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班主任示弱的艺术

2022-03-14何美霞

民族文汇 2022年1期
关键词:兴趣老师学生

何美霞

摘 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心理问题也是班主任关注的重点。近些年,我发现父母过度的保护,培养出来的孩子依赖性强,很难具有探索和迎接生活挑战的能力。作为老师,要多向学生示弱,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成就感、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具体方式如:①老师在孩子面前有时要显得“懒”一些,以便进行巧妙示弱;②老师在孩子成长过程出现逆境的情况下要学会巧妙示弱;③老师有方向性向孩子示弱来培养孩子的多种心理品质。

关键词:老师  学生  示弱  兴趣

现代心理、教育、社会科学的研究以及大量的调查表明:父母的过度保护往往会忽视了孩子健康人格的教育和培养,同时也扼杀了孩子创造的天性,限制了孩子自主发展的能力。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常常是依赖性强,又不具有探索和迎接生活挑战的能力。在接下来的生活中,他们就会表现出諸多不适应的表现。几年来,在我从事班主任工作中发现:老师要在适当时候向学生示弱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老师为什么要向孩子要示弱

1.老师示弱,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与注意力有关的一种心理现象,有了兴趣,才有进一步观察、学习的可能。有人做过相关的心理实验,儿童的自信心是最脆弱的。这就在提醒老师,要想培养出一个自信、大方的孩子,必须从小就要呵护学生的自信心,尤其是在孩子成长的初始阶段。而示弱,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作为教师,在教一年级新课之前,我要先问问孩子们昨天学到什么知识。以前我是这样问学生的:“孩子们,我们昨天学了哪些内容?”看看教室里的学生,有一部分人马上积极思考,并举手回答,但回答人数并不多。有一次我换了一种问法:“孩子们,老师记忆力不太好,谁能帮老师想想昨天我们都学了哪些内容呢?”话音未落,有两个同学已经站起来了,忙告诉我答案。其他同学也不示弱,纷纷举手回答。学生的前后两次的表现,对比如此之大,让我不禁思索:老师在学生面前示弱了,孩子们感觉自己有时也会比老师还厉害,自己的存在非常有价值,自然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

2.老师示弱,能增强孩子的成就感。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老师始终处于优势,学生处于劣势,在学生的世界里,似乎老师总是那么的强大,不可超越,自己不论怎样努力,都没办法比老师懂得多。但如果在恰当的时候,老师适时地向学生示弱,让学生感到自己有时比老师“厉害”,那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假如你有问题(孩子已接触过的问题),你不妨向学生求教,假装自己并不太清楚答案。本来学生有可能不太了解,但只要老师肯虚心发问,学生就会想方设法满足回答你的问题:他会动脑筋思考,去查资料,去问其他人,当他的答案使你满意时,他会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因为它能够解答老师的问题了,这是何等的自豪。

从理论上来讲,示弱是想让对方感觉自己很能干。平心而论,当学生问老师问一个简单的“为什么”时,老师一定会感觉在孩子面前很自信:这么简单的问题还用问?不用思考就能回答。这种自信的感觉一定不错吧。那就把这种不错的感觉传递给学生吧,让孩子在这种成就感、自豪感,快乐成长。

二、老师如何巧妙地向学生示弱

向学生示弱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利于学生健康的成长,我们做老师的更应该好好地利用这一手段来培养学生,老师怎么来巧妙地向孩子示弱呢?

1.老师在孩子面前有时是要显得“懒”一些,这无形中就在培养孩子自己勤于思考的能力。

聪明的老师不是在孩子面前一味显示自己的“强大”,无所不能、博学多才,而是大胆向孩子“示弱”,从而让自己的学生变得“强大”。作为老师,一定要明白:示弱并不是软弱,示弱也是一种智,这是老师修养的一个重要标志。巧妙的示弱,作为老师应该身体力行,以积极向上的行为引导学生成长。特别是要学会在学生面前示弱,告诉学生老师其实是一个“弱者”,需要他们的帮助。有人会把示弱当成软弱,什么事对学生都不放心,什么事都想得透透彻彻,恨不得帮学生把一切错题都改错来。这不但帮不了学生,反而会害了学生,培养了学生的惰性。而真正的示弱是在适当的时候向孩子说:“我不是很清楚,你帮我解决一下。”鼓励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老师的示弱是为了让学生不“弱”。生活给我们启示。日常生活中,在与孩子的交流中,我们常常会被不懂事的孩子弄得不知说什么好,于是就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教训一顿。举个例子,如果你正在教刚会走路的孩子上楼时,你认为小孩子刚学上楼,必须由大人照看着,以防万一;而孩子认为上楼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不用大人照看,他希望能够跟大人一样独立,自己走,那你会怎么办?或许有人对孩子说:“听话,妈妈拉着你走。”如果孩子不听话,或许大人就会改变脸色:“你自己还不会走就要自己爬上楼梯,就不怕摔?到时候头磕流血了,叫医生给你多缝几针!”如果听了这样的话,孩子或许会和她的妈妈一起走,但试想一下孩子的内心,是带着畏惧才不情愿的跟大人一起上楼的。我的邻居也曾遇到同样的问题,她是这样对女儿说的:“孩子,妈妈怕,你牵着妈妈走好不好?”只见她的小女儿非常乐意的牵着她的手上楼了。从小孩子的眼中我们似乎可以感觉到她已经长大,以能带大人上楼为骄傲。这既保证了孩子的安全,也能培养孩子去关心家长。这真是一举两得呀!

2.示弱不仅仅是在平常的生活中要贯穿落实,还要注意的是,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出现逆境时,要特别注意。

在这个特殊时期,学生是最需要理解的时候。给予理解,那学生就会特别喜欢这个老师,而且愿意听这个老师的话。这就是教育上所说的“南风效应”——宽容比惩罚更有力量。“如果你想让别人相信你是对的,并按照你的意见行事,那首先就要人们喜欢你,否则,你的尝试就会失败。”比如:孩子成绩因为某些原因出现暂时性落后,或孩子和班里学生之间出现了问题,这时则更需要老师的细致观察,及时谅解与示弱。我班有个小女生,漂亮可爱,就是学习成绩让人头疼,而她的爸妈平时不关心她,一到考试,就关心起成绩来。由于她的成绩不理想,爸妈常常打击她。一次,语文成绩下来了,七十多分。我私下找她谈心,了解到她对考试有一种焦虑,担心爸妈的责骂,我就告诉她,老师在上小学时,成绩有一段时间也不太理想,也是七十多分。她听了以后,没有那么难为情了。随后我与她私下约定:成绩好的时候,老师才告诉爸妈。孩子听了,一下子哭了,两眼满是感激。接下来的日子,我感觉孩子开始喜欢我了——主动找我问问题,没事跑来找我要给我帮忙,放学后总想在学校多待会儿,好和我说说话。而且我能感觉她渐渐地对语文有一种特殊的好感。那年期末考试,她的语文成绩是94分。试想:如果此时的老师没有处理好,对学生讽刺挖苦,不理解,那这个学生很可能就会破碗破摔,从此一蹶不振。相反,老师理解他,给他安慰,他一定“感激不尽”,积极性倍增,进而奋发学习。

逆境中的学生更需要老师的“示弱”?试想一下:处在弱势的学生又遇到了学习、生活、心理上的麻烦,一定开始怀疑自我,怀疑命运,怀疑自己的能力,如果老师抓住时机,让他感觉其实身边有很多人还不如他,其实老师小的时候还没他走运,让他感觉虽然自己身处逆境,但依然优秀,那他一定会重拾自信勇敢面对周围一切事物。

3.老师向学生示弱要有方向性。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如何調动学生积极性,朝着自己的优势发展,如何让学生扭转观念,弥补自己的不足,这就要老师做个留心人,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假如你想让学生变得能说会道,不妨多和这个学生交流:谈谈心,聊聊天,说说他在学校都遇到哪些开心或不开心的事。也可向学生多发问,但问题不易太难,要让学生能有所言。现在有很多家庭的家长从小就注意教孩子说英语,以培养孩子的兴趣。有时家长会在家里经常问孩子:“电视机用英语怎么说呢?妈妈不知道,你知道吗?”多问问孩子,一步步鼓励孩子。时间长了,孩子会主动和家长用英语交流。老师也可这样,要想让学生在其他方面有所成就,就在哪个方面向学生多示弱,和学生一起讨论,请学生帮助你解决……

三、示弱是发自内心的策略而非走过程。

示弱的目的是让激发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上进的欲望。作为老师,要真心示弱,而非走过程,更不是表演式的敷衍学生,那不是真心地为学生着想,更会招来学生的不信任和反感。

以前一年级有《自己去吧》这篇课文,曾被许多老师选做公开课,它也使我陷入沉思……

记得刚走上教师岗位,年轻气盛,正义感极强,见到学生有了矛盾,便拿出“梁山好汉”的气概,定分出个好坏。现在的我当然不会轻易地定“案”,而是直视犯错的学生,露出一副为难的样子。老师的真诚让他们自己感觉老师很为为难,老师并不清楚事情的由来,他们自己能解决自己的问题——自己去吧,鼓励他们自己去解决。有的孩子一看到老师为难的样子,自己在老师面前就一下子长大似的,不想让老师烦心,刚刚还怒发冲冠、愁云满面,顷刻间就“多云转晴”了。所有的误会、“恩怨”一下子云消雾散。

每当孩子们向老师、家长请教问题时,大人们都有种成就感,相同,如果大人肯低头向孩子们的求助,那孩子们的成就感不就更大吗?示弱不光表现在处理学生问题上,还有学习上、卫生、纪律上、家务上等等。如果你想让孩子在某方面有所成绩,就在哪方面示弱吧。

相信老师都会爱自己的学生,而向学生的示弱就是老师表达爱的一种方式。在示弱中,学生能得到更快的成长,同时还融洽了师生关系,把拉近师生的距离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老师与学生成为真正的朋友。

也相信每一位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比自己“强”,既然是这样,不妨我们就仰视自己的学生吧。让他们感觉自己真的不错,让他们感觉自己一定能够超过自己的老师。假如学生有了这份自信,成功还会远吗?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M].北京:2002.

[2]傅宏,王晓萍. 《小学生心理教康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兴趣老师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
巧用多媒体技术,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聪明的学生等