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莫因“大”而弃“小”
2022-03-14周佳雯
周佳雯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中国也步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城市也发生了诸多变化。老街小巷少了,宽阔的大道多了;小卖部少了,超级市场多了……那些传统的“小物”似乎都在向“大物”转变,但我仍旧想说:切莫因“大”而弃“小”。
诚然,这种变化顺应时代的需求:人口数量的激增,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的愈加繁杂,传统的老街小巷、老店小贩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需求,于是通衢大道、城市综合体等应运而生。然而“大”的弊端也日益凸显:城市高楼林立,人们拥挤在一个更加狭小的环境之中,人与人之间日益冷漠,宽阔的大道并未缓解交通的拥堵,反而各类纠纷层出不穷,不断排放的尾气则污染了我们碧蓝的天空……
城市尚为老街小巷时,人与人之间讲信修睦,一派和谐而安宁的景象。如今城市在变大,人心却在变小。城市的纷繁复杂,使人们日趋于功利,为金钱、权力而争,渐渐失去本心,这种“大”真的算“大”吗?
对此,我不由得要大声疾呼:切莫因“大”而弃“小”!时下,人们最缺乏的就是灵魂深处的精神力量。海子,走进灵魂深处,攀上理想的象牙塔,“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写下不朽的诗篇;梭罗,独居于瓦尔登湖畔,以孤独写宁静,觅得人生的真谛……凡此种种,皆透露出人类灵魂深处所蕴藏的无限力量。辜鸿铭在谈论中国人的精神时曾言:中国人是以成人之思,过着一种温良的生活。这种温良在“小”的社会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却在如今“大”的城市中销声匿迹。由此观之,这所谓的“小”,实则很“大”。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是《礼记·礼运》中对大同社会的描述,而这恰恰应该是当下社会的发展方向,只有不因“大”而弃“小”,一点点拾起本心,才能实现社会大同。如果精神缺失,城市建得再新再好再大,也缺乏生命力。
我们在让城市“大”的同时,应尽可能保护老街老巷里的“小”生活,让每个人的灵魂有归处,才能拥有大同社会。
点评
本文的标题即为中心论点:切莫因“大”而弃“小”。开头先对传统的“小物”似乎都在向“大物”转变的现象提出批判。接着剖析了因“大”而弃“小”现象潜在的种种危害。然后引用辜鸿铭的名言,提出“小”是中国人物质与精神生活的温良。最后得出不因“大”而弃“小”,拾起“小”中的本心,才有可想实现社会大同的结论。信手拈来的名言、鞭辟入里的論证、起承转合的结构,是本文较显著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