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国影视文化 探寻中国影视发展
2022-03-14伊苒溪
伊苒溪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影视文化研究》一书是通过对相关论著文献进行分析归纳、厘清脉络所撰写的综述性研究报告,主要将改革开放后中国影视作品及影视文化发展进行整理研究,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及实践基础。该书共分为六编,其总论部分主要对影视文化进行简单阐述,并将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影视作品及影视文化发展划分为 “从1978 年到 2000 年,是中国影视史上以交流为主导的作品阶段”和“从2000年到现在,是中国影视史上以流通为主导的产品阶段”两个阶段,构成对中国影视文化的基本认识。第一编至第三编重点阐述了影视文化内涵、外延十分丰富,并融合传播学、产业学、教育学理论对中国影视文化传播、生产等方面进行分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中国影视文化实践依据,为后续中国影视文化传播、生产提供参考依据。第四编至第六编整合新媒体环境下,中国影视作品创作常见类型及创作热点的研究成果,详细分析不同阶段对于影视作品类型的研究重点,构成了多元化中国影视文化理论体系。
一、关于中国影视文化
中国影视文化和影视作品是相伴而生的,影视文化不仅包括电影、电视创作作品及其衍生品,还包括作品对社会、人的影响,中国影视文化发展总体向好。
(一)总结中国影视文化现状
该书通过对改革开放以后的电影、电视作品创作、传播、效益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总结出中国影视行业和影视文化与改革开放之前相比,其发展态势呈现“告别宏大叙事,关注大众生活 ”“挖掘本土特色,立足全球发展 ”“商业与艺术并重,效益和口碑都抓 ”的特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影视界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创作出多部优秀作品。但在影视行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影视文化也存在创作者力不从心、缺乏作品创新、创作理念陈旧、忽略作品艺术性、无法在国际舞台更好立足等不足之处。
(二)展望中国影视文化未来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环境的应用,中国影视文化将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格局重构。影视文化作为中国社会文化形式重要构成部分,需结合中国基本国情,遵循中国影视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制定中国影视文化发展战略及基本目标。主要体现在主题表现平民化、内容呈现娱乐化、创作形式多样化、作品类型丰富化、传播方式多元化等方面。
二、探寻实践形式
当前,中国影视文化内涵、外延已十分丰富,该书前三编将中国影视文化与传播学、产业学、教育学理论进行多学科融合,详细整合出中国影视文化对国内外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力求构建宽广度、厚深度、有热度的影视文化理论体系。
(一)融合传播学理论研究中国影视文化
电影、电视作为最受欢迎的大众传播媒介,影视作品的创作及其衍生品的传播是推广中国影视文化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该书第一编结合传播学理论,整合研究中国影视文化作为传播载体进行传播的主体、内容、对象、途径及其传播效果。
从传播受众来看,中国影视文化的输出对象既包含国内受众,也包含国外受众。从传播主体来看,影视文化的传播主体主要有国家影视文化单位、教育机构、专业影视制作团队、基层组织、个人5个层面。从传播内容来看,中国影视文化通过语言、历史、国家形象、民族形象、社会价值等方面进行文化输出,不仅可以加强国内民众的民族自豪感,还可以改变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片面认识。从传播途径来看,国内传播与国外传播有一定区别。在国内进行中国影视文化传播更多的是依靠院校、手机媒体、互联网媒体等;在国外进行中国影视文化传播更多的是通过互联网媒体、参赛作品、合拍片等方式完成。从传播效果来看,中国影视文化传播主体广泛,传播内容丰富,传播途径多样,增强中国国际形象的综合建立,加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识。“影视在传播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受众的思想观念,不仅作为一种娱乐方式,更肩负着社会效益,是打破文化壁垒、讲好中国故事、做好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桥梁。”
(二)融合产业经济学理论研究中国影视文化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与世界接轨,中国经济体系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中国影视产业也顺应时代潮流,向市场化逐渐进行改变。该书第二编结合产业经济学理论,整合研究中国影视文化产业现状与发展,及与旅游、创意、产业价值传播等问题。
文化产业大致分为三类:文化产品行业、文化服务行业、具有文化附加价值的行业。其中文化产品行业是通过生产与销售相对立的具体实物来呈现,如电影作品、电视作品等;文化服务行业主要是以劳动为主要形式的行业,如演出、策划等;具有文化附加价值的行业主要是与其他商品或者行业进行关联,能形成一定价值的行业,如旅游等可带来社会效益或者经济效益的行业。
产业的形成一定会产生一定价值,既可包含社会价值,又可包含经济价值。影视文化创意是以影视文化作为主要对象,融合多元化因素,利用不同的载体或者不同的传播途径对文化的创新与再造。影视文化产业中电影、电视等作品生产、销售后,衍生品的创作,衍生产业的兴起,通过打造品牌效应,都会对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进行提升。服装、玩具、游戏、影视基地等影视文化周边商品的产业链兴起,加强影视文化产业价值的传播。
(三)融合教育学理论研究中国影视文化
中国影视文化通过影视作品及衍生品的传播,进行中国文化的输出,因此,影视文化教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影视文化教育发展较晚,自改革开放之后才起步。在教育中,学生既是教育对象,又是教育主体,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该书在第三编结合教育学,整合研究中国影视文化教育的发展,及美国影视文化、韩国影视文化、红色电影文化对中国学生的影响。
不同性质的国家社会意识形态是不同的。美国、韩国、中国国家性质分别为共和制、民主共和制、人民民主专政。因为不同的国家性质,形成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产生不同的文化特点,对影视创作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美国属于共和制国家,强调个人主义,所以其影视作品具有“美国中心论”“消遣娱乐性”“商业化”“科技崇拜”“个人主义”的特征。韩国影视作品具有类型雜糅、风格多元的特征。而作为中国特有的红色影视文化来说,具有积极、向上、集体英雄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精神等特征。
由于不同国家影视文化传播作品所呈现的内核是不同的,所以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既有优点,也有缺点。首先,通过对学生影响的优点来看,美国影视文化追求娱乐性,可以帮助中国学生塑造积极的人生观念、缓解压力;韩国影视文化类型丰富,富有想象力,情感表现细腻,可以帮助中国学生丰富精神世界、强化独立意识、提升审美观念;红色影视文化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创作的中国特有的一种电影类型,其贴合社会意识形态,可帮助中国学生加强意识形态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文化信念、提升政治素养、培养良好习惯。其次,通过对学生影响的缺点来看,因社会意识形态、国家文化构建不同,美国影视文化的传入,学生会受到个人主义、 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以及消费主义的影响;韩国影视文化容易使中国学生形成过度消费、过分幻想、崇洋媚外的习惯。
学生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生活习惯,所以对于美国影视文化、韩国影视文化,包括其他国家影视文化“输入”的时候,政府、社会、学校、家庭、自我要共同努力进行应对。
该书将中国影视文化与传播学、产业经济学、教育学多学科交叉整合研究,研究角度立体,研究内容翔实,不仅对中国影视文化与美国、韩国影视文化特征及影响进行横向比较,还通过传播、价值效益等方面对中国影视文化进行纵向的深入研究,整合研究了中国影视文化,丰富了研究成果。
三、聚焦理论研究
中国影视文化最主要的传播载体是电影、电视作品,该书第四编至第六编将新媒体时代下中国影视作品创作类型、创作形式、创作热点进行分析,详细整合出中国影视作品创作发展脉络,为中国影视作品创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研究创作类型
自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化经济体系的形成,中国影视创作由艺术性转向商业性,而电影商业化的重要形式之一则是影视类型化。该书第四编整合中国影视类型化与创新的基本问题,重点对纪录片、动画片、青春片、贺岁片、科幻片5种影视类型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
中国影视类型电影的研究成果相对丰富,该书认为对中国影视类型化具体问题研究主要通过“一个是关于特定题材的影视剧研究,一个是关于特定类型的影视剧研究,还有一个是关于文学改编类的影视剧研究 ”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因此,该书详细整合纪录片、动画片、青春片、贺岁片、科幻片5种类型已有的研究成果。其中纪录片、动画片、贺岁片、科幻片是按照各自发展阶段划分,然后整合出研究角度。另外,因青春片在中国发展起步较晚,并且现有成果数量较少,故对其研究进行发展阶段划分。通过资料整理,可以得出,影视作品创作类型不同,但都会从文本研究、发展历程、美学特征的角度进行分析。
(二)重视创作形式
互联网的产生,影响人的吃、穿、住、行、用等各方面的生活习惯,影响了影视文化的传播途径。人既作为影视文化传播的主体,又作为影视文化传播的受众,在新媒体语境下,人对影视文化的生产、传播、接受都发生了改变。该书第五编整合在新媒体背景下形成的新的影视文化呈现形式——微电影、网络大电影、网络剧、文学影视化作品、影视广告研究成果,并进行分析。
新媒体背景下,微电影、网络大电影、网络剧、文学影视化作品、影视广告作品发展较快,因此其形成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该书对以上5种影视形式的研究成果進行整合主要是按照各形式作品发展历程为依据进行划分,各形式作品不同阶段的研究成果侧重点不同,但在资料整理过程中会发现,每类作品形式在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都会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思考与展望。
(三)关注创作热点
自改革开放以来,新媒体的兴起、互联网的发展,各种网络传播载体的出现,改变了影视作品的创作方式及传播方式,并且改变了观众对影视文化的艺术审美思维及审美方式,使观众更喜欢碎片化、片段化、喜剧化的影视作品,该书第六编整合最受观众关注的影视IP改编、“仙侠奇幻剧”“影视翻拍剧”“娱乐类电视综艺”“悬疑剧”等方面的研究视角,并对其进行分析。
互联网时代,观众对影视文化热点的关注速度较快,关注面较广,因此该方面研究成果较为丰富。这一部分对研究成果的整合划分依据各不相同,其中影视IP改编、“影视翻拍剧”“娱乐类电视综艺”“悬疑剧”4部分从其发展不同阶段进行研究成果整合划分,会发现更多研究成果都来源于对其受众角度进行研究。另外,“仙侠奇幻剧”因其主要以神、人、魔为表现对象,所以其主要是对网络游戏的改编,主要是从其兴起的原因、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研究。关于电影消费现象与效应方面的研究成果,更多是从对社会产生的经济效益角度进行研究。
四、结语
该书聚焦中国影视文化研究,融合传播学、产业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理论,探讨了中国影视作品传播过程,分析了中国影视文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整合了当前对中国影视文化最具权威性的研究成果,其具有较强的学术理论价值及实践参考价值,该书是关于中国影视文化研究领域不可多得的佳作,无论是对中国影视文化理论研究,还是对中国影视文化创作都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璐.中国影视对外传播策略探究:评《影视文化纲要》[J].传媒,2021(23):98.
[2]孟周霞.“一带一路”中国影视国际传播生态研究[D].杭州:浙江传媒学院,2021.
(作者单位 河北传媒学院影视艺术学院)
303850190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