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河文化精神内涵及其发展

2022-03-14孙席席原同遥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2年3期
关键词:黄河流域黄河中华民族

孙席席 原同遥

黄河文化是黄河流域历史发展脉络中诸多文明活动成果的总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劳动人民的精神力量,蕴含着鲜活的时代价值。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母体,也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历史和现实无可辩驳地证明,黄河文化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和强大的前行动力。当前,改革发展任务日益艰巨,更需推进黄河文化繁荣,坚定文化自信,使黃河文化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文章对黄河文化的形成根源、精神内涵、当代发展分别进行详细阐述,探讨弘扬黄河文化、使其不断发展的有效策略,在新时代加强黄河文化传承创新,以进一步提升黄河文化的软实力与影响力。

一、黄河文化的形成根源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在中华文明发展体系中,具有发端和母体作用。在数千年的历史实践中,黄河文化也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性力量,引领着中华民族发展,展现出对中国社会的巨大影响力。对于中华民族来说,黄河已不仅仅是流过中国大地的一条长河,而且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聚着一代又一代人对其的情感认同,而演变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传递着不同时代的生存经验和精神力量,积累起深厚的中华文化根基。就黄河文化的形成根源来看,主要由社会制度、地理地貌和围绕黄河流域进行的农业生产等方面构成。

(一)社会制度的变迁

早在夏、商、西周时期,随着朝代更迭,黄河文化就已经开始了创新式发展。最早为“父传子,家天下”,在文明发展中逐渐健全了礼乐制度,并在多个领域发展的支持下,在黄河所流经的各个地域逐渐形成了多种类型文化,如河洛文化、海岱文化等,呈现出鲜明的地区特色,并逐渐融于黄河文化这一整体中。尤其是河洛文化,除了文化自身的创新,还伴随着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变化,与地域特色文化逐渐融合,形成符合历史发展阶段的政治制度变迁和文化认同。在这样的社会制度变迁与更迭中,黄河文化的内涵被不断丰富和完善。

(二)特殊的地理地貌

黄河文化立足于中原地区,是一种与黄河流域地理位置相关的特殊地域性文化。从黄河流向来看,由西向东依次经过青海、四川、宁夏等省(区),汇入渤海。因黄河河道长而曲折,贯穿中国三大阶梯地形,在不同河段地势高低悬殊,在同一流域中不同位置的地貌和气候间均有着较大差异,处于黄河流域的居民可利用所属地域的不同自然环境条件开展不同类型的生产实践活动。在与不同恶劣气候做斗争、改善当地环境使其更适合于生产经营的过程中,逐渐衍生了团结合作、艰苦奋斗、探索创新的精神,各种积极的精神相互融合,创造出富有地域特色的黄河文化,并随着时代发展与多种文化思想包容,呈现出多样化姿态。

(三)农业生产优势

农业自古以来就与国民生产经济有着巨大关联。黄河流域有着多样化的地理条件和资源,可支持多种类型的农业生产,促进区域性经济发展。西部的青海、甘肃可建立起草原游牧系统,形成以北方少数民族为主的产业特色,以及依托于此的文化表达。地处黄河上中游地区的黄土高原等地,由于干旱少雨,可以旱作梯田系统为主,种植相关的农作物。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可建立农林牧复合体系。此外,传统的水利工程、引黄灌溉等,也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在多样化的农业生产经营中,逐步形成了对社会生活的一般认识,赋予黄河文化更加深厚的人文内涵,以及与时代相适应的价值。

二、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涵

黄河文化是由黄河流域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不断创造,经过数千年的传承和发展,逐步发展为华夏文明最具代表性的主体文化。

(一)黄河文化孕育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河流文化多为社会文明的起源,在人类文化史上有着特定的符号象征意义。就中国而言,黄河文化和中华民族发展紧密相连。在其流经的9个省(区)范围内,有上千条支流和溪川,这种自然界中水流的奔腾不息,容易激发先民对水事实践产生生存体悟,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达到更高的认识,将对自然的敬畏与对自然规律的充分利用相连接。黄河流域的特定环境,先后孕育了河湟文化、关中文化、河洛文化、齐鲁文化等文化,构建起独特的物质人文现象,使当地人们的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充满了黄河文化特色。“河图”“洛书”等传统文化元典,都和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管子》认为,水是万物之源,任何生命的出现和成长都无法脱离水。而且,作为一条饱经忧患的河流,黄河本身所具有的“善淤、善决、善徙”特征,使中华民族在治理水患的过程中,也积累起相应的生存经验,如大禹治水的遗迹在河南洛阳被发现,大禹治水大大解决了当时劳动人民面临的水灾问题,让他们能充分利用河流资源发展生产,并促进各部族间的联盟和融合,巩固了中原王权。所以,当洪水消退,中原文化的实力也随之增强。

(二)黄河文化蕴含着强大的生命力

黄河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与其他文化不同的是,黄河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历史的荡涤中,始终一脉相承,经久不衰,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注入新鲜力量,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的生命力主要表现为同化力、融合力和延续力。漫长的岁月中,黄河文化逐步将其流域内各个民族的文化进行同化,将其纳入黄河文化中,成为自身的一部分,而其他未能被同化的部分则逐渐湮没在历史长河中。同时,各种文化力量,主要为游牧文化、中原文化和草原文化,在激烈的交锋中,形成了统一的文化共识,展现了黄河文化兼容并蓄、采撷百家的特性,并因此而发展为集百家之长的综合性文化。再者,在中华民族图存并发展的数千年时光中,黄河文脉从未间断。黄河文化的强大延续力,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价值、道德和审美取向,对世界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黄河文化撑起了民族脊梁

黄河文化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尤其是黄河流域的红色文化,更是凝聚民族精神和力量的纽带,指引着中华民族逐渐脱离苦难的深渊,走向胜利,发源于此的文化有着鲜明的政治色彩。早在生产力极度落后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治理黄河就成为当时人们的重大任务,催生了民众“关心社会公共事务”的文化心理,在治水的共同任务和利益下,将中华民族凝聚为命运共同体。之后,在抵御外敌侵略中,黄河文化更是塑造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敢于斗争的坚韧性格,并为祖国筑起强大屏障,抗击外来侵略和不良的外来文化。在黄河两岸,先后经历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留下了红军、八路军、解放军的红色足迹,其流经的9个省(区)更是有着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如革命文物保护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这种红色精神极大发挥了黄河流域中红色文化、红色资源对当地发展的带动作用。由此可见,黄河文化撑起了民族脊梁,凝聚了中华民族精神和力量,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巨大推动力。

(四)黄河文化塑造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黄河文化孕育出中华民族团结、拼搏、求实、开拓和奉献精神,激励着人们从中吸取前行的力量,并取得了一次次改造自然、社会的巨大成就。中国共产党心系百姓疾苦,早在1946年就开拓了带领人民治理黄河的新篇章,新中国成立后,更是带领当地军民先后建成三门峡、刘家峡、小浪底等水利枢纽,充分实现了防洪减灾、水电资源开发、农田灌溉、工业及生活供水等目标,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在黄河文化中注入新的时代价值。黄河流域各族人民纷纷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谱写了大量壮丽诗篇,并在对黄河的治理、改造和保护利用中,向世人展现了艰苦奋斗、团结创业的可贵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担当,并先后涌现出一批代表性人物,成为新时代弘扬黄河文化的楷模。其中,焦裕禄同志“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的优秀品质和先进事迹,为中国亿万人民树立起一座伟大丰碑,成为激励人们艰苦奋斗的思想动力,也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强大指引。黄河文化这种鼓舞人的重大作用,永远不会过时。

三、黄河文化的当代发展

中华民族在新时代有了新的发展,我们更应发挥好黄河文化引领前进方向的作用,用其所产生的新成果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实现新发展。黄河文化应做到与时俱进,和当代文化及社会发展特点相适应,实现自身繁荣,展现出永久的魅力和时代风采。

(一)强化黄河文化的品牌效应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推进文化繁荣发展。在坚持文化自信方面,打造黄河文化品牌是非常重要的途径。首先,由黄河文化的组成来看,应总结黄河、黄土地和黄种人的特点,推出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遗产名片,打造出具有一定深度的黄河文艺精品,突出文化的品牌优势。其次,需有效整合与黄河文化有关的各类资源,将原本仅存在于古籍上的文字都活用起来,积极打造黄河所流经区域的文化品牌,形成丰富立体、层次分明的文化品牌,并使其声誉不断壮大。最后,应加大对黄河文化的研究力度,探索出对时代有重大影响的成果,加深人们对黄河文化的认识,并将黄河文化遗产、旅游和学术相统一,让文化的特色更鲜明,品牌更深入人心。

(二)大力培育生态文化

黄河文化在时代发展中,应大力培育生态文化,即用生态学的观点去认识、处理黄河流域的生态现象,并治理所产生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形成包括生态知识、伦理、审美和道德素养。在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指导下,使黄河流域的人们形成践行良好生态行为的习惯,以低碳环保、绿色的生活方式,打造黄河流域更加健康的生态环境。树立起生态文明理念,将这种绿色发展和生活方式向全社会推行,形成文明的生活风尚。将生态文化素养教育作为一种终身教育来发展,认真研究黄河流域生态文化的发展历史,总结人类和黄河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经验,切实做到与黄河共生、共发展。

(三)加快黄河文化创新

黄河文化的创造性发展,并不是对古老文化的简单重复,而是要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在每个时代认识水平、社会制度的限制下,在传统的黄河文化中难免会有一部分陈旧内容,所以,应结合时代发展对其实施创造性转化,让文化在时代进步中重新焕发活力。首先,应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尽可能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文化的载体,使黄河文化表达的内容更加丰富,在其中纳入时代元素,赋予黄河文化全新的生机。其次,应对黄河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将其中的思想、精神、道德规范根据时代特点进行积极转化,发现其与当代民众在思想观点上的契合点,做到“以文化人”,使其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应有作用。最后,应看到黄河文化和人民生活的密切联系,结合黄河流域不同地区习俗,将文化融入当地民众的民风民俗中,使其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对当地的文学艺术、旅游、经济产业发展提供指引,在这种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中不断获得发展活力,并为人们提供教育、服务、引导功能。

(四)全力推进制度建设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黄河流域的生态文明建设一直是中国的重点工程之一,近年来更是将其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要求兼顾保护文化、遗产、自然环境等资源。因此,在黄河文化发展中,应强化制度意识,维护制度权威,推进制度建设,立足于各地实际抓好顶层设计,不断创新机制,努力将各项制度落实到位;在黄河流域内建立河长制,健全责任评价追责机制,提高当地政府的领导和执行能力。借鉴国内外江河水域成功治理经验,认真研究黄河水域地理特点,开创独具特色的治理方法,加大森林覆盖面,保护黄河流域植被,涵养水源,防止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在黄河流域9省(区)打造整体、联动的治理体系,努力降低洪水风险和危害,改善水质,加大对水资源的利用率。

(五)讲好黄河故事

黄河故事,就是中国故事,黄河文化的深厚底蕴,是讲好黄河故事、增强文化自信的基础。作为中华儿女,应有“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从每一个人做起,将黄河文化的内涵、魅力展示出来,凸显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让黄河文化变得生动,进一步扩大黄河文化的影响力。应确立讲好黄河故事的宣传观,发挥黄河流域博物馆、文化遗址的无声故事功能,发动新闻工作者、教师群体讲故事的热情,创新讲故事的方法,将其转化为民众喜爱的方式,形成“人人会讲、人人爱听”的格局。将黄河故事以电影、歌曲、小说等方式呈现,让它变得更加立体;积极推进黄河故事的网络化表达,拓展黄河故事传播途径,开拓各类相关国际合作,让黄河故事为更多的人所知,在国际上也能形成较大影响力。

黄河从远古走来,在中华大地上经历了数千个春秋,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品格,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强盛,始终勇毅向前。我们应坚定文化自信,在中國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赋予黄河文化新的时代价值,让黄河文化的血脉永久延续。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水利,2019(20):1-3.

[2]杭栓柱,张志栋.推动黄河流域“几字弯”文化旅游生态经济带建设研究[J].前沿,2020(3):16-24.

[3]国合华夏城市规划研究院,黄河流域战略研究院.黄河流域战略编制与生态发展案例[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20.

[4]杨越,李瑶,陈玲.讲好“黄河故事”:黄河文化保护的创新思路[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0(12):8-16.

(作者单位 1.山东大学;

2.中国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

3370501908229

猜你喜欢

黄河流域黄河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黄河』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增强大局意识 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水平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三十六计之顺手牵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