画题材

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冰嬉图》是清乾隆年间宫廷画家张为邦、姚文翰的作品。《冰嬉图》生动形象地再现了乾隆年间宫廷举行“冰嬉”运动的场景。画面中,有金鸡独立、哪吒闹海、双飞燕、千斤坠等花样滑冰招式,也有杂技滑冰的爬竿、翻杠子、飞叉、耍刀、使棒、弄幡以及军训性质的溜冰射箭等动作,可谓精彩纷呈。

清军入关后,冬季“冰嬉”的传统也被带入宫中,并被视为“国俗”,众多清朝皇帝中,尤以乾隆对“冰嬉”最为看重,他曾说“‘冰嬉’为国制所重”。

乾隆每年都会从“八旗”官兵中挑选“善走冰”的能手入宫训练,冬至到“三九”时在西苑冰上举行“冰嬉”比赛。乾隆率王公大臣等前往观看,赛后分等次恩赏银两。《冰嬉图》反映的正是这个场景。

清乾隆十九年(1754 年),“冰嬉”被乾隆正式定为“年例”和“国俗”,每年举办一次,在乾隆统治期间从来没有间断过。不仅如此,皇帝每年都要亲自参与,正因为皇帝重视,这项冰嬉运动每年都会有数千人参加,且持续数日,可谓热闹非凡。

虽然《冰嬉图》描绘的只是一个静态画面,但我们结合史料可以窥探出一些冰鞋运动项目的详情。比如“冰上竞速”这个项目,它有点类似于冬奥会比赛中的速度滑冰,参赛选手会穿着特制的冰刀鞋,努力向终点冲刺。乾隆一般会坐在终点的冰床上观赏。听到发令声后,选手们会争先恐后,互相超越,最快到达终点者为胜利者。

为了吸引更多优秀者参与,乾隆还会对“冰嬉”表演中的优秀者亲赐封号。一名叫喜桂的苗族青年,凭借着天赋及刻苦训练,在冰嬉活动中展示了动作难度很高的“燕子三点水”,获得乾隆赞赏,赐封为“冰上燕儿”。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让更多“冰嬉”中的优秀者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