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入虚谈虚构
2022-03-14夏玉桥
夏玉桥
写作时,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认知及情感,常常会虚构某些特定的形象、情境,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如何将虚构作品写得逼真,以突出文学作品的感染力呢?以下几个角度可供大家参考:
一、呈现的生活细节让人感到真實。
作文中,人物的衣着、神情、语言、所使用的工具以及所居住的环境等生活细节,都要让读者感到真实。
如南朝文学家梁任昉的《烂柯人》一文,其中描述的王质所用的斧子、王质砍柴的事情、几个童子下棋唱歌的场景……这一切都在现实中真实存在过。这些场景,一下子就将读者带入了极为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又如《桃花源记》一文中,处处都在呈现真实的情境。“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句,体现出桃花源中的人和现实生活中的人是没有区别的。“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一句,体现出桃花源和现实中的环境是一般无二的。“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一句,则体现出无论是在桃花源还是现实生活中,人们招待客人的习俗都是一样的。
以上两篇文章虽然都是虚构的,但构成事件的众多细节却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如此,也就使文章收到了逼真的表达效果。
二、推演的生活逻辑让人感到确切。
写作时,所叙述的内容要经得起推敲,不能有逻辑漏洞,这样才会增强故事的真实感。
在中国古典神话中,常常有“天上一日,地上一年”的说法,于是也就有了《烂柯人》中王质感到自己只在仙界待了一会儿,人间却已过了许多年这样的情节安排。因此,读者对王质“只在仙界看了一会儿棋,那木质斧柄已经烂了;回到家后,与他朝夕相伴的同村人都离世了”的情节感到真实可信。同样,《桃花源记》中,桃花源中的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是因“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此处解释了桃花源中的人为何欠缺历史知识,因为他们对外世的了解在秦之后就断掉了。这样,读者便会对作者所叙述的内容感到真实可信了。
三、表达的生活感受让人产生共鸣。
读《西游记》你会感觉到:无论是神仙还是凡人,其思想情感都没有什么区别。同理,无论是虚构的人物还是现实中的人物,他们的思想感情都应是一致的。寓言虽为虚构,却能给人以真实的感觉,原因之一就是作者往往将人的语言、性情放在动物身上,借此表现现实中的情和理。
《桃花源记》中表达的是作者对社会和平宁静、人与人之间和谐友善的向往。这样的情感让读者产生了共鸣,同时也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
四、给故事增添一些神秘色彩。
给故事增添一些神秘色彩可以增加它的可信度,因为这样做可以让读者感到作品中所说的人和事不是常人所能随意看到的,读者自然而然就对其信服了。如《桃花源记》中,“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此处所述之景就起到了增加故事神秘感的作用。
把虚构作品写逼真,是在要求我们把生活中的事实转化成文本里的真实。当我们把生活中的景、物、人、事等写作元素调度到文本中,并使其产生合乎生活逻辑的情与理时,虚构的内容也就会活灵活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